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酷论坛>『日语天地』>日语资料室>[分享]追溯日本文化の ..

夏目漱石(Natsume Souseki)

yueke@2003-01-24 15:17

若要日本人选出一个能代表日本近代文学的作家,撇开个人喜好问题,十人中有九人会选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生于1897年的江户(东京)是家中的幼子。很小就被送到盐原家做养子,所以漱石小时候并没有受到什么亲情的护佑。他从小就对汉文化感兴趣,所以在府立一中读了三年之后,转到了汉学塾二松学社。于是,他就形成了儒教的伦理观和东洋美学意识。 夏目漱石十八岁进入大学预科。二十二岁时,重新改姓夏目,号漱石。 二十四岁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语系,从这时起开始悲观厌世,读研究生时就患了重度的神经衰弱。
  明治二十八年,他突然辞去研究生院的工作,到四国松山中学做了一名英语教师。在松山的一年间,收集了小说《少爷》的素材。第二年,到了熊本,在这里结婚,生活了四年。 明治三十三年,夏目漱石作为文部省的留学生到了英国伦敦留学。 明治三十六年,回到东京,从此开始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发表了《我是猫》、 《草枕》等作品。他的作品充满幽默,畅游于美的世界中,被称为"余裕派"。 此外他的作品还有《明暗》《心》《三四郎》等。 大正五年(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
  夏目漱石的创作岁月虽然只有十年,但无愧为日本的一代文豪。 被喻为"国民作家"的夏目漱石,有关他的研究论文或书籍,数量多得可说是日本第一。甚至有专门收集这一类书物的图书馆存在。目前仍每年会出现这类研究论文或书籍。因为他不但是个杰出的作家,也是个批评家、俳人、画家、学者。
  到现在,还可以瞻仰到夏目漱石的照片,因为日元的千元钞票正印有他的头像。
引用

日本饮食1

yueke@2003-01-24 15:18

日本人的饮食: 现在受到外国人喜爱的日本料理有"寿司、天妇罗、烧火锅"等。寿司是在以醋调味的饭中加入鱼虾类、海苔、青菜等的一种料理,它的作法、形状、味道等,在日本全国各地均不相同……
引用

日本饮食2

yueke@2003-01-24 15:19

寿司的故事:关于寿司的名称、形状和味道等,正像外国人所知道的那样,爱吃的不爱吃另当别论,凡是来过日本的人或是对日本有兴趣的人,大概都会从书本上或从别人的谈话中对寿司有所了解:寿司就是把金枪鱼或是鲣鱼等切成一口能吃下去的小簿片,然后用手把它攥在米饭团的上面……
引用

日本饮食3

yueke@2003-01-24 15:20

日本的民族食品—纳豆: "纳豆"是日本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之一,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喜爱吃、经常吃。纳豆用日本人称为"小豆"的豆类以特殊的方法加以腌制而成。
引用

日本饮食4

yueke@2003-01-24 15:21

在日本,日本酒(酒精浓度15~16%)及世界中的各种酒类,都被广泛的乐于饮用。 日本酒是以米酿造的酿造酒,全国各地都有制造,但是,名酒的产地都集中在水质好或米质佳的地方。其中以兵库县的滩、京都伏见、广岛的西条等,都是著名的产地。日本酒一般都是温热后饮用。
另外,日本人也常喝啤酒,几乎都是饮用国产啤酒。威士忌和葡萄酒也深受日本人喜爱,除国产酒之外,进口的数量也不少。此外也进口白兰地、茅台、伏特加等。  
啤酒:日本人最喜欢喝啤酒,无论是生啤酒或是瓶装的都受欢迎。在夏天,部分百货公司更高有露天啤 酒馆,吸引大量游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热喝或冷喝,无论那一种清酒,都是日本菜肴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 过量而醉。   
威士忌:日本人喜爱喝威士忌加冰加水称(Mizuwari)  
餐酒:在西餐厅内都有日本制及进口的餐酒。在中国餐馆里,亦有绍兴酒供应。   
烧酒:这种酒是用蕃薯、大麦、蔗糖等材料制成,经过滤后的酒精,与伏特加有些类似。  
饮酒的礼仪: 一般普通的日式酒馆,气氛随和且轻松,同行顾客都会互相为对方倒啤酒。如果一群人去喝酒的话,第一杯要等大家举杯说“干杯”后才能喝。
引用

日本饮食5

yueke@2003-01-24 15:22

日式煎饼的由来
传说,日式煎饼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当时由于战败的缘故,日本人民生活资料奇缺。广岛人看到炮弹的碎片便把它捡了来当作炒菜用的锅子――再将配给的面粉加上一些水和成面糊,配上切成丝的蔬菜(幸运些的也许还会有些肉末),然后煎一煎,加入一些佐料,就算作是一顿美味加肴了。
后来,这道料理也因其朴实无华、口味良好而渐渐地流传到日本各地。   
由于这种煎饼属于比较随便的食物,它的配料方式有点像披萨:你可以随便在上面加自己喜欢的配料,猪肉、牛肉、甚至海鲜。故此,喜欢研究料理的日本美食家们对其作了多番的研究,终于演变出了今天的“广岛风”、“大阪风”、“东京风”等多种口味。
引用

日本饮食6

yueke@2003-01-24 15:22

关于寿司的名称、形状和味道等,正像外国人所知道的那样,爱吃的不爱吃另当别论,凡是来过日本的人或是对日本有兴趣的人,大概都会从书本上或从别人的谈话中对寿司有所了解:寿司就是把金枪鱼或是鲣鱼等切成一口能吃下去的小簿片,然后用手把它攥在米饭团的上面…… 而事实上寿司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很难用一两句话简单地把它说清楚。实际上我们现在对寿司的认识已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此日本人也有很多误解之处。
现在我们一提到寿司,马上就会联想到加醋的米饭团上放新鲜的鱼暇之类的海鲜,蘸着酱油和绿芥茉吃的一种食品。其实在日本各地寿司的种类很多,其形状大多数都与上述寿司形状完全不一样。例如:三重县伊势地区有被称为"手捏寿司"的家乡饭。这种寿司是把金枪鱼切成一定大小的块,然后和紫菜及加醋米饭拌在一起吃。这种寿司没有什么特定的形状,也不用手把米饭攥成米饭团。而平时我们说的寿司是指"攥寿司"。实际上,除攥寿司之外,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寿司。但是我们还是先来谈谈攥寿司。
追溯攥寿司的来源,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其历史渊源并不久远,在江户时代的延宝年间(1673年至1680年),京都的医生松本善甫把各种海鲜用醋泡上一夜,然后和米饭攥在一起吃。可以说这是当时对食物保鲜的一种新的尝试。在那之后经过了一百五十年,住在江户城的一位名叫华屋与兵卫的人于文政六年(1823年)简化了寿司的做法和吃法,把米饭和用醋泡过的海鲜攥在一起,把它命名为"与兵卫寿司",公开出售。这就是现在的攥寿司的原型,这种说法早已成为定论。在东京及近郊不少地方可以看到挂着"华屋与兵卫"字号的日式餐馆连锁店,其名称即来源于此。这也就是说,现在在日餐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攥寿司的历史并不长,只有一百五十多年。(在那之前所说的寿司时并不是指这种攥寿司,而是指一种腌制食品"熟(驯)寿司"。)
下面再谈谈绿芥末。寿司原来是一种倾向于甜味的食品,所以绿芥末与寿司饭团一起食用的历史也很浅。原来的想法是利用芥末的辛辣来保持寿司材料的新鲜程度。
至于寿司的材料,从今天的常识来看,也没有长远的历史渊源。在攥司寿出现时,当时只有鱼肉为白色的鱼作材料。据说,使用红色的金枪鱼作寿司,始于江户幕府时代晚期的安政年间(1854年至1859年)。用金枪鱼的肥肉部分作寿司始于大正时代;进入昭和时代以后,海胆酱和鲑鱼子也成了作寿司的常用材料。寿司的"寿"字本来是"醋",日语的发音都是"su"。还有,寿司原来是写成"鮨(su shi)的,意思是用醋泡过的鱼肉。原来的真正的寿司主要是以"斑鰶鱼"和"青花鱼"等为材料的。
现在,寿司成了高级饭菜的代名词,可是,最初寿司是小摊上的一种"小吃",也可以说是日式"快餐"。甚至到了现在,寿司店的厨房和食堂仍没有隔开,寿司师傅就在站在柜台里当着客人的面用手攥寿司。有的寿司店在柜台上方有像屋檐的样子的装饰物,保留着江户时代寿司摊的遗风。 想吃寿司,不一定非要去寿司店。可以让店里的人把订的寿司送到家中享用。这时,可以看到盛寿司的器具或寿司饭盒里有绿叶作装饰。过去我也只把它当做一种装饰而已。可是通过这次查找资料才知道这是寿司店为让送货人便于了解寿司应该送往何处而放的标致。在江户时代识字的人还不多,用文字写明送往何处是一件困难的事。而用绿叶剪成对方家纹的样子便可以一目了然。
除攥寿司之外,还有"卷起来"的寿司,这是指"海苔卷"。但是其中把煮好的干胡萝条卷起来的"干瓢卷"是从江户时代起就有的。进入明治时代以后又有了把金枪鱼的红色鱼肉卷进去的"铁火卷"。(为什么叫"铁火卷"呢?在日本,过去称赌博和赌徒为"铁火打"。"铁火卷"名称的来由似乎是由于人们一边赌博一边把这种寿司作为小吃来吃的缘故。这很像英国的有关"三明治"名称来源的传说。) 似乎是进入昭和时代以后,才开始有了吃寿司的各种规矩。这是在自称为"美食家"的人们当中慢慢形成的。但是回顾一下寿司的原点,可以看出,攥寿司原是作为一种方便食品出现的。为此,"考证"得过多过细也许反而会显得繁琐。
引用

日本饮食7

yueke@2003-01-24 15:24

"寿司"的写法实际上有很多种,作为寿司店的字号,有的写成鲊,也有的写成鮨。"寿司"的日语发音是(su shi),来自日本古语表示酸味的形容词"酸(su shi)"。现在无法肯定是根据这个发音加的汉字,还是这种食物和汉字一起从中国传到日本,因其带有酸味而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在中文里有"鲊"字和"鮨"字,原来也具有那样的含义。现在在日本常用的"寿司"两字是用汉字作拟声词,并不表示任何含义。这两个字了的使用似乎在进入十九世纪之后。江户时代嘉永元年(一八四八年)出版的《江户名物酒饭手引草》介绍了当时江户(东京)的九十五家寿司店,以"寿司"为字号的只有两家,绝大部分都是用"鮨"字。
"鲊"字的中文含义与日语一样,是指用盐和洒糟把鱼腌起来。在史料中可以确认寿司的最早的雏形"鲊"里并没有米饭。 把鱼和盐及酒糟放在一起不是为了搅拌着吃,而是为了保存。实际上,加入米饭是事过多年之后的事了。而且加入米饭也是为了保存,因为米饭可以促进发酵提高防腐能力。也就是说,当初寿司并不是"米饭加小菜"的食物,只是保存鱼肉的一种方法,米饭是为达此目的而加入的一种"媒介"。这种主要目的在于保存的鲊被称为"驯寿司",区别于"手攥寿司"。
由于主要目的在于保存食物,为了防止腐烂,人们采取了各种办法。不只是等待自然发酵,有时加醋,或者压成各种形状,这些方法逐渐成了人们常用的方法。我想对于这一点是不难理解的。现在我们一提到寿司就会联想到以新鲜为特点的"手攥寿司",可是如果去地方城镇的话就很少能看到用手一个一个地攥起来的米饭团,大部分都是把寿司米饭放在箱型或圆筒型的木制模具里压,然后用刀切好,这叫"模压寿司"。这种寿司的历史较之"手攥寿司"更长。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过去日本极为缺少食物,想获得新鲜的动物蛋白是很不容易的。在中国过去没有做寿司的必要,在日本寿司则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食品,这一道理是不难理解的。
醋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能消除鱼的腥味。为了去掉腥味,在奈良县有用木兰叶或柿叶包起来的米饭团叫"木兰叶鮨"和"柿叶鮨"。富山县有名的"鳟鮨"是用山白竹的叶子包起来的,因为这种叶子有很强的除腥效果。 能长时间保存的寿司作为便当盒饭当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坐电车旅行的乐趣之一就是尝一尝各地的"车站便当",其中有种各样的寿司便当。 在这里难以把全国的各种寿司一一地加以介绍。不过可能介绍几种具代表性的和罕见的寿司。
"粥鮨"(山形县):这是该县酒田地方的家乡风味,以干青鱼子和咸大马哈鱼子为中心加上山菜,然后再加上大量的米饭和酒进行发酵。最后成粥状,所以不能用拿着吃,只能用羹匙来吃,这是一种很特别的寿司。 "下鮨"(和歌山县):一般用青花鱼,有时也用香鱼等河鱼。就现在来看,是一种很特殊的做法,不用醋只把盐和米饭放在一起进行自然发酵,可以说这就是鮨的原型。这一点与上面谈到滋贺县的"鲋鮨"有共同之处。在米饭上撒盐,用手捏到发粘为止,然后和用盐腌过的鱼放在一起,用柿叶等包起来,上面压上很重的石块,发酵半个月左右。
"酒鮨"(鹿儿岛县):在用少量水煮出的米饭上加上酒,然后把鱼贝类、笋、胡萝卜、牛蒡和山菜等放在米饭上叠成五层,上面再用很重的石块压住。 上述谈了有关"寿司"的历史和原来的形状,但是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来说,还是"手攥寿司"最为亲切,而且它对日本人来说是最好吃的食品。最近有很多寿司店经营"旋转寿司",价钱便宜,吃起来很随便。从寿司店的角度来说,可以节省人员费用,大量购入材料,是一种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现在在香港、台湾和美国等地很流行。"旋转寿司"可以说是把寿司快餐化,不需要特别的知识和吃法。 上一节本文曾提到,"手攥寿司"出现时也是一种简单的快餐,没有很麻烦的吃法和忌讳。事实的确如此。但是,在那之后人们更加追求"寿司"用鱼的新鲜程度,寿司逐渐变成了高级食物,寿司店的顾客和厨师对"寿司"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意义。
在本文的最后介绍一些所谓的"寿司通"所用的"专用词语"和"没有道理的规矩"。
(专业词语) "舍利(SHARI)":指寿司用的米饭。"银舍利":最高级、最好吃的米饭。 "上がり(花)AGARI(BANA)":刚泡好的茶。 "がり(GARI)":生姜片。形容吃姜片时所发出的声音。 "舌(SHITA)":贝的斧足。 "军舰卷(GUNKAN-MAKI)":米饭团外侧包上紫菜,上面放上海胆酱或鲑鱼子等。从侧面看,样子像军舰。 (没有道理的规矩)
"寿司通"说:煎蛋寿司和穴子鱼寿司的味道最能代表寿司店的水平。因为寿司店很少用这样加热后的材料做寿司,所以能反映出师傅的手艺。但是寿司店的好坏还是靠材料的新鲜程度。 "寿司通"说:应当先吃红肉鱼然后再吃白肉鱼,最后做为点心吃煎蛋寿司是正确的顺序等等。可是实际上不必受那样的约束,自己喜欢怎么吃就怎么吃吧!
引用

日本饮食8

yueke@2003-01-24 15:25

日本的民族食品—纳豆
"纳豆"是日本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之一,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喜爱吃、经常吃。纳豆用日本人称为"小豆"的豆类以特殊的方法加以腌制而成。纳豆的外观黑糊糊的,吃到嘴里粘糊糊的,因此外国人多不爱吃,甚至有些讨厌。
 其实纳豆具有很丰富的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各种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实在是一种很具价值的营养食品。不仅如此,最新的研究还表明,纳豆对引起大规模食物中毒的 "罪魁祸首"---病原性大肠杆菌O157的发育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这一新学说是由日本被誉为"纳豆博士"的仓敷艺术科学大学教授须见洋行发表的。
须见教授是在日本工业技术振兴协会的一个学术报告会上发表这一新发现的。在"仅限于研究室的实验结果,但尚未搞清纳豆能抑制0157大肠菌发育的原理"的前提下,须见教授指出,纳豆所含有的食用菌对许多菌种都有阻碍生育繁殖的作用,因此应当对0157大肠菌也有抑制作用。
纳豆食用菌的抗细菌作用其实早在很久以前就被人们了解,战前日本海军曾经开展过对赤痢等病的研究,因此证明了纳豆的有关作用;最近的科学实验也已确认,纳豆菌对抑制与0157类同的0111、0144病原性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  
 另外,把一定浓度的人体内能够生存的纳豆菌与0157病原性大肠杆菌混同培养,也证明了其阻碍后者的作用。  
 想不到吧,看上去貌不惊人,甚至有些丑陋的纳豆,会具有如此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引用

和服1

yueke@2003-01-24 15:26

日本几乎所有传统习俗,如茶道、花道、书道、祭祀、陶瓷、织锦、古诗、古词、甚至文字等等,多少都受到古代中国的影响,和服也不例外。综观日本上古时代的粗布服装,窄袖斜襟与古代中国穿着十分相似。但是,真正有文字记载,将中国服饰引进日本,并将之制度化,应该是从奈良时代开始。
奈良时代正值中国盛唐时期,日本派出大批学者、僧侣到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都带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时代模仿唐代制定的制度之一。「衣服令」规定了礼服、朝服和制服,朝服包括冠帽按官职等级区分。制服是无官职的公务人员服装,按行业分类。奈良时代服装色彩较简单。

到了平安时代(九世纪以后),由于受到当时国风影响,衣服色彩开始多样化,衣袖也向宽大方向发展。镰仓时代,元朝统一中国,恐怕受元的影响,元朝曾连续十次浸犯曰本,为了便于战斗,服装又回复素朴,宽袖又变回窄袖。在衣服上印上家纹,古代日本按姓氏每家都有家纹,估计家纹数目超过二万种(本网站稍后将专题介绍家纹),便服设计开始礼服化,是进入室町时代的特征。桃山时代(十六世纪中叶),人们开始讲究不同场所穿着不同服式,于是出现了参加婚宴、茶会时穿的「访问装」和参加各种庆典、成人节、宴会、相亲时穿的「留袖装」。江户时代是日本服装史上最繁盛时期,现今所看到的和服大都是延续了江户时代服装特式。
和服款式十分之多,婚、宴、丧、礼、春、夏、秋、冬各不相同。按和服花纹和质地更有贵贱之分。 今天,和服不仅是人们婚、宴、丧、礼时喜爱的服装,和服及其饰物还成了布置室内的装饰品。
引用

和服2

yueke@2003-01-24 15:28

留袖:分黑留袖和色留袖
主要用于参加各种庆典。

振袖:又称长袖和服
成人节、参加婚礼、宴会和相亲

访问装:裙成一蝠图案
入学式、毕业典礼、婚礼、茶会。

小纹:衣服上印满碎花
年轻女性参加宴会时穿。

丧服:连腰带在内全黑色,
丧礼时穿。

浴衣
淋浴之前所穿的。

十二单衣
古代妇女在进宫或节会时所穿,分为唐衣、单衣、表着等,共十二层。

结婚装
结婚时的礼服。
引用

相扑

yueke@2003-01-24 15:29

渊源:相扑(sumo)被誉为日本国粹,亦称角力、角抵。 相扑源于中国。《礼记•月令》:"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后传入日本。始见于*《日本书纪•垂仁纪》。奈良时代以后兴盛。719年(养老三年)朝延设拔出司(后相朴司)。平安时代,每年7月有相扑节。镰仓时代以后作为武士的武技而在武士中盛行。17世纪末,出现营利性职业相扑。江户时代盛行职业性劝进相扑,江户成为全国相扑中心。明治维新时一时衰落。昭和初国粹主义抬头,相扑再兴。战后在东京、大阪、福冈、名古屋均有相扑场。作为群众性体育活动,至今在各地民间仍颇为盛行。
相扑是唯一的一种日本摔跤形式。它与日本神道教一样渊源流长。现在,仍存在许多传统仪式.相扑最基本的规则:选手在对手之前触地或者比对手在轮次中触地次数多为输。选手之间纠缠经常持续几秒钟,有时会到一分钟或更长。每年日本会举办六场相扑比赛。每次15天。三场在东京举行,其余则在大阪、福冈和名古屋.相扑最高级别:横纲是相扑的最高级别。一旦选手到达横纲级就不能再输。如果他的成绩开始变差,就希望他退役。
选手:大多数优秀选手都是在18-35岁之间,经过严格训练的运动员。他们为赢得身体上的优势除了消耗就是吃大量的食物,并且吃饭后再睡觉。初学者居住在相当严格的专门相扑室内。地位:在日本,"相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日本人成为"国技",而且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喜爱,有很多日本人以自己新家建成之时能收到一个相扑选手的名片为荣!两个胖胖的相扑在一个圆环里进行一场肉搏战,感觉实在很好!两个相扑运动员装束很简单,只在腰间系一条"兜裆布"以遮住下身!在人们看来,这可能有些不雅!但这确实是相扑运动的专用"运动衣",在日本,有很多的相扑都是乡村一些家里贫寒的子女,从小就接受"相扑部屋"的教育,以此达到"出人头地"的社会位置!据说每天相扑的运动很少,以保证自己能够永久保持肥胖的身材,因为在日本的相扑比赛中,是没有若干级别的,只有靠相扑运动员自己能够"膀大腰圆"。所以日本的相扑男选手,越"膘肥体胖"当然也就越有利,所以为了尽量长胖,男相扑选手每天除了饱餐两顿饭以外就是长时间的睡觉,期间只进行短时间的训练。如今,日本相扑界为了使相扑运动走向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对相扑进行了很多改革。    
根据考古资料,最早的赤身相扑格斗术,可能来自鄂尔多斯草原骑马民族的胡人。自从到了西晋时代,五胡大量南迁农耕平原之后,汉人开始有了相扑的名称。但是,今日已不再有这种称呼了,如果要找寻赤身相扑的蛛丝马迹,可能今日山西定襄、原平一带的胡人牧地,仍有赤身的“摸泥蚯摔跤”和“挠羊赛”的传统,或许遗留一些游牧、骑马民族相扑的痕迹吧! 根据考古资料,农耕岛国的大和民族,最早的赤身相扑格斗术,可能来自朝鲜半岛骑马民族的高句丽人,大约西晋之后的朝鲜广开土王时代或之后从朝鲜半岛传入。经过十几个世纪以后,今日已发展成有自己民族特点的国技。
公元695年,日本开始有了相扑比赛。公元728年,相扑进入日本贵族的生活圈子,宫廷中设立了“相扑节”,,每年定期举行“相扑节会”,有比赛规则。 相扑节会持续了四百多年后,随着皇室势力衰退而开始普及民间,并于民间祭神、驱魔、庆祝丰收和占卜生产凶吉拉上关系。从十七世纪开始,兴起了“职业相扑”,二十世纪初以日本的国技姿态广泛开展,1909年东京建起一座专供相扑比赛使用的国技馆,1941年更被列为学校体育正式科目。至此相扑的国技地位,在日本获得进一步肯定。职业大相扑被认为是一种高尚的职业,相扑手所到之处备受人们尊敬。据说这是与日本人的帝皇君主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因为古代相扑人只能在御前为天皇将相表演,当时的“相扑节会”是宫中重要仪式之一,相扑人有幸上场视为毕生荣誉,人们亦视若英雄。积习下来,到了武士当权的幕府时代以至时至今日,在人们心中,仍然十分尊重他们。 当代职业大相扑比赛的相扑手,必须通过相扑协会举办的训练班,严格训练包括思想修养、饮食、相扑技术、运动医学、生理学及汉诗的学习。
职业相扑手必须体型高大魁梧,二十岁之后要求身高一米七五以上,体重一百二十公斤以上。一流的相扑手最后有巨大而呈梨状的躯体,他们具有如此身型和力量,其实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惊人的食量大约是正常人的十倍。
日本有史以来最重的相扑手是当今来自美国夏威夷的小锦,他的体重二百六十三公斤。 相扑手按比赛成绩分为十个等级:序之口、序二段、三段、幕下、十两、前头、小结、开齐、大关、横纲。 近年曾为横纲的两位风云人物是日本相扑史上第一位非日本籍的横纲(终身荣誉称号)曙太郎(夏威夷)和日本最有前途的贵之花,两人曾在香港超霸赛对撼,各胜一场之后由曙太郎夺得总冠军荣誉。
当代大相扑比赛,是在称为土俵的场地举行,它用粘土堆成三十至六十厘米。比赛区圆形,直径4。55米,在坚实平整的比赛区表面铺上薄层细砂。 传统的比赛,土俵四角有柱,上托日式屋顶,观众围观同中国古代传统的擂台赛相似,例如十八世纪的“江都劝进大相扑浮绘之图”,柱子有碍观众视线,1951年起,取消柱子,改用悬挂式屋顶。 主于搏人的相扑技术中有“技麻利”七十手,和传统的四十八手,实际有一百多手。在彼此体型相当的情况下,要赢的话,出了快之外,力量和时机,加上反应的配合,并不容易。
引用

日本节庆1

yueke@2003-01-24 15:30

情人节 [节庆] 情人节在日本是相当受到青年男女的重视的。通常在这天女生会亲手制作巧克力或去买一些精制的巧克力及礼物等,来送给自己的男友或心仪的人。此外,还有一种称为义理巧克力的行事,这是一种同样在情人节送巧克力的活动,只是所送的对象是没有爱情成份在内的,而是借着这一天感谢平日的照顾及帮忙。此外,现在在这天也有男生送匿名花束给女孩的习惯。
白色情人节 [节庆] 三世纪时罗马皇帝因为要纪念于2月14日救了一对因为原本因违反恋爱结婚禁令而要被处死的恋人,因此设立了情人节。而在一个月后的3月14日,这对获救的恋人宣誓恋情将挚死不渝,为纪念这天于是另订为白色情人节。而此节日就从欧洲开始流传到世界其它地方。现在日本白色情人节是男生对女生表达心意的日子 。女生在2月14日情人节时会送礼物或巧克力给心仪的男孩,等到3月14日时男生若也对此女孩有所感觉,就会回礼予这位女孩。
针供养 [节庆] 针供养是要给从事裁缝的女性休息的日子,也是要供奉平日来来回回缝衣的针的日子。一般来说是订十二月八日为针供养的日子,但也于有于二月八日也定为针供养的地区。对于平日相当忙碌的裁缝师而言,这天是非常宝贵的休息日。
父亲节 [节庆] 父亲节与母亲节同样都是希望子女在节日这天能表达对爸爸的感谢及照顾。并同时提醒大家在平日就应好好的孝顺爸爸。根据调查在日本,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方面可能是父亲一直都忙于工作,一方面也可能是父亲陪小孩子的成长的时间很少。因此,在父亲节这天有时会呼吁爸爸们利用机会与孩子多沟通。
母亲节 [节庆] 母亲节是在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1914年的时候,美国将这天定为母亲节后就一直持续到现在且流传世界各地。此外,相信从小到大大家一定都听过母亲节由来的故事也应相当了解母亲节的一切行事。在这天除了会妈妈红色的康乃馨及礼物外,在这天也特别要让妈妈好好的休息一番,藉此感谢妈妈平日的辛劳及照顾。但其实身为子女的我们在平日就应好好的孝顺妈妈,帮妈妈的忙,让妈妈天天快乐。
愚人节 [节庆] 愚人节和圣诞节一样与日本历史其实无直接的关系,这些节日都是由欧美等地传过来的。在四月一日这天流传有对人说无心的谎言、开玩笑等把戏,因为把人都当成傻瓜一般来戏弄,因此称这天为愚人节。在这天可以稍微轻松一点,对于一些无理或有趣的玩笑就当作是游戏一般看待吧!
引用

日本节庆2

yueke@2003-01-24 15:32

震灾纪念日 [节庆] 大正十二年(1923年)九月一日午前11时58分,于关东及其周围的地方发生了一死伤约十九万人的惨痛大地震。而定每年的九月一日为震灾纪念日就是要在东京都墨田区的慰灵堂举行追吊式。
防灾日 [节庆] 9月1日是防灾日。设定此一日子是因为不希望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那样的惨事再度发生。因此这天是全国各级学校、市政府、公司、地区的避难训练演习日。 广岛原爆纪念日 [节庆] 8月6日为广岛原爆记念日。此日除用来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人外,也是用来祈求无战事及各地一切和平的日子。

长崎原爆纪念日 [节庆] 8月9日为长崎原爆记念日。此日是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长崎原子炸弹的威吓下牺牲的人,并以此为借镜祈求无战事及一切和平。
彼岸 [节庆] 彼岸一年之中有两次,分别是春分和秋分时夹在中间的一个星期。彼岸在佛教中的意思是「死者渡河的对岸」。而对还活着的人来说所谓的彼岸就是死的世界了。为慰藉已在对岸的先祖,就必须在彼岸的这段期间去扫墓。
终战纪念日 [节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要求日本答应接受无条件投降。此消息是在1945年8月15日由天皇透过广播向全日本发布。现在这天成为终战记念日,主要是慰藉在战争中牺牲的人并也藉这天来记取不再有战争的决心。
月见 [节庆] 在东方世界大都有赏月的习惯,日本在8月15日这天会准被有丸子、季节性水果等物品摆在窗边供奉月亮,然后再一边赏月。月亮高挂在澄静的秋空中会显得格外的美,对以农为本的日本人来说赏月的原意是祈求农作物丰收的行事,但现在已是纯粹的赏月而已了
七五三 [节庆] 11月15日是祈求孩子健康成长的日子。在日本奇数是很吉祥的数字,所以对孩子成长而言这非常重要的奇数年,就很值得来庆祝。所谓奇数年对男孩来说是在三岁和五岁的时候,而女孩则是三岁和七岁的时候。当天,孩子会盛装和父母到神社参拜,接着会买装在画有鹤或龟图袋的红白细长千岁饴。「千岁」是千年之意,鹤和龟在日本则象征了长寿。此外,红和白对日本人而言是吉祥的组合,如此包装的千岁饴就包含了祈求孩子健康成长的意义在内。
圣诞节 [节庆] 在日本也不只限基督徒,有很多人都会在圣诞夜与家人或男、女朋友互换圣诞礼物和一起享受丰盛的圣诞大餐。通常都还会准备有装饰圣诞节式样的蛋糕来庆祝。为刺激消费意欲各百货公司和企业在圣诞节前就会开始炒作所谓的圣诞节活动。大约在每年的11月后半起,百货公司和商店街就会装点的非常美丽,进而开始展开一连串的圣诞特卖。
大晦日 [节庆] 所谓的大晦日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12月31日,在我们的说法里大晦日就是除夕。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家中大扫除的工作会到这天为止,在外的游子也会在这天赶回家与家人一同迎接新年。晚上近12时时全国的寺庙会开始敲108声钟声。因佛教认为人有108种烦恼,而敲这钟声可以除去人的烦恼,所以敲108次以除去所有的烦恼。因此晚上大家就会一边听这钟声一边吃祈求来年健康、长寿的跨年荞麦面。
引用

日本节庆3

yueke@2003-01-24 15:33

新年 [节庆] 在过新年的这段期间对日本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时候。学校、公司会有1~2星期的休假,这时在外的游子都会回家和家人团聚。而为迎接新年家里内外会大扫除还会准备门松、挂在门上的稻草绳、镜饼等应景的东西。此外,除夕夜寺庙响起的钟声,及所吃的跨年荞麦面也都是为迎接新年的到来。新年一到大家就会穿上和服到寺庙里参拜,祈求新的一年一切健康、幸福。另外新年时寄年贺状、拿红包也是充满乐趣的传统习俗。
成人日 [节庆] 1月15日是成人日。是用来祝福刚年满二十岁青年男女的日子。在这天会举行成年礼,是意谓着小孩子成为大人并将被认可正式进入社会。成年礼依阶级、地域、性别而有各式各样不同的形式。女孩子方面这天会穿上华丽的振袖参加仪式。此外,在日本只要年满二十岁就开始有选举权、市民权,也被允许饮酒及抽烟。所以这天是一非常重要的日子
建国纪念日 [节庆] 2月11日是建国记念日,也是一个属于国民的节日。所谓「建国」并不像美国独立记念日有其历史上的意义。其本意是根源于古时神武天皇的即位传说。相传初代天皇─神武天皇是在2月11日这天即位,于是视这天为日本国的开始,也就是定这天为日本建国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此节日无历史根据为由而废止,然而到了1967年后又再度复活,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春分 [节庆] 春分大约是在3月21日左右。在这天白天会跟晚上的时间一样长。日本为歌颂大自然的伟大及为疼惜生物,而将这天制定为属于全国国民的节日。春分这天的前后各三天加起来共七天称为「春的彼岸」。彼岸在佛教观点来说是指「世界极乐」的意思。在这段期间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都必须去扫墓。将墓整理的干干净净的再放上鲜花、插上线香来祭拜,是一种对故人灵魂的吊念。
植物节 [节庆] 四月二十九日是植物节。这天原是庆祝昭和天皇生日的日子,但因天皇对环境问题非常的关心所以1989年起这天就改为植物节,且成为一个属于全国国民的节日。日本也从这天开始放黄金周的假期,期间有宪法记念日、四天国民休假日、儿童节、再加上星期六、日,是一个除了过年及暑假以外休假最多的一个星期。
宪法纪念日 [节庆] 五月三日是宪法记念日,是为记念在1947年5月3日开始实施日本国宪法。日本宪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省过后,在第九条中明定放弃战争与不拥有军队。但是为有自卫的能力,而允许拥有自卫队的存在。此外,日本宪法除了以和平主义为依归外,国民主权、尊重基本人权也都是日本宪法的基本精神。
儿童节 [节庆] 五月五日是儿童节,以前称为端午节是庆祝男孩成长的日子。今天则成为庆祝所有小朋友成长的节日。在这一天只要有男孩子的家庭就会装饰有五月人形。另外还有插鲤鱼旗、泡菖蒲汤、吃粽子、柏饼等习俗。
海洋之日 [节庆] 海洋之日为7月20日。1966年制定为国定假日。用以感谢提供资源的海及自然界。
敬老节 [节庆] 敬老节是9月15日,这天在1966年时制定为国定假日。在这天大家会与祖父母、父母或其它上了年纪的人相聚,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敬重。
秋分 [节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分在新历的9月23日,战前这天为举行秋季皇灵季大祭典的日子。战后这天则变为一个属于民众的节庆。以秋分为中心前后三日加起来共七天的时间,是追思祖先并在寺庙里举行法会的时候。在民间这时都会做些豆沙糯米饭团或丸子等分送给亲戚或认识的人,此外,还会到祖先墓前或庙里拜拜。
体育节 [节庆] 1964年的奥运在东京开幕,为纪念这一天,1966年时就将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一订为体育节。
文化节 [节庆] 11月3日是纪念新宪法的公布,以及庆祝日本国内和平、文化发达的日子。
勤劳感谢节 [节庆] 11月23日这天不是用来感谢所有在工作的人,而是要表达对勤劳的尊重、对工作成果的欢呼、以及国民之间互相表达感谢之意的日子。
天皇诞生日 [节庆] 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当今﹝平成﹞天皇的生日。庆祝天皇生日的仪式原称为「天长节」,是奈良时代光仁天皇勒令而开始的,之后曾废止了一段时间。到了维新政府的时候才又以四大节日之一的名目再次恢复,并在1873年的时候正式成为国家的节庆。随着时代的不同庆祝天皇诞生的日子也会随着不同,明治天皇时为11月3日,大正天皇为10月31日昭和天皇时则为4月29日。1932年的时候在上海日本租界举行天长节祝典时炸弹来袭,朝鲜司令官白川大将因而爆死。因为如此,战后废止了天长节,但将之改名为天皇诞生日而一直持续到现在。
引用

«12345»共5页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