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分享]追溯日本文化の千年 --]

『漫游』酷论坛 -> 日语资料室 -> [分享]追溯日本文化の千年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   1   2  >>  Pages: ( 2 total )

yueke 2003-01-24 14:25

[分享]追溯日本文化の千年

前些日子刚做完日本文化的研究,留下一大堆资料,不知道有没有人想看看的。
还是蛮有趣的。

yueke 2003-01-24 14:27
促使日本走向近代化的明治维新时,明治天皇才十五岁。而将政权转让给明治天皇的德川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当时才三十岁,在位仅一年。
明治维新的主要人物都很年轻:大久保利通三十八岁,木户孝允三十五岁,福泽谕吉三十三岁,大隈重信三十岁,陆奥宗光二十五岁,西园寺公望二十九岁。或许,年轻,正是改革社会的原动力。
五年后,混乱的社会逐渐稳定,明治政府才解除持续有一千二百年之久的「肉食禁令」。只是,即使禁令被解除,国民也无法马上习惯吃肉食,于是,明治天皇只得以身作则给国民看。
不过事实上,明治天皇很讨厌吃肉。但是因为得跟西方人接触,又得示范给国民看,才勉强在公众场合吃食肉类。
天皇,实在也很难当。现在的天皇,生活得更憋闷;不但不能掌权,一举一动都得听「宫内厅」的安排。幸好,天皇至今仍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

yueke 2003-01-24 14:29
相信有不少人都知道日本人跪坐的习惯。而且,这个习惯似乎是日本人的专利。虽然现代日本年轻人从小就过惯椅子或是沙发生活,不过造访人家时,若是被请进和室(榻榻米房),除非主人关照说可以改为随意坐式,要不然还是得乖乖跪坐在座垫上。
据说,这种跪坐方式,始于室町时代(1336–1573)末期,在这之前,日本人的坐法跟韩国人相同,男人是盘坐,女人是竖立着单膝半跪坐着。后来茶道茶室被设计为很小一个房间,盘坐会碰到邻人膝盖,才改为跪坐方式。另一种说法是,室町末期的女人和服下摆变成直筒式,无法保持竖立单膝的坐法,才改为跪坐的。
造访日本人家被请进和室时,一般来讲得在房外先跪坐着,双手平贴在膝下,一边打招呼一边行个深礼,进房后跪坐到座垫前,也得行个礼道句「失礼」。当然啦,熟悉的亲朋好友是不会讲究这么多,不过即使是亲朋好友,在进房与退房前,也得行个轻微的礼。而且,脚不能踏在门槛上。这在自己家也是一样。
其实这是一种日本式境界通行仪式。日本各地乡村的村境,一定都有地藏菩萨,村人进出时都会在地藏菩萨前合掌祈求旅途平安,或报告已平安回来等事。这种习俗缩小至家或房间的单位,就变成上述那种外国人可能会感到烦冗的礼仪。
不过,这种境界通行仪式,并非只是日本民族才有。阿尔卑斯山或安第斯山脉等全球主要山脉的山顶,都留有许多古代祭奠遗迹。古代希腊的斯巴达王(Sparta),善于打战,但是每逢远征时,也都会在国境祭拜宙斯神,占卜胜败。
只是,将这种境界通行仪式不惮其烦地搬到家中的,大概只有日本人吧。

yueke 2003-01-24 14:32
何谓「武士道」?
新渡户稻造博士在他的著书《武士道》中说:武士道即对自己的良心要负起「耻」的责任。
日本文化是「耻」的文化。「耻」,就是不可做出丢脸的事。遭遇天灾导致社会大混乱时,很少有日本人会乘隙为非作歹,正是这个「耻文化」的作用。在指定的日期、指定的时间内,乖乖送出瓶、罐、可燃、不可燃、再利用等被分类得一清二楚的垃圾,也是这个「耻文化」的作用。
这是一种无形的社会枷锁,在日本,比法律更有力。日本是岛国,一旦遭受社会遣责,便无立锥之地,除非你去跳海。所以日本人自杀案件很多。自古以来,日本就有「村八分」这种无形的枷锁存在,这是一种全村都与其断绝交往的制裁,也正是「耻文化」的基石。所谓「村八分」,剩下的「二分」是婚礼与丧礼,表示除了此「二分」外,其他活动均不让你参与。
何谓「武士道」?
简单说来,是:武士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性命随时可化为鸿毛。
武士社会的规律非常严格,武士家庭的教育也极为严厉。男子若不幸生为武士家子弟,从小就得学习「忍」。「忍」字是「心上有刃」,用刃压抑心(自我)。没饭吃要忍、没电视看要忍、没老婆可娶要忍……凡事都要忍,待父母判断出孩子于任何处境均能克己时,才进一步教导武术与其他技能。
为什么得先学习「忍」?因为武士一出家门,随时都有丧命的可能性。尤其是战国时代,走在路上,彼此稍微看不顺眼,当场就拔刀嘶杀,若非从小就训练有成,恐怕有几条命都不够。所以武士出门时都靠左走,以免与别的武士迎面相逢。现代日本的车行道都是左侧行驶,也是有历史根由的。
正因为武士随时都有丧命的可能性,日常生活才非常注重「生」。如何活得更有意义?如何完满地了结自己的「生」?如何在临死时能走得无悔无恨?这些问题都可说是生为武士的终生课题。
也正因为日常生活非常克己,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武士随时都可将性命抛出。
那么,一般庶民跟武士道完全无关吗?好像也不是。江户时代的私塾,课本里就有《武士道》教材。所以一般庶民也是从小就浸泡在「武士道」精神中的。
第二次大战后,日本民不聊生,粮食都是配给制,几乎所有的都市居民均靠黑市粮食撑过来的。但是有一位法官(山口良忠),秉着自己是审判罪人的身份,不能以身作则做出违法之事的原则,虽然不禁止妻儿们购买黑市粮食,自己却固守纪律,结果活活饿死。这正是一种「武士道」精神。
第二次大战期间,「武士道」被军国主义者歪曲成「绝对服从」。不过,真正的武士,即使是君主的命令,只要认为君主有错,仍是会以死来抗拒。武士的切腹行为,是一种净化魂魄的手段。当时的武士思想,认为死的方法越壮烈,魂魄便能升华至更高尚的阶层。作家三岛由纪夫选择切腹自杀手段,也是基于这种武士精神。
何谓「武士道」?
总结一句话:赖活不如好死。

yueke 2003-01-24 14:33
有人问:日本女人和服背后那个包包,有什么作用?
其实那不是包包,是腰带的打结。桃山时代(1582-1600),丰臣秀吉积极倡导海外贸易,招引许多传教士远渡重洋到这个东方极地岛国。当时日本人见传教士的外袍是用绳子状的带子系住的,很感兴趣,纷纷模仿,日后又受朝鲜传统服的宽腰带影向,才逐渐演变成今日和服那种包包结腰带。
最初只是将编成绳子状的带子,层层缠在身上而已。这是名古屋绳带与博多绳带的起源。江户时代才改为宽腰带。本来也只是三、四公分宽的腰带,后来渐渐加宽,成为今日需折两半缠在腰上的腰带。但是这种缠法会隐没女性的三围,变成上下一般粗的圆柱形身材,于是女人们便想出在腰带上打结的方法,并且尽量让打结靠近胸部,以强调曲线。
和服腰带的打结,起初也跟全球所有男性皮带一样,结在正面,打结也很小。不过腰带本来的目的就是想引人注目,只好越打越大,最后大到看不到脚趾,走起路来像挺个啤酒肚子。又因这样一来行动反而不方便,江户时代初期,日本女人干脆来个史无前例的服饰造反,将腰带的打结搬到背后。并将西方妇女不可欠缺的项链、胸针等装饰品,全改头换面成为绳带或是其他,统统装饰在前面或背后的腰带上。所以请别小看那个包包,那个包包其实很有学问的,细看之下,能看出你出身良好或是贫贱。穿和服时,也通常不能戴其他闪闪发光的首饰。
另外,和服下摆的风花水月花纹,走动时会如何摆动、会增添多少女人的韵味,都是经过细心研究后才被设计出的。在这些花纹上,又该系上何种颜色或花纹的腰带与绳带,也是一门非临时抱佛脚便能暗记住的美学。

yueke 2003-01-24 14:35
常在日剧中看到樱花开时,许多人会到公园铺着垫子赏花,是真是假?
又问:樱花在日本是几月开?「樱吹雪」跟下雪有关吗?
因为日本是纵长岛国,南北气温差距很大,所以赏樱时期也不均一。冲绳岛的樱花大致在二月就开,北海道则要等到六月。关东地区通常在四月才是赏樱时期。每逢初春,电视新闻每天会报导赏樱最新消息,告知「樱前线」目前正在何处飞舞。「樱前线」都是由南往北,自二月到六月,一路往上冲锋。
「樱吹雪」是樱花盛开时,小小的粉红花瓣会随着轻风满天飞舞的光景。那光景,不是跟细雪纷飞时很相像?我每次漫步在粉红色花瓣翩然飞舞的樱花街道下时,总是觉得如临仙境,再大的烦恼也会暂时束之高阁。
至于到公园铺垫子赏花,是真的。其他地区我不太清楚,但就关东地区来讲,四月时气温仍不稳,时时在一两天内气温就相距十度以上。所以樱花盛开时期,若碰到天气好的周末周日,就会邀亲朋好友到公园赏花。此时,赏花目的不仅是去看樱花而已,还包括亲睦叙旧,当然就会各自带着草席与便当、饮料、酒类,找个适当场所,谈天说地直至傍晚。
这一天,女人们一大早起就得准备便当。用三个或四个重迭的四方形「重箱」便当盒子,一一装满饭团或是三明治、佐菜、水果等。中午,再各自在席子中央排开各家带来的便当,大家一起用。嘿嘿,千万不能到7-11买现成的来献丑,要不然,不仅是在家掌厨的你,连你先生都会丢尽面子。在日本,妻子的分数,相当于丈夫的分数。而妻子会不会掌厨,看赏花时期的便当便可一目了然。
公司企业或团体也会办赏花活动。从事前甄选场所、当日的便当、租借卡拉OK音响、饮料、酒类,直至曲终人散后收拾垃圾等善后琐事,都由当年的干事一手包办。社会新生大都被命令一早就到现场占场地,只要草席先铺下,再挂上公司名牌,留一、二人守着,别人就不会来抢地盘。
我个人很主观地认为,要判断一个男人能不能干,就看他能不能把赏花活动办成功。因为年终年初联欢会(忘年会、新年会),通常只要租个场所便行了,反正是室内活动,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但是赏花活动是室外,条件是樱花树下,而且是公共场所,如果缺乏能临机应变的头脑,恐怕无法满足几十个人的要求吧。况且大家酒一下肚,到底会发生啥事,谁能预知?

yueke 2003-01-24 14:36
七月七日是七夕节。日语念成TANABATA。
TANA的语源是「棚」,HATA的语源是「机」,二者连起来念,HATA要加浊音成BATA,是织女之意。牛郎织女这个悲恋传说,据说缘起于中国太白山汉水。遣唐使于七世纪带回日本后,当时的文化人士皆迷恋上这个罗曼史传说。
七世纪奈良时代末期的《万叶集》里有许多吟咏牛郎织女的和歌;九世纪平安时代的《古今和歌集》里,更有不少歌颂牛郎织女的诗词。
织女今宵会,相逢事不常
明朝离别后,相隔一年长
桨击银河水,闻声恋意浓<
牛郎同织女,今夕喜相逢
(摘自湖南人民出版社,杨烈译《万叶集》)
牛郎织女传说之所以会在日本扎根并衍生成每年定例节日,在于日本古来就有许多关于织女的传说,此外盂兰盆会的祭神仪式也跟织女有关。最有名的传说是「夕鹤」:话说有个庄稼汉,某天偶然救了一只受伤的白鹤,日后白鹤化身为人间女子下嫁给庄稼汉,并每夜躲在房里织布,替丈夫赚了不少钱。可是丈夫不守夫妻间的诺言,偷偷瞧见妻子织布时的白鹤真面目,造成妻子离他远去的结果。实际的祭神仪式则是每逢农历七月的盂兰盆会时,为了迎接神明下凡,必须在远离村落的河边或海边,搭建一栋小屋,让一位未婚处女闭居几天,终日坐在纺织机前嘎嗒嘎嗒地织布。日本的织女,指的正是这位迎接神明的处女。
天上的牛郎织女之间隔有一道银河,地上的织女神明之间也隔有一道河川,因此,中国的传说与日本的祭神仪式一拍即合,衍生为定例节日,流传至现代。
平安时代的七夕节,当天得沐浴七次、用餐七次。再向天星供奉七种食物:桃、梨、茄子、瓜、大豆、干鲍、干鲷,并在楸叶上扎下各七根的金银线针。
十三世纪的室町时代,是在七片楮叶上写下七首和歌,余兴节目是七游:竞赛和歌、扔绣球、下棋、玩花骨牌、贝合(将三百六十个形状优美的蛤蜊贝分成两半,铺在席上,再去找成对的贝壳)、射箭、闻香。
十六世纪以后的江户时代,初期是在供奉台上摆置七个砚台(祈求孩子们学业有成),再将瓜或鲍切成七片各放在七个盘子里,最后点上七个灯笼。末期转变成在竹叶上悬挂写上该年心愿的诗笺,直至今日。
三、四十年前,过旧历七夕节的地方,因为正逢孩子放暑假,而且是全国住在异地的人归乡扫墓时期,七夕节通常也是一家团圆的日子。当天,祖父母们忙着捻纸捻,爸爸赶早到山上砍竹叶,妈妈悠哉游哉地在桌前磨墨,然后一家老少大小用毛笔写下今年的心愿,悬挂在竹叶上,装饰在房内一隅。
二十世纪末的今日,月历上的七夕节是新历,正逢梅雨期。孩子们要上学,父母们要上班,七夕节就只好在学校过。这天,幼稚园生、小学生们,放学时会各自在肩上扛着一把悬挂着一大堆花花绿绿折纸的竹叶回家。折纸上写有孩子们的小小心愿。国中生们则在学校准备的竹叶上,挂下自己的心愿。高中生呢?据说已不玩这种幼齿游戏了。
家中没有小朋友只有小畜牲的我,当然也没准备竹叶,只在晚上抱着喵喵到阳台,仰望着星空许下一个心愿:希望今年家中不管是二脚的或是四脚的,都能无疾无病平安过一年。

yueke 2003-01-24 14:37
《枕草子》与《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中期的不朽名作;前一本是清少纳言写的,后一本则是紫式部的作品。我不知道她们长得漂不漂亮,不过两人都是才媛这事,倒是事实,而且两人都是日本随笔文学之祖。
紫式部于二十七岁时嫁给四十七岁的藤原宣孝,当时女性的适婚年龄是十六岁左右,紫式部算是相当晚婚的了。宣孝另外又有三个妻子,儿子的年龄跟紫式部相差不多。紫式部婚后,生下一女,三年后便成为寡妇。婚姻生活似乎不怎么幸福。平安时代的婚姻制度是「访妻婚」,简单说来,就是女子虽然已婚,却依然住在娘家里,丈夫想要跟老婆卿卿我我一番时,便得到妻子的娘家去「访妻」。
对当时的男人来讲,紫式部可能算得上是个「恶妻」。爱掰理、难以取悦、顽固、孤僻。据说,有一天,宣孝来到紫式部家,人也不进门,丢下一张留言,转身就走。留言写着:「我现在要到另一个比你温柔的女人那边去。」紫式部看完,恼羞成怒,便顺手在留言纸上回道:「像你这种成天拈花惹草的男人,我看,恐怕没有哪一个女人能够水乳交融、真心地温柔对待你。」写完,便交待侍女送到宣孝那边。这种极其冷淡、好胜的个性,是致使她婚姻不幸的最大理由吧。
清少纳言个性跟紫式部完全两样。十六岁时嫁给长她一岁的橘则光,翌年生下一子。婚姻生活到底持续了几年,因为没有记录,谁也不晓得,只知道她离婚后仍跟橘则光维系着类似兄妹的关系。光从这点看来,是不是可以推测出,她的个性很随和近人?至少,不会有事没事去翻「旧帐」,要不然,怎么可能跟离婚对象维系着友谊?!二十八岁时,入宫侍候一条天皇爱妾中宫定子。当时中宫定子的后宫大约有三、四十个女官。清少纳言入宫不久,马上发挥她的才华与机智,加上温柔明朗的个性,没有多少时日,便成为宫廷「文艺沙龙」的红牌要角。
有段清少纳言被求爱的小故事,很有趣。文献记载说,有一天,她随从定子拜访贵族平生昌的宅邸。当晚深夜,有人悄悄打开房间纸门一条细缝,问道:「我能进去吗?」声音之主正是平生昌。清少纳言喜形于色,然而身为才媛、自尊心(应该)极高的她,当然不可能立即回应一声「嗨」,就在磨磨蹭蹭之余,吵醒了其他女官,平生昌只得落荒而逃。--深夜造访女子房间求爱的习俗,似乎延续至明治时代,各个地方都有各个地方特别的规矩与求爱方法,在此就不多详述。
记得第一次读到这段小故事时,我还暗暗为清少纳言叫屈!更在心中咒骂平生昌:「男子汉大丈夫,不会硬闯进去啊?」女人的沉默,有时候是表示应允呢!虽然并不表示是「每个时候」……。还好清少纳言后来又嫁给藤原栋世。可是这段婚姻生活过得怎样,也是没人知晓。
显赫的宫廷生活过了约七、八年,因定子失宠、病逝,清少纳言也跟着失去她在后宫的地位。继她之后的正是紫式部,主子是一条天皇的另一个爱妾中宫彰子。或许是嫉妒心所由,紫式部视清少纳言为眼中钉,更在《紫式部日记》中严厉批评:「清少纳言是个自鸣得意、自命不凡的人。别看她好像聪明伶俐,随手写来就是汉字文章,仔细阅读,还是可以找得出许多缺点。」由这点看来,可知紫式部的个性的确很排外,没什么肚量。可怜的清少纳言只得隐居在洛东,不久又剃度为尼,最后行踪不明,完全不知道她的晚年过得如何。
清少纳言与紫式部,不但生在同一个时代,也同样是宫廷后宫女官,更同时留下她们各自的著作,作品都是万古留芳。比较一下她们的大致身世,我觉得,不凡的女人,在异性感情方面,好像总是「触礁」时候比「风平浪静」时候多。是男人无法接纳有才华的女人?还是有才华的女人难以与不凡的男人邂逅?
(本文刊载于2001.03.13《中华日报》艺文新象版)

yueke 2003-01-24 14:38
如果我说,「经济」、「社会」、「哲学」、「人权」、「解放」、「主义」、「知识」、「教授」、「文化」……,这些词汇,是日本人创造出的,是不是会令许多以中文为母语的人跌破眼镜、摔倒在电脑前?实在很抱歉,不过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所以请各位网友先重新戴上眼镜,不戴眼镜的人也请您从椅子下爬起,再度坐到电脑前,听我娓娓道来吧。
清朝末期,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成为各列强的侵略对象,逐渐沦为半殖民地。一些忧国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主张中国应该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发起戊戌变法。百日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捕杀谭嗣同等六人,通缉康有为、梁启超,罢免维新派官员等数十人,废除光绪帝颁布的新政诏令。结果,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
到日本后,梁启超在横滨创办了报纸《清议报》与杂志《新民丛报》,一方面继续鼓吹维新运动,另一方面积极介绍日本的国情民风,并呼吁中国知识份子学习日语、勤读日文书。他创办的报纸与杂志中,频繁使用了一些中文没有的日制汉语。因为当时日本有繁多的外文翻译书,一些中国原本不存在的西洋思想主义词汇,早就让日本翻译家创造出来了。梁启超大量运用这些日制汉语,将新知识介绍回中国。
接着是留日热潮。一八九六年,第一批到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仅有十三人,但是到一九零五年时,就骤增至八千人。据说,一八九六年至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之间,总计有六万一千多个留日学生陆续到日本学习新知识,其中正式自学校毕业的不及一万两千人。这些留日学生,一旦习得日文后,马上动手翻译各种日文书,在中国刮起一股日文翻译书旋风。这些翻译书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法律、历史、地理、产业、医学、军事、文学、艺术等,根据一九四五年的资料记载,那个时代,被翻成中文的日文书,多达二千六百种。
当时的留日学生,不但组成「翻译组织」,创办《译书汇编》、《游学译编》杂志,甚至组成「教科书译辑社」团体,将日本所有中学生教科书全部翻成中文。除了翻译日文书之外,留日学生所写的文章中,也都大量引用日制汉语。反正都是汉字,不须要重新翻成中文。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坛出现许多留日派作家,主要人物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田汉、夏衍等。这些中国新文艺代表作家,也都积极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日制汉语。例如中国大文豪,也是中国新文艺的领导者----鲁迅,就强烈主张旧有的中文不够用,必须导入外来语。鲁迅所谓的「外来语」,正是日制汉语。他的文章,中国味道非常浓厚,但是仔细寻找,还是可以找到「万年笔(钢笔)、日伞(洋伞)、人力车、定刻、构想、直面、车掌、残念(遗憾)、夕方(傍晚)、丸、时计(时钟)、名所、写真」等日文。
对于大量日制汉语涌入中国这事,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梁启超是赞成派代表,另一个翻译大师严复是反对派代表。梁启超虽然是赞成派代表,但是有些词,起初他也是无法接受,例如「经济」、「社会」这两个词。严复主张中国古语中有「经世济民」这个语句,可是「经世济民」是整治世间、救济人民的意思,应当相当于「政治」,而非「经济」。于是,梁启超用「资生学」、「富国学」、「平准学」;严复用「计学」,各自取代了「经济」这个词。其他例子有:物理学----格致学、地质学----地学、矿物学----金石学、杂志----丛报、社会----人群、论理学----名学、原料----天产之物、功利主义----乐利主义……;前者是日制汉语,后者是当时的翻译中文。这两种词汇曾经共存了一段日子,结果是日制汉语取得最终胜利,梁启超也就不得不使用「经济」、「社会」、「哲学」等这些日制汉语了。
另外有一点很有趣,就是为了翻译日文书,当时的翻译家「基于」日文文法,也不得不创造出一些中文新词出来:基于、关于、对于、由于、认为、成为、视为……。就连毛泽东那篇著名的「实践论」论文,里面的词句,正是有四分之一是日制汉语。
其实以上这些由来,不要说是中国人了,日本人本身也罕得有人知道。我是因为时常使用中日、日中辞典,本来就稍微有所涉猎,后来详细搜集了这方面的资料,才知道现代中文中,大约有上千个左右的词汇,都是来自日文的。所以先前跌破眼镜的人,请不用哀叹,因为老实招来,我是第一个先跌破眼镜、并且摔得四脚朝天的人。
什么?这没什么好惊奇的,不值得摔到椅子下?好,那么再来一段:共产党、干部、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福祉、营业中、人权、特权、背景、化石、环境、艺术、医学、独占、交流、否定、肯定、假设、解放、供给、说明、方法、共同、阶级、公开、希望、法律、活动、命令、失踪、投资、抗议……;对不起,不写了,上千个词汇,又没稿费可以领,我白写这么多干嘛?
总而言之,我非常佩服战前的日本翻译家,他们真是伟大。反观现代的日本翻译家,明明是有旧有日制汉语可以替代的词,却偏偏硬要翻成音译平假名,以炫耀自己的外语知识,使得一些上了年纪的日本人,在报上读者栏中叹道:我越来越看不懂现代日文了。所幸,忘了是去年或是前年,日本政府一声令下,将行政机关内流通的公文或是政令宣导文书中一些杂七杂八的音译词,通通改为原本就已经存在的日制汉语,以免国民看不懂。只是,到底真的改了没有,那就谁也无法确认喽。
附记:主要参考资料,取自上海外语大学陈生保教授所发表的论文。

yueke 2003-01-24 14:40
日本《每日新闻》读书舆论调查显示,活跃二十世纪并长留人心的作家,第一位是司马辽太郎,第二位是松本清张,第三位是夏目漱石。嗯,我举双手同意。前些天在某杂志又看到一项「杰作小说」调查,调查对象是三十岁代的男女读者。因为是「杰作」,选出的作品以纯文学为主,结果,有几项统计令主办调查活动的编辑部感到出人意表。我也感到有点意外。
高中生以下就读过的小说,前五名是夏目漱石的《少爷》、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井伏鳟二的《山椒鱼》、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森鸥外的《舞姬》。读过后,记忆深刻而且感到很有意思的前五名小说,是中岛敦的《李陵山月记》、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夏目漱石的《少爷》、阪(土字旁)口安吾的《白痴》、井上靖的《天平之甍》。读过后,感到很无趣的小说是川端康成的《雪国》、森鸥外的《舞姬》、岛崎藤村的《天明之前》。
夏目漱石的《少爷》和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人气坚固,这是可以预想到的,令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中岛敦的《李陵山月记》,我万万没想到这篇小说竟然会登上「最有趣小说」榜首。令编辑部主办人员偷笑的「杰作」,则是川端康成的《雪国》。其实,看到结果时,我也哈哈大笑出来。川端康成跟大江健三郎,虽然都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是老实说,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并不是那么受人欢迎。可见,外国人捧为珍宝的作品,本国人不一定能全盘接受。
提到「杰作」,我想起一段明治时代的记录。明治时代四十五年之间,当然有不少「杰作」上梓,森鸥外与夏目漱石正都是明治时代的文豪;但是若要论及「畅销作」,则就是尾崎红叶(1867-1903)的《金色夜叉》与德富芦花(1863-1957)的《不如归》了。
《金色夜叉》的主角是宫,身份是间贯一的未婚妻,却因为见钱眼开,抛弃未婚夫投奔银行家儿子怀抱。间贯一为了复仇,转成为放高利贷的金钱(金色)之鬼(夜叉),令宫苦恼痛心不已。很简单的故事,只是主题是金钱与爱情,这在当时多以情义、人情为主题的小说界中,不啻是一剂「清凉剂」。再加上日清战争以后,世风日下,有「向钱看」的趋势,所以当时世间肯定有不少间贯一或是宫的分身。其实,即便是现代,我想,应该也有很多在金钱与爱情之间仿徨踟蹰的人吧。
《不如归》的主角是海军少尉川岛武男与其妻浪子,彼此相亲相爱,却因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致使一对鸳鸯不得不落单,浪子最后还患上当时是不治之病的肺结核,病死。简单说来是一个悲恋物语,不过主题是夫妻之间的爱情与旧有家庭制度,在当时算是很新颖的主题。(附带说一点,主题跟《不如归》类似,却也能让不惑之年的我,读得热泪盈眶的,是伊藤左千夫的《野菊之墓》。敬请期待。)
「畅销作」或许不一定就是「杰作」,但是,《不如归》自明治三十三年(1900)上梓以后,到昭和初期为止,短短二十几年之间,总计重版了一百九十版,销量数高达五十万部以上,这个成绩,应该很吓人吧?至于《金色夜叉》,因为太受欢迎,作者无法截止故事,直到他过世之前,一直在《续金色夜叉》、《续续金色夜叉》、《新续金色夜叉》中翻滚,成为名符其实的「《金色夜叉》之夜叉」。这部小说的销量数,据说无以数计。
一部小说,即使不是「杰作」,却能重复被搬上舞台、银幕,甚至留有主角雕像,身为创造者的作者,大概能瞑目挥别这个世界吧。

yueke 2003-01-24 14:41
十一月十五日是日本的「七五三节」,这天,三岁男女儿、五岁男儿、七岁女儿,都会穿上传统和式礼服,跟父母到神社拜拜,祈求身体健康、发育顺利。回家的时候,多半还会顺道绕到照相馆,拍一套全家福纪念照。
这个节日,起源于七世纪的平安时代,到了江户时代时更普及到庶民之间。江户时代的大名(诸侯),最伤脑筋的是后裔问题,如果没有后裔,便会被幕府(德川将军)废名或灭门。只是,不知道为何,一般大名家的第一夫人即使有幸受孕,也罕得产下男婴,就算是顺利得嗣,通常也是虚弱多病,夭折例子很多。更糟糕的是,侧室经常也难逃这种恶运。所以家臣们总是得为了寻求门当户对的养子而奔波劳碌。
民间也是一样。江户时代有句谚语:「孩子不到七岁,是神佛的子弟。」意思是说,孩子未满七岁之前,父母只是暂时代替神佛照顾孩子而已。所以七岁之前的孩子若是遭遇不幸,父母通常也不办理正式殡葬;另一方面,若是犯了罪,不但不必接受制裁,父母的罪也不会连累到孩子。
这是出于当时的社会,尤其是都市地区人口骤增,致使环境恶化,霍乱、流行性感冒蔓延猖獗,也没有现代医疗设备可以预防,加上时常遭逢天灾、饥馑,所以才会萌生上述的观念。江户时代的人口始终维持在一定数字上,增加缓慢,除了社会集体晚婚以外,幼儿早夭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正因为如此,孩子落地后,第七天有「七夜日」,满月时有「拜神社日」等习俗,都是祈求孩子能够顺利成长的惯例。这些惯例,一直沿袭到今日。
为了后裔,大名家跟庶民都如此煞费苦心了,将军家当然也不例外。德川家到了第三代家光将军时,后裔们的气派与风度都已经失去战国时代的粗犷与坚韧,家光又有同性恋的癖好,使得家光乳母春日局心力交瘁,忧心不已。家光到三十七岁时才幸得长子(第四代将军),四十一岁时,侧室产下次子(第五代将军);长子生来就孱弱多病,家光只好将希望凝聚在次子身上。次子虚岁五岁时,家光便迫不及待地选了个吉日,为次子设宴庆贺,祈求他顺利长大成人。这个吉日,正是十一月十五日。「七五三节」也就这样传开到大名与庶民之间。
江户时代的川柳(五、七、五字的诙谐、讽刺短诗),有这么一句:
十一月十五
争妍斗艳在江户
骑脖子娃儿
还有一句:
打肿脸充胖
腰带与裤裙礼服
总计十二两
由这两句看来,可以想象得出,三、四百年前的江户时代父母,与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父母毫无两样,都得在同一天忍痛挥霍大钞,把孩子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再沾沾自喜地带孩子们到神社合掌叩拜。唯一不同的是,江户时代的父亲们在参拜神社之后,会让孩子骑在脖子上,到街上闲荡,彼此较量一番;现代父母们,则是牵着孩子们跨进照相馆,拍下一生一度的纪念照。
我家两个儿子,正好相差两岁,所以在他们各自满三岁与五岁时,给他们同时祝贺了「七五三节」。我记得当时我跟前夫是满面春风、得意洋洋地牵着他们在街上招摇过市,可是事隔十几年后,他们每次看到当时的纪念照,总是会损我们两句:「一定是你们舍不得花钱买礼服,才把我们装扮成这个模样!」
儿子啊,你们听老妈解释一下,凭良心讲,当时绝对绝对不是舍不得花钱,而是凑巧有人送来这两套衣服,才……这个……那个……的嘛!不过老实说来,那天不管是在神社,或是在大街小巷,你们确实是出尽了风头。嗯,这点老妈可以用力大拍胸脯向你们保证。呵呵~

yueke 2003-01-24 14:43
二月十四日是情人节。
西洋情人节最早是罗马的牧神节,这天,男子可以利用抽签方式,选出这一年度的恋人。三世纪时,变成纪念殉道者圣范伦坦斯的日子,后来又演变成恋人之间互赠卡片或是礼物的节日。
比起一般外国情人节的过节方式,日式情人节可能比较特殊一点。虽然同样是赠送礼物给恋人,可是日本情人节的主角是女性,主权在女生手中,礼物也是以巧克力为主。这天,有八成左右的女生,或忐忑不安、或煞有介事、或落落大方、或脉脉含情、或眉飞色舞、或……,将手中包装得精致可爱的巧克力,亲手赠给男生。
巧克力又分两种,「义理巧克」与「本命巧克」。前者是半义务性或是礼节性的巧克力,分发给公司男同事、上司、在工作上受益的客户;后者才是赠给真正的恋人、丈夫,或是暗恋的对象。这两种巧克力界线划分得非常清楚,「义理巧克」通常是五百日圆以下那种平日可见的巧克力,「本命巧克」则是亲手制的、全球独一无二的巧克力,要不就是高级巧克力,另外还附带礼物。
情人节赠送巧克力的风气,起源于一九五八年。这当然是巧克力商的主意,不过据说第一年,心形的巧克力只卖出三个。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女性逐渐摆脱传统压抑与逆来顺受的意识,情人节才逐年蔚然成风起来,女生们甚至在最后干脆把主权抢过来,不准男生在这一天「妄动」,令所有男生在当天都只能「听凭女生宰割」。一九七八年时,日本全国糖果点心工业公会才订定了「White Day」,于三月十四日让男生们有个公认的「反击」机会,用糖果饼干回复或是拒绝女生们的情意。
去年有项统计很有趣。据说,女生们对于「本命」男生,除了巧克力之外,大多还附上CD、书、红酒、手表、服饰、手织毛线衣。看到最后一项的手织毛线衣,我不禁莞尔而笑。一直以为现代日本女生大概不会做这种招人怜爱的举动,没想到竟然被列入六大礼物之中。我记得高中时代,每逢情人节来临前一个月,班上大概有半数以上的女生,都在上课时间或是下课休息时,孜孜不倦地打毛线衣。老师们在这个时期也都装作视而不见,不会特意责难女同学。
当时我也跟着人家凑热闹,学打毛线衣,可是往往一件毛线衣还未完成时,情人节已经过了。谁叫当时的台湾国中不教女学生打毛线衣嘛!日本都是小学就开始教了,我高中时上的是烹饪课啊!(以前学校只教女生们这些家事,现在连男生都得学了。)不过,继而想想,高雄那种气候,哪儿用的着毛线衣与围巾?这不是我读的国中不尽责,而是国情不同。还好高中毕业时,我就已经能够熟练地打出围巾、背心和毛线衣了。
日式情人节对女生来讲,的确是个特殊节日,因为这天女生可以藉由巧克力,向男生公开表示「我要追你!」可是男生的心境呢?根据统计,有八成以上的男生喜欢吃巧克力,不过有半数的男生表示「不想过情人节」。为甚么?「这一天偶的男性价值要遭到严厉的考验啊!」呵呵,对喔!万一连一个「义理巧克」都收不到,这个「偶」岂不是等于被贴上「无人问津」的标签了?
一般来讲,小学生乃至六十岁以上的女生,不管是已婚或是未婚,大半都是喜气洋洋地迎接情人节。可是男生们却似乎对一个月后的「返礼」,很伤脑筋。「义理巧克」的话,同样以「义理饼干」答谢便行了。头痛的正是「本命巧克」。若是自己也对对方心怀恋慕之情,只要约对方一起进餐,或是选购首饰回赠给女生,双方便不用多绕远道,可以一拍即合。难堪的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场合。而最难耐的是那种无法辨别「义理」与「本命」隐意的巧克力。看样子,男生们似乎也是有种种说不出口的苦衷。唯一举双手赞成情人节的少数派,出乎意料的竟是六十岁以上的男性,他们肯定情人节的最大理由是:「情人节能扎根,表示日本处在和平状态,是一种可喜的风气。」
我个人当然是肯定派,只是除了高中时代赠给老师们,以及上班时代赠给上司与男同事们的「义理巧克」以外,没买过「本命巧克」。所以我有个「妄想」,想在八十岁过后,到养老院「造反」,于情人节那天,抛撒「本命巧克」给真正「无人问津」的老头子们,让他们返老还童一下。生为女人,即使无法风流人间,也要给它活得浪漫一些!

yueke 2003-01-24 14:45
在家中,我算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身份。平常,也不会感到膝下没有女儿会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不过,每年到了这个时期,我总是会见景伤情,时时怀着一丝「要是有个女儿不多好」的淡淡遗憾,跨出超市门口。这个时期,每家超市、百货公司,都会摆饰出女儿节当天祭祀的甜点糕饼。我家因为没有女儿,所以我每次都只能傻傻地立在柜台前望梅止渴,频频咽下口水。
其实也不是想吃那甜点糕饼,我向来是不喜欢吃甜点的。遗憾的情怀,是不能在女儿节那天过节的……那种被屏斥在墙外的寂寥。家中没有女儿就不能过女儿节吗?是的。那是当母亲的每年为未婚女儿办仪式的节日。主角是未婚女儿,主办者是女儿的母亲,是女生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三月三日女儿节,本来只是八世纪平安时代宫廷贵族女子之间,互相在纸偶人身上换穿衣裳的游戏,与现代小女孩办的家家酒游戏类似。流传到十三世纪室町时代时,才逐渐统一在三月三日过节。直至十六世纪江户时代,这个节日才在庶民之间盛行起来;也是在江户时代,开始装饰起雏偶人。

女儿节的正式名称是「雏祭」(hinamaturi),又因为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所以也称为「桃花节」。这天,如果家中有未满周岁的女儿,当母亲的就得准备「散寿司饭」(寿司饭上添加许多鱼介、蛋丝等)与蛤蜊汤,招待来庆贺节日的亲朋好友们。「散寿司饭」因为看上去鲜艳华丽,很适合女儿节的主菜;蛤蜊汤是因为蛤蜊的贝壳,只能是唯一的一对,所以象征女孩子的贞操。其实,说穿了也只是这个时期恰好是蛤蜊盛产期,可以吃到新鲜的鱼介类而已。
因为是女儿当家作主的节日,所以雏偶人通常也是娘家外公外婆赠送的。现代家庭都是外公外婆事前先包好红包,让年轻夫妇们去选购自己中意的雏偶人,其他伯叔姑姨们则是当天包红包来。雏坛上的雏偶人,大约摆饰一个月后,才小心翼翼地收存起来,等第二年时再拿出来重新摆饰。至于返礼,以前是红豆饭与红、白四方糖,现在已经不再计较非红豆饭不可了,一盒馅饼附上娃娃照片就行。

往昔,每逢邻家妈妈们忙着筹措女儿节的一切琐事时,我总是暗自庆幸,还好家中没有女儿。儿子们上小学以后,我的庆幸,逐渐变化成阿Q论调:「哼!你们家有女儿节,我们家有男儿节。女儿节只不过是在家中摆饰娃娃而已嘛,咱们男儿节是在院子中高高挂起鲤鱼旗帜,鲤鱼腾空飘荡,多风光!」然后,随着年纪渐长,我想过女儿节的心愿,竟日渐恳切起来。
想想嘛,女儿节前二周开始,上自娘家外婆,下至自己的女儿,都是这个节日的主角。男孩子一上国中,便不会为了院子中有五只鲤鱼旗帜腾空飞扬而欢呼;女孩子可就不同了,每年摆饰的雏偶人会逐年增加,婚后还可以继续为女儿过节,当了外婆以后也可以为外孙女筹备雏偶人。有些名门世家,每年摆饰的雏坛都很壮观,由于代代相传,雏偶人可积存至几十几百具,房间不大的话,还不够地方摆饰呢。

祖先是诸侯大名的世家,雏偶人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可列为国家指定的特别文物。而且雏坛上不只是有天子与太后,第二阶以下还有女官、负责奏乐的五雏童、侍从、听差等,家具日用品也不能少。一桥家(将军一门的御三卿家之一,另外二家是田安家与清水家)祖传的雏坛,甚至还有殿下上京时的旅途用具。
我从未庆贺过女儿节。当人家的女儿时,母亲不懂日本的传统节日;自己当了母亲之后,又因为膝下没有女儿,只有咬着手指干瞪眼的份。今年的女儿节,我也只是按照惯例买了桃花回来装饰在壁龛而已。壁龛摆饰有挂轴、等身大铠甲大将、古玩、桃花树枝,却没有雏偶人。我是女生,在女儿节这天,家中没有雏偶人,总觉得好像缺少了那么一点说不上来的气氛。
所以,最近有个打算,想说等儿子们独立之后,每年都给它搜集一具雏偶人,自己独自过我的女儿节。我是人家的外孙女,也是人家的女儿,更是人家的母亲,我,当然有权利过女儿节。

yueke 2003-01-24 14:47
日本人很喜欢「三」这个数字。「第三次的老实」(事不过三)、「石头上也得坐三年」(在石头上坐上三年也会暖和,水到渠成自然成功的意思)、「佛脸也只饶三次」(也是事不过三的意思)、「早起可以得三文之德」(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类与「三」有关的谚语,真是不胜枚举。中文也有许多与「三」有关的古谚:「三人成虎」、「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至于英文呢?非常抱歉,我只知道有个「三明治」!
日本战国时代有三位先后统一天下的英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三位领袖因为个性截然不同,后人喜欢用一首和歌来比喻他们:「不啼叫的话,……,春晓杜鹃鸟」。中间那一句,若是由织田信长来填,必定是「快快拿下斩杀掉」;丰臣秀吉则是「我来让它展歌喉」;德川家康便是「耐守时候等它鸣」。
这三种比喻,国中生在「日本史」中都会学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众庶皆知。杜鹃鸟不啼,冷酷无情的织田信长会性急地下令斩杀;油腔滑调的丰臣秀吉则会动用策略,绞尽脑汁诱引鸟儿高歌;现实主义者的德川家康定会耐着性子痴痴等,鸟儿不啼就不啼,反正「总有一天等到你」。还有一首打油诗:「织田先捣舂,羽柴(秀吉)揉捏天下糯,坐享其成是德川」。这些歌、词不但幽默,又都恰如其分。
说起来很有趣,这三位历史上的名将,也是跟「三」脱不了关系。例如有名的三大合战(战役):「姊川合战」、「三方之原合战」、「长筱合战」;家康带领援军与信长合力在姊川击溃浅井长政(一五七○年),日后虽然在三方之原又败给武田信玄(一五七二年);但是最后仍在长筱与信长联手将武田胜赖打个全军覆没。
这场据说是全球最先端战争的「长筱合战」,更与「三」有密切关系。首先是织田信长的「步枪三革命」:三千支步枪、防马栅栏、三段式攻击。当时的合战以骑马武者为主,下面再是长矛部队与步枪部队等兵力集团。可是,织田信长不但事先准备了三千支步枪,并竖立了防马栅栏,其后展开留芳后世的「三段式攻击」。当时的步枪是火绳枪,打出一枪之后,装弹药需要三十秒钟,信长为了填补这三十秒钟的空白,独创出三人一组的狙击手列队。第一列,随时可以开枪;第二列,负责装弹药;第三列,清净开火后的步枪。史上最早的连续射击作战法于是便如此诞生了。
三位武将中,获得最后胜利的是德川家康,同时也揭开了持续二百六十五年之久的幕府时代(江户时代)序幕。家康为何能够坐吃天下大饼呢?当然不是「到底有没有让杜鹃鸟啼叫了」这个问题,而可能出在对女人的口味。秀吉出身贫贱,喜欢名闺,遗憾的是,不知怎的,当时越是家世好的女人,竟越是无法生子,结果秀吉只有一个儿子秀赖。家康却是不计较对方家世,只要性格开朗,屁股够大,管她是农妇或是商家寡妇,一律宠爱有加,理所当然便留下十一男七女的后代。
家康尤其溺爱九男、十男、十一男,生前将此三子的后裔定为「御三家」,声明若是将军家没有嗣子时,下一代将军必需由此三家中选出。「御三家」正是尾张德川家、纪伊(纪州)德川家、水户德川家。到了第八代吉宗将军时,又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田安家、一桥家,另将九代将军的儿子过继给清水家,新订立了「御三卿」,更是巩固了将军继承人的系列。最后一代将军德川庆喜,便是出自一桥家的秀逸人才。在此,「三」又是个关键数字。
一般说来,热烈崇拜德川家康的人,有三种:政治家、企业家、棒球教练。换句话说,就是必需管理别人的人。据说,日本棒球教练在战术上,不喜积极性的攻击,总是耐心等待对方的可乘之机,再引导队员走向胜利。
关西有个「臭骂家康会」的团体,因为若不是家康在关东江户构筑了江户城,并将政治、文化据点转移至江户,现今的大阪人便不会被冠上「商贾气质」的贬评了。不过,这好像有点强词夺理,当初逼迫家康到鸟不生蛋的江户的,正是丰臣秀吉本人呀!
这样看下来,「三」这个数字,冥冥中似乎具有某种魔力喽?如果有人再度问我:「结果你到底喜欢哪一位武将?」我一定会回答:「最好是先嫁给织田信长,再以曾经是织田信长之妻的身份嫁给丰臣秀吉,最后以寡妇的身份嫁给德川家康,O~HOHOHOHO……那就不用理那只杜鹃鸟到底叫不叫了,不是照样可以坐吃天下?」嗯,好主意!一箭三雕,又符合了「三」的逻辑。
什么?答非所问?这……战国群雄又不是只有他们三位,另有所钟难道不可以吗?

yueke 2003-01-24 14:49
骑车到超市途中,瞄见路边有一「无人摊贩」,突然想到,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的这种摊贩,或许是日本独特的买卖方式?这些摊贩通常只是在路边树下搭个简陋架子,上面搁着可能是清晨刚收获的蔬菜,用塑胶袋装成一袋袋,再贴张纸条:「一袋XX圆」,另外有一个纸箱子而已。就是让客人自己选择商品,自己丢钱到纸箱子内。找钱,也是客人自己来。许多地方都市的公路上,也常见这种摊贩,商品通常是当地的特产水果。
日本的神社与寺庙前,都有神签,或是占卦,这也是另类的「无人摊贩」,让求签香客自己扔钱抽签。都会闹区一些报摊,也是只标明早报多少钱、晚报多少钱,任人自行拿取。由于无人在旁监督,付不付费全凭个人良心。据说,几乎没有人会特意去「偷」。一般来讲,当日本人是「个人」立场时,非常老实;组成小集团时,才容易营私舞弊。孤单一人呆呆站立在明明没有车辆往来的红绿灯前,盯视着红灯转绿的光景,似乎只能在日本国内撞见。这种行为,时时被外国人嘲笑是一种「不懂得见机行事」的蠢态。
日本人在相当早的时期,便已经结束混血时代,成为同一民族。而且,从来没有经历过游牧生活、漂泊生活,以及集体移动的生活时代。再者,明治维新之前的江户时代是锁国制度,鲜少与异民族交流,或是被异民族征服。因此,日本人之间的共同体意识非常浓厚,团结心也格外强。由于这种共同体意识深入肺腑,才会在日本人精神构造中,形成相互信赖的根基,延伸成「付不付费凭你良心自决」的买卖方式。换句话说,对方既然如此信赖你,你也得诚心相待,否则你便会沦为「不知耻」的人。这跟日本岛国风土可能有关,在四面环海、群岛散列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若是不建立起信赖关系,可能很难生存下去。
古时候,每个山岭上,都有贩卖草鞋的「无人摊贩」,村民或是旅人只要把铜板扔进竹筒内,便可以换上新草鞋继续赶路。还有一种可能是全球独一无二的买卖方式,也是能证明日本人之间信赖关系的终极例子:「富山药商」。「富山药商」的原点是奈良县寺院的「舍药」,寺院拥有药圃,本来是免费施舍给一般香客,后来人口逐渐增多,寺院本身也需要药草栽培费用,便开始按实价销售。卖药的人正是「香具师」(yasi),日后逐渐演变为江湖商人或是艺人。
奈良县有「西国三十三所」灵地,香客络绎不绝。「香具师」起初是在香客巡礼的路边贩卖药草,但是香客一旦回到乡里之后,通常会再度来信要求药草,寺院只好派遣使者递送药草,时日一久,便形成一种行商组织。到了江户时代,富山藩农民因为冬天积雪很深,只得代替寺院于农闲期集体到外地行商。他们到各个农村留下各种药丸,一年后,再来收费,并送来新药丸。这可以说是比「无人摊贩」更大胆,且是百分之百的信用买卖制度。
明治维新以后,「富山药商」不但没有衰落,反而逐年兴盛起来。我家曾经是「富山药商」的客户之一。家中有幼儿的家庭,因为小孩随时会发高烧、拉肚子,通常家中都有「富山药商」的救急箱。救急箱内有许多家庭急用药品,推销员每月一次会来检查救急箱内的药品,再计算用过的药费,并填补新药品。当然,在药局与医院都很发达的今日,「富山药商」想要维持他们的买卖方法,必需不时努力研究出药效好的药品。另外,推销员本身也是一种医疗谘询者,每月一次的访问,等于是定期来与客户商讨医疗问题。由于是百分之百的信用商法,「富山药商」推销员的戒律非常严格,例如,即使与客户已经非常熟悉,也绝对不能随便碰触客户家中的任何物品。在道德方面上,更不准在自己担当地区内,与客户发生男女关系。(据网友告知,这种「寄放药袋」的买卖方式,后来随日本殖民,也进入台湾,直到五十年代左右,台湾家家户户墙上都还挂有这种「药袋」呢。)
不管是「无人摊贩」或是「富山药商」方式,起初都是因为当时封建社会禁止人民自由移动,才会发达起来的。不过,这种「先使用后付款」或是「无人摊贩」,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仍能如此一脉相传下来,我想,根基还是在于岛国人彼此之间的信赖关系。大概正是所谓的「耻文化」,令日本人不敢去偷「无人摊贩」上的蔬菜或是金钱吧。
其实,日常生活中,同样随处可以撞见这种信赖关系的例子。比如说,一般家庭主妇都是骑自行车到超市买菜,而每家超市前,也都一定设置有自行车存放处。仔细巡看,你会发现,几十甚至几百辆自行车,罕见有上锁的。许多人甚至在菜篮内随意搁置着装有商品的袋子,径自到超市内逛个一小时、二小时,也不会担心袋子会有被人偷走的可能。我在日本生活了将近三十年,就从未听过菜篮内的东西被人偷走的事例。我自己当然也时常在机车篮子内搁置着不算便宜的健康药品与化妆品,跑进超市闲逛,一点都不担心出来后东西会不翼而飞。不过,某些大都会的闹市,我就不敢做任何保证了。
(本文刊载于《贸易杂志》第110期)

yueke 2003-01-24 14:51
李白在月下独酌吟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即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时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松尾芭蕉也在月下漫步咏曰:「中秋明月下,信步绕着池塘转,夜色渐白矣。」小林一茶更是摇头苦笑:「中秋明月啊,摘下摘下给我玩,孩子哭闹乎。」也是江户三大俳人之一的与谢芜村,则在长野县诹访湖边幻想着:「中秋明月下,兔子横渡诹访湖,一只又一只。」
阴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本来是中国的节日,大概在八世纪初的奈良时代以后,才流传到日本。在这之前,日本固有的「赏月节」,是阴历九月十三日的「十三夜(zyuusanya)」,中国的中秋节则称为「十五夜(zyuugoya)」。
日本九世纪初的平安时代,每逢十五夜,宫廷贵族们会举行「观月宴」或「月之宴」,赏月、喝酒、朗诵即兴和歌。这种活动扎根后,又逐渐演变为「拜月」仪式,在面对庭院的回廊上、可以淋浴月光的纸窗前,供奉芒草、芋头、番薯、糯米丸子、毛豆、茄子、酒。芒草与毛豆、芋头、番薯、茄子等,都是代表秋季的野生植物与农作物,随手可得,因此,这个仪式便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在宫廷贵族开始举办「拜月」仪式之前,日本农民早就有类似的祭典了,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农民举办的是「秋收祭」,供奉的当然也是芋头之类的农作物。只是,贵族附庸风雅吟风弄月,庶民们可就不理那一套。村民们通常聚集在广场,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要醉大家一起醉。现代日本人,每逢赏月时期,依然会邀三约四,来个「月见酒」宴会。说实在的,日本真是个「酒鬼天国」,春天有「花见酒」;秋天有「月见酒」;冬天有「雪见酒」;至于夏天,花样更多。总之,一年四季,都有喝酒的借口。而且,大家都对醉酒的人,通常很宽容。
往昔,十五夜也是「小偷夜」;当天晚上,任何人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偷农作物。不过,有个公认的默契,那便是:只准跨进一只脚,在一只脚范围内,可以任你偷采各种农作物,这正是「片足御免」习俗。此习俗流传到今日,便演变为孩子们之间的传统游戏。这一晚,孩子们可以结伴到附近人家的院子偷供奉品,「遭殃」的人家,会看成是月神下凡来赏光,表示福星来访。待孩子们走了之后,马上端出另一盆供奉品,以便招徕下一批「月神」。冲绳县某些离岛的十五夜习俗,则跟中国的春节舞狮类似;孩子们用纸箱子或麻袋做成狮子形状,披在身上,再挨家挨户去讨取零用钱,实在很有趣。不过,这种风俗习惯,在都市区已经很少见。
和平的江户时代,可以说是庶民狂欢时代。目前许多现代日本的民俗习惯,都是在江户时代开花结果,再扎根下来流传至今的。江户仔的赏月时期有三:阴历七月二十六日的「二十六夜待」、「十五夜」、「十三夜」。阴历七月二十六日,相当于阳历八月下旬,气候还很炎热,大概是期盼秋天赶快来临,便来个「大观月祭」吧。由于这个时期的赏月时间,通常是深夜,于是江户仔只能「随手啃毛豆,笨手笨脚下围棋,耐等二六夜」(江户川柳)。
「大观月祭」比十五夜还要疯狂。江户湾海边聚集了众多路边摊、街头艺人,甚至连抬轿子的轿夫都会出来赚钱。狂欢整夜,直至天亮。这个祭典,一直流传到十九世纪末的明治三十年代,才逐渐演变成其他各式各样的「夏祭」。
有关月亮的民间故事,中国有「嫦娥奔月」,日本则有《竹取物语》。《竹取物语》是日本最古老的传奇小说。如果说,《源氏物语》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长篇小说,我想,《竹取物语》应该是全世界最古老的短篇传奇小说。《源氏物语》是十一世纪初完成的,《竹取物语》却是九世纪末(西元九百年之前)的作品,二者之间相隔一世纪以上。好莱坞电影〈E‧T〉,据说正是参考《竹取物语》而拍成的。
《竹取物语》故事内容大致如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砍柴老翁,在竹林中发现一株发光的竹子。剖开一看,里头竟然出现一个女婴。膝下没有孩子的老翁,便将女婴抱回家养育。短短三个月,女婴便成长为十三、四岁的姑娘,老夫妻俩为女孩取名为「辉夜姬」(Kaguyahime)。
辉夜姬天生丽质、蛾眉皓齿,吸引了不少求婚男子。其中有五位当代风流皇族、贵族公子,最为热情。朝也来,暝也来;恋文、恋歌、站卫兵,求爱手段使尽了,依然无法得到辉夜姬的芳心。老翁束手无策,只好恳求辉夜姬决定一个女婿。于是,某夜,五位公子聚集到老翁家,辉夜姬各别出了五个难题,并声言,看谁能够解决问题,她便答应下嫁给谁。
五个难题分别是:「释迦牟尼使用过的佛钵」、「东海蓬莱山的玉木」、「中国火鼠皮衣」、「龙首五色玉」、「燕窝贝壳」。五位公子想尽办法各显神通,终究还是无法寻得珍宝。我个人觉得,原著中,五位公子的寻宝过程,最有看头。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男女交谊,都是用和歌互表心意。换句话说,和歌是现代的情书。原著中,辉夜姬同各个公子的会话,理所当然也是和歌,读起来能令人陷入古色古香的氛围中。
话说回来,当时的天皇,听闻辉夜姬的风声,也蠢蠢欲动起来。可是,辉夜姬却无动于衷,拒绝道:「我不是这个世界的人,总有一天,必将归国,因此即便是皇上命令,我也无法进宫。」天皇碰了一鼻子灰,最后也只得作罢,退一步,改为与辉夜姬互通恋文。彼此信件一来一往,私相授受了三年之久。
这一年,自初春开始,辉夜姬便时常仰望着月亮哀声叹气,有时候甚至会号啕大哭。双亲看在眼里,既怜惜又惊慌,三番两次询问之下,辉夜姬才悲泣着娓娓道出:「我不是这个世界的人,我的故乡是月宫,亲生父母也在月宫。前世约好只是下凡片刻,没想到在这个世界竟然待了这么久,我连亲生父母的脸孔都忘了。这个月(阴历八月)十五日,月宫会派人来接我回去,可是我舍不得你们,舍不得离开这儿啊。无奈,这都是前世订下的约定,我无法改变哪……」
老翁老妪听后,涕泗滂沱,痛不欲生。天皇辗转听到这个消息,也暗伤不已。
十五日终于来临了。天皇接受了老翁的请求,派出两千侍兵,其中一千,密不通风地团团围住老翁家四周,另一千则守在屋顶上。老妪搂着辉夜姬,战战兢兢躲在土墙仓房内。
深夜十二点整,一道强烈光线照射下来。老翁家前,出现了乘坐着云朵的一百个「天人」,飘浮在离地面约一百五十公分高处。天人之一,捧着一个霓裳羽衣的盒子;另一天人,则献出长生不老药。吃了长生不老药,再穿上霓裳羽衣,辉夜姬便会忘却尘界的一切记忆。
辉夜姬在穿上霓裳羽衣之前,写了一封信给天皇,又留下一首和歌与些许长生不老药,表达她对天皇依依不舍的心情。披上霓裳羽衣后的辉夜姬,真的忘却了至今为止的一切记忆,随着天人们往月宫飞去了。
天皇看过信,吟诵了一首和歌,表示他的哀伤:「佳人不复返,徒留吾等断肠人,怆然而涕下,长生不老焉何用?欲罢欲忘还叹气。」吟毕,天皇命令侍从将长生不老药与辉夜姬留下的信,拿到「离月宫最近的山顶」焚烧掉。日后,又将这座「离月宫最近的山」取名为「富士山」。

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中,有一段文章提到《竹取物语》,并称之为「物语之祖」。由此可见,十一世纪初的日本宫廷贵族之间,包括女性,都熟知这部传奇小说的内容。
日本民俗学者伊藤清司,曾于一九七三年著书发表:《竹取物语》的典故是取材自中国四川省西藏人自治区的民间故事〈斑竹姑娘〉。不过,〈斑竹姑娘〉的内容是作者于一九五四年在该地搜集来的,一九六一年在上海出版上市。二者的时空距离相差千年以上,有关这点,伊藤先生的学说内,没有任何能令人信服的说明,因此,日本学者们目前仍在探究中。
其实,管他典故是出自何处,反正,《竹取物语》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小说,是斩钉截铁的事实,何必去探讨原始?总之,对我这种相信月亮是幽浮基地的人来说,《竹取物语》正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旁证之一。
过去有一段日子,我每天向月亮祷告:「月神啊月神,拜托您给我看一次幽浮,一次就行,一次就行了。」可惜,大概是月神没有听到我的祷告,也大概是我每年于十五夜都只插几支芒草意思意思而已,因此,直到今日,我依然无法看到幽浮。


(本文刊载于2001.11.01《中华日报》副刊)

yueke 2003-01-24 14:53
忍者「NINJA」,与寿司「SUSI」、艺者「GEISHA」一样,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无论是正宗日本人,或是学忍术的外国人,对忍者所怀抱的形象,通常是:全身黑色装束,能飞檐走壁、跳墙越城、唤雨呼风、移星换斗,使用各种奇形怪状的暗器。此形象,虽非准确无误,倒也八九不离十。
忍者的工作,主要是为主君进行秘策、破坏、暗杀、收集敌方前线情报、搅乱敌方后援基地……等种种谍报活动。由于生前必须隐姓埋名,过着终生见不得天日的生活;更不能留下只言片语,以免日后东窗事发,因此,日本忍者的起源,到底该回溯到哪个时代?没人敢断言。不过,忍术秘本中,留有圣德太子(五世纪末至六世纪初)身边有位名叫「大伴细人」忍者的记载。
目前,日本各地虽有无以数记的忍术流派,但是,追根究底,毕竟还是会回到伊贺(三重县西北部)、甲贺(滋贺县南部)两地。我想,许多人从漫画、小说中得来的印象,可能会误以为伊贺忍者集团与甲贺忍者集团,是不共戴天的宿敌。其实并非如此。两者祖先是同一家人,双方之间大部份也都有亲戚关系。只是,彼此的雇主(主君)若是敌对关系的话,他们便不得不同室操戈,甚或演变成兄弟阋墙的结果。
而另一方,为了便于忍术能世代传授下去,他们之间也不得不频繁通婚,可以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稍微细想一下,便可知道,一旦生长在该地,无论男女,为了家族秘密,还能跟他乡人结婚生子吗?况且,男忍者背后,通常有女忍者在撑持。这种工作,除非自小耳濡目染,视为当然,否则,丈夫于某天突然不告而别,普通女人谁能忍受,不气得七孔生烟?
忍者世界中,有四项基本戒律:不准滥用忍术(只能用在公事上)、舍弃一切自尊(逃命要紧)、必须守口如瓶(即便为此失去性命)、绝对不能泄露身份(这是最基本忍术)。忍者活跃的时代,大致有三:十一世纪末至十二世纪末的源平时代、十三世纪的南北朝时代、十四世纪中旬至十五世纪末的战国时代。而战国时代也可以说是忍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忍者又分为「上忍」、「中忍」、「下忍」。「上忍」,又称「智囊忍」,专门策略作战整体计划。「中忍」,是实际作战时的指挥头子,当然忍术也得超群出众才行。「下忍」,又称「体忍」,相当于现代的特殊部队,在最前线实际作战的忍者。彼此之间等级关系泾渭分明,「下忍」对「中忍」唯命是从,「中忍」对「上忍」俯首帖耳。

yueke 2003-01-24 14:55
以下是有关忍者装备简略说明:
【装束】
忍者通常在新月或阴天夜晚潜入敌方城楼与宅邸,如果全身黑色装束,轮廓反而会更显突出,因此,基本装束颜色是深蓝。碰到月明星稀的夜晚,便换成灰色或是茶色装束。有时候外面是灰色,里面是茶色,万一遭遇敌方追击,可以在途中将装束反穿过来,利用颜色错觉逃脱险境。另外,深蓝色可以防治毒蛇、蚊子等虫子侵袭,这是用含有铁分的天然染料染成的布料。美国开拓民发明出的牛仔裤,目的与忍者装束一样。
至于内裤,当然是日本传统的兜裆布(一条细长白布)。只是,忍者的束法同一般人不同,长度也比较长。他们将兜裆布从脖子缠到胯下,最后绑在腰际。如此,可以随时从脖子后抽出兜裆布,当做绷带或绳子应急。上衣里头有许多口袋,放一些不能淋湿的火药、缝衣针、救急药(包括安眠药、毒药)等;腰带里头则放一些日用杂物。手套与绑腿,通常藏着一些暗器。

yueke 2003-01-24 14:57
【武器】
为了蒙混国境关卡守关人员的审问,忍者在旅途中,通常是农夫打扮。因此,所谓的忍者暗器,往往是改造自农具、日常必需用品、园丁道具等。这些武器,大多是自己发明铸造,只有自己深知其用法,因而在旁人眼里看来,跟一般日用品没什么分别。这也是忍者武器失传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代人从各种忍术秘本中,所得知的忍术武器,主要有七种:手里剑(syuriken)、撒菱(makibisi)、忍刀(sinobigatana)、吹矢(hukiya)、忍杖(sikomidue)、手甲钩(tekkoukagi)、水蜘蛛(mizugumo)。「手里剑」是飞镖,刀尖涂有剧毒。「撒菱」,是逃走时撒在身后的一种菱形武器;凡是凹凸不平,能够刺伤双足的东西,例如天然石头、干燥果实、铁器等,都可以拿来代用。「忍刀」,附有一条长约三公尺的绳子,翻越城墙时,可以当踏脚工具,再利用绳子收回;刀鞘,临危时可以当潜在水中的通气管。「吹矢」,则是毒针,通常藏在笛子内;有时候旅途中必需扮装成艺人,因此,忍者除了必须学吹矢手法,还得练习吹笛技术。「忍杖」,顾名思义,是一根藏有链子、长矛、刀剑等武器的手杖。「手甲钩」,各式各样,有装在指甲上的,有套在手背上的,就看当事者擅长哪种功夫,自己变把戏。「水蜘蛛」,渡河时用的道具,平时可以迭起来藏在包裹内。

yueke 2003-01-24 14:59
【忍者食】
忍者绝对不能「发福」,由于得时时隐身在天花板上、地板下,甚至悬挂在树上、屋内支柱上,用只手支撑自己的体重,因此,忍者必须注意不让自己的体重超过六十公斤。以男人的臂力来讲,能够只手悬空与敌方打斗的上限体重是六十公斤(不信的人,自己试试看)。「忍者食」以谷物为主,低热量、低脂肪、高蛋白质。主食通常是糙米、小麦、蕃薯,配菜是黄豆制成的豆腐、味噌,其他是梅子、蔬菜、芝麻、鹌鹑蛋等。会增强体臭的食物,例如韭菜、肉类、葱、大蒜、姜,嗜好品香烟等,一律列为禁品。而且,忍者时常洗澡、洗衣,目的都是去掉体臭。另外,松子、榧子等植物果实,也是忍者的主食之一。
「携带食」也很重要。一旦接获任务指令,无论是野外露宿,或是潜伏在敌方宅邸天花板上,身上都必须有「携带食」,以便维持体力。干燥芋头,可以串成项链,挂在颈上;蒸熟的米,晒干后,可以防腐。二者皆可用开水冲泡,成为充饥速食。此外,用麦角、梅子、冰糖搅合成药丸,便成为「止渴丸」;用红萝卜、荞面粉、麦粉、山芋、甘草、薏苡、糯米粉,全部磨成粉末,浸泡在酒中三年,待酒蒸发后,揉成桃子核一般大小,一天仅吃三粒,便不用担心会耗费体力。还有一种「兵笼丸」,是用红萝卜、麦粉、糯米粉、蜂蜜、酒,用文火熬干,再揉成小丸子晒干,一天服用三十粒,便可以获取必要的维生素。「兵笼丸」应该是战争时,兵士们固守城池时用的吧?总之,这也是主要「忍者食」之一。

yueke 2003-01-24 15:00
【野外生存法】
忍者具有丰富的药草知识,可以分辨毒药与良药,见机行事。对野生动物的习性,也了如指掌,许多忍术,都是从野生动物习性学以致用的。天文气象学,更是不可欠缺的基本忍术之一。例如,夜晚观察蜘蛛网上有没有水滴,若是有,翌日便是晴天;月亮周围有一圈月晕,或是月光比平日亮时,翌日则是雨天;深夜十二点、清晨八点、傍晚时分开始下的雨,可能会连续下好几天。在深山中迷路时,用火烤热缝衣针针头,或是在针上涂上蜡,立即放在水中,针头所指的方向,便是北方。忍者身上的缝衣针,不仅可以用来分辨方向,也可以当成受伤、疲累时的针灸道具。身上水壶内的水喝光时,怎么办?找蚂蚁洞或蝼蛄洞。有蚂蚁、蝼蛄的地方,附近必定有水源。

yueke 2003-01-24 15:01
【忍术】
首先,当然是得临机应变化身为各种身份。忍者的基本「七化」(nanabake)是:出家、虚无僧、山伏、放下师、常之形、商人、猿乐师。「出家」(syukke),是一般光头和尚。「虚无僧」(komusou),头上戴着圆筒形竹笠,盖住整张脸孔;身上披着袈裟;颈上挂着托钵;边吹萧边化缘乞讨。「山伏」(yamabusi),在山野中修行的僧侣。「放下师」(houkasi),相当于现代的街头艺人,表演魔术、特技、耍猴等。「常之形」(tunenokata),化身为在地农人或武士,条件是,必须会讲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商人」,就是卖药、卖糖的行商。「猿乐师」(sarugakusi),江湖艺人。其他还有「变相术」、「变体术」、「变声术」等。

yueke 2003-01-24 15:02
传递机密文件时,最佳方法是暗记。不过,有时候是缝在衣服里边;有时候将文件捻成一条绳子,同草笠编在一起。更有将细长纸条缠在一个圆筒上,于上面记载下文书内容,之后解下纸条,内容便会成为脉络不明的文字;收件人于收到文件后,再将纸条缠在同样粗大的圆筒上,回复原形。我个人认为最「酷」的方法是,将文字刻在头皮上!这种方法,必须于事前先将头发剃成光头,再施以刺青,待头发留长后,平安回到主君面前时,再度剃光头发。可是,这方法,一定非常痛。不过,反正忍者都会调药,应该有类似现代的麻醉药吧。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神代文字」。这是中国汉字传到日本之前的大和古代文字,相当于中国的甲骨文。战国时代时,已经罕得有人能够读解出神代文字,于是便成为忍者之间的「暗号」。
其他还有种种千奇百怪的忍术,「文」、「武」、「艺」、「乐」皆有,数不胜数。
德川家康在江户(东京)设立了幕府之后,一部份伊贺忍者成为幕府的警卫人员与密探,剩下的伊贺忍者与甲贺忍者,则被派分到各地大名领地。明治维新时,忍术已经逐渐失传,这些忍者后裔,通通改行转业,成为警察、医生、药房老板、焰火师等。话虽如此,「NINJA」这个透古通今的世界,依然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令现代日本人,乃至外国人,皆禁不住好奇,想探头去瞧瞧:这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yueke 2003-01-24 15:03
如果说到日光的话,就令人联想到这是祭祀德川家康的地方,日光江户村不论是街头景色,整个区域简直就是“江户时代”的重现…你在这里可看到在时代剧里,经常可见的店铺,或者在你眼前正在行中的忍者,另外,在饮食、购物方面可尽情享受的旧市区里,会有身着和服的售货员,充满朝气精神饱满的向你叫卖,你很可能受到现场气氛的感染,不知不觉让荷包里的〝Money〞减了不少呢!如果提到江户村,还是会想到日本剧。在江户村里有电影或电视剧使用的场景,唯一在户外上演的忍者空中话剧街道,萩本钦一(小钦)所统筹的喜剧剧场以及再现日本杀阵的忍者剧场等等。这些都是有这里才能看到的,从98年春天开始,江户村里诞生了一个新的人气角色〝NYAMAKE〞,经过电视和杂志的报导,受到无数小女生的喜爱,现在的江户村热闹滚滚,你不妨〝到此一游〞体验不同的日本风情。

yueke 2003-01-24 15:05
古代日本从中国引进了各种艺术和艺能,这些艺术和艺能在长期的演进中,受到了本土的风俗习惯的影响,变成了日本独特的艺术和艺能,并将之称为「道」。日本艺道有画道、香道、音曲道、陶艺道、狂言道、歌舞伎道、俳谐道等,多不胜数。真正有代表性的却是书道、歌道、连歌道、能乐道、花道、茶道,所谓「六艺」就是指这六种艺道。

yueke 2003-01-24 15:07
茶原产于印度,与佛教同时传入中国。因此,在中国品茶首先出现于佛教的寺院内,而品茶的普及恐怕最早可追朔到后汉时期。

奈良初期(八世纪),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

唐代陆羽着「茶经」之后,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间,出现了文人茶。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

制作「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
镰仓初期(十三世纪),名僧荣西大师二次往中国,回日本后就开辟了茶园,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动了「抹茶」的普及。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家的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西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斗茶」的趣味也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
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游艺变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室町末期,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茶道发展推上顶峰,千利休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成了茶道界的绝对权威。千利休在民间的人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将军丰臣秀吉籍口平乱,颁布了士农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杀。

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钵,出现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流派。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采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户初期(十六世纪末叶),在文人学士中掀起了中国明代开创的煎茶法热潮。煎茶法对茶叶要求不高,只要将普通茶叶干后再蒸,然后用手搓开,放入茶壶用滚水冲泡,将茶倒入茶碗饮用。其实当时人称这种方式叫「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则不同,是先将滚水注入茶碗内,然后把茶叶放进去饮用,现代人统称为煎茶。由于煎茶方便,又不受场地限制,所以现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当然,在正式茶会或接待重要人物时,仍以传统抹茶法为主。

日本茶道讲究典雅、礼仪,使用之工具也是精挑细选,品茶时更配以甜品。茶道己超脱了品茶的范围,日本人视之为一种培养情操的方式。日本茶道源之于中国,可是如今要想一睹中国茶道之风采,恐怕还非去日本不可。

yueke 2003-01-24 15:08
「花道」又称「华道」,「华」乃「莲华」之简称。古人在佛前供奉人工制「莲华」,称「供华」,「花道」就是从「供华」演变而成。

随着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与佛教相关的仪式及装饰美术,也同时传入日本。将天然花草放在器皿中做装饰,是日本人与生俱来的爱好。人工制「供华」缺乏生气,日本人很自然地想到用天然花草做替代。插花技术大约始于奈良时代(公元八世纪)。但真正发展,应该是在平安时代(公元十二世纪)。
平安贵族将唐朝流行的「斗草」技艺和式化,改成「花合」和「草合」以插花技艺的高低,睹输赢。并将宋代的「斗茶」技艺也改成日式「茶合」。

「插花」刚开始时并无章法,只是将花草放入瓶中,叫「投入花」。随着人们不断研究,在南北朝时代(十四世纪),出现了「立花」,就是把开着花的枝条垂直插入花瓶内。

在室町时代,「立花」技艺在贵族的推崇下,向「花道」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室町中期(一四四五年),富阿弥氏编出了第一部「立花」法式书「仙传抄」。「立花」己不再是「供华」,而成了贵族前客厅里的一种摆饰。

室町中期出现了一名花道大国手-专庆,他在顶法寺六角堂的池坊创立了「池坊流」立花流派。「池坊流」一直延续至今。
到了江户时代,天皇更让插花高手出席「大立花御会」。在僧侣和町人中的插花高手,视出席该御会为无上的荣誉。

室町中期,大德寺一休和尚的弟子珠光,在草庵的小屋内设置茶室,并用「投入花」装设茶室。珠光编写了第一部「茶事法式」,而茶室内的插花便称作「茶花」。桃山时代(十六世纪中叶),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使「茶花」得到普及。

「立花」过于豪华,属贵族的玩物,而「茶花」则较平民化 。至于现在最为人道的「生花」,却是在江户时代(十七世纪),受儒家思想影响才产生的。「生花」讲究「三才五行」,即以天、地、人,金、木、水、火、土来命名花形。「生花」还采用了矫枝技术,使花草树枝更增添了曲线美。
  
「生花」广受欢迎,连「立花」始祖的池坊流后人也不得不在生花上下功夫。明治末叶到大正时代,出现了「盛花」。「盛花」是在「生花」的基础上,加进西洋多彩鲜艳的花草。「小原流」、「安达式」就是「盛花」的主要流派。

「生花」流派众多,有「远州流」、「古流」、「未生流」、「草月流」等上千流派。

历经数百年,普通的插花行为形成了一种「道」,「花道」象「剑道」「空手道」、「茶道」、「书道」、「香道」、「陶艺道」……一样,学习技艺的同时,更注重品行人格的修养。

yueke 2003-01-24 15:10
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

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
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
书,中国的书法也随之在日本展开。圣德太子抄录的「法华经义疏」,就是受中国六朝时代书法风格影响的代表作。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和尚从中国返国时,带回了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并将之推广。
唐太宗曾下令收藏王羲之的作品,一时间使王羲之作品身价百倍,遣唐僧和遣唐使回国时带回了大批王羲之的手迹。现今的「东大寺献物帐」内收藏的二十卷书法集中,大部分是王羲之的真迹。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孙过庭的「书谱」也有入木之术。古代日本人尊王
羲之为书圣,故将书法称作「入木道」。日本人喜爱王羲之书法风格现于言表,他们亲热地称王羲之为大王,称其第七子王献之叫小王。承继了二王骨风的,是平安朝的真言宗创始人空海和尚。他与嵯峨天皇、橘逸势三人被称为平安「三笔」,空海的「聋瞽指归」二卷更被指定为国宝。

平安中期,日本废除了遣唐使,随着假名(日本文字)的出现,书法也开始和化(日本化),书法界又出现了小野道风、藤原佐理和藤原行成,世人称之为「三迹」,「三迹」的书法成了后世书法的规范,并由此产生了多种书法流派。

和化书风创始人藤原行成创立了「世尊寺流」,历经七世,由于墨守陈规,而失去吸引力,留于形式,书法也从以贵族为中心而转向武士阶层。书法不仅要求雄浑有力,也要求速度要快。于是出现了以藤原忠通为代表的「法性寺流」,其势压倒了「世尊寺流」。其后,后京极良经承继忠通的风格,创立了「后京极流」。到了镰仓时代又出现了寂莲、藤原俊成、藤原定家等书法大家。

日本把「世尊寺流」、「法性寺流」等总称为「上代风格」,而将武士社会盛行的书法风格称之为「武家风格」,其代表者是源赖朝、源义经、北条时政等将军。

镰仓时代,在与宋朝做生意时引进了宋代的书法。如临济宗大师荣西禅师就师承了黄山谷的风格,曹洞宗的道元禅师将张即之的书法介绍回日本。以京都五山、镰仓五山的禅僧为中心的书法流派更是崇拜张即之和苏东坡的宋代风格。其后,一山一宁等僧又将元代风格带进了日本,为日本书法界增添了宗峰妙造大师、梦窗疏石等高僧的墨宝,世人称之谓「禅宗风格」。 「禅宗风格」长期流行于日本南北朝和室时时代的武士、官吏之间。

桃山时代,丰臣秀吉一统天下,使乱世造成的文化停滞情况得以恢覆,书法界出现了三名奇才近卫信尹、木阿弥光悦、松花堂昭乘,世人称为「宽永三笔」。

江户时代幕府奖励儒学,「唐风」再度盛行。江户末期出现了如市河未庵等职业教授书法的专家,「书道」就产生在这一时期,并成了日本固有艺道的代表。
 

yueke 2003-01-24 15:13
紫式部,为日本著名女作家,本姓藤原,因为父兄都任"式部丞"(官名),作品《源氏物语》中的女主角紫姬又传诵一时,所以后人都称她为紫式部。在日文中,"物语"一词的意思是故事或杂谈。物语文学是日本一种古典文学体裁。《源氏物语》便是日本物语文学的优秀代表。
  《源氏物语》的背景是藤原道长执政下的平安王朝贵族社会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小说艺术地再现了贵族内部的尔虞我诈的权利斗争,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及其必然崩溃的趋势,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封建社会的历史画卷。
  小说共54回,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41回之前是前半部,写的是源氏的故事。源氏本是天皇桐壶与一爱嫔生下的儿子。长大后相貌堂堂,多才多艺,极受天皇宠爱。哪知他竟与皇妃藤壶(亦即源氏的继母)私通,并生下一子。此后,源氏凭着他的才情与特殊权势,狂热的追逐女性,前后染指妇女近20位。但其异母兄长接任皇位后,源氏一落千丈,被逐山乡。后来,冷泉天皇(即源氏与藤壶的私生子)登基,源氏东山再起,执掌朝廷,享尽荣华富贵。谁料到了晚年,源氏最后一位夫人与人私通,生下一子起名叫熏。懊丧的源氏视为上苍报应,不久正妻死去,万念俱灰的源氏看破红尘,只身遁入空门。小说从42回到结束,写的是源氏之子熏与某佛家信徒家的两个妙龄女郎及另一少女浮舟之间的爱情纠葛。
  小说虽然主要描写源氏的爱情生活,但并非单纯地表现"卿卿我我",而是反映了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贵族公子喜新厌旧、玩弄女性的腐化堕落,抨击了贵族社会里将妇女当作政治交易工具的卑劣行径。 《源氏物语》近百万字,规模宏大,出场人物有400多个,时间跨度长达70年。它是日本小说史上里程碑的作品,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不仅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它是世界上最早问世的长篇小说,比欧洲第一部小说集《十日谈》早300多年,比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唐吉诃德》要早将近600年。这部日本巨著中广泛地运用了中国古典诗文,引用唐代白居易的诗句达90余处。书中时常出现《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气氛,因此,对中国读者来说,会感到更加亲切和有趣。

yueke 2003-01-24 15:15
松尾芭蕉生于伊贺上野,本名松尾藤七郎,通称忠右卫门。 他十岁开始做大将藤堂家的嗣子良忠的侍童。良忠师从北村季吟学习贞门俳谐,因此芭蕉也对贞门很亲近了。 后来在江户,芭蕉写出了《谈林十百韵》,已经具有很明显的谈林俳谐风格。后来他在甲州逗留期间又作有《俳谐次韵》《武藏曲》《虚栗》等句。直到完成了《猿蓑》才正式确立了"蕉风俳谐"的风格 松尾芭蕉的主要作品有:《荒野纪行》《鹿岛纪行》《幻住庵记》《深处的小路》《俳谐七步集》等。他的风格主要是表现作者纤细的感觉,表达了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日本著名的俳句家,室町时代(1392-1573)后期有宗鉴、荒木田守武,二人是俳谐连歌作者;江户时代有松永贞德,他提倡俳谐的娱乐性和教养性,号称"贞门",可谓倾向于古典的一派。当时俳谐尚处于进入俳谐连歌的阶段。另一方面又有西山宗音,主张俳谐的滑稽性,强调创作上的自由奔放,称为"谈林"派。具有这一派特色的还有著名的俳句家井原西鹤(1642-1693)。一般称为俳圣的松尾芭蕉把松永贞德的古典式技巧和西山宗音的自由奔放熔铸于一炉,并加以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yueke 2003-01-24 15:17
若要日本人选出一个能代表日本近代文学的作家,撇开个人喜好问题,十人中有九人会选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生于1897年的江户(东京)是家中的幼子。很小就被送到盐原家做养子,所以漱石小时候并没有受到什么亲情的护佑。他从小就对汉文化感兴趣,所以在府立一中读了三年之后,转到了汉学塾二松学社。于是,他就形成了儒教的伦理观和东洋美学意识。 夏目漱石十八岁进入大学预科。二十二岁时,重新改姓夏目,号漱石。 二十四岁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语系,从这时起开始悲观厌世,读研究生时就患了重度的神经衰弱。
  明治二十八年,他突然辞去研究生院的工作,到四国松山中学做了一名英语教师。在松山的一年间,收集了小说《少爷》的素材。第二年,到了熊本,在这里结婚,生活了四年。 明治三十三年,夏目漱石作为文部省的留学生到了英国伦敦留学。 明治三十六年,回到东京,从此开始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发表了《我是猫》、 《草枕》等作品。他的作品充满幽默,畅游于美的世界中,被称为"余裕派"。 此外他的作品还有《明暗》《心》《三四郎》等。 大正五年(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
  夏目漱石的创作岁月虽然只有十年,但无愧为日本的一代文豪。 被喻为"国民作家"的夏目漱石,有关他的研究论文或书籍,数量多得可说是日本第一。甚至有专门收集这一类书物的图书馆存在。目前仍每年会出现这类研究论文或书籍。因为他不但是个杰出的作家,也是个批评家、俳人、画家、学者。
  到现在,还可以瞻仰到夏目漱石的照片,因为日元的千元钞票正印有他的头像。

yueke 2003-01-24 15:18
日本人的饮食: 现在受到外国人喜爱的日本料理有"寿司、天妇罗、烧火锅"等。寿司是在以醋调味的饭中加入鱼虾类、海苔、青菜等的一种料理,它的作法、形状、味道等,在日本全国各地均不相同……

yueke 2003-01-24 15:19
寿司的故事:关于寿司的名称、形状和味道等,正像外国人所知道的那样,爱吃的不爱吃另当别论,凡是来过日本的人或是对日本有兴趣的人,大概都会从书本上或从别人的谈话中对寿司有所了解:寿司就是把金枪鱼或是鲣鱼等切成一口能吃下去的小簿片,然后用手把它攥在米饭团的上面……

yueke 2003-01-24 15:20
日本的民族食品—纳豆: "纳豆"是日本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之一,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喜爱吃、经常吃。纳豆用日本人称为"小豆"的豆类以特殊的方法加以腌制而成。

yueke 2003-01-24 15:21
在日本,日本酒(酒精浓度15~16%)及世界中的各种酒类,都被广泛的乐于饮用。 日本酒是以米酿造的酿造酒,全国各地都有制造,但是,名酒的产地都集中在水质好或米质佳的地方。其中以兵库县的滩、京都伏见、广岛的西条等,都是著名的产地。日本酒一般都是温热后饮用。
另外,日本人也常喝啤酒,几乎都是饮用国产啤酒。威士忌和葡萄酒也深受日本人喜爱,除国产酒之外,进口的数量也不少。此外也进口白兰地、茅台、伏特加等。  
啤酒:日本人最喜欢喝啤酒,无论是生啤酒或是瓶装的都受欢迎。在夏天,部分百货公司更高有露天啤 酒馆,吸引大量游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热喝或冷喝,无论那一种清酒,都是日本菜肴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 过量而醉。   
威士忌:日本人喜爱喝威士忌加冰加水称(Mizuwari)  
餐酒:在西餐厅内都有日本制及进口的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   
烧酒:这种酒是用蕃薯、大麦、蔗糖等材料制成,经过滤后的酒精,与伏特加有些类似。  
饮酒的礼仪: 一般普通的日式酒馆,气氛随和且轻松,同行顾客都会互相为对方倒啤酒。如果一群人去喝酒的话,第一杯要等大家举杯说“干杯”后才能喝。

yueke 2003-01-24 15:22
日式煎饼的由来
传说,日式煎饼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当时由于战败的缘故,日本人民生活资料奇缺。广岛人看到炮弹的碎片便把它捡了来当作炒菜用的锅子――再将配给的面粉加上一些水和成面糊,配上切成丝的蔬菜(幸运些的也许还会有些肉末),然后煎一煎,加入一些佐料,就算作是一顿美味加肴了。
后来,这道料理也因其朴实无华、口味良好而渐渐地流传到日本各地。   
由于这种煎饼属于比较随便的食物,它的配料方式有点像披萨:你可以随便在上面加自己喜欢的配料,猪肉、牛肉、甚至海鲜。故此,喜欢研究料理的日本美食家们对其作了多番的研究,终于演变出了今天的“广岛风”、“大阪风”、“东京风”等多种口味。

yueke 2003-01-24 15:22
关于寿司的名称、形状和味道等,正像外国人所知道的那样,爱吃的不爱吃另当别论,凡是来过日本的人或是对日本有兴趣的人,大概都会从书本上或从别人的谈话中对寿司有所了解:寿司就是把金枪鱼或是鲣鱼等切成一口能吃下去的小簿片,然后用手把它攥在米饭团的上面…… 而事实上寿司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很难用一两句话简单地把它说清楚。实际上我们现在对寿司的认识已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此日本人也有很多误解之处。
现在我们一提到寿司,马上就会联想到加醋的米饭团上放新鲜的鱼暇之类的海鲜,蘸着酱油和绿芥茉吃的一种食品。其实在日本各地寿司的种类很多,其形状大多数都与上述寿司形状完全不一样。例如:三重县伊势地区有被称为"手捏寿司"的家乡饭。这种寿司是把金枪鱼切成一定大小的块,然后和紫菜及加醋米饭拌在一起吃。这种寿司没有什么特定的形状,也不用手把米饭攥成米饭团。而平时我们说的寿司是指"攥寿司"。实际上,除攥寿司之外,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寿司。但是我们还是先来谈谈攥寿司。
追溯攥寿司的来源,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其历史渊源并不久远,在江户时代的延宝年间(1673年至1680年),京都的医生松本善甫把各种海鲜用醋泡上一夜,然后和米饭攥在一起吃。可以说这是当时对食物保鲜的一种新的尝试。在那之后经过了一百五十年,住在江户城的一位名叫华屋与兵卫的人于文政六年(1823年)简化了寿司的做法和吃法,把米饭和用醋泡过的海鲜攥在一起,把它命名为"与兵卫寿司",公开出售。这就是现在的攥寿司的原型,这种说法早已成为定论。在东京及近郊不少地方可以看到挂着"华屋与兵卫"字号的日式餐馆连锁店,其名称即来源于此。这也就是说,现在在日餐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攥寿司的历史并不长,只有一百五十多年。(在那之前所说的寿司时并不是指这种攥寿司,而是指一种腌制食品"熟(驯)寿司"。)
下面再谈谈绿芥末。寿司原来是一种倾向于甜味的食品,所以绿芥末与寿司饭团一起食用的历史也很浅。原来的想法是利用芥末的辛辣来保持寿司材料的新鲜程度。
至于寿司的材料,从今天的常识来看,也没有长远的历史渊源。在攥司寿出现时,当时只有鱼肉为白色的鱼作材料。据说,使用红色的金枪鱼作寿司,始于江户幕府时代晚期的安政年间(1854年至1859年)。用金枪鱼的肥肉部分作寿司始于大正时代;进入昭和时代以后,海胆酱和鲑鱼子也成了作寿司的常用材料。寿司的"寿"字本来是"醋",日语的发音都是"su"。还有,寿司原来是写成"鮨(su shi)的,意思是用醋泡过的鱼肉。原来的真正的寿司主要是以"斑鰶鱼"和"青花鱼"等为材料的。
现在,寿司成了高级饭菜的代名词,可是,最初寿司是小摊上的一种"小吃",也可以说是日式"快餐"。甚至到了现在,寿司店的厨房和食堂仍没有隔开,寿司师傅就在站在柜台里当着客人的面用手攥寿司。有的寿司店在柜台上方有像屋檐的样子的装饰物,保留着江户时代寿司摊的遗风。 想吃寿司,不一定非要去寿司店。可以让店里的人把订的寿司送到家中享用。这时,可以看到盛寿司的器具或寿司饭盒里有绿叶作装饰。过去我也只把它当做一种装饰而已。可是通过这次查找资料才知道这是寿司店为让送货人便于了解寿司应该送往何处而放的标致。在江户时代识字的人还不多,用文字写明送往何处是一件困难的事。而用绿叶剪成对方家纹的样子便可以一目了然。
除攥寿司之外,还有"卷起来"的寿司,这是指"海苔卷"。但是其中把煮好的干胡萝条卷起来的"干瓢卷"是从江户时代起就有的。进入明治时代以后又有了把金枪鱼的红色鱼肉卷进去的"铁火卷"。(为什么叫"铁火卷"呢?在日本,过去称赌博和赌徒为"铁火打"。"铁火卷"名称的来由似乎是由于人们一边赌博一边把这种寿司作为小吃来吃的缘故。这很像英国的有关"三明治"名称来源的传说。) 似乎是进入昭和时代以后,才开始有了吃寿司的各种规矩。这是在自称为"美食家"的人们当中慢慢形成的。但是回顾一下寿司的原点,可以看出,攥寿司原是作为一种方便食品出现的。为此,"考证"得过多过细也许反而会显得繁琐。

yueke 2003-01-24 15:24
"寿司"的写法实际上有很多种,作为寿司店的字号,有的写成鲊,也有的写成鮨。"寿司"的日语发音是(su shi),来自日本古语表示酸味的形容词"酸(su shi)"。现在无法肯定是根据这个发音加的汉字,还是这种食物和汉字一起从中国传到日本,因其带有酸味而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在中文里有"鲊"字和"鮨"字,原来也具有那样的含义。现在在日本常用的"寿司"两字是用汉字作拟声词,并不表示任何含义。这两个字了的使用似乎在进入十九世纪之后。江户时代嘉永元年(一八四八年)出版的《江户名物酒饭手引草》介绍了当时江户(东京)的九十五家寿司店,以"寿司"为字号的只有两家,绝大部分都是用"鮨"字。
"鲊"字的中文含义与日语一样,是指用盐和洒糟把鱼腌起来。在史料中可以确认寿司的最早的雏形"鲊"里并没有米饭。 把鱼和盐及酒糟放在一起不是为了搅拌着吃,而是为了保存。实际上,加入米饭是事过多年之后的事了。而且加入米饭也是为了保存,因为米饭可以促进发酵提高防腐能力。也就是说,当初寿司并不是"米饭加小菜"的食物,只是保存鱼肉的一种方法,米饭是为达此目的而加入的一种"媒介"。这种主要目的在于保存的鲊被称为"驯寿司",区别于"手攥寿司"。
由于主要目的在于保存食物,为了防止腐烂,人们采取了各种办法。不只是等待自然发酵,有时加醋,或者压成各种形状,这些方法逐渐成了人们常用的方法。我想对于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现在我们一提到寿司就会联想到以新鲜为特点的"手攥寿司",可是如果去地方城镇的话就很少能看到用手一个一个地攥起来的米饭团,大部分都是把寿司米饭放在箱型或圆筒型的木制模具里压,然后用刀切好,这叫"模压寿司"。这种寿司的历史较之"手攥寿司"更长。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过去日本极为缺少食物,想获得新鲜的动物蛋白是很不容易的。在中国过去没有做寿司的必要,在日本寿司则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食品,这一道理是不难理解的。
醋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能消除鱼的腥味。为了去掉腥味,在奈良县有用木兰叶或柿叶包起来的米饭团叫"木兰叶鮨"和"柿叶鮨"。富山县有名的"鳟鮨"是用山白竹的叶子包起来的,因为这种叶子有很强的除腥效果。 能长时间保存的寿司作为便当盒饭当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坐电车旅行的乐趣之一就是尝一尝各地的"车站便当",其中有种各样的寿司便当。 在这里难以把全国的各种寿司一一地加以介绍。不过可能介绍几种具代表性的和罕见的寿司。
"粥鮨"(山形县):这是该县酒田地方的家乡风味,以干青鱼子和咸大马哈鱼子为中心加上山菜,然后再加上大量的米饭和酒进行发酵。最后成粥状,所以不能用拿着吃,只能用羹匙来吃,这是一种很特别的寿司。 "下鮨"(和歌山县):一般用青花鱼,有时也用香鱼等河鱼。就现在来看,是一种很特殊的做法,不用醋只把盐和米饭放在一起进行自然发酵,可以说这就是鮨的原型。这一点与上面谈到滋贺县的"鲋鮨"有共同之处。在米饭上撒盐,用手捏到发粘为止,然后和用盐腌过的鱼放在一起,用柿叶等包起来,上面压上很重的石块,发酵半个月左右。
"酒鮨"(鹿儿岛县):在用少量水煮出的米饭上加上酒,然后把鱼贝类、笋、胡萝卜、牛蒡和山菜等放在米饭上叠成五层,上面再用很重的石块压住。 上述谈了有关"寿司"的历史和原来的形状,但是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来说,还是"手攥寿司"最为亲切,而且它对日本人来说是最好吃的食品。最近有很多寿司店经营"旋转寿司",价钱便宜,吃起来很随便。从寿司店的角度来说,可以节省人员费用,大量购入材料,是一种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现在在香港、台湾和美国等地很流行。"旋转寿司"可以说是把寿司快餐化,不需要特别的知识和吃法。 上一节本文曾提到,"手攥寿司"出现时也是一种简单的快餐,没有很麻烦的吃法和忌讳。事实的确如此。但是,在那之后人们更加追求"寿司"用鱼的新鲜程度,寿司逐渐变成了高级食物,寿司店的顾客和厨师对"寿司"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意义。
在本文的最后介绍一些所谓的"寿司通"所用的"专用词语"和"没有道理的规矩"。
(专业词语) "舍利(SHARI)":指寿司用的米饭。"银舍利":最高级、最好吃的米饭。 "上がり(花)AGARI(BANA)":刚泡好的茶。 "がり(GARI)":生姜片。形容吃姜片时所发出的声音。 "舌(SHITA)":贝的斧足。 "军舰卷(GUNKAN-MAKI)":米饭团外侧包上紫菜,上面放上海胆酱或鲑鱼子等。从侧面看,样子像军舰。 (没有道理的规矩)
"寿司通"说:煎蛋寿司和穴子鱼寿司的味道最能代表寿司店的水平。因为寿司店很少用这样加热后的材料做寿司,所以能反映出师傅的手艺。但是寿司店的好坏还是靠材料的新鲜程度。 "寿司通"说:应当先吃红肉鱼然后再吃白肉鱼,最后做为点心吃煎蛋寿司是正确的顺序等等。可是实际上不必受那样的约束,自己喜欢怎么吃就怎么吃吧!

yueke 2003-01-24 15:25
日本的民族食品—纳豆
"纳豆"是日本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之一,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喜爱吃、经常吃。纳豆用日本人称为"小豆"的豆类以特殊的方法加以腌制而成。纳豆的外观黑糊糊的,吃到嘴里粘糊糊的,因此外国人多不爱吃,甚至有些讨厌。
 其实纳豆具有很丰富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各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实在是一种很具价值的营养食品。不仅如此,最新的研究还表明,纳豆对引起大规模食物中毒的 "罪魁祸首"---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的发育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这一新学说是由日本被誉为"纳豆博士"的仓敷艺术科学大学教授须见洋行发表的。
须见教授是在日本工业技术振兴协会的一个学术报告会上发表这一新发现的。在"仅限于研究室的实验结果,但尚未搞清纳豆能抑制0157大肠菌发育的原理"的前提下,须见教授指出,纳豆所含有的食用菌对许多菌种都有阻碍生育繁殖的作用,因此应当对0157大肠菌也有抑制作用。
纳豆食用菌的抗细菌作用其实早在很久以前就被人们了解,战前日本海军曾经开展过对赤痢等病的研究,因此证明了纳豆的有关作用;最近的科学实验也已确认,纳豆菌对抑制与0157类同的0111、0144病原性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另外,把一定浓度的人体内能够生存的纳豆菌与0157病原性大肠杆菌混同培养,也证明了其阻碍后者的作用。  
 想不到吧,看上去貌不惊人,甚至有些丑陋的纳豆,会具有如此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yueke 2003-01-24 15:26
日本几乎所有传统习俗,如茶道、花道、书道、祭祀、陶瓷、织锦、古诗、古词、甚至文字等等,多少都受到古代中国的影响,和服也不例外。综观日本上古时代的粗布服装,窄袖斜襟与古代中国穿着十分相似。但是,真正有文字记载,将中国服饰引进日本,并将之制度化,应该是从奈良时代开始。
奈良时代正值中国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批学者、僧侣到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都带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时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规定了礼服、朝服和制服,朝服包括冠帽按官职等级区分。制服是无官职的公务人员服装,按行业分类。奈良时代服装色彩较简单。

到了平安时代(九世纪以后),由于受到当时国风影响,衣服色彩开始多样化,衣袖也向宽大方向发展。镰仓时代,元朝统一中国,恐怕受元的影响,元朝曾连续十次浸犯曰本,为了便于战斗,服装又回复素朴,宽袖又变回窄袖。在衣服上印上家纹,古代日本按姓氏每家都有家纹,估计家纹数目超过二万种(本网站稍后将专题介绍家纹),便服设计开始礼服化,是进入室町时代的特征。桃山时代(十六世纪中叶),人们开始讲究不同场所穿着不同服式,于是出现了参加婚宴、茶会时穿的「访问装」和参加各种庆典、成人节、宴会、相亲时穿的「留袖装」。江户时代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时期,现今所看到的和服大都是延续了江户时代服装特式。
和服款式十分之多,婚、宴、丧、礼、春、夏、秋、冬各不相同。按和服花纹和质地更有贵贱之分。 今天,和服不仅是人们婚、宴、丧、礼时喜爱的服装,和服及其饰物还成了布置室内的装饰品。

yueke 2003-01-24 15:28
留袖:分黑留袖和色留袖
主要用于参加各种庆典。

振袖:又称长袖和服
成人节、参加婚礼、宴会和相亲

访问装:裙成一蝠图案
入学式、毕业典礼、婚礼、茶会。

小纹:衣服上印满碎花
年轻女性参加宴会时穿。

丧服:连腰带在内全黑色,
丧礼时穿。

浴衣
淋浴之前所穿的。

十二单衣
古代妇女在进宫或节会时所穿,分为唐衣、单衣、表着等,共十二层。

结婚装
结婚时的礼服。

yueke 2003-01-24 15:29
渊源:相扑(sumo)被誉为日本国粹,亦称角力、角抵。 相扑源于中国。《礼记•月令》:"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后传入日本。始见于*《日本书纪•垂仁纪》。奈良时代以后兴盛。719年(养老三年)朝延设拔出司(后相朴司)。平安时代,每年7月有相扑节。镰仓时代以后作为武士的武技而在武士中盛行。17世纪末,出现营利性职业相扑。江户时代盛行职业性劝进相扑,江户成为全国相扑中心。明治维新时一时衰落。昭和初国粹主义抬头,相扑再兴。战后在东京、大阪、福冈、名古屋均有相扑场。作为群众性体育活动,至今在各地民间仍颇为盛行。
相扑是唯一的一种日本摔跤形式。它与日本神道教一样渊源流长。现在,仍存在许多传统仪式.相扑最基本的规则:选手在对手之前触地或者比对手在轮次中触地次数多为输。选手之间纠缠经常持续几秒钟,有时会到一分钟或更长。每年日本会举办六场相扑比赛。每次15天。三场在东京举行,其余则在大阪、福冈和名古屋.相扑最高级别:横纲是相扑的最高级别。一旦选手到达横纲级就不能再输。如果他的成绩开始变差,就希望他退役。
选手:大多数优秀选手都是在18-35岁之间,经过严格训练的运动员。他们为赢得身体上的优势除了消耗就是吃大量的食物,并且吃饭后再睡觉。初学者居住在相当严格的专门相扑室内。地位:在日本,"相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日本人成为"国技",而且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喜爱,有很多日本人以自己新家建成之时能收到一个相扑选手的名片为荣!两个胖胖的相扑在一个圆环里进行一场肉搏战,感觉实在很好!两个相扑运动员装束很简单,只在腰间系一条"兜裆布"以遮住下身!在人们看来,这可能有些不雅!但这确实是相扑运动的专用"运动衣",在日本,有很多的相扑都是乡村一些家里贫寒的子女,从小就接受"相扑部屋"的教育,以此达到"出人头地"的社会位置!据说每天相扑的运动很少,以保证自己能够永久保持肥胖的身材,因为在日本的相扑比赛中,是没有若干级别的,只有靠相扑运动员自己能够"膀大腰圆"。所以日本的相扑男选手,越"膘肥体胖"当然也就越有利,所以为了尽量长胖,男相扑选手每天除了饱餐两顿饭以外就是长时间的睡觉,期间只进行短时间的训练。如今,日本相扑界为了使相扑运动走向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对相扑进行了很多改革。    
根据考古资料,最早的赤身相扑格斗术,可能来自鄂尔多斯草原骑马民族的胡人。自从到了西晋时代,五胡大量南迁农耕平原之后,汉人开始有了相扑的名称。但是,今日已不再有这种称呼了,如果要找寻赤身相扑的蛛丝马迹,可能今日山西定襄、原平一带的胡人牧地,仍有赤身的“摸泥蚯摔跤”和“挠羊赛”的传统,或许遗留一些游牧、骑马民族相扑的痕迹吧! 根据考古资料,农耕岛国的大和民族,最早的赤身相扑格斗术,可能来自朝鲜半岛骑马民族的高句丽人,大约西晋之后的朝鲜广开土王时代或之后从朝鲜半岛传入。经过十几个世纪以后,今日已发展成有自己民族特点的国技。
公元695年,日本开始有了相扑比赛。公元728年,相扑进入日本贵族的生活圈子,宫廷中设立了“相扑节”,,每年定期举行“相扑节会”,有比赛规则。 相扑节会持续了四百多年后,随着皇室势力衰退而开始普及民间,并于民间祭神、驱魔、庆祝丰收和占卜生产凶吉拉上关系。从十七世纪开始,兴起了“职业相扑”,二十世纪初以日本的国技姿态广泛开展,1909年东京建起一座专供相扑比赛使用的国技馆,1941年更被列为学校体育正式科目。至此相扑的国技地位,在日本获得进一步肯定。职业大相扑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职业,相扑手所到之处备受人们尊敬。据说这是与日本人的帝皇君主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因为古代相扑人只能在御前为天皇将相表演,当时的“相扑节会”是宫中重要仪式之一,相扑人有幸上场视为毕生荣誉,人们亦视若英雄。积习下来,到了武士当权的幕府时代以至时至今日,在人们心中,仍然十分尊重他们。 当代职业大相扑比赛的相扑手,必须通过相扑协会举办的训练班,严格训练包括思想修养、饮食、相扑技术、运动医学、生理学及汉诗的学习。
职业相扑手必须体型高大魁梧,二十岁之后要求身高一米七五以上,体重一百二十公斤以上。一流的相扑手最后有巨大而呈梨状的躯体,他们具有如此身型和力量,其实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惊人的食量大约是正常人的十倍。
日本有史以来最重的相扑手是当今来自美国夏威夷的小锦,他的体重二百六十三公斤。 相扑手按比赛成绩分为十个等级: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两、前头、小结、开齐、大关、横纲。 近年曾为横纲的两位风云人物是日本相扑史上第一位非日本籍的横纲(终身荣誉称号)曙太郎(夏威夷)和日本最有前途的贵之花,两人曾在香港超霸赛对撼,各胜一场之后由曙太郎夺得总冠军荣誉。
当代大相扑比赛,是在称为土俵的场地举行,它用粘土堆成三十至六十厘米。比赛区圆形,直径4。55米,在坚实平整的比赛区表面铺上薄层细砂。 传统的比赛,土俵四角有柱,上托日式屋顶,观众围观同中国古代传统的擂台赛相似,例如十八世纪的“江都劝进大相扑浮绘之图”,柱子有碍观众视线,1951年起,取消柱子,改用悬挂式屋顶。 主于搏人的相扑技术中有“技麻利”七十手,和传统的四十八手,实际有一百多手。在彼此体型相当的情况下,要赢的话,出了快之外,力量和时机,加上反应的配合,并不容易。

yueke 2003-01-24 15:30
情人节 [节庆] 情人节在日本是相当受到青年男女的重视的。通常在这天女生会亲手制作巧克力或去买一些精制的巧克力及礼物等,来送给自己的男友或心仪的人。此外,还有一种称为义理巧克力的行事,这是一种同样在情人节送巧克力的活动,只是所送的对象是没有爱情成份在内的,而是借着这一天感谢平日的照顾及帮忙。此外,现在在这天也有男生送匿名花束给女孩的习惯。
白色情人节 [节庆] 三世纪时罗马皇帝因为要纪念于2月14日救了一对因为原本因违反恋爱结婚禁令而要被处死的恋人,因此设立了情人节。而在一个月后的3月14日,这对获救的恋人宣誓恋情将挚死不渝,为纪念这天于是另订为白色情人节。而此节日就从欧洲开始流传到世界其它地方。现在日本白色情人节是男生对女生表达心意的日子 。女生在2月14日情人节时会送礼物或巧克力给心仪的男孩,等到3月14日时男生若也对此女孩有所感觉,就会回礼予这位女孩。
针供养 [节庆] 针供养是要给从事裁缝的女性休息的日子,也是要供奉平日来来回回缝衣的针的日子。一般来说是订十二月八日为针供养的日子,但也于有于二月八日也定为针供养的地区。对于平日相当忙碌的裁缝师而言,这天是非常宝贵的休息日。
父亲节 [节庆] 父亲节与母亲节同样都是希望子女在节日这天能表达对爸爸的感谢及照顾。并同时提醒大家在平日就应好好的孝顺爸爸。根据调查在日本,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方面可能是父亲一直都忙于工作,一方面也可能是父亲陪小孩子的成长的时间很少。因此,在父亲节这天有时会呼吁爸爸们利用机会与孩子多沟通。
母亲节 [节庆] 母亲节是在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1914年的时候,美国将这天定为母亲节后就一直持续到现在且流传世界各地。此外,相信从小到大大家一定都听过母亲节由来的故事也应相当了解母亲节的一切行事。在这天除了会妈妈红色的康乃馨及礼物外,在这天也特别要让妈妈好好的休息一番,藉此感谢妈妈平日的辛劳及照顾。但其实身为子女的我们在平日就应好好的孝顺妈妈,帮妈妈的忙,让妈妈天天快乐。
愚人节 [节庆] 愚人节和圣诞节一样与日本历史其实无直接的关系,这些节日都是由欧美等地传过来的。在四月一日这天流传有对人说无心的谎言、开玩笑等把戏,因为把人都当成傻瓜一般来戏弄,因此称这天为愚人节。在这天可以稍微轻松一点,对于一些无理或有趣的玩笑就当作是游戏一般看待吧!

yueke 2003-01-24 15:32
震灾纪念日 [节庆] 大正十二年(1923年)九月一日午前11时58分,于关东及其周围的地方发生了一死伤约十九万人的惨痛大地震。而定每年的九月一日为震灾纪念日就是要在东京都墨田区的慰灵堂举行追吊式。
防灾日 [节庆] 9月1日是防灾日。设定此一日子是因为不希望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那样的惨事再度发生。因此这天是全国各级学校、市政府、公司、地区的避难训练演习日。 广岛原爆纪念日 [节庆] 8月6日为广岛原爆记念日。此日除用来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人外,也是用来祈求无战事及各地一切和平的日子。

长崎原爆纪念日 [节庆] 8月9日为长崎原爆记念日。此日是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长崎原子炸弹的威吓下牺牲的人,并以此为借镜祈求无战事及一切和平。
彼岸 [节庆] 彼岸一年之中有两次,分别是春分和秋分时夹在中间的一个星期。彼岸在佛教中的意思是「死者渡河的对岸」。而对还活着的人来说所谓的彼岸就是死的世界了。为慰藉已在对岸的先祖,就必须在彼岸的这段期间去扫墓。
终战纪念日 [节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要求日本答应接受无条件投降。此消息是在1945年8月15日由天皇透过广播向全日本发布。现在这天成为终战记念日,主要是慰藉在战争中牺牲的人并也藉这天来记取不再有战争的决心。
月见 [节庆] 在东方世界大都有赏月的习惯,日本在8月15日这天会准被有丸子、季节性水果等物品摆在窗边供奉月亮,然后再一边赏月。月亮高挂在澄静的秋空中会显得格外的美,对以农为本的日本人来说赏月的原意是祈求农作物丰收的行事,但现在已是纯粹的赏月而已了
七五三 [节庆] 11月15日是祈求孩子健康成长的日子。在日本奇数是很吉祥的数字,所以对孩子成长而言这非常重要的奇数年,就很值得来庆祝。所谓奇数年对男孩来说是在三岁和五岁的时候,而女孩则是三岁和七岁的时候。当天,孩子会盛装和父母到神社参拜,接着会买装在画有鹤或龟图袋的红白细长千岁饴。「千岁」是千年之意,鹤和龟在日本则象征了长寿。此外,红和白对日本人而言是吉祥的组合,如此包装的千岁饴就包含了祈求孩子健康成长的意义在内。
圣诞节 [节庆] 在日本也不只限基督徒,有很多人都会在圣诞夜与家人或男、女朋友互换圣诞礼物和一起享受丰盛的圣诞大餐。通常都还会准备有装饰圣诞节式样的蛋糕来庆祝。为刺激消费意欲各百货公司和企业在圣诞节前就会开始炒作所谓的圣诞节活动。大约在每年的11月后半起,百货公司和商店街就会装点的非常美丽,进而开始展开一连串的圣诞特卖。
大晦日 [节庆] 所谓的大晦日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12月31日,在我们的说法里大晦日就是除夕。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家中大扫除的工作会到这天为止,在外的游子也会在这天赶回家与家人一同迎接新年。晚上近12时时全国的寺庙会开始敲108声钟声。因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而敲这钟声可以除去人的烦恼,所以敲108次以除去所有的烦恼。因此晚上大家就会一边听这钟声一边吃祈求来年健康、长寿的跨年荞麦面。

yueke 2003-01-24 15:33
新年 [节庆] 在过新年的这段期间对日本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时候。学校、公司会有1~2星期的休假,这时在外的游子都会回家和家人团聚。而为迎接新年家里内外会大扫除还会准备门松、挂在门上的稻草绳、镜饼等应景的东西。此外,除夕夜寺庙响起的钟声,及所吃的跨年荞麦面也都是为迎接新年的到来。新年一到大家就会穿上和服到寺庙里参拜,祈求新的一年一切健康、幸福。另外新年时寄年贺状、拿红包也是充满乐趣的传统习俗。
成人日 [节庆] 1月15日是成人日。是用来祝福刚年满二十岁青年男女的日子。在这天会举行成年礼,是意谓着小孩子成为大人并将被认可正式进入社会。成年礼依阶级、地域、性别而有各式各样不同的形式。女孩子方面这天会穿上华丽的振袖参加仪式。此外,在日本只要年满二十岁就开始有选举权、市民权,也被允许饮酒及抽烟。所以这天是一非常重要的日子
建国纪念日 [节庆] 2月11日是建国记念日,也是一个属于国民的节日。所谓「建国」并不像美国独立记念日有其历史上的意义。其本意是根源于古时神武天皇的即位传说。相传初代天皇─神武天皇是在2月11日这天即位,于是视这天为日本国的开始,也就是定这天为日本建国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此节日无历史根据为由而废止,然而到了1967年后又再度复活,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春分 [节庆] 春分大约是在3月21日左右。在这天白天会跟晚上的时间一样长。日本为歌颂大自然的伟大及为疼惜生物,而将这天制定为属于全国国民的节日。春分这天的前后各三天加起来共七天称为「春的彼岸」。彼岸在佛教观点来说是指「世界极乐」的意思。在这段期间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都必须去扫墓。将墓整理的干干净净的再放上鲜花、插上线香来祭拜,是一种对故人灵魂的吊念。
植物节 [节庆] 四月二十九日是植物节。这天原是庆祝昭和天皇生日的日子,但因天皇对环境问题非常的关心所以1989年起这天就改为植物节,且成为一个属于全国国民的节日。日本也从这天开始放黄金周的假期,期间有宪法记念日、四天国民休假日、儿童节、再加上星期六、日,是一个除了过年及暑假以外休假最多的一个星期。
宪法纪念日 [节庆] 五月三日是宪法记念日,是为记念在1947年5月3日开始实施日本国宪法。日本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省过后,在第九条中明定放弃战争与不拥有军队。但是为有自卫的能力,而允许拥有自卫队的存在。此外,日本宪法除了以和平主义为依归外,国民主权、尊重基本人权也都是日本宪法的基本精神。
儿童节 [节庆] 五月五日是儿童节,以前称为端午节是庆祝男孩成长的日子。今天则成为庆祝所有小朋友成长的节日。在这一天只要有男孩子的家庭就会装饰有五月人形。另外还有插鲤鱼旗、泡菖蒲汤、吃粽子、柏饼等习俗。
海洋之日 [节庆] 海洋之日为7月20日。1966年制定为国定假日。用以感谢提供资源的海及自然界。
敬老节 [节庆] 敬老节是9月15日,这天在1966年时制定为国定假日。在这天大家会与祖父母、父母或其它上了年纪的人相聚,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重。
秋分 [节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分在新历的9月23日,战前这天为举行秋季皇灵季大祭典的日子。战后这天则变为一个属于民众的节庆。以秋分为中心前后三日加起来共七天的时间,是追思祖先并在寺庙里举行法会的时候。在民间这时都会做些豆沙糯米饭团或丸子等分送给亲戚或认识的人,此外,还会到祖先墓前或庙里拜拜。
体育节 [节庆] 1964年的奥运在东京开幕,为纪念这一天,1966年时就将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一订为体育节。
文化节 [节庆] 11月3日是纪念新宪法的公布,以及庆祝日本国内和平、文化发达的日子。
勤劳感谢节 [节庆] 11月23日这天不是用来感谢所有在工作的人,而是要表达对勤劳的尊重、对工作成果的欢呼、以及国民之间互相表达感谢之意的日子。
天皇诞生日 [节庆] 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当今﹝平成﹞天皇的生日。庆祝天皇生日的仪式原称为「天长节」,是奈良时代光仁天皇勒令而开始的,之后曾废止了一段时间。到了维新政府的时候才又以四大节日之一的名目再次恢复,并在1873年的时候正式成为国家的节庆。随着时代的不同庆祝天皇诞生的日子也会随着不同,明治天皇时为11月3日,大正天皇为10月31日昭和天皇时则为4月29日。1932年的时候在上海日本租界举行天长节祝典时炸弹来袭,朝鲜司令官白川大将因而爆死。因为如此,战后废止了天长节,但将之改名为天皇诞生日而一直持续到现在。

yueke 2003-01-24 15:33
引领廿世纪风骚的日本长期畅销商品

台湾的饮食文化中存在许多畅销的日本味,
例如「养乐多」曾是日本战时孩童的营养补给品,
「泡面」则出自油炸天妇罗的灵感,
味精、蕃茄酱也都是历经无数考验才获得消费者肯定。
虽然这些商品目前在市面上都唾手可得,
但每件商品背后的故事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虽然日本每年都会出现新的畅销商品,但是这些商品往往很难成为长期畅销商品,顶多风行一时而已。可是,在我们周遭,其实有一些极不起眼,但生活中却又少不了它们的商品,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起源于日本,普及在亚洲甚至全球的长期畅销商品,是如何诞生的。

yueke 2003-01-24 15:35
■味精
一九○七年的某天晚上,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池田菊苗(当时四十四岁),发现餐桌上出现了一锅味道比平日好吃的豆腐锅,便问妻子缘由。妻子告知是用海带提取汤汁后,好奇心旺盛的池田教授,竟然从此中断了原有的研究,买了大量海带,一头栽进海带味道秘密的研究中。
一年过后,池田教授终于从海带提取汤汁中,精炼出白色结晶物体,那正是谷氨酸。又发现用钠中和谷氨酸的话,味道会更好。于是,池田教授便申请了制造专利权。这时,有位住在神奈川县叶山,利用海带提取碘,经营制药厂的铃木三郎助,特来拜访池田教授。他是想看看池田教授的研究能否给制药厂当参考,可是白跑了一趟。对制药厂经营者来说,味精这种东西无法成为商品。果然不出铃木所料,池田教授先后游说了不少家厂商,想将味精商品化,却都碰了一鼻子灰。
池田教授只好再回头去找铃木寻求协助。铃木先开了几场试餐会,邀请各界人士品尝,调查市场反应,结果反应极佳。于是他便将味精取名为「味素」,用成本较低的面粉提取谷氨酸,于一九○九年正式商品化。当时的「味素」是三十公克瓶装,售价五十钱,不过销路清淡,根本卖不出去。虽然铃木想尽办法大力宣传,甚至利用在当时还很新奇的汽车,沿街进行宣传活动。由铃木制药厂惨淡经营了九年之后,直到一九一八年,改以「铃木商店」名称贩售「味素」,才总算收支相抵。
岂知,这时竟然又发生「蛇骚动」。街头巷尾流传着「味素」的原料是蛇的谣言,致使「味素」销路大减。一九二三年九月,关东大震灾发生,铃木商店投放仓库内储存的面粉,救济灾民,消费者们才知道「味素」的原料原来真的是面粉。
一九三四年,味素的原料由面粉改为黄豆。一九四六年,铃木商店又改名为现在的「味素株式会社」。一九五一年,「味素」的容器改造成现在的盖子上穿孔的瓶装,原料也由黄豆变成甘蔗。一九六○年,由甘蔗提取谷氨酸的方法,又改为利用发酵菌使其发酵的方法,直至今日。
■养乐多
一九○○年左右,苏俄的生物学者梅契尼科夫,发表了「人会老化,是因为肠内的细菌腐败,制造出有毒物质所致」的论文。又主张,保加利亚地区长寿的人很多,是因为他们时常食用酸奶,酸奶中的乳酸菌能够扑灭肠内的腐败菌。可是,日后才知晓,胃液会令乳酸菌死亡,致使乳酸菌无法生存在肠内。
一九三○年,京都帝国大学研究院的代田稔,培养出强化人类肠道的乳酸菌。这是全球首创之举。一九三五年,有人出资成立了「代田保护菌研究所」,开始制造销售「养乐多」。当时的「养乐多」是玻璃瓶装,又为了维持乳酸菌的新鲜度,商品都是直接送到消费者家中。一九三九年,代田奉命远赴中国医科大学,「养乐多」便暂时停止制造。待其归国后,为了让因战争而营养失调的孩童们能够自「养乐多」取得营养,再度着手制造「养乐多」,并将售价订成与一张明信片、一支香烟同等的价格。
一九五五年,「养乐多」大大畅销,销售组织扩展到全国各地,于是便在东京设置了总公司。一九六○年,女性销售员登场,当时女性必须在家当专业主妇的风潮还存在,所以「养乐多女性销售员」可以说是日本女性步入社会的先驱。
「养乐多女性销售员」名义上虽然是全国一百四十五家销售公司的员工,不过实际上每一位销售员都是独立的销售店。一九六八年,塑胶制容器登场,容器设计成中间变细的理由,是为了避免客户一口气喝毕。容器换为塑胶制之后,销售量大增。一九七四年,开始在超市贩卖。小小一瓶「养乐多」,有六十五亿个以上的乳酸菌,据说正是维持肠内细菌平衡的适量。目前,全球有十二个国家在贩卖「养乐多」,一天的平均销售量是一千三百万瓶。

yueke 2003-01-24 15:36
■可尔必思
一九一六年,「醍醐味」公司老板三岛海云,开发出商品名是「醍醐味」的酸奶,销路不错。可是,十八公升的牛奶只能制造出一‧八公升的酸奶,生产效率非常低,加上剩余的脱脂乳不但不能用在乳牛的饲料上,也无法当肥料,不久便停止制造销售。之后,三岛又发明出几种利用酸奶加工成的商品,却接二连三都失败了。某天,员工将卖不出去的酸奶制品用水调制成饮料,并加入糖,结果味道还不错。于是三岛便拿来款待造访公司的客户。
有一次,员工忘了收拾客户留下来的饮料,搁置了一天后。三岛觉得可惜,便顺手拿起来喝,发觉味道比原有的饮料好喝。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空气中的酵母混入饮料,将饮料自然发酵了。日后又经过多次研究,一九一九年,「可尔必思」才正式上市。首次销售日选在七月七日,广告文稿是「可尔必思是初恋的味道」。包装纸是蓝底白水珠,象征情人节的银河,战后,因为墨水短缺,才改为现在的白底蓝水珠。一九二三年,公司名改为「可尔必思制造株式会社」。一九九○年,为了方便客户起见,制造出罐装「CALPIS WATER」,成为长期畅销商品。
■泡面
第二次大战结束后不久,现日清食品公司会长安藤百福(当时三十八岁),受败德商人诓骗,使得本来是一帆风顺的公司面临关闭,成为两袖清风的落魄人。某天,他灵机一动,想说,如果能在家中吃到路边摊上卖的拉面,不知有多方便。于是,每天埋头研究干燥面的制法。某天,餐桌上出现油炸的甜不辣,安藤看着看着,茅塞顿开,领悟出用热油炸面条的制法。一九五八年,全球首创的「生力面」便在大阪上市了。上市后经过半年,「生力面」才畅销起来。这一年,大约销售了一千三百万包。
一九六○年,泡面热潮如火如荼地风行,有一百家左右的厂商纷纷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泡面,可是因为大半以上都是粗制滥造的商品,以至于影响到日清食品公司原有的「生力面」形象。一九六二年,明星食品公司开发出汤头另外包装的泡面,在关东地区不断伸展市场占有率。
一九六六年,安藤为了打进美国市场,拿着样品到美国视察。美国人竟然将泡面放进咖啡杯中泡,安藤再次茅塞顿开。回国之后,安藤花费了五年的研究时间,才令目前的杯装泡面于一九七一年上市。当时的杯装泡面售价一百日圆,算是相当贵的,却广受年轻人青睐,第一年就卖出四百万个。目前,全球的泡面消费量是四百二十亿以上,日本国内市场的消费量大约占五十二亿,其中三十一亿正是杯装泡面,日清食品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则是百分之四十。
■佃煮
一九二○年,二十四岁的小出孝男,设立了「桃屋商店」,专门制造瓶装、罐装罐头。手工制的荞葱瓶装罐与甜咸菜瓶装罐,不仅在国内广博好评,连在美国、中国也非常吃香,其中又以水果罐头销路更是好。二次大战后,小出忧虑美国罐头会大量流入日本,便想到只要制造出日本独特的罐头,就不用耽心会被进口罐头打败。
小出特地从三重县松阪订购上等紫菜,让专业人员花费不少劳力与时间,煮出原料都经过精挑细选的佃煮(编按:「佃煮」是指将小鱼、贝类、海藻、香菇等材料,以酱油、砂糖煮成的食品),于一九五○年上市,命名为「江户紫」。商品上市之后,立刻供不应求,促使工厂全面机械化。另一方面,除了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活动,并在一九五八年电视普及后,马上在电视上播放广告,知名度传遍全国。一九六三年,增加用鲣鱼汤汁煮出的高级「江户紫特级」新产品。
一九六八年,桃屋首创的干笋瓶装罐、榨菜瓶装罐,均成为长期畅销商品。一九七一年,小出孝之上任新社长,命令员工制造出适合小孩口味的佃煮,名称更是五花八门,「吃饭啰」、「爸爸加油」、「青梅竹马」等,每一种味道都有微妙的差异。其名称与甜味,不但广受小孩们喜爱,也深受老年人们爱戴。

■蕃茄酱
十七世纪中,在日本第四代将军德川家纲时代时,蕃茄才传入日本,当时是观赏用植物。直到二百年之后的明治时代,日本才出现食用蕃茄。一八九六年,爱知县东海市农家出身的蟹江一太郎,在退伍之前,上司西山中尉向他提出建议,如果要继承家业,不妨考虑栽种洋菜。那时候,日本一般家庭还不知道所谓的蕃茄、甘蓝、荷兰芹(洋芫荽)、洋葱、大白菜、莴苣等洋菜的味道。
一八九九年,蟹江访问了名古屋农业试验场,要了一些洋菜种子。收成之后,拉着二轮车到处叫卖。可是,由于一般家庭无法接受洋菜,蟹江只好向外国旅客出入的饭店与餐厅推销。努力的结果,总算抬高了销售量,但是唯独蕃茄卖不出去。凑巧这一年蕃茄丰收,蟹江于是又跑到农业试验场找技师商量。技师建议说,美国都是将蕃茄加工,你不妨也试试看。
蟹江到名古屋饭店拜访厨师长,要来一瓶美国的蕃茄酱。舔尝之下,发现没有味道,只不过是将蕃茄捣碎装进瓶子内而已。蟹江最初煮蕃茄时,用的是铁制锅,因此无法煮出红色的蕃茄酱。后来换了搪瓷锅,才煮出鲜红的蕃茄酱。一九○三年,啤酒瓶装的蕃茄酱上市,味道比美国制品好,很受餐厅欢迎。其实,这时制出的蕃茄酱,是没经过调味的浆汁,跟后来的蕃茄酱不同。一九○六年,蟹江在屋后建立了工厂,开始正式开工。可是,原料的蕃茄供不应求,幸好附近的农家答应栽种蕃茄,条件是种出来的蕃茄,必定全部采购。这便是现在契约栽培的先驱。
一九○八年,蟹江又制造出经过调味的蕃茄酱与发酵过的辣酱油。时代正好迎上洋化风潮,辣酱油成为畅销商品,但是蕃茄酱的销路却一直不看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进口品杜绝了,国产蕃茄酱才开始备受瞩目。一九一八年,新品种「爱知蕃茄」研究成功,这是蕃茄酱专用的蕃茄,果皮比一般蕃茄厚,味道也比较酸,而且红色色素浓厚。一九六六年,全球首创的软筒瓶装蕃茄酱才上市,直至今日。

yueke 2003-01-24 15:38
日本简介
 
国花和国鸟|富士山|气候|文化|饮食|产业|交通|治安|日本的货币|娱乐及其它


日本是一个位于欧亚大陆东侧,太平西北部并列成的弓状岛国。北纬约20度-46度(和从北非到南欧的纬度几乎相同)。面积372,000kmm南北长,2,500km由大大小小许多的岛屿组成。日本主要的岛屿是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岛、本州分为东北、关东、中部、近畿、中国5个地区。日本国土约四分之三是山地与丘陵、缺少平地、使农业用地、城市用地的利用受到限制,在这狭窄的平地上生活着1亿3千万人。由于日本几乎处于温带中部,所以气候大体温和。四季变化极为明显,春秋气候非常宜人,夏季(6、7、8月)由于从太平洋吹来季风闷热。相反冬季(12、1、2月)由于大陆季风而相当寒冷。由于日本列岛南北狭长,地形也很复杂、所以地形也很复杂、所以地域不同,气候上的差异很大。北海道和本州临日本海的一侧,冬季积雪,有时会使闪通陷于瘫痪。利用这样的气候条件,充满朝气的年青人们夏天去大海冲浪,冬天去高山滑雪,乐在其中。 国花和国鸟日本人自古把樱花作为自己的国花。日本古代神话有关樱花的传说很多,樱花酬谢时干脆利落,人们把它与武士的人生观联系在一起。 nbsp; 日本各地都有赏樱花的胜地。每年春天,樱花盛开之时,家庭成员、公司同事一起在樱花树下摆设酒宴,饮酒、唱歌、跳舞、赏花、尽情交流是日本人的一种乐趣。赏花时节,人们欢乐的场面,也成为日本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神话和传说中常常提到的雉,是日本的国鸟。雉是日本特有的鸟,雌雄之间的大小,色彩差异明显,雄雉脸部为红色,颈部、胸部、腹部为暗绿色,背部略带紫色,尾部长,有不少黑色的带状羽毛。雌雉为淡褐色,身上带有黑色的斑纹,尾部短。雉生活在草原以及农田附近的灌木丛中,巢建在地面上,以果实、昆虫为食。

富士山

富土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是典型的圆锥形休眠火山,冬季半山腰以上均为大雪覆盖,雪景为富土山增添了一份美丽,成为日本的象征之一。富士山像一座巨大完美的圆锥,天气晴朗时,站在富士山上可以看日出和云海,风光旖旎秀丽,这里也是旅游胜地,一年四季都吸引着游人,凡来日本的外国游客也都慕名前往,一览富士风光。 日本的河流受其山地地形影响,大多短小而湍急,最长的信浓川也不过367公里。虽然由于落差较大,日本的河流可用于水力发电,但几乎都不能用于水路交通。 山间有湖泊,清澈见底,景色秀美,但面积都不大,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积为674平方公里;最深的湖是田泽湖,水深423米。除此之外,由沙丘、沙洲与外海隔开而形成的咸水湖--霞浦湖,其面积为168平方公里。

气候
日本列岛南北长3000公里,跨亚热带到亚寒带,由于受复杂的地形和海流的影响很大,各地区气候差异显着。 由于受着有规律的季风影响,冬季寒流南下,夏季热带气流北上。在这两种气流影响下,冬夏两季各长达数月,而处于季风交替之际的春秋季,各为2个月左右。由于受太乎洋暖流影响,日本列岛的大部分地区雨水充足,年降雨量达1600-1700毫米,早春至夏季的作物生长期,尤其是6-7月的梅雨季节经常下雨,而每年的8-10月,西南部地区还经常受到台风的袭击。 冬季西北寒冷季风袭来,日本海沿岸降雪较多,使这一地区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多雪地带,每年新舄县等地积雪都深达4-5米,这与太平洋一侧多晴干燥的气候形成鲜明的对照。本州南部夏季炎热,差不多与东南亚相同,是典型的照叶树林带气候。夏季有3-4个月的时间气候与东南亚相同。因此,薯类及水稻等南方植物成为日本农耕文化的基础,进而使日本 文化具有典型的南方型特征。

yueke 2003-01-24 15:40
文化

日本堪称世界上变化最迅速的国家,由于日本民族十分保守,使得现代的日本文化既表现了渊远流长的历史和日本大相扑传统,又具有相当欧化的倾向。日本的文学作品、影视艺术,就连书法都显现出新旧结合、东西交璧的特色。游览日本的城市,就会看到古朴典雅的寺院神社与现代化的摩天大厦相邻。丝弦演奏的民谣和节奏强烈的迪斯科同样受到日本人民的喜爱。日本的交响乐团众多,音乐水准已被公认为世界一流。 茶道和花道是日本人引以自豪的艺术。茶道通过奉茶的一套讲究的礼节表现高雅艺术。花道是将剪下来的花草枝叶插在器皿里表现美感和生气。茶道和花道是日本妇女的必修课,成为文化和教养的一个方面。
日本人喜爱体育运动。在日本打高尔夫球是经常性的体育活动,许多人喜爱这一运动,几乎每10人中就有1人是高尔夫球爱好者。柔道和剑道已被列入日本小学的必修项目。棒球在日本非常普及,是日本的国球。“相扑”被称为日本的“国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日本围棋水平很高,中日围棋交流频繁。围棋、将棋(日本的棋)受到广大日本人民的喜爱。

饮食

说到饮食,不仅是以大米为主食、蔬菜、鱼与肉为副食的日本式餐点,而且西欧中国餐点一般也很普及,在日本可以品尝到丰富多样的餐食。日本是一个优质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卫生设施也很完善,所以自来水在日本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饮用。现代的日本文化更是多彩多姿。女孩子们在学习自古以来的日本传统文化,如茶道、花道的同时,也跳迪斯科。观览市区、古老寺院和高层建筑相邻而建的情景并不稀奇。故而现代的日本文化是结合了古老的、新兴的、西洋的和东洋的文化而形成。

产业
产业也是一样,自古以来,日本是一个农业国,可是在这一个世纪里,急速地工业化,成为现在世界上有数的工业国家之一。在大学,有从电子工程到国际经营学等各种学术领域,几乎所有的学术领域,在日本都可以进行研究。日本,是一个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和最先进的高尖端技术相结合的国家。
交通 在日本的国际机场有新东京国际(成田)、东京国际(羽田)、名古屋、关西国际、神冈、札幌、函馆、青森、仙台、新泻、富山、小松(石川县)、冈山、广岛、高松、松山、长崎、大分、鹿儿岛、冲绳、全部共20个机场。外国人来日本时的代表入国机场为东京国际(成田)和关西国际机场。从机场到市区的交通手段有电车、公共汽车和出租车。 治安 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各国中犯罪率低,而拘捕率高的治安良好国家之一。


查看完整版本: [-- [分享]追溯日本文化の千年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5 Code ©2003-2011 phpwind
Time 0.037395 second(s),query:3 Gzip dis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