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由 fifman 发布
谁说只是弟弟的?莱茵哈特问她的那一描述已经不言而喻了
ownfish@2004-04-20 16:29
在动画版里,安妮罗杰对齐格飞的感情变成了爱情(有个镜头是她想象和他接吻,汗……),这个改编就不知道该说是好还是不好了。alessaa@2004-04-20 17:16
齐格飞.吉尔菲艾斯让莱真正成熟.anna467@2004-04-20 18:31
偶觉得小齐的死是对银英的一个上升过程,如果齐不死,偶觉得同盟和帝国可能出现一个理想话的共存,但这样的话,太脆弱了,莱和杨都不得发挥了(不然就是走到极端),破坏了银英唯美的故事情节了.ocean01@2004-04-20 18:51
应该说是,齐是为莱因哈特而生,为他而死的人。齐的全部作用就是为了突出莱这个独裁者的悲剧和两种政治制度之下造就的人~wufei121@2004-04-20 22:36
齐格飞………………555~~~~~因为他和杨,始终无法对军务尚书有好感莱茵哈特@2004-04-20 22:37
引用最初由 fifman 发布
谁说只是弟弟的?莱茵哈特问她的那一描述已经不言而喻了
熊猫013@2004-04-21 00:08
引用最初由 fifman 发布
谁说只是弟弟的?莱茵哈特问她的那一描述已经不言而喻了
然庭花@2004-04-21 01:11
引用最初由 熊猫013 发布
:eek: 不是?~~偶问了个看过小说版的朋友~~~~他是那样讲的~~~偶也看8出莱因JJ对齐有那种FEEL~~~以为她只当他是家人~~~~
近期才开始追看银英中~~~~~杨很懒呀:D ~~~简直是被逼成提督的讲~~~
champaign@2004-04-21 01:16
引用最初由 熊猫013 发布
怎么讲呢~~作者也认为让他死得太早了~~~~都是莱因的过错~~~
不过至于莱因JJ对齐的感情~~~~~~~也只是当成是DD一样看待而已
champaign@2004-04-21 01:20
引用最初由 cityjim 发布
死本身合理与否不是关键,而关键的是这死或是其他巨大转折的“突兀”是否合理,是否顺其自然。好的“转折”就算当时给人感觉很惊讶奇怪,但是“往往”也要通过其后的情节来使得它变的在情理之中。比较典型的如茶花女,当男女主角在巴黎乡下幸福的生活着,未来似乎是一片光明的时候,女主角突然不辞而别回巴黎继续当妓女,可以说实在是有点难以理解,但是随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女主角的高尚和为爱人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就显现出来了,当看到最后她的日记时,给予先前怀疑她,误解她的观众的巨大震撼力是难以形容的(坦率的说看了茶花女后,我对日本动漫里的绝大多数高中生恋爱就几乎全无FEEL了.....)
再来说说银英,它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多关键情节前面铺垫严重不足,发生了以后也没有什么太多的补充,所以就给人以为了转折而转折的感觉
扬这个人物形象......怎么说呢......还是太理想化了。所谓的不败本身就是一种很夸张的理想化,特别是在小说里出现的时候.......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每个人看书时的侧重点都是不一样,我就对小说情节的逻辑性要求比较高
cityjim@2004-04-21 01:41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liuyue3000@2004-04-21 12:05
齐格飞,前面有一堆伏笔,真可谓为了死而生,为了死而死,你不死莱茵哈特没法成熟,没法圆满,没法得道成仙;zhjanhui@2004-04-21 14:19
引用最初由 cityjim 发布
死本身合理与否不是关键,而关键的是这死或是其他巨大转折的“突兀”是否合理,是否顺其自然。好的“转折”就算当时给人感觉很惊讶奇怪,但是“往往”也要通过其后的情节来使得它变的在情理之中。比较典型的如茶花女,当男女主角在巴黎乡下幸福的生活着,未来似乎是一片光明的时候,女主角突然不辞而别回巴黎继续当妓女,可以说实在是有点难以理解,但是随着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女主角的高尚和为爱人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就显现出来了,当看到最后她的日记时,给予先前怀疑她,误解她的观众的巨大震撼力是难以形容的(坦率的说看了茶花女后,我对日本动漫里的绝大多数高中生恋爱就几乎全无FEEL了.....)
再来说说银英,它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多关键情节前面铺垫严重不足,发生了以后也没有什么太多的补充,所以就给人以为了转折而转折的感觉
扬这个人物形象......怎么说呢......还是太理想化了。所谓的不败本身就是一种很夸张的理想化,特别是在小说里出现的时候.......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每个人看书时的侧重点都是不一样,我就对小说情节的逻辑性要求比较高
cityjim@2004-04-21 14:47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zhjanhui@2004-04-21 15:06
引用最初由 cityjim 发布
当你看到作家谈自己“为什么”要杀自己笔下这个人物的时候,往往就会让读者觉得很不自然了......银英里最明显的就是齐格飞和莱因哈特。齐格飞前面已经说了,作者自己都很后悔。至于莱因哈特,记得看田中访谈里说,他就是只是因为不想描写莱因哈特老的时候的样子(大意)所以就把他杀了......这实际上就说明作者始终都只是把他们当作自己“塑造出来的人物”,认为他们的命运就应该主要服从自己的“想象”而不是人物自己的“个性”。当作者的主观意识过强时,就会令大多数读者感到生硬甚至唐突。
同样是杀死自己笔下的人物,大仲马就曾经为波尔多斯(《布拉日隆子爵》,顺便求此书下载.......)的死掷笔大哭,这就说明了他已经不再把波尔多斯仅仅作为自己笔下的一个文学形象加以描绘,而是成为了他思想上的一位朋友,产生了很强的带入感,所以也就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