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酷论坛>『动漫主题讨论区』>有感于Innocence里的中 ..

SlayerAir@2004-11-01 11:00

背景是为故事服务的,为了符合故事气氛,做成这样又没有什么不好的
引用

水星四号@2004-11-01 14:42

引用
最初由 水剑真雀 发布
Gothic,神秘,黑暗,归依,颓废……

至于中国哥特式吗~无非是拿中国的文化元素将原哥特式中的西方文化元素代替掉就是了


文化置换?
说起来西方的吸血鬼故事和东方吸血鬼故事很不一样呢,这也属于相同题材
文化背景进行置换吗?不过题材倒是有普遍适应性:神秘,颓废,erotic……
嗯,这个erotic,就有人提出吸血题材到底是对性的暗示,还是置换。
后者的话就不存在主随关系,置换本身意味着并列。
但是几乎所有成年人都会有意无意把两者联系在一起,读者,作者,导演,etc

置换的手法经常得考虑融合的问题,诸多元素相互磨合的解决,很考验人的。
后现代主义的荆棘之路……
呃~,如果这里的中国文化元素换成日本文化元素,是否可称为日本哥特式呢?
我只听说过和风恐怖片……
引用

mmclub@2004-11-01 15:04

恶趣味?
或者…………
引用

丰臣秀家@2004-11-01 16:33

多么美丽而又丑陋的中国哥特式呀
引用

rawuxika@2004-11-01 20:30

那场面还真是混乱啊!偶看得眼花缭乱.
引用

羽之之@2004-11-01 23:54

这就是那个我们常常在电视上和报纸上和书上听到和看到的那个什么什么特色,,,,,,,
引用

seekiss@2004-11-02 00:10

楼主有点敏感吧。
说起里面的所谓中国式,我倒觉得只有开头的一段街景比较像,
后面游行的一段倒让我一看就想起泰国、印度、尼泊尔之类的。
引用

流心@2004-11-02 06:31

整个片子基调是比较灰暗。。。
这种处理也是意料之内了。。。
至于贬低与否。。。看各人的不同啦
引用

BraiBUGs@2004-11-02 12:35

看日本的东西不要太敏感了。
引用

Lizard@2004-11-02 12:36

...我是很喜欢gothic= =|
引用

seafox@2004-11-02 15:57

我觉得这没什么啊,艺术有的时候要有宽容性嘛
引用

Jugar@2004-11-02 16:34

话题过于敏感,不好评论……
引用

kerix@2004-11-02 18:09

押井是中国文字(语言)的超级fans,在innocence里我看不出他有对自己喜爱事物进行刻意贬低的倾向。


“敏感得像一只抽水马桶”…
———《麦田守望者》,塞林格

(便采用innocence最常采用的引用回答了)
引用

syan_chobits@2004-11-02 18:18

引用
最初由 hinata 发布
低能的问一个,“哥特式”是虾米?

中世纪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哥特式”(Gothic)一词的来源颇难说清,因为“哥特”本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游牧部落之名称。哥特人自1世纪起开始南迁,并定居多瑙河地区,但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并未发展出这种子高水落石出平的艺术风格。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在其给教皇利奥十世的信中首先用到“哥特式”一词,借以批评文艺复兴之前中欧及北欧的建筑样式,即把“哥特式”一词作为“野蛮”的同义语,从而将凡是从网尔卑斯山以北传来的东西都称之为“哥特式”的。此后,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评论家乔尔乔欧·瓦萨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贬称为“哥特人的创作”,“哥特式”之名在艺术史上遂沿用至今。其实,哥特式艺术与哥特人并无任何联系,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12世纪上半叶,在法国北部最先出现哥特式建筑。巴黎之北的圣丹尼修道院院长苏热尔在1140至1144年组织了其修院教堂唱诗坛的重建工作,他率先提出教堂建筑要表现光、高、数这三个理想。建筑师按此要求而试探在建堂中采用向高处延伸,增大窗户和改变比例的方法,其体现出的建筑风格乃哥特式艺术之首创。从此,这一风格在欧洲各地得到广泛采用。在英国,法国建筑师威廉于1174年开始按哥特式风格设计坎特伯雷大教堂。体现同一风格的英国教堂还有建于1220年的索斯伯—里大教堂和建于1245年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英国建筑师创造了“垂直式”风格,以加强哥特式教堂垂直上升,高耸入云的效果。在法国,哥特式建筑得到普遍的推崇和好评。当时巴黎已取代罗马而成为中世纪天主教世界的中心,而天主教信仰的虔敬气氛,教会权力的至高无上,以及中世纪经院哲学所强调的通过理智 的探索,通过复杂而精微的思考去得到天主的感召等因素,都在高大、明快、奢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神学意境和审美情趣中得以表述和体现,所以这种艺术风格深受法国人的青睐。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成熟标志乃是始建于1163年的巴黎圣母院。此外,1215年重建的夏特大教堂,建于1220年的亚眠大教堂和建于1225年的兰斯大教堂都是欧洲哥特式教堂的典范。法国人在其建筑艺术中创造了由三层同心圆组成的圆花窗和“火焰式”窗饰,这样,当外界的光线从玻璃窗花中透入时,能使教堂内闪烁绚丽夺目,飘忽不定的神秘光彩。而其创立的教堂尖塔上之透雕棱饰,则更加丰富了哥特式建筑宏伟华丽,优雅飘逸之姿。这种风格也曾影响到1386年兴建的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它的一簇簇高高耸立的尖塔和两边的支撑拱架好似象牙雕刻而成,精美无比。德国哥特式建筑起步较晚,其中最为壮观的乃是始建于1248年的科隆大教堂,而建于1377年的乌尔姆教堂尖塔高达161米,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德国哥特式教堂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的高塔建筑产生出强烈的飞腾升华,超脱尘世的效果,使人叹为观止。

哥特式雕刻艺术主要表现为教堂门楣中心的浮雕群像,以及门券里和立柱上的圣母、基督及圣徒立像。这些雕刻作品的典型代表有巴黎圣母院正西面中门上的《最后审判》群雕和夏特大教堂正门的《众圣徒》圆柱体雕刻群像等,其特色是形体修长,姿态拘谨,以人物头部的前倾后仰、左顾右盼来表现动作。另外,哥特式人物雕刻还有注重衣饰刻划和线条间紧张感的特点,它们多采用圣母圣子形象造型。其中著名者有14世纪波希米亚的《克鲁莫圣母》雕像,以结构明快清晰,线条优美雅致著称。以“哥特式摆动”而闻名的法国阿维尼翁维勒夫教堂的《圣母子像》则利用象牙的弯曲度来把人象雕成扭动的姿态,给人一种呼之欲活,栩栩如生的感觉。

由于哥特式教堂窗户扩大,壁面减少,所以其绘画艺术以彩色玻璃窗画为主,仅在意大利等地教堂留下了一些以宗教为主题的大型壁画。彩色玻璃窗画以《圣经》故事为内容,用红、蓝,紫等颜色的小块彩色玻璃镶嵌而成。最突出的作品即夏特大教堂和布鲁日教堂中的玻璃窗画。哥特式壁画的名作有14世纪西蒙·马蒂尼为锡亚那大教堂创作的祭坛画《天使报喜讯》。处于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艺术风格过渡时期的著名艺术家乔托,早期曾为佛罗伦萨新圣母教堂创作木板画《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此画虽在构图和色彩上有大胆革新,但仍属晚期哥特式绘画艺术。此外,哥特式艺术还表现在中世纪盛行的圣骨盒与圣体匣的制作、金银珠宝的雕饰,以及宗教内容的挂毯图案和书籍插图之中。
引用

«12»共2页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