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酷论坛>『动漫主题讨论区』>日本人懂汉字的谐音?

jack34b@2006-02-04 23:52

引用
最初由 一个人走呀走 发布
我只知道日语好难学。。。。。。。。。好难学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借用某人簽名:D
引用

warrior@2006-02-04 23:53

引用
最初由 jack34b 发布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借用某人簽名:D




目前艰难的为6G准备中。。。。。。 [/ku] [/ku]
引用

rayxu@2006-02-05 00:01

所以说当时极度虚弱和备受凌辱的话这种运动的先进性和优势自然非常的明显,在传播文化和思想,推动国家进步,上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就和许多文化革命一样,有缺点,当时只是很次要的层次的话,那么随着时间显现出来的负面影响就越来越大。
但是时至今日,仍然只有一边倒的宣传和评价的话就很不合理,新文化运动及后来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在某种意义上有着毁灭性的打击,现在是该对其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深刻反省一下了。

可惜的是。。。。。。遗憾。。。。。
引用

霸王哆啦@2006-02-05 00:17

引用
最初由 jack34b 发布

應該不會區別不大,畢竟文章方面的變化都如此大。。。

但是詞藻過於言簡和華美比較難在百姓閒傳播

另外一直有個疑問,就是古代的中國人們是不是就已經各地就有像今天差異那麽大的方言,是不是要有翻譯才能溝通,還是有一種大一統的言語?普通話是什麽時候成爲官方語言的?

有官话,但每朝各有区别。
方言的形成有渐进性,不过大方向都是随着天下大乱民族迁徙的方向演进,北方通古斯化,南方蛮越化这样。
普通话的基础是清朝时的官话亦即北京话,北京话是清朝在北京方言的基础上结合满语的一些发音特点形成的,最典型的就是儿化音。后民国立北京话为国语的基础音至今。
引用

tgl10@2006-02-05 00:24

引用
最初由 rayxu 发布
所以说当时极度虚弱和备受凌辱的话这种运动的先进性和优势自然非常的明显,在传播文化和思想,推动国家进步,上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就和许多文化革命一样,缺点,当时只是很次要的层次的话,那么随着时间显现出来的负面影响就越来越大。
但是时至今日,仍然只有一边倒的宣传和评价的话就很不合理,新文化运动及后来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在某种意义上有着毁灭性的打击,现在是该对其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深刻反省一下了。

可惜的是。。。。。。遗憾。。。。。
新文化运动还是不能和文革比吧,新文化运动的大方向是对的,欧洲不是也有过启蒙运动吗
引用

rayxu@2006-02-05 00:47

引用
最初由 tgl10 发布
新文化运动还是不能和文革比吧,新文化运动的大方向是对的,欧洲不是也有过启蒙运动吗


我只是指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当然没有否定其方向,也没有否定其成果,更没有和文革比。

造成现在中国传统语言及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一个是新文化运动,一个便是文革,虽然二者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但都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文革貌似只有负面影响。。。。。)
引用

jack34b@2006-02-05 00:58

引用
最初由 rayxu 发布
所以说当时极度虚弱和备受凌辱的话这种运动的先进性和优势自然非常的明显,在传播文化和思想,推动国家进步,上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就和许多文化革命一样,缺点,当时只是很次要的层次的话,那么随着时间显现出来的负面影响就越来越大。
但是时至今日,仍然只有一边倒的宣传和评价的话就很不合理,新文化运动及后来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在某种意义上有着毁灭性的打击,现在是该对其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深刻反省一下了。

可惜的是。。。。。。遗憾。。。。。

不能随便评论是因为它是个政治符号,等我国更加开明之后再去搞平反吧:D
引用

rayxu@2006-02-05 01:43

引用
最初由 霸王哆啦 发布

有官话,但每朝各有区别。
方言的形成有渐进性,不过大方向都是随着天下大乱民族迁徙的方向演进,北方通古斯化,南方蛮越化这样。
普通话的基础是清朝时的官话亦即北京话,北京话是清朝在北京方言的基础上结合满语的一些发音特点形成的,最典型的就是儿化音。后民国立北京话为国语的基础音至今。


那么当时南北语言交流是如何进行的?官话是否就是一般介于南北之间的语言或者还是以政治中心周围的语言?

同时即便官话有区别,其变动应该也不会很大,应该有个大框架之后循序渐进的变化。

听到有一种说法,说一些南方方言如粤语发音是最接近古汉语的,不知是否属实?

引用
最初由 jack34b 发布

不能随便评论是因为它是个政治符号,等我国更加开明之后再去搞平反吧:D

有些事情总是没有办法贯彻两面论。。。。。
说新文化运动“不”字的东西还真不多见。

ps:发现你和我注册时间相同。。。。呵呵,难得。。
引用

duketassadar@2006-02-05 01:47

引用
最初由 rayxu 发布


那么当时南北语言交流是如何进行的?官话是否就是一般介于南北之间的语言或者还是以政治中心周围的语言?

同时即便官话有区别,其变动应该也不会很大,应该有个大框架之后循序渐进的变化。

听到有一种说法,说一些南方方言如粤语发音是最接近古汉语的,不知是否属实?

主要是指闽南语,因为客家人多是迁移到南方的正宗中原人的后裔。
引用

霸王哆啦@2006-02-05 02:25

引用
最初由 rayxu 发布


那么当时南北语言交流是如何进行的?官话是否就是一般介于南北之间的语言或者还是以政治中心周围的语言?

同时即便官话有区别,其变动应该也不会很大,应该有个大框架之后循序渐进的变化。

听到有一种说法,说一些南方方言如粤语发音是最接近古汉语的,不知是否属实?

古时南北的交流相当困难,不过因为有汉字也就没有什么多大问题,而官话应该是以首都地区方言为基础然后和几种不同的方言有所交通然后方便交流。但实际上我们今天是不可能知道到底当初“官话”听起来是如何的,毕竟既没有录音机也没有mp3,从脉络来说我不认为各代的官话会有多大的关联。比如据说孔子懂得用雅言念诗,那时候的雅言或应该是中原既今河南地区口音,不过也许要明了当时的河南话与今日的河南话有很大区别。秦朝一统天下之后实行书同文车同轨政策,但并没有对语音有过具体的规定,即便秦人伍佰年来都是走在学习关东文化的路上,但想想今天我国都不可能全国人民讲一种口音,在交通和通讯都极其落后的两千年前更不可能。所以秦汉两代,关中腔应该是“华夏正声”。及后五胡乱华大批操着阿尔泰通古斯语的胡人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进入长城以南,和当地汉人杂聚融合互相影响,最后即便胡人统统汉化,可以想象也给北方诸方言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说粤语最接近古汉语这个提法近年来非常时髦,但这根本也只是个假说,毫无确切证据佐证。更给我一种感觉是不少文人学者互相附会逢迎才造成了这种说法的蔓延。就我看过的《广府文化源流》一书提出,粤语的本源还是汉化了的越语,在秦朝以来的两千多年的发展脉络中岭南方言是朝着越来越接近汉语的方向发展,当然之中因为战乱和人口迁徙的缘故汇入了大量古典汉语词汇,但如何就能说粤语最接近古代汉语?在逻辑上说,就好比古典英语比现代法语更能代表拉丁语群落一般说不通。
还有个重要的现象,为何粤方言和与其临近的闽方言赣方言湘方言之间有着如此之大的差别,若说粤方言真的那样子继承了所谓华夏正声的话为何赣湘吴三方言间互有影响而唯独粤闽两方言独立发展自绝于外呢?
引用

霸王哆啦@2006-02-05 02:26

引用
最初由 duketassadar 发布

主要是指闽南语,因为客家人多是迁移到南方的正宗中原人的后裔。

客家话跟闽南话的差别可大了去了。
引用

duketassadar@2006-02-05 02:33

引用
最初由 霸王哆啦 发布

客家话跟闽南话的差别可大了去了。

这个我知道啊,但是客家人并不是单指说客家话的人啊。
引用

幽远@2006-02-05 02:38

客家话和闽南话真的差了不只是一丁半点....... -_-

其实要我说方言这种东西,就算同一种方言也会有很大不同.比如闽南话就经常是过了一个县就会变个调,一讲快就完全听不懂在说啥......
引用

漫畫懶人@2006-02-05 02:42

小白的我想說一下........
我老師說比起普通話, 粵語更近中國古代用語
他舉出的例子是唐詩.....
王維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用普通話讀第一句是會很困難, 用粵語則非常容易.........
這情況亦出現在其他唐詩中
某程度上證明粵語更近中國古代用語
原因是因為粵語保留了入聲字........

有錯請指正
引用

lsylsy414@2006-02-05 02:53

日本和中国汉字有很多发音几乎相同
引用

«56789101112»共15页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