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酷论坛>『动漫主题讨论区』>[思考]看完《妄想代理 ..
[思考]看完《妄想代理人》10集之后感想
YAYALing@2004-05-01 23:01
刚刚在同事的推荐下看完了出了十集的《妄想代理人》,说实话若不是同事再三的推荐以及他把后面几集说的那么好,我可能一开始就坚持不下去了。先别说这个超bt的片头(N多个人在傻笑,看的我浑身起鸡皮疙瘩,自从看了一遍后,每次都是拖曳过去的!),它的画风及部分情节的描述也不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特别是看了第5集审讯棒球少年的那24分钟,我真是从头恶心到了结尾(请大家原谅我这么不懂得欣赏)。
废话说了一箩筐,还是具体谈谈情节吧!很容易看出从第一集到第七集主要围绕两个刑警在侦破棒球少年敲头案的故事;而从第八集开始,作者笔锋一转,开始讲述周围人的故事,那些人和棒球少年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间接的道听途说或者应说是深受棒球少年犯罪过程影响的人物。那么后面的情节和前面的情节有什么联系呢?我觉得像这类妄想加悬念的动画片,作者每一幕、每一个情节都是有意义的(有点废话)!这样的安排可以理解为对前面未解情节的暗示或者说是对后面未播情节的铺垫。不过个人认为,前面一种的可能性大点。
第7集可以说是一个情节转折点,狱里的棒球少年死了,牢笼门口的那个长得一摸一样的“棒球少年”却能穿墙而过,一走了之。为了让观众能适应这个突然的转变,于是作者在第八集就描述了3个人如何变成鬼的故事。让观众了解到原来这部片子是允许鬼存在的,这就把大部分的观众误倒到:穿墙而过的那个少年是“鬼”了。不过我倒是怀疑这不是鬼,而是两个刑警产生的幻觉,这个我在其他的帖子中已经说明过原因。详见http://popgo.net/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237856&pagenumber=3。这个想法也是同事先提出的。既然说道幻觉,试想如果作者是抱着抨击日本社会中的高工作压力、不平等的社会待遇……而使社会上一些人或者整天绷紧着神经,或者时时刻刻为了生计而奔波,或者为了逃避世间的不公,也或者一直不被社会承认,而想寻求解脱的话,那么大多数的情节就容易理解了。
其实这有点像《Ghost in the Shell》里的“笑脸男人”,也就是一种规模效应吧。就像如果舆论都说,棒球少年是专门给逼入绝境的人带来解脱的,那这部分人就会给自己一些“暗示”:给自己带来解脱的都是棒球少年!在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下,即使没看清犯人,也可以把真实的犯人嫁祸给棒球少年!我这样想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在我的观察下,后面几次出现的棒球少年都是有细微差别的(因为不知道怎么贴图,所以不能以照为证)。棒球少年第一次被捕后,有一个特写是他嘴里戴着牙套,但是以后的几集都没有这个显著的特征。还有第十集里的“棒球少年”穿的衣服和以前的“棒球少年”相比,明显的在衣服的右下角多了一个圆形徽章……其他的不累述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别,就是因为大家都没见过“棒球少年”,而他们脑海中的“棒球少年”就是人尽皆知的小学六年级的男孩,戴着帽子、手拿金黄色棒球棒、脚穿着金黄色溜冰鞋,这样的普遍形象。就是说,真正的棒球少年早在狱里死了……其他的都是所谓的“棒球少年”的化身!
呵呵……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猜测,还有很多的漏洞,以及我也想不明白的情节。随着情节的发展,可能又会有新的解释了吧!^_^
:D :D :D
挺小@2004-05-01 23:18
关于牙套说的有道理,捧个场
yauaaa@2004-05-02 02:38
有点觉得楼主在"全剧" 的逻辑整理上未太完善... 可能正如你自己所说,因为不太喜欢这动话吧,所以才会将注意力放到你感兴趣的部份剧情上......。
例如: "真正的棒球少年早在狱里死了……其他的都是所谓的“棒球少年”的化身!"
什么才是"真正的棒球少年"?
最早出现的叫真正?
犯案最多的叫真正?
还是最实体化的那个才叫真正?
以上三种不同定义下答案都不相同。
你提到的"连锁效应",在第9、10两集已明确地说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了。
至于类似"自我催眠"的暗示,我不赞同穿墙少年是两位探员的"幻觉",因为不可能两人"同时"看见"相同"的幻觉!!
我从未闻说过有一种自我催眠暗示可以令两人产生一模一样的幻觉??
除非将两人被动地催眠后,再放一段影片给他们看,暗示他们将要产生如影片一样的幻觉,这种催眠方法还有点可能...
关于牙套,狐冢实际上只打了两个人,其他出现过的"棒球少年"跟本不是他,没牙套也是合理的。
更正确的说,观众们每次见到那个跟狐冢一个模样的"棒球少年",可能只是一种电影语言上的"象征",真凶不一定都长得如观众所见的狐冢模样。除非剧中有两位以上的角色同时见到,才可以初步否定这种电影语言的手法运用... (希望你明白以上所说的这种电影手法上的惯例) :D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