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酷论坛>『漫游水世界』>海盗船>[原创]历史的真实-幽 ..

[原创]历史的真实-幽王见杀与平王东迁

MyOnlyStar@2006-02-11 09:19

过年也是真是好,有时间去细品以前囫囵的史书,遂有些心得,乃记之。大抵是些世人理解的谬误,亦或鄙人之错误的理解,这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幽王见杀与平王东迁
西周至武王以来,历三百年之努力经营,其面向常对东南,不对西北
(按,因其时周人之敌,多在东南,不再西北也。这一说似于史界没有任何的疑问。周人立国,是一个坐西向东的形势,其国力的移动,大势可分为两道。第一道由陕西西出潼关,向河,洛,达东都,经营黄河下游。此武王伐殷,周公东征之一线。第二道由陕西出武关,向江,汉,经过南阳,南郡一带,以及淮域。如昭王南征不复)
幽王遭犬戎之难,见杀于骊山下,似犬戎所在亦在周之东南。与世人之于西北之理解似有出入。
(按,鄙人查阅以前读过的史书,左传昭公四年:“周幽为太室之盟,犬戎叛之。”说明犬戎在河南省西南太室山一带,这是第一个证据。犬戎由申侯招来,申在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有申国遗址。宣王时迁至南阳稍南。大抵距离周东南千余里。如犬戎在周西北,相距更远,申侯怎么能够越过周而依附戎呢?戎也怎么能够越过周与申呼应呢。与理不合。这是第二个证据。)
幽王死后,周室遂分裂。
(又按,据竹书纪年记载:“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翰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两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侯所杀。”此事史记没有记载。大概太史公并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所知有限。翰立携王其实是主持正义。许与申为同姓,故助平王。同立平王者尚有郑国。当时郑桓公为周的司徒,见周将乱,应该早谋东迁。郑武公娶申侯的女儿,为自己的夫人,曰武姜(郑庄公的母亲,黄泉认母的故事比较有名),故郑,申亦同谋。郑桓公死于骊山之难,而武公遂与申同护平王东迁。鲁国是周室东方封建最亲,最主要的国家,乃起兵杀携王,自为兼并土地。平王虽然登极,但是无力索还故土,才只得东迁到洛邑。史记不知其中的曲折,谓平王为避祸而东迁。犬戎助平王杀亲父,是友非敌,不必躲避。太史公说幽王宠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举烽,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为之数举烽。及犬戎至,举烽,诸侯救不至,遂杀幽王。此明显是市井小人之谈。诸侯兵不能见烽而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而去,此有何好笑?况且举烽示警御敌,本是汉人御匈奴之举。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要举烽。太史公对此之记载,似乎经不起推敲。骊山之役收益的是郑国,兼并了敌国,扩大的封地,故曰:“周之东迁,晋,郑焉附。”秦人亦乘机侵占周岐之西地,与晋连壤通好。这就是周之东迁,西方诸侯之变化。)
及平王东迁,因为他有弑父之嫌疑,不为正义所归附,因此周王室的威信因此一落千丈,以后遂成春秋之霸局。
(按,平王宜臼是申侯外甥,申侯为其甥争王位,故联犬戎杀幽王。凡拥护平王诸国,如许,申,郑,晋,秦,犬戎等,皆别有其野心,形成一个各自心怀鬼胎的不义集团,因此为东方的诸侯所不齿。因此周王室东迁以后,政令所骤然解体。)
ps:仅代表鄙人一人此时的观点,并不表示以后一定赞同。
引用

kircheis@2006-02-11 09:21

过来支持师兄,慢慢看了
引用

mingo@2006-02-11 14:50

中国秦以前的历史很可能被一定程度的美化了。。竹书纪年类似的书不知道还有没有可能挖掘到。。
引用

花剑久@2006-02-11 16:58

引用
诸侯兵不能见烽而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而去,此有何好笑?
在下拙见,见旁人上当受骗,如笑,虽于良心略不安,但确实好笑。笑之于原因,不可简喻。
倒是烽火传讯,确是不知从何时开始。
引用

MyOnlyStar@2006-02-11 17:04

引用
最初由 mingo 发布
中国秦以前的历史很可能被一定程度的美化了。。竹书纪年类似的书不知道还有没有可能挖掘到。。

主要的原因是秦之焚书,六国历史书都付之一炬,因此很多记载都语焉不详。。。恐本意不在美化,而是实在没有记载
就是太史公当时也颇感头疼。。。
就不要说现世了。。。
引用

霸王哆啦@2006-02-11 17:25

中国人对戎的理解非西则北,申侯往西联络戎人作乱并非不可能,亦正好应见其时周室之力不能济。
如若说东南方向,中原之地尽是同姓分封之国,不可能容得下一个戎族在其间,再往东就是势力强大的夷人。而南方是诸蛮,没有诸戎的容身之处。
再者,或许烽火戏诸侯的传说有些失实。但或许是对幽王声色犬马不治国是的一种具体形容。几次三番捉弄诸侯导致众叛亲离也不是不可能的。
引用

MyOnlyStar@2006-02-11 17:40

引用
最初由 霸王哆啦 发布
中国人对戎的理解非西则北,申侯往西联络戎人作乱并非不可能,亦正好应见其时周室之力不能济。
如若说东南方向,中原之地尽是同姓分封之国,不可能容得下一个戎族在其间,再往东就是势力强大的夷人。而南方是诸蛮,没有诸戎的容身之处。
再者,或许烽火戏诸侯的传说有些失实。但或许是对幽王声色犬马不治国是的一种具体形容。几次三番捉弄诸侯导致众叛亲离也不是不可能的。

据郑语,当时申,西戎,缯相结。左传中有:“楚人致方城之外于缯关。”因此缯近于方城,与申接壤。幽王与申,缯,西戎之联军于骊山,(故骊戎国。证戎不在周之外而在内。此内外乃后人之见解。)其地在周镐京与申,缯之间,这也是一证。郑语,史伯告之于郑桓公曰:“四方之国,非王母弟甥舅,即夷狄。”即华夷杂处,幽王之前已然如此。
引用

霸王哆啦@2006-02-11 18:22

所谓四方之国不就是指分处中国四边的蛮夷戎狄么?
另外秦人进驻西岐有护卫有功并受天子命令夺回故地的成分。
引用

MyOnlyStar@2006-02-11 19:16

引用
最初由 霸王哆啦 发布
所谓四方之国不就是指分处中国四边的蛮夷戎狄么?
另外秦人进驻西岐有护卫有功并受天子命令夺回故地的成分。

此所谓之“国”。国有三训:周礼:“惟王建国,”“以佐王治邦国”,“大曰邦,小曰国”,是也。齐语:“参其国而伍其鄙”,国指郊以内,鄙指效以外,是也。又周礼小司徒:“稽国中及四郊,都鄙之夫家”,质人:“国内一旬,郊二旬,野三旬”,城中曰国,是也。此三意可会为一义,即一国只限于一城也。
引用

疾风迅雷@2006-02-12 10:43

有点长,留名慢慢看~==
引用

谜一样的水母殿@2006-02-12 11:51

野史原为民间流传,传的久了自然会有些添油加醋的成分。更何况统治者宣扬红颜祸水,把责任全推到女人头上去,所以褒姒那段权当笑料便可。

再者远交近攻一说并非虚妄,或许申侯装的比较好吧
引用

硬盘@2006-02-21 16:02

顺便考证一下玉门关名称的由来吧..

和(门里面一个真)(忘记怎么写了...orz)玉,就是产自古昆仑的软玉,那个种族似乎在周朝年代的时候有次东进...会有关系么

几乎记不清具体事项的人飘过...orz
引用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