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放大器有必要吗?回答当然是绝对有必要。有些人第一次就能听出区别来,有些人则要花一些时间来训练耳朵和大脑。 不论怎样,一但听出差别来了,就再也放不下了。
从耳机放大器的角度来看,耳机可以分为高效和低效,高阻和低阻。虚弱的随身听一般不能把低效的耳机推得足够响亮。毫无疑问,低效耳机需要耳放。常见的低效耳机有AKG240,1000和ER4S。
随身听虽然能把高效耳机推得足够响,但这并不等于声音会足够好。一般随身听都只有10毫瓦左右的输出功率,实在是不够强。最常见的高效耳机有:HD-580, Koss KSC-50, Grado 60和Etymotic ER4P。当你把这些高效耳机直接接入随身听时,声音确实不错,不过还是有不少重要的成分漏掉了。
你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谬误:低阻耳机象Grado 60(32欧姆)和ER4P(27 欧姆)等不需要另加耳放,而高阻耳机象HD-580(300 欧姆)才需要加耳放。错了,它们都需要加耳放,而且,Grado 60 和 ER4P 比HD-580更难推!
让我们看看Tangent对PPA耳放所做的测试结果:
http://www.tangentsoft.net/audio/ppa/amp/bench
对比1个和4个缓冲驱动器的测试结果,你可以很容易发现:要想达到足够低的谐波失真,互调失真和通道间泄漏,PPA需要并联4个缓冲器来推动Grado 60,而推HD-580只要1个就够了。我自己的测试结果也是一样 - 低阻耳机要难推得多。吃惊吗?为什么?
因为,低阻耳机象Grado60需要很大的电流。放大器在输出大电流时 ,更容易产生非线性失真(这通过谐波失真和互调失真数据反映出来)和通道间泄漏。当负载阻抗很低时,反大器的输出阻抗也相应应当低。输出地线的阻值必须非常低,尤其是在高频区,否则通道间泄漏会很恶化。叠加缓冲器可以提供很大的驱动电流能力和很低的输出电阻,这样测试结果看其来很好,听起来也好。
你看,就是象PPA这样的超级耳放推Grado60和ER4P这些被人们(错误地)认为很好推的耳机时都需要付出如此的努力,那些只有10毫瓦的随身听能有何等表现呢?比如,当你把ER4P插到iPod时,你根本听不到低音,因为低频信号需要更大的多的驱动电流。这就是其原因,尽管iPod和其他新型随身听在纸面上都有很平躺的20 - 20千赫兹频率相应曲线。很简单,它们不能向这些耳机提供足够的果汁(电流 )。
那这是不是说高阻耳机象HD-580就不需要耳放了?不是的。如果你把HD-580接入iPod,声音确实不错。可是,至少还有两样东西丢掉了。如上所述,当耳放推动低阻耳机时,电流和输出阻抗(包括地线阻值)起最重要的角色。 当推动高阻耳机时,电流和阻抗这些因素相对而言不起决定性作用,而是高摆幅电压性能在这里占主导地位。第一,放大器必须有足够的无削顶电压摆幅来驱使耳机达到足够的音量。如果放大器没有足够的电压余量,当音乐爆棚时,你就会遭遇削顶失真。第二是电压摆动的速度(slew rate)。如果太慢,比如象小提琴的快速拉弓,显不出冲击感,无法打动你的心。不少人抱怨HD-580不象Grado60那样有冲击力,其实是他们的耳放的摆速不够高。300欧姆的HD-580比32欧姆的Grado60需要大得多的电压摆幅,高摆速就显得重要得多。
大多数随身听都在很低的电压下工作(1 .5v - 4.5v之间),它们无法很好地提供上述两样东西(高摆幅和摆速)。当你把一幅HD-580直接接入iPod时,声音不籁(噪声和失真都很低),但你不会感觉任何力度和撕心裂肺的冲击。
还有很多其他有关的技术细节,不过大多数人不需要去了解,因为他们不设计和制作放大器,但以上的叙述已涉及了最主要的东西,已足够说明好的耳机放大器对耳机是多么重要。
到这你也许会问:不错,耳放听起来不错,不过值得花那么多钱去背个累赘吗?
问得好,这正是为什么我做了这些价格低,极可携带又省电的耳放。我正在做内带高档耳放的MP3随身听。
真的没有不需要耳放的耳机了?还是有的,象那些$10左右的Sony, Panasonic和Philips耳机。不过不是因为它们太好了而不需要耳放,而是实在太差,别浪费你的钱和耳放。我反复讲,无论如何,先买一附Koss KSC50,才$17, 不用耳放也能够级别,不过还是加个耳放更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