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由 无尽的冬季 发布
其实,还有一些硬伤值得说的,比方说一般4WD的实现形式,从变速箱侧面分出一条传动轴,导致车身左右重量分布不均匀,而且重心过高等,楼主都可以探讨一下。毕竟这些比说中央差速器和差速锁更贴近实际,它们都是已经有了解决方案,而重心和传动轴的问题,只有富士的完全水平对称四驱系统是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duketassadar@2005-11-13 20:44
我又添加了一部分四轮驱动固有问题的内容并做了一些修改。不过我顶破天也就只能撑到这个程度了,再往下就要谈这些固有问题的解决方案了,要是没有大量的图片是说不清楚这些问题的……无尽的冬季@2005-11-13 21:06
其实,还有一些硬伤值得说的,比方说一般4WD的实现形式,从变速箱侧面分出一条传动轴,导致车身左右重量分布不均匀,而且重心过高等,楼主都可以探讨一下。毕竟这些比说中央差速器和差速锁更贴近实际,它们都是已经有了解决方案,而重心和传动轴的问题,只有富士的完全水平对称四驱系统是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mcv@2005-11-13 23:17
到了氢能时代,汽车改成电车之后这些问题中还有多少会继续存在?Raymon@2005-11-13 23:36
个人比较看好混能或者燃料电池+in-wheel motorduketassadar@2005-11-14 08:42
引用最初由 无尽的冬季 发布
其实,还有一些硬伤值得说的,比方说一般4WD的实现形式,从变速箱侧面分出一条传动轴,导致车身左右重量分布不均匀,而且重心过高等,楼主都可以探讨一下。毕竟这些比说中央差速器和差速锁更贴近实际,它们都是已经有了解决方案,而重心和传动轴的问题,只有富士的完全水平对称四驱系统是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duketassadar@2005-11-14 09:28
引用最初由 mcv 发布
到了氢能时代,汽车改成电车之后这些问题中还有多少会继续存在?
无尽的冬季@2005-11-14 09:30
引用最初由 mcv 发布
到了氢能时代,汽车改成电车之后这些问题中还有多少会继续存在?
duketassadar@2005-11-14 09:35
引用最初由 Raymon 发布
个人比较看好混能或者燃料电池+in-wheel motor
特别是小型车
Raymon@2005-11-14 15:25
引用最初由 duketassadar 发布
可惜目前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还是比较低。
另外,现在还有不少人嫌小型车“影响市容”……
duketassadar@2005-11-14 16:51
如果使用氢燃料发动机,那么氢的储运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使用气态氢的话,储运设备就太笨重了,而且加满燃料后的行驶里程还比较低;如果使用液态氢的话,液氢的蒸发散逸是一个问题,另外,极低温工作条件的燃料泵也是一个设计难点。无尽的冬季@2005-11-14 17:33
我个人认为,氢燃料只是BMW展示自己引擎技术的一个概念习作,因为这样的车跟传统汽车没有什么结构上的根本变化,连引擎,也只是在760上的V12改装而来。所以,作为未来的展望,在结构上更加合理高效的燃料电池车(大概不能叫“汽车”了)才是发展的方向。duketassadar@2005-11-14 18:16
其实氢燃料发动机和氢燃料电池都有共同的问题——氢的储运和补给。另外燃料电池车的行驶里程还是太短。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特别是瞬时功率)相对较低。Dragon_Fist@2005-11-14 20:29
虽然看好氢动力,恐怕那时候车子的很多内在就要变质了吧。mcv@2005-11-14 20:53
引用最初由 duketassadar 发布
如果使用氢燃料发动机,那么氢的储运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使用气态氢的话,储运设备就太笨重了,而且加满燃料后的行驶里程还比较低;如果使用液态氢的话,液氢的蒸发散逸是一个问题,另外,极低温工作条件的燃料泵也是一个设计难点。
还有,我个人认为,想让氢燃料发动机得以普及,首先要攻克决可控核聚变的技术难关。
duketassadar@2005-11-14 21:42
引用最初由 mcv 发布
现在热门的研究方向是使用纳米材料作为储氢材料,已经有低压下储氢达自身重量7%以上的报道了,不过似乎循环寿命与释氢条件还不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