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酷论坛>『动漫游戏音乐交流区』>音乐论坛精华区>[导读]不必望洋兴叹— ..

[导读]不必望洋兴叹——漫议欣赏曲目(十二)[终章](辛丰年)

snlfsnef@2003-06-18 20:16

不必望洋兴叹——漫议欣赏曲目(十二)
两年来,我们一连用了十一次漫谈,议论欣赏曲目,从必读之曲谈到了可读之作。有关后面这一话题的讨论其实 只是刚开了个头,初步地展开。 可惜的是,这种饶有兴趣而也可能引来异议的长谈,本 期必须进入终曲,奏响终止和弦。 曲海浩茫,无边无际。我们纵然只是海边拾贝,取一瓢饮,仍然是难以解决一种矛盾:音乐文献的无涯与人生之有 限这二者之间的矛盾。这对于爱乐者来说,永远是绝大的 惆怅。 这一矛盾的存在,最根本也最实际的原因当然是:音乐 就是时间。要享受音乐,就不得不支付时间。人们可以拥有千张万套CD。无耐你千金也难买寸光阴! 何况,我们业余爱好者还受到另外的一些限制。我们唯有格外珍惜时光,更加精打细算地优选我们的欣赏曲目。
我们最后一次漫谈的话题,是关于贝多芬的可读曲。设想将音乐欣赏的过程当一部奏鸣曲来看。从贝多芬开始,好比是“呈示部”。那么中间的“展开部”便是对音乐 史的回顾与前瞻。“再现部”又回到了继往开来的贝多芬。 这样来宏观而贯通地听赏、体验,正是为了知其源也识其流,并且不至于“如堕烟海”。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扩充我们对贝多芬的了解。 首先,在交响音乐这方面,可以遍读他所写的所有管弦乐序曲。其中,特别值得用心听的是《菲岱里奥序曲》和《莱奥诺拉序曲》1号与2号,这三篇作风,加上我们已经在 “必读曲目”中谈过的《莱奥诺拉序曲》3号,一共四篇,全都是贝多芬为歌剧《菲岱里奥》写的。他前后花了九年功夫构思,不断改写这部他毕生所作唯一的一部歌剧。而为了给这部伟大歌剧配上最合式的开场音乐,以引导观众更深入地理解、感受剧中的内容,他竟然如此不惮烦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写出了四篇序曲。这在音乐史、歌剧史中既无前例也没有后例。仅仅以这种追求艺术完美的精神与毅力来说,便足够令人惊叹而权想了解这四篇作品的异同之处了。何况它们并不重复雷同,几乎篇篇是杰作呢!当然,最了不起的是《莱奥诺拉序曲》3号。这已经作过介绍了。其次便是《菲岱里奥序曲》。它篇幅不大,甚至叫人觉得怎么还没听响便收场了?然而它的语言同另外三篇又是全不相似的,贝多芬真是敢于也善于另起炉灶! 《菲岱里奥序曲》的章法也是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是那气派的宏大给人一种雷霆万钧的感觉。这就超越了这部歌剧的内容而不能不叫人好像面对着当年那个伟大壮观的 大的时代了! 《菲岱诺拉序曲》(2号)虽然同“3号”有共同的乐想和 布局,然而也有别出心裁之处。 “1号”同《费德里奥序曲》一样比较短,也同样适合放 在歌剧之前作“序”。“3号”最完整而深刻,像一部有独立 演奏价值的交响乐。但这样反而使它不适宜当序曲使用 了。因为这会造成第一幕的场景与气氛显得不协调。在听 过如此宏伟热烈的序曲之后,如何衔接上第一幕开头的狱 卒女儿的爱情故事呢! 因此,后来的歌剧演出都以《菲岱里奥序曲》为序。而 “3号”这篇最完满最深刻的作品成了音乐会中独立演奏的 节目。不过也有人把它放在歌剧的最后一幕之前演奏。 往昔的乐迷,无论在音乐会里还是在者唱片上,恐怕只 能听到这四首序曲中的两首。 “1号”和“2号”是只闻其名而已。今天我们却可以在一张CD上一下子便把这“四位一体”的乐史名篇欣赏全了。如此也便能够更好地领略贝 多芬的艺术,这具是前人享受不到的耳福! 《科里奥兰序曲》这篇音乐,简洁明了,深入浅出。只要 知道了标题所提示的内容,听起来是很容易感受那里面的 戏剧性和人性的。 以往我们甚至无从悬想:《剧场落成序曲》是怎样的一 首曲子?因为既听不到,也看不到有关的文字介绍。现在,人们如果有兴趣见识一番这篇编号为124的贝多芬较晚期之作,它的录音并不难觅。一听之下,你就会感受到它的气势不凡,确实有一种像指挥家兼乐评家托维所概括的特点: “岿然如山”。 它是一部长期受到不应有的冷落的杰作。 托维一方面声称他从来不曾遇到过比此曲更难描叙的音乐,但他所作的介绍已经十分引人入胜了:庄严的进行 曲。远处隐约可闻的匆匆脚步……有一会儿鸦雀无声,庄严肃穆,突然一阵劲风从远处吹来最初的微弱的骚动声,于 是我们便卷进巨大的赋格曲洪流中,从一个高潮进入另一 个高潮。戏演完了。剧中人的苦难已经结束。观众进入剧场以外的世界…… 托维在他的《交响音乐分析》中用了长长的篇幅所作的不厌其详的分析与评论,读起来是很有味道也大有效益的,不止是对此曲的精彩的导读而已。
从贝多芬的大块文章如交响乐和奏鸣曲中,我们感受到炽烈得如风、火、雷、电的激情在尽情喷发。然而在一些篇幅不大体裁不同的作品里,人们又常常可以听到这个巨人的另一种心声,那又是何等天真、纯朴、真挚、温柔的声音!《F大调浪漫曲》中便有这种叫人觉得同贝多芬已全无隔阂的深情。它是一篇用管弦乐协奏的小提琴曲。可以看成是一篇小小的小提琴协奏曲,然而它毫无夸饰,只有深情! 他的十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篇篇可读。最末一首即《G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也是这样一种天真烂漫的音乐,却又是一颗巨大心灵的天真烂漫! 至于他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却又并非那么篇篇可读了。属于中期的那几篇,如《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黎明》《告别》,都是必读之作,前文早已谈过了。除此之外,早期之作与晚期之作却都是我们凡人难念的经,难参之禅。 然而我们也许更应该把这当成是一种挑战,力求能多读几篇。当你在已经比较熟悉了那几篇必读之作的基础 上,进而向其他奏鸣曲“探险”的时候,每接触一篇前所未知 的奏鸣曲,你就会感到诧异:贝多芬哪来这样多的毫不自相 雷同的语言,而且表达着不相雷同的思绪! 尤其是晚年所作的那几部。假如我们阅世不深,缺少可与暮年贝多芬沟通的体验和心情,加上我们倾听与理解 的经验、能力都欠缺的话,那么,恐怕硬是听不出所以然的 吧?作品1O6是最突出的一例。这也是用不着灰心丧 气的。
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也有两首是平易近人的,即作 品49之1与之2,如果由一位高手来弹奏,它们同样有值 得认真品味的贝多芬味。 贝多芬的钢琴音乐并不限于三十二首奏鸣曲和五部钢 琴协奏曲。假如有兴趣,我们还不妨涉猎一番他的变奏曲 作品,那同样是他在谱纸与键盘上驰骋他的乐思的一大 领域。 几部大型的变奏曲,在其全部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例如《迪阿贝利变奏曲》便是他的一部规模宏大、有深度有 功力的力作,也是很值得我们见识一番的。迪阿贝利这个 作曲家兼出版商出了个点子:约请众多有名作曲家为他自 己写的一支圆舞曲节奏的主题各谱一段变奏,用来汇成一 集出版。贝多芬应邀参加。他乐兴大发,一发而不能自休, 不是只谱一段变奏曲,而是连作了三十二段交卷。这样一 来,只好单独成为一部作品问世了。迪阿贝利的那支主题, 其实平凡,可是贝多芬的变奏,化平凡为不凡,三十三段,乐 想层出不穷,愈出愈奇!我们也许不能充分领略贝多芬变 奏与展开主题的艺术手段是如何的高妙,但我们可以在倾 听中认出他的性情、声口,其中有一段简直像是听到了贝多 芬爽朗的笑声!你应该想一想,虽然音乐文献中如歌似位 的篇章多的是,但是能像贝多芬那样用乐语表达谐趣,发出 含意不同的笑声的,很难找到第二人。 他的可读之作,真是举不胜举。全部协奏曲,除了已列 为必读者那三部以外,另外的几部钢琴协奏曲(即第一到第三首)都可读。那部为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而作的三重协奏曲也是应该收进我们这曲目的。 全部弦乐四重奏,都值得我们作…番巡礼,当然其中最吸引人又令人心怀敬畏的,又是最后的五部。 假如有谁人迷到只想专听贝多芬,那么不能不提的作品就多了。不过我并不赞成你听贝多分全策,也不主张买莫扎特全集来通读。那样的话,又会把自己的天地缩小了,而且也不利于深知莫扎特和贝多芬。 因此,虽然还有从舒伯特到德彪西,大大小小一大群作曲家们的可读曲可谈,其中不但有那些至今流行不衰的,也有相当多不知怎么已经打人冷宫,但其实很值得一读之作;然而只好到此为止了。
假如你对我们这种有关“听什么”的拉杂长谈有兴趣的话,笔者在此仍想重复提醒你,在博览的同时,不厌其精地反复倾听那些最值得咀嚼的作品是最要紧的! 不瞒你说,在思考“必读曲”与“可读曲”的曲目这问题当中,19世纪尤其唱片文化大兴以来,许多人对“音乐太多了”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越来越不会听音乐了”的种种感叹,不断与自己的切身感受相共鸣;以致笔者很想为真心爱乐者另外编一份曲目:“可不读与不可读曲目”。 但,这问题还是留给大家自己去考虑吧! (全文完)

【附记】 辛丰年,1923年生,江苏南通人。“主要作品有《乐迷闲话)。 《如是我闻》、《钢琴文化三百年》及译作《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后记:
辛丰年先生的不必望洋兴叹——漫议欣赏曲目系列终于连载完成了.说来惭愧,
连载这个系列纯属偶然,当时见到论坛上有人介绍古典音乐浏览且同好不少,一时兴起将原打算为一个个人的古典音乐网站而收集的资料选了一篇出来,发到了论坛上.不想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断断续续发了上来,斑竹也给了嘉奖真是愧不敢当:).
从小学开始接触古典音乐到现在也有了十几年了,从开始的磁带到后来的CD一直林林总总也收集了不少.但,我一直是一个标准的听众,从没有学过什么乐器,不是没起过念头,只是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所阻而没能如愿,不过总有机会的.
可面对浩如烟海的音乐文献,对于一个才刚刚涉猎古典音乐的人来说,找到自己所喜爱的音乐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参考优秀的乐评对于他们来说十分必要的.可在乐评尤其是职业乐评贫乏的中国,找到优秀的音乐评论是十分困难的事,而适合初入门径者的更是少而又少.因此辛丰年先生的乐评更显得宝贵.本来乐评是极难写的,音乐本是人类内心的最纯粹的感情流露,用苍白的文字表达其出来是十分困难的.辛先生用风格朴素,平易近人的行文风格从一个业余爱好者欣赏感觉角度对于各个古典音乐大家进行了介绍,从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古典音乐的世界全貌,给想进入古典音乐的朋友建了一座小小的灯塔,我想从这座中受惠的人应该还是有的吧.
最后我也在这里作一个显得多余的小小说明:音乐的对每个人的欣赏感觉都是不同的,喜好标准也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叫我也进行推荐,想我开出的名单和辛先生推荐的也会不尽相同吧(在于我贝多芬只能在远处欣赏一直走不进我的心).所以,朋友听古典音乐就和听流行一样,跟着感觉走吧,想想我小学的时候开始听,那是懂什么,还不是一切随心.
引用

sanzuo@2003-06-20 17:40

写的不错
引用

Re: [导读]不必望洋兴叹——漫议欣赏曲目(十二)[终章](辛丰年)

kamioisme@2003-06-21 07:53

最后我也在这里作一个显得多余的小小说明:音乐的对每个人的欣赏感觉都是不同的,喜好标准也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叫我也进行推荐,想我开出的名单和辛先生推荐的也会不尽相同吧(在于我贝多芬只能在远处欣赏一直走不进我的心).所以,朋友听古典音乐就和听流行一样,跟着感觉走吧,想想我小学的时候开始听,那是懂什么,还不是一切随心. [/QUOTE]


That's right
your viewpoint is really great
引用

风の猎人@2003-06-22 00:41

听的就是感觉啊~~
引用

coolzhang007@2003-06-27 12:44

写的不错
引用

otherwise@2003-06-29 10:18

不错:)
引用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