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酷论坛>『动漫主题讨论区』>[征文]《十二国记》的 ..
[征文]《十二国记》的中国历史和哲学浅谈之乘月篇——我看《十二国记》之二
sepstar@2004-08-05 01:03
概括
芳国的前王——峰王由于严苛的暴政而被惠州侯月溪用政变推翻,并且被处死。但是月溪一直不愿意自己登上王位,在他心中一直有一种罪恶感。虽然,他是出于拯救百姓的好心而弑君,但是终究在他心中,弑君是大逆不道的罪过。并且他认为,如果自己坐上王位,别人就有了他是因为贪图权力、贪图荣华而弑君的想法。所以,他一直拒绝百官的建议,虽然事实上主持着芳国的大政,但是拒绝正名。直到有一天,庆国的国君——景王派遣使者来访问,递交了两封给月溪的信件,并且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思想斗争后,终于接受了承继社稷的决定,
题解
在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太阳落山以后,黑暗会使得人们既是方向,于是月亮升了出来,去照亮前进的道路。……国王坐上王位,朝廷就是如日中天的朝廷,而没有国王的朝廷,就是被乌云遮住了的月亮。乘上月亮,等待黎明的破晓十分吧。
历史
要在中国历史当中找到完全和文中的背景类似的场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由于“皇帝轮流坐,今天到我家”思想的影响,作为就政权官员出身,而推翻旧政权,但是不愿意的登上九五之尊的,几乎是不存在的。中国总是有那么一些人,即使是事业还没有成功,就迫不及待地穿上龙袍,哪怕一天也好,皇帝的名分,总是要享用的。不过要说例外,还是有的。
中学历史当中,“国人暴动”想必大家还是知道的。当年,周厉王当政,他的残暴比起纣王一点也不差,两个成语就是讲述那段历史的。一个是“道路以目”,一个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后来,周厉王有一次出游没有回王宫,而主在一位大臣的家里。这时百姓们知道了,就发动了暴动,周厉王仓皇逃脱了。没有了国王,国家怎么运转呢?这时,周公和召公两位大臣站了出来,两人一起摄政。史称“共和”,时间是公元前841年。共和了14年后,周厉王死了,这样,周公和召公还政于周厉王的儿子,史称“周宣王”。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841年是中国有确切历史纪年的开始,前几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的目的就是用现代的方法和手段,找到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历史年表,把中国文明历史确切地向前延伸。现在出来的结果是,周朝的历史时间已经完美地解决了,商朝也有了一个时间段,但是关于夏朝,还需要继续研究。
哲学
看过了乘月篇,觉得和前面的冬荣篇比起来,更多的体现了儒家的思想。
儒家最重要的就是“礼”。孔子当初就是感叹于“礼崩乐坏”而立学教人的。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家统治思想,核心也是用“礼”来维系的。可以说,两千来年的封建社会(除去秦朝和西汉初年)就是构建在“礼”上面的。所谓的“三纲五常”,所谓的“封建宗法”都是“礼”的具体表现。
“礼”是什么?“礼”就是道德,就是行为的准则。“礼”不是成文的法律,但是它的影响和作用比法律更强。为什么说是“吃人的礼教”?因为礼教杀人于无形,因为礼教吞噬的是人的心灵。当然,世上的事情总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在我们批判礼教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种精神力量的存在,中国社会才能“形散而神不散”,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有如凤凰一般,具有无限的自我恢复能力。即使是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一样要借助这样的思想力量,而在自觉和不自觉当中被它俘虏,被它同化。可能说远了。
礼反映到月溪身上,之所以月溪心上的疙瘩解不开,是因为,对于它来说,由于它对于礼的理解而存在这样的一个悖论:一者,礼要求它要重视百姓的苦难,需要他站出来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如果劝谏没有作用,即使是使用武力,即使是弑君,也是值得的。二者,礼所规范的君臣关系,又使得他背上了大逆不道的罪名。虽然自己并不是冲着王位来的,但是一旦继承了王位,自己终究是解释不清楚的。何况,先王不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享乐君王,他只是泰追求完美,太追求洁净而不容许有丝毫违背自己理想的事情发生。所以月溪更感到有些内疚。自己的罪恶感也就越深。故而由于这两点,月溪徘徊、彷徨于“造反有理”和“造反无理”之间,所以他困惑,苦恼。
最后月溪接受了百官的拥戴,实际上,也是“礼”的作用。这个“礼”是什么?就是孟子的思想精髓——“民为重,社稷辞职,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与错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就是用人民是否满意,这样做人民是否可以得到幸福来评判(同期来,有点像三个代表)。弑君是为了人民,而继承王位也是为了人民。继承王位并不是为了享用王位所带来的权力,愿意而是承担起王位所带来的义务和责任。
儒家思想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要求人们积极参与,当然这种参与是有限制的。一方面,它要求人们出仕,忧国忧民,和不公道的社会斗争,用自
己的力量改变社会;而另一方面,又用礼法束缚人们,尽量维系社会的稳定。所以,它一边建设自己,一边又在摧毁自己。所以,也许儒家思想(这里并不是指孔子最初建立的儒家思想,而是指后世人根据自己政权需要而修正的儒家思想)本身就是悖论。正因为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中,凡是立国的那段时间,儒家礼的影响还不是深刻的,当社会逐步进入到稳定后,礼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社会一方面维系的更加紧密,但另一方面,摧毁社会的力量也渐渐集聚了起来,直到最后,社会陷于崩溃。然后,不长的时间,人们又在礼的旗帜下,重新建起一个社会。接下来,继续前面的历程。两千年,我们可以说一直是这样的。
最后谈谈峰王的法家思想。法家法家,顾名思义,就是强调法治。企图用严明的惩处和奖励来调动人的能动性。法家曾经有过辉煌,当初战国时期,商鞅、吴起、李斯等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而韩非子更是其中集大成者。春秋战国说起来是“百家争鸣”,其实受到各国欢迎的,达到了实际效果的还是法家的思想。不过法家的结局总是不太好的,商鞅死于五马分尸,吴起死于乱箭,李斯也死于赵高的屠刀。即使是秦始皇这样的法家思想实行者,也受到人们的责骂(当然,骂秦始皇的还是后世儒生居多)。为什么?因为法家不讲“人情”,所以得罪的人多。相对于儒家的说教,相对于儒家的“德治”,法家讲究的是“一是一,二是二”,什么事情都有有个丁卯,有个明确的规则,而儒家是宽泛的,是可以由不同的人,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做不同的解释的。法家最后的失败,不是法家自身的原因,而是所谓的“法治”其实在那样的环境下还是君王一个人的“人治”而已,虽说儒家也是“人治”,是更彻底的“人治”,正因为这样,法家社会缺乏儒家社会那样的中间的缓冲层次,所以,一旦君王走向极端,毁灭的时间也就快到了。
理解
分析这个故事,我想有这么几条感触。第一,人民危难之际,必须要站出来,必须拔刀相助。第二,权力并不只是象征得到享受,更是象征着义务和责任。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第三,为了规范这个世界,法律是必需的。为了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法律也是必需的。惩罚是必要的,不过,社会也需要教育的力量。第四,水至清而无鱼。世上没有完美存在。世界并不美丽,但却因此而美丽。第五,太阳也好,月亮也好,重要的是可以提供光亮。我们总提醒自己,做一件的过程很重要,但是世界往往是只需要结果而已。
Jabberwock@2004-08-05 08:56
写好全部的之后,最好全部合在一起发出。不然置顶也不好置——是要每一小章节都置还是给你置了一个之后不断用合并主题都不合适。
桥姬@2004-08-05 09:01
法+情+完善的监督体制,可是实现这一点似乎太困难了
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执法者,其本身素质如何
ps:没有发现是参赛作品:p楼主打算把华胥短篇的感想都写出来?当时看的时候还真没有想这么多,的确包含了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deepwater@2004-08-05 09:03
对于人民来说,只要生活可以安定一些,是无所谓谁当政的,所以月溪也不必再遮遮掩掩……
ownfish@2004-08-05 10:35
“一者,礼要求它要重视百姓的苦难,需要他站出来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如果劝谏没有作用,即使是使用武力,即使是弑君,也是值得的”
楼主给个证明来先,“礼”是如何认为“即使使用武力、弑君也是值得”的??
1,《礼记》中说: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这个“臣”是指侍奉的意思,不臣,就是“不侍奉”,而不是造反,“邦无道则隐”才是“礼”所提倡的……
2,为我们所熟悉的“君不君臣不臣”,事实上不是孔子说的(是齐景公说的,而且也不是“君王不像君王那么臣子就可以造反”的意思,敬请参阅论语和史记),而孔子最注重的,恰好就是这名分高低不能乱套,“是可忍孰不可忍”针对的不过是“八佾舞于庭”,臣子用了天子的祭祀仪式他就差点没跳起来,真要造反起来那还得了??
3,孟子那话和“礼”没有任何关系,孟子就因为这话得罪了朱元璋,连冷猪肉都没得吃(笑……),事实上孟子提倡的东西和“礼”已经有很大距离了,和孔子也有相当大的差别。现在一般说的“礼”,都要参考礼记和孔子的说法,至于孟子那是不在这个范围内的。而且,重点是,孟子从来没有说过(印象中),君王不好就可以起兵反他这话……如果你把孟子的思想理解成“和三个代表有点像”的话,那我只能说,你真的不理解孟子他关于社会秩序的构想是什么……
另外,中国的法家,从头到尾,他们提倡的“法治”和现代一般人理解的法治(也就是楼主你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法治”就是君主极权,而且是彻底的极权,不妨看看实施法家最彻底的秦国是如何状况,现代人如何理解是另一回事,既然提到中国的古典哲学,就必须以原本为依据而不是自己推测。相反来说儒家倒还不完全是彻底的极权,至少它保留了臣子唱唱反调,不乐意的时候能落跑的自由,法家可没这好处,你不乐意就宰了,想落跑也不成。
楼主写这么大的题目,最好不要自己来推测,或者把这个套到那个的头上……
foxbaboon@2004-08-05 12:15
中国古代的应该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吧~
法家和儒家都是在人治的前提下提出各自维护君权的不同主张~他们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那个时代的思想家有其必然的局限性~
ownfish@2004-08-05 12:35
引用
最初由 foxbaboon 发布
中国古代的应该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吧~
法家和儒家都是在人治的前提下提出各自维护君权的不同主张~他们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那个时代的思想家有其必然的局限性~
所以说,我说楼主说法家如何如何是不对的。楼主用的“法治”的概念是现代概念,套在法家身上就不太妥当,更不能由此说儒家是比法家彻底的人治,这是搞错了。
怎么可能绝对对立呢?起码他们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出发……
两者固然都是人治,但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搞懂这一点先吧,法家是君主极权,君主一人说了算数,下面的都是听话的工具;儒家却更接近贵族政治,儒家的嗜好就是为王者师,简单说就是“以师为吏”(儒家其实是来自原始社会中巫师一类的角色,这类角色在原始社会中凭着其知识的优势获得极大的政治上的权力,所以一直到后来,他们都难以摆脱这个“为帝王师”的情结)。这是他们在人治这个范畴下最大的区别,后世阳为儒阴为法就是这个原因,OK?
实在受不了连“礼”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内容都一知半解就来说一通的……
deepwater@2004-08-05 12:46
感觉楼主发了帖就跑人了……不过,这题目实在太大了……
foxbaboon@2004-08-05 12:54
这个~可能是因为作者把小说和现实有点混淆了吧~
在12国记里面,对于王的制约不是有限的生命,而是与麒麟的性命相联系的所谓失道之症~所以在那样虚构的社会里其实存在民主,人民疾苦可以剪接的导致王的死亡~在王的上面其实还存在一个上天~
但是在中国古代社会里,王是终身制,不论如何昏庸,都不会必然的导致毁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的君权才是绝对的~那样的情况下,任何思想都必须在一个范围内发展,这个范围就是人治~
要在某种绝对的权威之下谈法治,是不可能的
ownfish@2004-08-05 13:13
楼上的,耸肩,如果你指的作者是原作,那没什么好说的,都是幻想作品,没什么对不对。如果你说的是楼主,那我只能说,没有足够的了解就不要搞那么夸张的题目……至于你说什么书和现实的区别……我其实没有讨论这个的意思,我只是指出楼主的错误而已(太大的错误了,另一帖也是,连老子和庄子的区别,无为有为都没有搞清楚就敢说东说西的……日本人乱搞就算了,中国人自己都弄不清就丢脸了……)。
foxbaboon@2004-08-05 13:29
我也不是说幻想的作品不对~只是幻想难免就把事情完美化
作者把法家的地位提的有点太高了,或者说是单纯把法家看作了法治的代表
总之,历史的东西就要放在历史上来分析~至于小说,并不必然要求符合现实
烟波浩淼@2004-08-05 14:25
-----------------------------------------------------------
礼要求它要重视百姓的苦难,需要他站出来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如果劝谏没有作用,即使是使用武力,即使是弑君,也是值得的。
这个“礼”是什么?就是孟子的思想精髓——“民为重,社稷辞职,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
个人觉得,楼主说的这两条,扯不上“礼”,而是“仁”
ownfish@2004-08-05 14:27
这个……其实看十二国记然后谈“中国”的历史啊哲学啊是没什么意义的……因为实际上这书的看点也不在这里……
其实个人在百家中是最喜欢法家了,呵呵,实用价值最高DI东东啊……
哦,还有,礼崩乐坏是庄子说的(如果没记错),孔子先生那时候还算不上,而且,孔子所处的时代,应该还是奴隶制,还没到封建制度(应该吧……不记得了……)。
另外,楼上的,那两条既不是仁也不是义(当然更不是礼……),而是暴力革命思想,哈哈,真要说反倒有一点点(只是一点点)接近墨子的舍小我成大我的献身精神……
foxbaboon@2004-08-05 14:39
12国记和哲学也许有一些关系~但也只是在理想主义方面~
跟现实在一起讨论,难免显得生硬
sepstar@2004-08-05 22:38
看到幽冥旅者的发言,我感到无地自容。的确,我自身的修养还有待提高。我十分欢迎幽冥旅者对于我的批评和指正。
我读的书还很有限,所有的概念还是模糊的,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也是难免的。我不是在推卸责任,但的确,我的问题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存在的。当代的中国教育在人文方面欠缺的太多了。
我向幽冥旅者表示感谢。我希望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的。毕竟,我一直认为,动画也好,漫画也好,小说也好,都是讲述人自身的故事,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当然,时间有限,我不太可能就文中的错误完全纠正,特别是一些涉及到概念和理解的问题。我希望听到更多的批评的声音。我希望我的文章是一个反面的教材,至少这样,我的者几篇文章还是有些作用的。
我接受斑竹的建议,当全文完了以后,全部作为一篇文章刊登。
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
«12»共2页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