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酷论坛>『动漫主题讨论区』>[赏析]《青出于蓝》中 ..

[赏析]《青出于蓝》中的爱情与中国文化(附服饰欣赏)

dizyh@2006-03-18 01:54

  认真说来,在后宫题材的动漫中,《青出于蓝》是一部相对平庸的后宫型动漫。亮点并不多。

  首先是里面的几个“萌”角色形象不够丰满也不够典型。比如:御姐:神乐崎•雅;千金小姐:繭;运动型少女:蒂娜;制服派:妙子;以及一个小丫头:千夏。这几个“萌”角色说实在的塑造的不够传神,出彩点很少。还不如一些H游戏做的好呢,哈哈。可以说属于看了第一眼绝对没欲望看第二眼的动漫。

  然而,“樱庭葵”却实在出色,弥补了上边的一切,给了我收藏《青出于蓝》的充要理由。

  这是一个专注于爱情的女孩子,也可以说是所有男孩子梦寐以求的最完美的妻子。如果套句“taburiss㊣”兄弟的评语——“闷骚小色女”,哈哈,简直是极品中的极品啊。

  当然,直接说“葵”是“闷骚小色女”是没有深度的,也是对“葵”的所代表的“什么是爱”的一种亵渎。如果我们再深入分析下因何而色,那么,“葵”所代表的那种坚定的爱情信念,才真正光芒四射。

  我们先说说“葵”的爱情观:从幼时起,“葵”感动于“薰”的温柔和体贴,以及那种纯净的贴心。进而获知婚约,并坚守这份约定与信念。我们看到“葵”为了这份爱情的信念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礼仪、烹调、家政……一切的一切。以一个千金大小姐的身份,纵然再苦再累也因为是为了心中的那个人而毫无怨言。

  实际上,女孩子通常都有一份坚执,她们往往会坚执于自己的那份信念。纵使嫁给了一个不合适的人,也会努力坚执于自己的对于爱情的信念的那份坚执,并说服自己,坚执于自己的坚执。呵呵,这是题外话了。

  我们在长达24集的时间里看到“葵”为了自己喜欢的那个人,迈出自己人生中的一个又一个的脚步。纵然是羞涩的、是畏惧的,但最后终究是坚定地走向了自己的目标与幸福。

  而现实中的爱情呢?爱情的赝本却有万万千千。为何而多?房子、汽车、权力、金钱一个个附加因素不断搅和着、混肴着。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普通民众的爱情观其实仍然是一种生物本能。例如动物界的母狮子都是优先考虑雄壮的公狮子。这里面没有一点花巧,目的只有一个,自己能够生存安全与舒适,自己的后代能够更健康、更安全的延续。对公狮子而言,美丽的母狮子也同样意味着没有寄生虫,健康,生育力强,环境基因好,仍然是适合下一代的延续考虑。再说的客观点,大家喜欢胸大臀翘的女孩子的原因是什么?剥离种种文明的痕迹,说的直白些,就是因为这两样使她们更适合下一代的生育与成长。这才是我们审美意识最深处的颤抖。

  文明的产生是伟大的。它的伟大在于:它一个最基本的功能是保护弱者的。但它又不能完全摆脱生物本能,因此,才有如此多形形色色、千千万万种爱情。房子、汽车、权力、金钱哪一样不意味着自己能够安全与舒适?自己的后代能够更健康、更安全的延续?人类的文明在发展,却不知,这本原的思想其实仍然在起绝对作用。生物的本能不以文明的一些发展就断然被截断。

  爱情的产生来自对方的让你感动与所追求的一面。爱情的成长在于两个人共同的呵护与创造。爱情的消逝是因为忘却了曾经的感动,浮躁的产生,永生的欲望的自私。

  因此,我并不鄙视那些愿嫁有钱人的女孩子、男孩子,我只鄙视一种人:以爱之借口,伤他人之心。

  “樱庭葵”——一个我不得不尊重的有着坚定信念和爱情创造力的坚强的女孩子。





  接下来,我们说说《青出于蓝》中的中国文化。按照影片时间顺序是:和服、七夕、归省、中秋。我们倒着来一个一个来分析下。

  中秋:中秋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重要性仅次于春节。在现代史之前的古代,中秋节其意义是团圆,赏月反而次之。在中秋节这一晚,它的整体意义其实是:执丰收后的喜悦,以赏月吟诗的浪漫,陪护着一家人温馨的团圆。

  遗憾的是,随着中国城市发展的喧哗与浮躁,中秋节这一最具中国浪漫家乐的节日被浮躁的、奴化的、崇洋的国人越来越淡然和遗弃。

  “归省”:《青出于蓝》第22话的标题是“归省”,FREEWIND的翻译是“回家”。其实,这个解释是不准确的、也是不恰当的。它至少欠缺一点感情。

  “归省”本身是汉语中的词。意思不仅仅是回家,它还包含着见父母的意思,并以后者为重。因此,本话中“薰”带“葵”见母亲,使用“归省”具有特殊的见证意味与融为一家的意思。

  “七夕”:说起2月14号,我想80年代后生的年轻人绝对耳捻能详——不就是“情人节”吗?可是说起“七夕”,80年代后生的年轻人未必知道多少,也许“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反而更能反应过来。但,“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古称七夕)就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属于我们中国的情人节。

  说起“七夕”,它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恋爱故事—一年一度七月七,牛郎织女会天河。也因此有人称七月七日为中国的情人节。
 
  日本也过“七夕”节!进入七月以来,君不见东京的街头巷尾,公园学校,还有人家的院子里,甚至车站,甚至学校的食堂里都竖起了翠竹,上面挂满了写着心愿的彩条,这就是现代日本“七夕”节的主要内容—“星に龛いを”(星祭)。

  牛郎星,织女星,是和星星有关的一个节日。这没错,可为什么又是个祈愿的节日呢?而且你看那彩条上不一定只许情缘之愿,升学,恋爱,健康,和平,还有人“愿酸雨降到白宫的屋顶上” !这到底是个什么节?

  原来,日本的“七夕”节主要是传承了中国古代的“七夕”祈愿之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了,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向星星祈愿节。但为什么要将心愿系于竹枝呢?据说是因为神灵易依身于翠竹。是啊,谁不希望神仙显灵让人的梦想成真呢?

  中国的民俗在日本得到继承和发展,而现代中国人自己却几乎快忘光了!幸亏著名黄梅戏《天仙配》让我们将牛郎和织女留在了记忆中,避免了把“七夕”节的存在也忘却的悲剧发生。

  “七夕”在中国可追溯到远古,最早记录于《诗经》。它也被称为“乞巧节”,“少女节”。因为这一天晚上女儿们要以瓜果拜天,乞求针织女红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大约奈良时代,这一民间传统传入日本。著名的民俗学家折口信夫说,这一大陆风俗的传入结合棚机女(读:たなばたっめ)与水神圣婚等日本古代民间传说而成为日本五大节日之一的“七夕”节。

  现代日本的“七夕”节的庆祝方式(即以写了祝愿的彩条系于竹梢),大约始于江户时代,后被各地活用,形成了庆祝期间,华丽程度等都不尽相同的各种地方特色。从期间看,一般关东在西历七月七,而关西则过农历,即西历八月七左右。据说,这种时间上的差别源于续之而来的“お盆”时节的关东关西之别,因此,也可以说“七夕”节被看作是盛大的盂兰盆节的前奏。

  最豪华的“七夕”节要数“仙台七夕まつり”。其间,手工编织许多巨大七彩灯塔,置于会场。据说一只灯塔重可达80公斤。看来,当地人祈愿之心甚诚。仙台“七夕”节于八月5,6,7三日连续喜庆,并辅以1万2千发的焰火点缀夏日的夜空,可动员200万以上的游客。这样,仙台“七夕”节也十足成了当地的“招财进宝”节了。并且,这一盛况构成了有名的“东北三大祭り”的终章。

  东京一带,数江户时代祈愿买卖昌盛的“七夕”节有名。据说当时竹枝上挂着的都是算盘,账本,钱箱和酒壶之类的象征物。想象这一图景,真让人忍俊不禁!


  没有人会置疑2月14号的情人节的浪漫,但肯定会有人说“七夕”的土气。这就是百年奴化挨打思想所产生的崇洋思想后遗症。纵使我不想,但我还是难过不幸地看到了这一幕:日本人发扬了中国的七夕,赋给它更多的精致和浪漫。中国的孩子却反而从日本那里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精致和浪漫,更甚者也许他们还不知道“七夕”是中国的特有的名词,反而会以为是来自日本的“水濯日”呢。说他们哈日?我们自己都没有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什么,我们没有更多的资格和立场。

  最后我们说下“和服”:

  现在好多女孩子包括男孩子都喜欢和服,女孩子觉得“和服”很华丽而别致,男孩子则觉得“和服”温婉可人、楚楚动人。可是他们又有多少人知道“和服”其实改自我们中国唐代服饰?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因为日本人口中的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在日语中,它又叫做"着物"。和服除了保暖、护体外,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女性和服色彩艳丽,式样美观,腰部还配有漂亮的宽幅带子,简直就是一种艺术品。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爱,无论是在节日庆典、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在庆祝儿童的"七五三"等重大场合之上,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人们

  和服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左右,据《魏志•倭人传》中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大和时代,倭王曾三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带回大批汉织,吴织以及擅长纺织、缝纫技术的工匠,而东渡扶桑的中国移民中也大多是文人和手工艺者,他们将中国的服饰风格传入日本。奈良时代(公元718年)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受到唐王的接见,获赠大量朝服。这批服饰光彩夺目,在日本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次年,天皇下令,日本举国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到了14世纪的室町时代,按照日本的传统习惯和审美情趣,带有隋唐服装特色的服装逐渐演变并最终定型,在其后600多年中再没有较大的变动。至于腰包则是日本妇女受到基督教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开始腰包在前面,后来移到了后面。”


  即使不说那么远,在70年前的上海时代,最能突出女性曲线美与气质美的旗袍,终于还是没能在今天档住韩流。是旗袍落后了吗?和服的历史不比旗袍短。说女子汉服繁复不合现代生活节奏,还算情有可原,但旗袍自80年代后就基本不见艺术发展。遇到节日,又有几人会穿我们自己的民族服装?更罔论汉服了。这就需要我们的反思了。当然也不要指望我穿男子汉服了,实在不好用^0^

  我真纳闷了,为什么七夕、和服在日本人手中就可以发扬广大,而我们中国就连继承都做不到呢?我想也许是我们缺少象“葵”这样有着坚执信念及自我创造与追求的女孩子吧。嘿嘿,别急着砸我西红柿,当然,我们也需要更多象“葵”这样的男孩子。

  我喜欢《葫芦兄弟》,喜欢《那咤闹海》,也看到了上海声像出版社为“李欣欣”定做的动漫短片——“幻想”:我喜欢它的庞大战争的背景,婉转、坚韧的配歌,我期望着这个故事能发展出《高达》般的灿烂。我很高兴的看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日本人手中的《青出于蓝》得以闪亮,但我更期待更多中国思想的崛起与领先。


  《青出于蓝》——一部和风细气却又不失温婉柔韧,给人以思考与沉淀的动漫。


引用

sunshining@2006-03-18 01:59

在我看来与其说《青出于蓝》是后宫片,倒不如说是小葵的个人秀
她就是大和抚子的典型
也是最为理想的女孩
再加上川澄的声音
完美啊
引用

chiman@2006-03-18 02:00

动画不错

漫画更高。。。。
引用

霸王哆啦@2006-03-18 02:07

您这文章通篇在扯,说句不好听的也就是一文化fq。
引用

dizyh@2006-03-18 02:16

引用
最初由 霸王哆啦 发布
您这文章通篇在扯,说句不好听的也就是一文化fq。


小兄弟,说句老实话,我最讨厌你这样的评论者了,没有一点技术含量!
引用

霸王哆啦@2006-03-18 02:18

一肚子草还装b的麻烦你就省省吧~
引用

霸王哆啦@2006-03-18 02:30

我给你扫个盲,我们没有啥“唐王”,中国的领袖两千年来都称皇帝,王那是册封周边民族国家的首领用的。
和服脱胎于汉服衣冠这个文盲都知道,但是现今的和服早脱离中国上衣下裳的着装习惯。
为啥我们不穿“汉服”?因为满洲入关剃发易服,大家都改穿旗袍了,说旗袍没有发生变化那只能说你见识太短鼠目寸光。还好意思说别人“浮躁的、奴化的、崇洋的国人越来越淡然和遗弃。”你滚一边玩去吧。
引用

oldgoat@2006-03-18 02:57

旗袍其实也是废除帝制之后才发明出来的,历史不过百年……
引用

冥界真帝@2006-03-18 03:18

楼主写的不错,我也很喜欢樱庭葵,不过前几集气氛营造的很好,
可是蒂娜出来之后,感觉就比较没有新意。
引用

shirleylin@2006-03-18 06:49

引用
最初由 oldgoat 发布
旗袍其实也是废除帝制之后才发明出来的,历史不过百年……

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民族服装,怎么会是到“废除帝制之后才发明出来”的呢?!
废除帝制之后那种缩腰的那种是改良后的旗袍。
引用

belldandy_yd@2006-03-18 07:50

引用
最初由 霸王哆啦 发布
我给你扫个盲,我们没有啥“唐王”,中国的领袖两千年来都称皇帝,王那是册封周边民族国家的首领用的。
和服脱胎于汉服衣冠这个文盲都知道,但是现今的和服早脱离中国上衣下裳的着装习惯。
为啥我们不穿“汉服”?因为满洲入关剃发易服,大家都改穿旗袍了,说旗袍没有发生变化那只能说你见识太短鼠目寸光。还好意思说别人“浮躁的、奴化的、崇洋的国人越来越淡然和遗弃。”你滚一边玩去吧。


“唐王”这词是从那些和服介绍中引用的,应该是“唐王朝”一词的误断丢字。但你说我们没有“唐王”可是谬论,历史上的“唐王”不止一个,最有名的自然是李世民。那些用唐王之名的湖、山、城、镇就是这个词在民间影响力的见证。

中国服饰上衣下裳仅仅是汉服体系的一部分,大致的9种款式:
引用

1 上衣下裳(此衣为短衣,大概到膝,膝以下):交领,可衣外穿可衣内穿

2 上襦下裙(此衣到胸,腰,胯):交领(唐时为直领相系),襦内穿,同时配有披帛,裙腰,装饰物

3 上衣下裤(褶绔/水袜):交领,包括缚绔

4 衣裳连制(深衣):交领接衽,包括直裾和曲裾,直裾中又包含很多定制模式

5 长衣(直裰=直身):交领,到脚踝,有衣缘,两侧不缺胯(开叉),应该无圆领

6 长衣(袍,衫):交领或圆领,到脚踝,两侧缺胯(开叉),袍双层,衫单层

7 阑衫:圆领接衽,到脚踝,膝以下接裳

8 袄子——大袖衣——旋袄——褙子:直领相系垂带,两侧开叉到腋下, 有无袖和半袖,半披半穿

9 半臂:直领相系垂带,无袖和半袖襦


把旗袍作为中国的代表性服饰并没有充足的说服力,最多可算是特色服饰。它毕竟只是满族的传统服饰,虽然清王朝建立后一度在全国推广,但其传承发展仍不足以奠定其在中国服饰中的代表性地位。这与和服在日本的情况还是有差别的。
引用

中关村长!@2006-03-18 09:13

引用
最初由 belldandy_yd 发布


“唐王”这词是从那些和服介绍中引用的,应该是“唐王朝”一词的误断丢字。但你说我们没有“唐王”可是谬论,历史上的“唐王”不止一个,最有名的自然是李世民。那些用唐王之名的湖、山、城、镇就是这个词在民间影响力的见证。

中国服饰上衣下裳仅仅是汉服体系的一部分,大致的9种款式:


把旗袍作为中国的代表性服饰并没有充足的说服力,最多可算是特色服饰。它毕竟只是满族的传统服饰,虽然清王朝建立后一度在全国推广,但其传承发展仍不足以奠定其在中国服饰中的代表性地位。这与和服在日本的情况还是有差别的。


“唐王”是李世民没当皇帝时的封号,只是一个诸侯。
引用

dizyh@2006-03-18 09:24

引用
最初由 belldandy_yd 发布


把旗袍作为中国的代表性服饰并没有充足的说服力,最多可算是特色服饰。它毕竟只是满族的传统服饰,虽然清王朝建立后一度在全国推广,但其传承发展仍不足以奠定其在中国服饰中的代表性地位。这与和服在日本的情况还是有差别的。


现在小白漫天飞,有时候让人烦不胜烦。

象你这样的朋友懂得找到自己的观点并拿出数据的讨论者现在太少了。


你说的没错,旗袍应该只算是中国特色服饰,实际上我最后附上的图片不是随便找的,是我综合考虑后才拼整到一块的。

共计2张旗袍的演变,2张和服以及3张汉服。

就现在而言,旗袍的潜在影响力还是大于汉服的,主要是汉服没有更高的艺术性与使用性发展。

我上边的这张图就是希望大家明白什么才是汉服,汉服的文化在哪里,将来有没有继续改良与艺术发扬的余地。
引用

疾风の狼@2006-03-18 09:40

讨论就讨论嘛,干吗一定要带火药味呢,某版头不要带头嘛……本来挺好的事,有反对意见用资料和事实说话,不要有人身攻击的词汇的好。
引用

oldgoat@2006-03-18 10:14

引用
最初由 shirleylin 发布

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民族服装,怎么会是到“废除帝制之后才发明出来”的呢?!
废除帝制之后那种缩腰的那种是改良后的旗袍。


满族传统穿那种不叫旗袍,叫旗服……至少旗袍这个名字是现在这种样式出来以后才叫开的,老外也只承认这个。
引用

«12345»共6页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