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酷论坛>『动漫主题讨论区』>考据——什么才是真 ..

考据——什么才是真正的哥特文化

伊里野加奈@2007-12-19 10:25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究竟什么是哥特文化?什么是哥特文学?

由于新时代哥特运动的兴起,这个问题再次被人放上台面,但也应为哥特运动,他的原有历史价值与意义被混淆了。

歌特最早应该源于法国大约12世纪左右,当时应该并未对其定义。而到16世纪文艺复兴思潮涌现时,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导致文化上产生崇尚古罗马和古希腊的风格。格特式风格艺术上应为和文艺复兴思潮互相抵触,所以被冠以歌特人和歌特文化为代表的野蛮文化含义,所以16世纪的所谓歌特式指的应该是野蛮不开化。所谓的歌特人就是历史上推毁灭罗马帝国的德国地区蛮族之一,意大利人是很嫉恨他们的。往深了说,文艺复兴就是希望回归古典时代,而中世纪是介于古典世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复兴的兴起其矛头指向就很明确了,作为代表的格特式文化当然就被冠以了野蛮低俗恐怖外加毁灭罗马的蛮族的名号了。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思潮上的对抗,歌特式实际是一种很高雅的艺术。歌特式多以表现现实主义自居,以高耸的尖塔指向天空,符合教会的教益。浮雕生动。至于为何服装多为黑白,应该是应为后期也就是17世纪开始应为过去对于歌特文化的反主流定义而导致的一种肃穆感。文艺复兴是反中世纪文化而兴起古典主义运动,给这那种式冠以歌特的称号完全就是应为对灭亡罗马的怨恨。把19世纪开始的浪漫主义运动冠以歌特之名是不是很肤浅?作个比喻,虽然波兰人是斯拉夫后裔,但显克微支一样用一部『条顿骑士』去反抗沙俄的暴政。

歌特并不指片面的阴暗恐怖感,而是一种对上帝的虔诚信畏。这些信畏来自对1000年到来的恐惧,和当时各种疾病灾荒的恐怖。人们害怕默世日,所以人们需要期待天国的耶路撒冷降临人间的时候。他们需要教堂建造的内部巨大以容纳更多的人。他们需要教堂足够的高让阳光从琉璃中照亮整个厅堂。他们需要教堂的塔尖足够的高颂以接近天父所在的地方。

---------------------------------------------------------------------------------------------------------

“歌特文学”只能说是拥有那种气氛的琐物而已。

关于这点我就要说道浪漫主义运动(ROMANTIC MOVEMENT)1800年左右,中世纪文化逐渐极其相关事物在某些人眼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浪漫主义成为这场文化运动的中心。浪漫主义者希望跳出历史的限定,有些人希望回到中世纪时代,有些人从宗教或神秘注意中寻求理想,还有写人试图从自然中得到答案。他们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中歌特开始被认为和黑暗,奇异,鬼魅等相关连,浪漫主义和歌特 作家象Byron, Shelley, Baudelaire还有 Verlaine沉迷于对人类阴暗面的表现。歌特情绪在视觉艺术上也有明显的体现,画家象Caspar David Friedrich 对黑暗和荒凉的展现。而在建筑上新歌特式逐渐成为时尚。

在浪漫主义运动中很多人都把歌特等同与黑暗,奇异,鬼魅等相关连并且在之后的音乐等各种文化中都是如此。这正是我要说明这个时期的“歌特文化复兴”实际并没有把歌特文化真正的精髓复兴回来,而是变质的,只看见了其中的丑恶面。歌特小说会和吸血鬼结合在一起,无非就是应为它们符合歌特复兴时期人们对歌特的理解而已。

论证哥特文学与哥特文化的本质不同:

1 学术上不承认

这点其实很正常,应为我大学有3年的公共选修课都选了“欧洲建筑与文化研究”“外国文学赏析”“欧洲历史文化研究”等。其中只提到19世纪的歌特是某种与浪漫主义中的非现实主义。

2 混淆了中世纪歌特文化与教会黑暗统治之间的关系。

3 其实20世纪末的“歌特运动”所复兴的不是“歌特文化”而是第一次“歌特文化复兴的曲解”至于为何曲解这点以下说明。

黑暗,自由,欲望的自由,性爱的自由,人性的自由,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中的反现实主义。司丹达而在写《巴马修道院》中就明确表现到“模拟自然”,用我们今天文学界普遍的话来说,就是“凡是脱离现实的作品,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消极的浪漫主义,他都不能容忍”。司丹达而的《红与黑》《巴马修道院》以及未完成的《吕西安·娄凡》等都实现了这个原则。而他直率的指出:“想模仿这个伟大的人物,就该观察我们身边的人们”(这个伟大人物就是莎士比亚)

而有意思的是,他生前反对的那些19世纪古典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作家们的作品,虽然当时流行一时,现在也已经黯然失色了。当然我不得不提到歌德这个人,应为他嘴中的司丹达尔有“女性气质的浪漫主义”

回忆下什么是中世纪歌特文化形成的原因:

当时正值公元1000年后,黑死病在欧洲大陆肆孽,繁华的佛罗伦斯丧钟乱鸣,尸体纵横,十室九空,人心惶惶。到处是触目惊心的恐怖景象,默示日仿佛到来了。这时人们普遍希望得到教堂的依托,人们把教堂房屋建的足够大去容纳更多人,人们把玻璃窗建的足够高足够多使阳光照射进来,人们把教堂的高塔建的足够高去接近上帝。有趣的是,教堂的干净环境使黑死病得到了控制,于是人们更信奉主。而这种式样建筑后在文艺复兴时期称做歌特。

19世纪“歌特文化复兴”所倡导的内容的由来:

这在中世纪末文艺复兴初期的各种文献中都有记载,欧洲14世纪~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憎恶教会丑恶面的意识。卜伽丘的《10日谈》是最典型的代表,其中关于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可谓谈及颇深。卜伽丘并不是着了魔的堂几科德,错把风车当妖魔,蛊惑人心的“禁欲主义”以他固有的荒谬,虚伪,违反人道的面目出现在《10日谈》中。意大利近代著名文艺品论家把《10日谈》和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伪“人曲”卜伽丘的犀利笔锋下,“神圣的”教会显出了他的原型。这样也就很明确的表示,所谓19世纪“歌特文化复兴”实际是在浪漫主义中错把“文艺复兴”时期所指责的中世纪封建教会黑暗统治的历史看作了歌特文化。这也难怪,应为“歌特”这个名词正是文艺复兴时期出现并且冠给那个时期的文化的。于是19世纪的“歌特文化复兴”其实可以算作中世纪“黑暗宗教文化的复兴”。这点一定要分清楚。

其实中世纪黑暗宗教统治与歌特文化索然有联系,但并非相同事物:

歌特文化的起源并非和教会黑暗统治自己却做尽肮脏之事相互直接联系。只能说教会利用了群众的恐惧心理而已。而真正的歌特文化则指的是群众心中美好的,对于上帝的祈求和信仰。

19世纪的“歌特文化复兴”可能是在效仿中世纪教会中“黑暗统治,教条约束,自己却放荡自由”这个特点:

《神曲》中最为淋漓尽制,一切教士们的丑态基本表露无疑,而其中的很多和19世纪“歌特文艺复兴”类似。

19世纪“歌特文化复兴”和纯粹的教会黑暗统治时期又有区别:

他们更提倡自我的自由放荡,自我的性欲自由。恰恰是这点还是多少带有文艺复兴中“少许人文色彩”

----------------------------------------------------------------------------

既然19世纪“歌特文化复兴”不是中世纪歌特文化,也和教会黑暗统治的“封建文化”有区别,那么他究竟是什么?

1 反对“现实主义”的“消极浪漫主义”和“歌特文化复兴”

我们知道,莎士比亚戏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崇尚了“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同时,没有摒弃“现实主义”这个史无前例的文学坐标给与后人创作铺下基石。无数作家效仿。在这样的大局下,一部分人开始寻求“反现实主义”崇尚“消极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这时回归中世纪“黑暗时代”的一种声音出现了,这些,被形容为“歌特文学”(其实就是这样混淆的)当然,这个复兴并没有存在多久。

2 20世纪末“歌特运动”的由来:

年轻人普遍厌恶与世界思想同流合污,这时他们渴望一种东西与他们所爱的流行结合起来。为了体现自己修养和与众不同,19世纪”歌特文化复兴“的产物就被从坟墓里挖掘出来。因为他有独特的反主流意味。从而,出现了我上面提到的判断“歌特乐队”“歌特性格”的种种观念。

而在文学方面,相比1800年前后的“消极浪漫主义”作家们,他们连最起码的创作能力都比不上。

一个评述:

哥特小说是浪漫主义文学时期的一个特殊流派,被评论家们称为“黑色浪漫主义”(Dark romanticism)。它的所谓“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情节上,它浓墨重彩地渲染暴力与恐怖;在主题思想上,它不是像一般浪漫主义那样侧重于正面表达其理想的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而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教会和道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来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道德上的探索。

虽然哥特小说与哥特人毫无关系,但日尔曼民族(即条顿民族)中所流传的极为丰富的民间传说,以及以这些传说为素材的中世纪浪漫故事(Medieval romances),是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源泉。《圣经》和基督教传说也是哥特小说的重要源泉。

勃朗特姐妹、狄更斯的作品中仍能看到哥特式小说的影响,如《简爱》中的庄园与疯女人、《呼啸山庄》中的荒野、黑崖与山庄本身都给人深刻印象。狄更斯等现实主义作家们把“哥特恐怖小说体裁同社会谴责小说体裁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在狄更斯的《雾都孤儿》、《远大前程》、《荒凉山庄》、《双城记》、《艰难时代》等作品中都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这些作家笔下,哥特故事的背景从遥远的过去和古老的城堡搬到了现实中的工业化大都市。即使在勃朗蒂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这样的作品里,哥特情节也是被置于现实生活之中。因此,在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社会化和现实化。

《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安德鲁•桑德斯

这个评论并非完全不能作为参考,但里面至少有两点并不那么经的起推敲。

“勃朗特姐妹、狄更斯的作品中仍能看到哥特式小说的影响”

首先是夏洛第·伯朗特的《简爱》他描写的爱情只是捎带上了残酷,但其本身并不能定义为“黑色浪漫主义”或“消极浪漫主义”应为很明显的一点,他没有脱离“现实主义”。在勃朗蒂姐妹的《简•爱》和《呼啸山庄》这样的作品里,哥特情节也是被置于现实生活之中。因此,在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小说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社会化和现实化。说明他们早就脱离了歌特小说最初的概念。

然后是狄根斯,他那部犹如自传一般的小说《大卫·考伯非尔》已经充分了证明了他所写的东西是绝对崇尚表现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记住不单单表现了“黑暗面”同时还有相当多的美好。包括《雾都孤儿》等作品都是如此。如果说在感觉上有一脉相乘之处,我想那绝对不会是和歌特小说。倒是美国的不少写实性质的文学著作比如《美国悲剧》比较像。当然,我指的是狄更斯笔下的很多人物,比如《大卫考伯非尔》中的那位监狱里的先生,叫什么忘了。

1840年“歌特小说”己经沦为糟粕。所以,在维多利亚时代以及后维多利亚时代小说家们普遍向“现实主义”妥协,这是为了生存。这究竟还算不算当初的“歌特小说”?或者他还叫不叫歌特小说?答案是绝对的否定的。他们已经不是歌特小说,勃朗特姐妹、狄更斯绝对不是歌特小说作者。为何安德鲁•桑德斯会用这样比较美化的定义去归纳“歌特小说”理由很简单,简明文学史这样的书必须尽可能的避开争议。于是我反问一句,根据这个定义,《巴黎圣母院》是歌特小说吗?和这个定义一样主要是通过揭示社会、政治、教会和道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中的阴暗面来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道德上的探索。何况他还很符合歌特小说里经常出现歌特建筑这个事实。


哥特文化尘封历史,他的点点滴滴都影响着后人的审美观。在这经过多次扭曲的文化中,本人的这篇文章,希望还他一个真谛。如有疏漏,还请跟帖提出。
引用

klseelee@2007-12-19 11:39

好帖没人回么。...
引用

ussrvsusa@2007-12-19 11:42

没看见跟次元文化一点接轨的内容.
引用

叶小猫@2007-12-19 11:44

我很好奇这个跟动漫有关系么?

另外
你那几个选修课都不可能真的教你学术意义上的内容
研究哥特文学的大有人在
引用

cyberalogo@2007-12-19 11:48

引用
最初由 叶小猫 发布
我很好奇这个跟动漫有关系么?


你本来就是靴控和鞭子控(兽控潜质?),道不同,不相为谋。[/TX]
引用

whds749@2007-12-19 11:48

确实...
只对哥特LOLI感兴趣的讲~~~
引用

black_warrior@2007-12-19 11:49

这8就是针对哥特LOLI装展开的联想么~XD

参阅蔷薇少女~XD
引用

lqf3dnow@2007-12-19 11:51

Anime中很多服装都是哥特类的,比如女仆装
黑装哥特萝莉女仆最高
引用

风无韵@2007-12-19 11:51

在ACG界,哥特LOLITA延续了哥特文化的传承(超误
引用

hyde333@2007-12-19 11:53

首先想到了LOLI,其次想到了VR.......
引用

叶小猫@2007-12-19 11:54

LZ的文化认知也不够

文化不仅仅是小说和文学
哥特建筑你没写
哥特音乐你没写

哥特的文明产生你也只是寥寥数语

这考据不HD呀~笑
引用

black_warrior@2007-12-19 11:58

引用
最初由 叶小猫 发布
LZ的文化认知也不够

文化不仅仅是小说和文学
哥特建筑你没写
哥特音乐你没写

哥特的文明产生你也只是寥寥数语

这考据不HD呀~笑


不愧是在冰城呆过滴~[/TX] [/TX] [/TX]
哥特式建筑,怀念啊~:o :o
引用

叶小猫@2007-12-19 12:00

引用
最初由 black_warrior 发布


不愧是在冰城呆过滴~[/TX] [/TX] [/TX]
哥特式建筑,怀念啊~:o :o


几年前我写过哥特建筑设计的美术论文(抖
枪手文= =

哥特文化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赖宗教
但是精神内核上却对宗教持一分为二的态度
因为无论是宗教还是哥特
本质所向之一就是"死亡"

唔 随便吐槽一下
因为我预计这帖子会飞
引用

cyberalogo@2007-12-19 12:01

引用
最初由 叶小猫 发布


几年前我写过哥特建筑设计的美术论文(抖
枪手文= =


这贴又要被像那心理学贴般地利用了么?[/TX]
引用

wowow@2007-12-19 12:05

引用
最初由 叶小猫 发布


几年前我写过哥特建筑设计的美术论文(抖
枪手文= =

我其实对哥特风的美术作品很感兴趣。
PS:未完成的大教堂和哥特风格有联系么?
引用

«123»共3页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