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酷论坛>『动漫主题讨论区』>[聊天]是我的错觉吗, ..

shirleylin@2008-02-06 07:41

引用
最初由 Julien 发布
汉语的语言学水准怎样且不论,普通话作为编剧语言的表现力弱是很明显的,英语和日语剧集的用词都可以做到极至的凝练有力,汉语普通话必须靠词藻的堆砌,或者干脆上方言,也就是新闻联播这种东西适合普通话


汉语的表现力弱??
会让你有这样的想法大概应该归因于编剧本身的汉语素质吧。。。和汉语语言本身有什么关系。

建议阁下去看一下射雕英雄传日语吹替版。举个例子:哲别归顺成吉思汗时说:“若饶我不死,我愿为大汗-横断黑水,粉碎岩石,冲锋陷阵,驰骋万里。。。”这么精炼的一句话,日文吹替版本显得累赘得很。
该片断如下
http://ca.youtube.com/watch?v=AgEdpXAmxtg
引用

shussa@2008-02-06 12:40

引用
最初由 Julien 发布


汉语的语言学水准怎样且不论,普通话作为编剧语言的表现力弱是很明显的,英语和日语剧集的用词都可以做到极至的凝练有力,汉语普通话必须靠词藻的堆砌,或者干脆上方言,也就是新闻联播这种东西适合普通话


  我向来不喜欢举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来辩论某个东西,因为有牛刀之嫌,也避炫耀之意。

  但首先告诉你下,《红楼梦》这东西无论怎么分类都绝对归类不到文言文中去。你是否会说它的用字遣词不够凝练有力、生动有趣呢?

  下面就马马乎乎吓唬你一下好了:



  一般来说,《红楼梦》中的重要角色,曹雪芹都要单独为她立传,被作者珍视的妙玉当然也不例外,《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就是妙玉的正传。在这一回里,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带着刘姥姥在大观园里四处参观游玩,当走到栊翠庵时,就歇了脚,喝口茶,这样就引出了妙玉敬茶的故事。妙玉在经过了他人的交代之后,也正面走出来和读者见面。

  那么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曹雪芹郑重其事地为妙玉写照立传,在这一回里面,写妙玉出场,到这场戏结束,贾母她们离开栊翠庵,一共才多少字呢?我查阅了各种古本以及现在的通行本,上下出入字数不到五个,大体上是一千三百五十个字——很少的字数。妙玉在这一场里面只说了十二句话,或者严格来说,某一次开口,断句,分成几句,是十二次开口。曹雪芹在一千三百五十个字里面,就让这个角色开了十二次口,就够了,这个人就站出来了,性格就凸现了。所以我确实佩服曹雪芹,佩服《红楼梦》,甚至他还不光是写这个人的性格,他把很多信息都传达出来了。

  那么我们就把她的十二次开口,像品茶一样,细细地品味一番。

  书里写道,贾母到了栊翠庵,带着刘姥姥,还有一拨小姐什么的去了。妙玉就给贾母献茶,用了一个什么样的茶具呢?是一个海棠花式的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现在我不细说。然后他一下笔我就非常惊叹,他怎么写的啊?先写贾母说了一句话,贾母这句话很古怪,说我不吃六安茶。怪不怪?

  曹雪芹多省事啊,他要传达一个什么信息?显然,贾母跟妙玉的家庭,跟她的上一辈,还不仅是父母一辈,可能跟她爷爷奶奶一辈,曾经非常地熟悉。她知道妙玉家的待客习惯,在妙玉长辈在世的时候,妙玉那家人待客,总是要端出六安茶来,这已成待客的惯例。贾母她是贾府的老祖宗,妙玉是晚辈,她用不着客气,所以曹雪芹不多废话,就直接写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然后妙玉这个角色在第一次出场中也就第一回开口了,妙玉这句话也很简洁,更妙,很厉害,她说,知道,这是老君眉。厉害不厉害?贾家和妙玉背后的那个家庭之间的关系,就点出来了。那家人过去跟贾家交往,老往外端六安茶,不合贾府人的口味,特别不合贾母的口味。而这一年妙玉她已经十八岁了,她父母虽然双亡,家庭记忆还是有的,她老早就有防备,是不是啊?所以她立刻回答了两个字,知道,然后告诉贾母,这是老君眉。妙玉也是软顶,她不能对贾母话多,说你不吃六安茶,但这不是六安茶,不用换,这是老君眉,老君眉你得喝吧,老君眉这名称含有祝寿的意思,你不能拒绝好意吧?贾母接过了茶,但贾母也很厉害,她就问是什么水?懂得喝茶才有这种话,对不对?不懂得喝茶,她会这么问吗?作者把贾母写得也很有性格,很会享受生活,享受到精致入微的地步,这种人真的是品茶,不能叫喝茶,叫品茶。会品的不仅要挑剔茶叶,光说茶叶是老君眉没有用,还要讲究烹茶的用水,所以必须问是什么水,如果水不合格,那么茶叶合格了,也还是不能喝。妙玉就告诉她,是旧年蠲的雨水。过去烹茶时兴把今年雨季那个雨水,拿坛子罐子接了,接了以后让它澄清,清了以后把水滗出来,搁在专门的一种瓷器里面,或者陶器里面,埋在树根底下,过了一年以后,再把它刨出来,然后用那个水烹茶,那才算是合格的水,现汲的水是不行的。可能现在有人听着觉得,哎哟,那个能喝吗?咱们现在有自来水、矿泉水、太空水,陈旧的雨水怎么能喝啊?但是一个时代一种讲究,当时就认为旧年蠲的雨水是很高级的烹茶用水。贾母一听,茶也对路水也合格,当然也就算了,就品那杯茶,喝去半盅?

  通过贾母和妙玉短短的两次对话,我觉得,妙玉这个人物固然是一个艺术形象,但她是有生活原型的,否则作者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来。我们不要忘记贾母的原型是康熙朝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妹,现在书里交代妙玉是苏州人士,她的原型应该就是苏州一个官宦人家的女儿。她父亲的官职可能与茶叶的生产贸易税收有关,所以她家对各种茶叶,以及烹茶用水还有茶具,都非常懂行,非常讲究。管宫廷织品,并且还经常兼管盐政的官员李煦,与同一地方管理茶政的官员之间,关系当然可以是非常密切的,两家的家属也会认识,礼尚往来。因此,前面写仆人跟王夫人介绍妙玉的情况,她不等听完就表了态,以及这里写贾母进了禅堂坐下,没等接待者开口就宣称不吃六安茶,就都不奇怪了。贾母的原型后来常住南京,之后王夫人成为她儿媳妇,一起住,但她们跟苏州的亲友保持着密切联系,与妙玉家是有来往的,用不着别人详细介绍,她们知其根底。我认为,曹雪芹这样写,就是因为在真实的生活里,有那么一个苏州的官宦人家,有那么一个比他大几岁的女性。我还特别注意到,六安茶和老君眉都是好茶,但六安茶——出产地在安徽六安——的特点是很本色,略有苦味。一个非豪门出身的靠科举当上官儿的人,他和他的家人喜好喝六安茶,来了客人也往往敬六安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很自然的现象。但是生活中的李家曹家,到了书里化为了史家贾家,他们是公侯的后代,世代簪缨,没有什么寒窗苦读的感受,犯不上喝略带苦味的六安茶来抚慰自己的心灵。他们爱喝的,是几种每年特别要向皇帝进贡的香茶,那么老君眉——产在洞庭湖的君山——形如银针,味甘气醇,当然就很符合他们的心理和舌喉的需求了。妙玉深知这些侯门贵族的讲究,不献六安茶而捧出老君眉,也就顺理成章了。我觉得这样的细节是很难凭空虚构的,应该是从生活的原生态里提炼出来的,难为曹雪芹把这么丰富的内涵,用如此简洁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引用

shussa@2008-02-06 12:52

实际上,白话文也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就象上边的〈红楼梦〉、〈三国演义〉之类的,是有浑厚的基础的。

鲁迅之类的文学巨匠在语言这方面不是天才,他们只是推动了其进入文化上层,白话文更不是日文、俄文语法直接搬过来所能形成的。
引用

Ryougishiki@2008-02-06 13:37

真悲哀。。。。居然有人为汉语而自卑。。。。
引用

noahzark@2008-02-06 23:49

每个语言侧重都不一样,总会适合表达某些意思比较苦手另一些
比如你随便找某E-dict的3语会话,长度不停的变,长度么意义
引用

zeromn@2008-02-07 01:02

只有学外语学傻了的人才会认为汉语普通话表现力弱,没学好母语或忽视母语的人是没资格大谈什么外语剧集用词如何如何的凝练有力,因为道理很简单,他做不到用正常的汉语形式来做准确的理解整句话及整篇文章,只能是个翻译机器。
引用

davchen@2008-02-07 01:48

引用
最初由 圣瓦鲁 发布
汉字一直都是异常难学的玩意吧…………
一个字有17种读法的事常有的吧,比孔老前辈还猛

话说,用汉字装B的事已经不猛了
用英文装B的那才猛……%……

其实,用汉字英语装b都不猛

الْحَمْدُ للّهِ
alhamdu lilar
阿语才是最强悍 (如果本论坛支持大字符集的话)
引用

ATUPAL@2008-02-07 01:50

汉语姑且不说。

汉字的表现力我还是相当有信心的。楼主的本意也是讨论汉字而不是汉语。就拿佛教用语的翻译来看,不少佛教用语用汉字写出来总觉得颇富魅力:

怨憎会
人施设
一切相智
数取趣
法身,受用身,变化身


要说汉语,我个人认为是现代汉语发展时间还不够长,所以表现力还未被充分发掘所致,至于日人汉字素养逐年下降一事,自明治维新至甲午战争间就已开始。
引用

redwinds@2008-02-07 03:50

中国从白话文引入开始自己文化就已经开始堕落了 随着现在社会高度发展 各国文化的互相影响 网络文化的影响 原始文化必然会遗失 其实语言说白了 只是用来交流的
就拿文盲来说 他们的文字能力=0 但一样能交流 又例如日本人大量引入外来词 而即使日本人从来没学过其他外文 我像他们一样会很自然的去使用的

但看到自己文化的遗失确实是件悲哀的事情 但人生苦短 何必把有限的时间用来研究文字和古代文化呢 文字文化的事情还是留给专家吧

日文的汉字确实很方便中国人学习日语 也许日语汉字减少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中国人
但学习一门语言更重要的是融入别人文化 也就是交流 而不是转牛角尖
引用

gybendh@2008-02-07 04:17

日本用不用汉字不关我们的事吧……
引用

ぽてまよ@2008-02-07 04:20

引用
最初由 redwinds 发布
中国从白话文引入 开始自己文化就已经开始堕落了 随着现在社会高度发展 各国文化的互相影响 网络文化的影响 原始文化必然会遗失 其实语言说白了 只是用来交流的
就拿文盲来说 他们的文字能力=0 但一样能交流 又例如日本人大量引入外来词 而即使日本人从来没学过其他外文 我像他们一样会很自然的去使用的

但看到自己文化的遗失确实是件悲哀的事情 但人生苦短 何必把有限的时间用来研究文字和古代文化呢 文字文化的事情还是留给专家吧

日文的汉字确实很方便中国人学习日语 也许日语汉字减少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中国人
但学习一门语言更重要的是融入别人文化 也就是交流 而不是转牛角尖


醒醒...
引用

«78910»共10页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