『漫游』酷论坛>『日语天地』>日语资料室>[分享]追溯日本文化の ..

十五夜

yueke@2003-01-24 14:51

李白在月下独酌吟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即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时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松尾芭蕉也在月下漫步咏曰:「中秋明月下,信步绕着池塘转,夜色渐白矣。」小林一茶更是摇头苦笑:「中秋明月啊,摘下摘下给我玩,孩子哭闹乎。」也是江户三大俳人之一的与谢芜村,则在长野县诹访湖边幻想着:「中秋明月下,兔子横渡诹访湖,一只又一只。」
阴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本来是中国的节日,大概在八世纪初的奈良时代以后,才流传到日本。在这之前,日本固有的「赏月节」,是阴历九月十三日的「十三夜(zyuusanya)」,中国的中秋节则称为「十五夜(zyuugoya)」。
日本九世纪初的平安时代,每逢十五夜,宫廷贵族们会举行「观月宴」或「月之宴」,赏月、喝酒、朗诵即兴和歌。这种活动扎根后,又逐渐演变为「拜月」仪式,在面对庭院的回廊上、可以淋浴月光的纸窗前,供奉芒草、芋头、番薯、糯米丸子、毛豆、茄子、酒。芒草与毛豆、芋头、番薯、茄子等,都是代表秋季的野生植物与农作物,随手可得,因此,这个仪式便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在宫廷贵族开始举办「拜月」仪式之前,日本农民早就有类似的祭典了,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农民举办的是「秋收祭」,供奉的当然也是芋头之类的农作物。只是,贵族附庸风雅吟风弄月,庶民们可就不理那一套。村民们通常聚集在广场,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要醉大家一起醉。现代日本人,每逢赏月时期,依然会邀三约四,来个「月见酒」宴会。说实在的,日本真是个「酒鬼天国」,春天有「花见酒」;秋天有「月见酒」;冬天有「雪见酒」;至于夏天,花样更多。总之,一年四季,都有喝酒的借口。而且,大家都对醉酒的人,通常很宽容。
往昔,十五夜也是「小偷夜」;当天晚上,任何人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偷农作物。不过,有个公认的默契,那便是:只准跨进一只脚,在一只脚范围内,可以任你偷采各种农作物,这正是「片足御免」习俗。此习俗流传到今日,便演变为孩子们之间的传统游戏。这一晚,孩子们可以结伴到附近人家的院子偷供奉品,「遭殃」的人家,会看成是月神下凡来赏光,表示福星来访。待孩子们走了之后,马上端出另一盆供奉品,以便招徕下一批「月神」。冲绳县某些离岛的十五夜习俗,则跟中国的春节舞狮类似;孩子们用纸箱子或麻袋做成狮子形状,披在身上,再挨家挨户去讨取零用钱,实在很有趣。不过,这种风俗习惯,在都市区已经很少见。
和平的江户时代,可以说是庶民狂欢时代。目前许多现代日本的民俗习惯,都是在江户时代开花结果,再扎根下来流传至今的。江户仔的赏月时期有三:阴历七月二十六日的「二十六夜待」、「十五夜」、「十三夜」。阴历七月二十六日,相当于阳历八月下旬,气候还很炎热,大概是期盼秋天赶快来临,便来个「大观月祭」吧。由于这个时期的赏月时间,通常是深夜,于是江户仔只能「随手啃毛豆,笨手笨脚下围棋,耐等二六夜」(江户川柳)。
「大观月祭」比十五夜还要疯狂。江户湾海边聚集了众多路边摊、街头艺人,甚至连抬轿子的轿夫都会出来赚钱。狂欢整夜,直至天亮。这个祭典,一直流传到十九世纪末的明治三十年代,才逐渐演变成其他各式各样的「夏祭」。
有关月亮的民间故事,中国有「嫦娥奔月」,日本则有《竹取物语》。《竹取物语》是日本最古老的传奇小说。如果说,《源氏物语》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长篇小说,我想,《竹取物语》应该是全世界最古老的短篇传奇小说。《源氏物语》是十一世纪初完成的,《竹取物语》却是九世纪末(西元九百年之前)的作品,二者之间相隔一世纪以上。好莱坞电影〈E‧T〉,据说正是参考《竹取物语》而拍成的。
《竹取物语》故事内容大致如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砍柴老翁,在竹林中发现一株发光的竹子。剖开一看,里头竟然出现一个女婴。膝下没有孩子的老翁,便将女婴抱回家养育。短短三个月,女婴便成长为十三、四岁的姑娘,老夫妻俩为女孩取名为「辉夜姬」(Kaguyahime)。
辉夜姬天生丽质、蛾眉皓齿,吸引了不少求婚男子。其中有五位当代风流皇族、贵族公子,最为热情。朝也来,暝也来;恋文、恋歌、站卫兵,求爱手段使尽了,依然无法得到辉夜姬的芳心。老翁束手无策,只好恳求辉夜姬决定一个女婿。于是,某夜,五位公子聚集到老翁家,辉夜姬各别出了五个难题,并声言,看谁能够解决问题,她便答应下嫁给谁。
五个难题分别是:「释迦牟尼使用过的佛钵」、「东海蓬莱山的玉木」、「中国火鼠皮衣」、「龙首五色玉」、「燕窝贝壳」。五位公子想尽办法各显神通,终究还是无法寻得珍宝。我个人觉得,原著中,五位公子的寻宝过程,最有看头。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男女交谊,都是用和歌互表心意。换句话说,和歌是现代的情书。原著中,辉夜姬同各个公子的会话,理所当然也是和歌,读起来能令人陷入古色古香的氛围中。
话说回来,当时的天皇,听闻辉夜姬的风声,也蠢蠢欲动起来。可是,辉夜姬却无动于衷,拒绝道:「我不是这个世界的人,总有一天,必将归国,因此即便是皇上命令,我也无法进宫。」天皇碰了一鼻子灰,最后也只得作罢,退一步,改为与辉夜姬互通恋文。彼此信件一来一往,私相授受了三年之久。
这一年,自初春开始,辉夜姬便时常仰望着月亮哀声叹气,有时候甚至会号啕大哭。双亲看在眼里,既怜惜又惊慌,三番两次询问之下,辉夜姬才悲泣着娓娓道出:「我不是这个世界的人,我的故乡是月宫,亲生父母也在月宫。前世约好只是下凡片刻,没想到在这个世界竟然待了这么久,我连亲生父母的脸孔都忘了。这个月(阴历八月)十五日,月宫会派人来接我回去,可是我舍不得你们,舍不得离开这儿啊。无奈,这都是前世订下的约定,我无法改变哪……」
老翁老妪听后,涕泗滂沱,痛不欲生。天皇辗转听到这个消息,也暗伤不已。
十五日终于来临了。天皇接受了老翁的请求,派出两千侍兵,其中一千,密不通风地团团围住老翁家四周,另一千则守在屋顶上。老妪搂着辉夜姬,战战兢兢躲在土墙仓房内。
深夜十二点整,一道强烈光线照射下来。老翁家前,出现了乘坐着云朵的一百个「天人」,飘浮在离地面约一百五十公分高处。天人之一,捧着一个霓裳羽衣的盒子;另一天人,则献出长生不老药。吃了长生不老药,再穿上霓裳羽衣,辉夜姬便会忘却尘界的一切记忆。
辉夜姬在穿上霓裳羽衣之前,写了一封信给天皇,又留下一首和歌与些许长生不老药,表达她对天皇依依不舍的心情。披上霓裳羽衣后的辉夜姬,真的忘却了至今为止的一切记忆,随着天人们往月宫飞去了。
天皇看过信,吟诵了一首和歌,表示他的哀伤:「佳人不复返,徒留吾等断肠人,怆然而涕下,长生不老焉何用?欲罢欲忘还叹气。」吟毕,天皇命令侍从将长生不老药与辉夜姬留下的信,拿到「离月宫最近的山顶」焚烧掉。日后,又将这座「离月宫最近的山」取名为「富士山」。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有一段文章提到《竹取物语》,并称之为「物语之祖」。由此可见,十一世纪初的日本宫廷贵族之间,包括女性,都熟知这部传奇小说的内容。
日本民俗学者伊藤清司,曾于一九七三年著书发表:《竹取物语》的典故是取材自中国四川省西藏人自治区的民间故事〈斑竹姑娘〉。不过,〈斑竹姑娘〉的内容是作者于一九五四年在该地搜集来的,一九六一年在上海出版上市。二者的时空距离相差千年以上,有关这点,伊藤先生的学说内,没有任何能令人信服的说明,因此,日本学者们目前仍在探究中。
其实,管他典故是出自何处,反正,《竹取物语》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小说,是斩钉截铁的事实,何必去探讨原始?总之,对我这种相信月亮是幽浮基地的人来说,《竹取物语》正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旁证之一。
过去有一段日子,我每天向月亮祷告:「月神啊月神,拜托您给我看一次幽浮,一次就行,一次就行了。」可惜,大概是月神没有听到我的祷告,也大概是我每年于十五夜都只插几支芒草意思意思而已,因此,直到今日,我依然无法看到幽浮。


(本文刊载于2001.11.01《中华日报》副刊)
引用

何谓忍者?1

yueke@2003-01-24 14:53

忍者「NINJA」,与寿司「SUSI」、艺者「GEISHA」一样,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无论是正宗日本人,或是学忍术的外国人,对忍者所怀抱的形象,通常是:全身黑色装束,能飞檐走壁、跳墙越城、唤雨呼风、移星换斗,使用各种奇形怪状的暗器。此形象,虽非准确无误,倒也八九不离十。
忍者的工作,主要是为主君进行秘策、破坏、暗杀、收集敌方前线情报、搅乱敌方后援基地……等种种谍报活动。由于生前必须隐姓埋名,过着终生见不得天日的生活;更不能留下只言片语,以免日后东窗事发,因此,日本忍者的起源,到底该回溯到哪个时代?没人敢断言。不过,忍术秘本中,留有圣德太子(五世纪末至六世纪初)身边有位名叫「大伴细人」忍者的记载。
目前,日本各地虽有无以数记的忍术流派,但是,追根究底,毕竟还是会回到伊贺(三重县西北部)、甲贺(滋贺县南部)两地。我想,许多人从漫画、小说中得来的印象,可能会误以为伊贺忍者集团与甲贺忍者集团,是不共戴天的宿敌。其实并非如此。两者祖先是同一家人,双方之间大部份也都有亲戚关系。只是,彼此的雇主(主君)若是敌对关系的话,他们便不得不同室操戈,甚或演变成兄弟阋墙的结果。
而另一方,为了便于忍术能世代传授下去,他们之间也不得不频繁通婚,可以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稍微细想一下,便可知道,一旦生长在该地,无论男女,为了家族秘密,还能跟他乡人结婚生子吗?况且,男忍者背后,通常有女忍者在撑持。这种工作,除非自小耳濡目染,视为当然,否则,丈夫于某天突然不告而别,普通女人谁能忍受,不气得七孔生烟?
忍者世界中,有四项基本戒律:不准滥用忍术(只能用在公事上)、舍弃一切自尊(逃命要紧)、必须守口如瓶(即便为此失去性命)、绝对不能泄露身份(这是最基本忍术)。忍者活跃的时代,大致有三:十一世纪末至十二世纪末的源平时代、十三世纪的南北朝时代、十四世纪中旬至十五世纪末的战国时代。而战国时代也可以说是忍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忍者又分为「上忍」、「中忍」、「下忍」。「上忍」,又称「智囊忍」,专门策略作战整体计划。「中忍」,是实际作战时的指挥头子,当然忍术也得超群出众才行。「下忍」,又称「体忍」,相当于现代的特殊部队,在最前线实际作战的忍者。彼此之间等级关系泾渭分明,「下忍」对「中忍」唯命是从,「中忍」对「上忍」俯首帖耳。
引用

何谓忍者?2

yueke@2003-01-24 14:55

以下是有关忍者装备简略说明:
【装束】
忍者通常在新月或阴天夜晚潜入敌方城楼与宅邸,如果全身黑色装束,轮廓反而会更显突出,因此,基本装束颜色是深蓝。碰到月明星稀的夜晚,便换成灰色或是茶色装束。有时候外面是灰色,里面是茶色,万一遭遇敌方追击,可以在途中将装束反穿过来,利用颜色错觉逃脱险境。另外,深蓝色可以防治毒蛇、蚊子等虫子侵袭,这是用含有铁分的天然染料染成的布料。美国开拓民发明出的牛仔裤,目的与忍者装束一样。
至于内裤,当然是日本传统的兜裆布(一条细长白布)。只是,忍者的束法同一般人不同,长度也比较长。他们将兜裆布从脖子缠到胯下,最后绑在腰际。如此,可以随时从脖子后抽出兜裆布,当做绷带或绳子应急。上衣里头有许多口袋,放一些不能淋湿的火药、缝衣针、救急药(包括安眠药、毒药)等;腰带里头则放一些日用杂物。手套与绑腿,通常藏着一些暗器。
引用

何谓忍者?3

yueke@2003-01-24 14:57

【武器】
为了蒙混国境关卡守关人员的审问,忍者在旅途中,通常是农夫打扮。因此,所谓的忍者暗器,往往是改造自农具、日常必需用品、园丁道具等。这些武器,大多是自己发明铸造,只有自己深知其用法,因而在旁人眼里看来,跟一般日用品没什么分别。这也是忍者武器失传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代人从各种忍术秘本中,所得知的忍术武器,主要有七种:手里剑(syuriken)、撒菱(makibisi)、忍刀(sinobigatana)、吹矢(hukiya)、忍杖(sikomidue)、手甲钩(tekkoukagi)、水蜘蛛(mizugumo)。「手里剑」是飞镖,刀尖涂有剧毒。「撒菱」,是逃走时撒在身后的一种菱形武器;凡是凹凸不平,能够刺伤双足的东西,例如天然石头、干燥果实、铁器等,都可以拿来代用。「忍刀」,附有一条长约三公尺的绳子,翻越城墙时,可以当踏脚工具,再利用绳子收回;刀鞘,临危时可以当潜在水中的通气管。「吹矢」,则是毒针,通常藏在笛子内;有时候旅途中必需扮装成艺人,因此,忍者除了必须学吹矢手法,还得练习吹笛技术。「忍杖」,顾名思义,是一根藏有链子、长矛、刀剑等武器的手杖。「手甲钩」,各式各样,有装在指甲上的,有套在手背上的,就看当事者擅长哪种功夫,自己变把戏。「水蜘蛛」,渡河时用的道具,平时可以迭起来藏在包裹内。
引用

何谓忍者?4

yueke@2003-01-24 14:59

【忍者食】
忍者绝对不能「发福」,由于得时时隐身在天花板上、地板下,甚至悬挂在树上、屋内支柱上,用只手支撑自己的体重,因此,忍者必须注意不让自己的体重超过六十公斤。以男人的臂力来讲,能够只手悬空与敌方打斗的上限体重是六十公斤(不信的人,自己试试看)。「忍者食」以谷物为主,低热量、低脂肪、高蛋白质。主食通常是糙米、小麦、蕃薯,配菜是黄豆制成的豆腐、味噌,其他是梅子、蔬菜、芝麻、鹌鹑蛋等。会增强体臭的食物,例如韭菜、肉类、葱、大蒜、姜,嗜好品香烟等,一律列为禁品。而且,忍者时常洗澡、洗衣,目的都是去掉体臭。另外,松子、榧子等植物果实,也是忍者的主食之一。
「携带食」也很重要。一旦接获任务指令,无论是野外露宿,或是潜伏在敌方宅邸天花板上,身上都必须有「携带食」,以便维持体力。干燥芋头,可以串成项链,挂在颈上;蒸熟的米,晒干后,可以防腐。二者皆可用开水冲泡,成为充饥速食。此外,用麦角、梅子、冰糖搅合成药丸,便成为「止渴丸」;用红萝卜、荞面粉、麦粉、山芋、甘草、薏苡、糯米粉,全部磨成粉末,浸泡在酒中三年,待酒蒸发后,揉成桃子核一般大小,一天仅吃三粒,便不用担心会耗费体力。还有一种「兵笼丸」,是用红萝卜、麦粉、糯米粉、蜂蜜、酒,用文火熬干,再揉成小丸子晒干,一天服用三十粒,便可以获取必要的维生素。「兵笼丸」应该是战争时,兵士们固守城池时用的吧?总之,这也是主要「忍者食」之一。
引用

何谓忍者?5

yueke@2003-01-24 15:00

【野外生存法】
忍者具有丰富的药草知识,可以分辨毒药与良药,见机行事。对野生动物的习性,也了如指掌,许多忍术,都是从野生动物习性学以致用的。天文气象学,更是不可欠缺的基本忍术之一。例如,夜晚观察蜘蛛网上有没有水滴,若是有,翌日便是晴天;月亮周围有一圈月晕,或是月光比平日亮时,翌日则是雨天;深夜十二点、清晨八点、傍晚时分开始下的雨,可能会连续下好几天。在深山中迷路时,用火烤热缝衣针针头,或是在针上涂上蜡,立即放在水中,针头所指的方向,便是北方。忍者身上的缝衣针,不仅可以用来分辨方向,也可以当成受伤、疲累时的针灸道具。身上水壶内的水喝光时,怎么办?找蚂蚁洞或蝼蛄洞。有蚂蚁、蝼蛄的地方,附近必定有水源。
引用

何谓忍者?6

yueke@2003-01-24 15:01

【忍术】
首先,当然是得临机应变化身为各种身份。忍者的基本「七化」(nanabake)是:出家、虚无僧、山伏、放下师、常之形、商人、猿乐师。「出家」(syukke),是一般光头和尚。「虚无僧」(komusou),头上戴着圆筒形竹笠,盖住整张脸孔;身上披着袈裟;颈上挂着托钵;边吹萧边化缘乞讨。「山伏」(yamabusi),在山野中修行的僧侣。「放下师」(houkasi),相当于现代的街头艺人,表演魔术、特技、耍猴等。「常之形」(tunenokata),化身为在地农人或武士,条件是,必须会讲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商人」,就是卖药、卖糖的行商。「猿乐师」(sarugakusi),江湖艺人。其他还有「变相术」、「变体术」、「变声术」等。
引用

何谓忍者?7

yueke@2003-01-24 15:02

传递机密文件时,最佳方法是暗记。不过,有时候是缝在衣服里边;有时候将文件捻成一条绳子,同草笠编在一起。更有将细长纸条缠在一个圆筒上,于上面记载下文书内容,之后解下纸条,内容便会成为脉络不明的文字;收件人于收到文件后,再将纸条缠在同样粗大的圆筒上,回复原形。我个人认为最「酷」的方法是,将文字刻在头皮上!这种方法,必须于事前先将头发剃成光头,再施以刺青,待头发留长后,平安回到主君面前时,再度剃光头发。可是,这方法,一定非常痛。不过,反正忍者都会调药,应该有类似现代的麻醉药吧。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神代文字」。这是中国汉字传到日本之前的大和古代文字,相当于中国的甲骨文。战国时代时,已经罕得有人能够读解出神代文字,于是便成为忍者之间的「暗号」。
其他还有种种千奇百怪的忍术,「文」、「武」、「艺」、「乐」皆有,数不胜数。
德川家康在江户(东京)设立了幕府之后,一部份伊贺忍者成为幕府的警卫人员与密探,剩下的伊贺忍者与甲贺忍者,则被派分到各地大名领地。明治维新时,忍术已经逐渐失传,这些忍者后裔,通通改行转业,成为警察、医生、药房老板、焰火师等。话虽如此,「NINJA」这个透古通今的世界,依然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令现代日本人,乃至外国人,皆禁不住好奇,想探头去瞧瞧:这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引用

日光江户村

yueke@2003-01-24 15:03

如果说到日光的话,就令人联想到这是祭祀德川家康的地方,日光江户村不论是街头景色,整个区域简直就是“江户时代”的重现…你在这里可看到在时代剧里,经常可见的店铺,或者在你眼前正在行中的忍者,另外,在饮食、购物方面可尽情享受的旧市区里,会有身着和服的售货员,充满朝气精神饱满的向你叫卖,你很可能受到现场气氛的感染,不知不觉让荷包里的〝Money〞减了不少呢!如果提到江户村,还是会想到日本剧。在江户村里有电影或电视剧使用的场景,唯一在户外上演的忍者空中话剧街道,萩本钦一(小钦)所统筹的喜剧剧场以及再现日本杀阵的忍者剧场等等。这些都是有这里才能看到的,从98年春天开始,江户村里诞生了一个新的人气角色〝NYAMAKE〞,经过电视和杂志的报导,受到无数小女生的喜爱,现在的江户村热闹滚滚,你不妨〝到此一游〞体验不同的日本风情。
引用

日本艺道1

yueke@2003-01-24 15:05

古代日本从中国引进了各种艺术和艺能,这些艺术和艺能在长期的演进中,受到了本土的风俗习惯的影响,变成了日本独特的艺术和艺能,并将之称为「道」。日本艺道有画道、香道、音曲道、陶艺道、狂言道、歌舞伎道、俳谐道等,多不胜数。真正有代表性的却是书道、歌道、连歌道、能乐道、花道、茶道,所谓「六艺」就是指这六种艺道。
引用

日本艺道2

yueke@2003-01-24 15:07

茶原产于印度,与佛教同时传入中国。因此,在中国品茶首先出现于佛教的寺院内,而品茶的普及恐怕最早可追朔到后汉时期。

奈良初期(八世纪),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

唐代陆羽着「茶经」之后,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间,出现了文人茶。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

制作「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
镰仓初期(十三世纪),名僧荣西大师二次往中国,回日本后就开辟了茶园,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动了「抹茶」的普及。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家的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西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斗茶」的趣味也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
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游艺变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室町末期,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茶道发展推上顶峰,千利休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成了茶道界的绝对权威。千利休在民间的人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将军丰臣秀吉籍口平乱,颁布了士农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杀。

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钵,出现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流派。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采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户初期(十六世纪末叶),在文人学士中掀起了中国明代开创的煎茶法热潮。煎茶法对茶叶要求不高,只要将普通茶叶干后再蒸,然后用手搓开,放入茶壶用滚水冲泡,将茶倒入茶碗饮用。其实当时人称这种方式叫「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则不同,是先将滚水注入茶碗内,然后把茶叶放进去饮用,现代人统称为煎茶。由于煎茶方便,又不受场地限制,所以现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当然,在正式茶会或接待重要人物时,仍以传统抹茶法为主。

日本茶道讲究典雅、礼仪,使用之工具也是精挑细选,品茶时更配以甜品。茶道己超脱了品茶的范围,日本人视之为一种培养情操的方式。日本茶道源之于中国,可是如今要想一睹中国茶道之风采,恐怕还非去日本不可。
引用

日本艺道3

yueke@2003-01-24 15:08

「花道」又称「华道」,「华」乃「莲华」之简称。古人在佛前供奉人工制「莲华」,称「供华」,「花道」就是从「供华」演变而成。

随着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与佛教相关的仪式及装饰美术,也同时传入日本。将天然花草放在器皿中做装饰,是日本人与生俱来的爱好。人工制「供华」缺乏生气,日本人很自然地想到用天然花草做替代。插花技术大约始于奈良时代(公元八世纪)。但真正发展,应该是在平安时代(公元十二世纪)。
平安贵族将唐朝流行的「斗草」技艺和式化,改成「花合」和「草合」以插花技艺的高低,睹输赢。并将宋代的「斗茶」技艺也改成日式「茶合」。

「插花」刚开始时并无章法,只是将花草放入瓶中,叫「投入花」。随着人们不断研究,在南北朝时代(十四世纪),出现了「立花」,就是把开着花的枝条垂直插入花瓶内。

在室町时代,「立花」技艺在贵族的推崇下,向「花道」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室町中期(一四四五年),富阿弥氏编出了第一部「立花」法式书「仙传抄」。「立花」己不再是「供华」,而成了贵族前客厅里的一种摆饰。

室町中期出现了一名花道大国手-专庆,他在顶法寺六角堂的池坊创立了「池坊流」立花流派。「池坊流」一直延续至今。
到了江户时代,天皇更让插花高手出席「大立花御会」。在僧侣和町人中的插花高手,视出席该御会为无上的荣誉。

室町中期,大德寺一休和尚的弟子珠光,在草庵的小屋内设置茶室,并用「投入花」装设茶室。珠光编写了第一部「茶事法式」,而茶室内的插花便称作「茶花」。桃山时代(十六世纪中叶),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使「茶花」得到普及。

「立花」过于豪华,属贵族的玩物,而「茶花」则较平民化 。至于现在最为人道的「生花」,却是在江户时代(十七世纪),受儒家思想影响才产生的。「生花」讲究「三才五行」,即以天、地、人,金、木、水、火、土来命名花形。「生花」还采用了矫枝技术,使花草树枝更增添了曲线美。
  
「生花」广受欢迎,连「立花」始祖的池坊流后人也不得不在生花上下功夫。明治末叶到大正时代,出现了「盛花」。「盛花」是在「生花」的基础上,加进西洋多彩鲜艳的花草。「小原流」、「安达式」就是「盛花」的主要流派。

「生花」流派众多,有「远州流」、「古流」、「未生流」、「草月流」等上千流派。

历经数百年,普通的插花行为形成了一种「道」,「花道」象「剑道」「空手道」、「茶道」、「书道」、「香道」、「陶艺道」……一样,学习技艺的同时,更注重品行人格的修养。
引用

日本艺道4

yueke@2003-01-24 15:10

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

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
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
书,中国的书法也随之在日本展开。圣德太子抄录的「法华经义疏」,就是受中国六朝时代书法风格影响的代表作。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和尚从中国返国时,带回了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并将之推广。
唐太宗曾下令收藏王羲之的作品,一时间使王羲之作品身价百倍,遣唐僧和遣唐使回国时带回了大批王羲之的手迹。现今的「东大寺献物帐」内收藏的二十卷书法集中,大部分是王羲之的真迹。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孙过庭的「书谱」也有入木之术。古代日本人尊王
羲之为书圣,故将书法称作「入木道」。日本人喜爱王羲之书法风格现于言表,他们亲热地称王羲之为大王,称其第七子王献之叫小王。承继了二王骨风的,是平安朝的真言宗创始人空海和尚。他与嵯峨天皇、橘逸势三人被称为平安「三笔」,空海的「聋瞽指归」二卷更被指定为国宝。

平安中期,日本废除了遣唐使,随着假名(日本文字)的出现,书法也开始和化(日本化),书法界又出现了小野道风、藤原佐理和藤原行成,世人称之为「三迹」,「三迹」的书法成了后世书法的规范,并由此产生了多种书法流派。

和化书风创始人藤原行成创立了「世尊寺流」,历经七世,由于墨守陈规,而失去吸引力,留于形式,书法也从以贵族为中心而转向武士阶层。书法不仅要求雄浑有力,也要求速度要快。于是出现了以藤原忠通为代表的「法性寺流」,其势压倒了「世尊寺流」。其后,后京极良经承继忠通的风格,创立了「后京极流」。到了镰仓时代又出现了寂莲、藤原俊成、藤原定家等书法大家。

日本把「世尊寺流」、「法性寺流」等总称为「上代风格」,而将武士社会盛行的书法风格称之为「武家风格」,其代表者是源赖朝、源义经、北条时政等将军。

镰仓时代,在与宋朝做生意时引进了宋代的书法。如临济宗大师荣西禅师就师承了黄山谷的风格,曹洞宗的道元禅师将张即之的书法介绍回日本。以京都五山、镰仓五山的禅僧为中心的书法流派更是崇拜张即之和苏东坡的宋代风格。其后,一山一宁等僧又将元代风格带进了日本,为日本书法界增添了宗峰妙造大师、梦窗疏石等高僧的墨宝,世人称之谓「禅宗风格」。 「禅宗风格」长期流行于日本南北朝和室时时代的武士、官吏之间。

桃山时代,丰臣秀吉一统天下,使乱世造成的文化停滞情况得以恢覆,书法界出现了三名奇才近卫信尹、木阿弥光悦、松花堂昭乘,世人称为「宽永三笔」。

江户时代幕府奖励儒学,「唐风」再度盛行。江户末期出现了如市河未庵等职业教授书法的专家,「书道」就产生在这一时期,并成了日本固有艺道的代表。
 
引用

紫式部(Murasaki Shikibu)

yueke@2003-01-24 15:13

紫式部,为日本著名女作家,本姓藤原,因为父兄都任"式部丞"(官名),作品《源氏物语》中的女主角紫姬又传诵一时,所以后人都称她为紫式部。在日文中,"物语"一词的意思是故事或杂谈。物语文学是日本一种古典文学体裁。《源氏物语》便是日本物语文学的优秀代表。
  《源氏物语》的背景是藤原道长执政下的平安王朝贵族社会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小说艺术地再现了贵族内部的尔虞我诈的权利斗争,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及其必然崩溃的趋势,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封建社会的历史画卷。
  小说共54回,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41回之前是前半部,写的是源氏的故事。源氏本是天皇桐壶与一爱嫔生下的儿子。长大后相貌堂堂,多才多艺,极受天皇宠爱。哪知他竟与皇妃藤壶(亦即源氏的继母)私通,并生下一子。此后,源氏凭着他的才情与特殊权势,狂热的追逐女性,前后染指妇女近20位。但其异母兄长接任皇位后,源氏一落千丈,被逐山乡。后来,冷泉天皇(即源氏与藤壶的私生子)登基,源氏东山再起,执掌朝廷,享尽荣华富贵。谁料到了晚年,源氏最后一位夫人与人私通,生下一子起名叫熏。懊丧的源氏视为上苍报应,不久正妻死去,万念俱灰的源氏看破红尘,只身遁入空门。小说从42回到结束,写的是源氏之子熏与某佛家信徒家的两个妙龄女郎及另一少女浮舟之间的爱情纠葛。
  小说虽然主要描写源氏的爱情生活,但并非单纯地表现"卿卿我我",而是反映了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贵族公子喜新厌旧、玩弄女性的腐化堕落,抨击了贵族社会里将妇女当作政治交易工具的卑劣行径。 《源氏物语》近百万字,规模宏大,出场人物有400多个,时间跨度长达70年。它是日本小说史上里程碑的作品,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不仅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它是世界上最早问世的长篇小说,比欧洲第一部小说集《十日谈》早300多年,比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唐吉诃德》要早将近600年。这部日本巨著中广泛地运用了中国古典诗文,引用唐代白居易的诗句达90余处。书中时常出现《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气氛,因此,对中国读者来说,会感到更加亲切和有趣。
引用

松尾芭蕉(Matsuo Masho)

yueke@2003-01-24 15:15

松尾芭蕉生于伊贺上野,本名松尾藤七郎,通称忠右卫门。 他十岁开始做大将藤堂家的嗣子良忠的侍童。良忠师从北村季吟学习贞门俳谐,因此芭蕉也对贞门很亲近了。 后来在江户,芭蕉写出了《谈林十百韵》,已经具有很明显的谈林俳谐风格。后来他在甲州逗留期间又作有《俳谐次韵》《武藏曲》《虚栗》等句。直到完成了《猿蓑》才正式确立了"蕉风俳谐"的风格 松尾芭蕉的主要作品有:《荒野纪行》《鹿岛纪行》《幻住庵记》《深处的小路》《俳谐七步集》等。他的风格主要是表现作者纤细的感觉,表达了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日本著名的俳句家,室町时代(1392-1573)后期有宗鉴、荒木田守武,二人是俳谐连歌作者;江户时代有松永贞德,他提倡俳谐的娱乐性和教养性,号称"贞门",可谓倾向于古典的一派。当时俳谐尚处于进入俳谐连歌的阶段。另一方面又有西山宗音,主张俳谐的滑稽性,强调创作上的自由奔放,称为"谈林"派。具有这一派特色的还有著名的俳句家井原西鹤(1642-1693)。一般称为俳圣的松尾芭蕉把松永贞德的古典式技巧和西山宗音的自由奔放熔铸于一炉,并加以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引用

«12345»共5页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