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G相關]寫劇本的一定很崇拜《永楽帝》
tanjt@2007-03-30 21:55
當然,LL比起真真實實的大帝,可能有所不及——金手指特異功能這一點,大帝可能沒有也不需要。。。引用在中國的歷史,自黃帝算起至滿洲帝國亡,上下幾千年之中,共出現了三百九十七個帝王,但鮮少有一個皇帝能像永樂帝如此文治武功;從他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的種種事蹟來看,氣魄絕對在征夷廣土的漢武帝之上;而他身為偏處一隅的藩王,僅靠八百人起事而坐上金鑾寶座,在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其雄才大略無疑超越同樣靠宮廷政變奪取皇位的唐太宗。但由於他的帝位是從姪子手中奪來,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肆意屠戮建文遺臣,稱帝後又重用宦官和特務鷹犬,因此長久以來,歷史評論者對於永樂帝的探討,總是停留在他篡位與嗜殺的印象之中,不僅頒給了他一塊「篡逆」的招牌,並還從宏觀的角度之下,把他刻劃成一個貢獻遠不及他帶給國家和人民痛苦的暴君。知人善任、武功鼎盛、多謀善略、智勇超群、能征善戰、身先士卒、能與士兵同甘共苦的這些優點,卻不能掩蓋他性格中殘忍的一面,因之成為歷史上少數功過毀譽集於一身的皇帝。但這樣的認知,對於了解一個傳奇人物的平生,其實是不夠的。永樂帝,作為一個睥睨天下的皇帝,也有身為凡人的無助、衝突和矛盾,就像這本小說中的描寫,他在臨終前說:「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不能選擇自己想要的,留自己想留的,就算朕是至尊無上的皇帝,也終究要孤獨終老啊」坊間描寫永樂帝的書籍,大都著重在他奪權的經過,以敘事為主,多了政治鬥爭和權謀運用,卻少了以人物心靈為主線的描述,所以在我嘗試寫永樂帝這個人物之前,便考慮採用不同於傳統的筆調和思路,將「靖難之役」只當作故事的背景,大幅度撰寫他在奪權之後的發展,和他奪權後的不安全感,對其心理方面有很深入的刻劃。歷史上給人感覺是個不折不扣強者的永樂帝,在沒有人看到的那一面,其實比一般人還要來得脆弱的。他雖然堅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更相信天意、預兆、占卜這類虛無的事情;他一直認為天命不可違,但最後卻想違背天命,模糊篡位的事實,企圖掩蓋不安及自卑的心態,卻也已經走到人生的盡頭了。當他慢慢地闔上了雙眼,默默地離開他一手創造的這個爭權奪利、殘殺成性、互相猜疑的世界,他的一生,彷彿做了一場夢,而當這個荒唐夢結束了,便是走入孤寂的地宮,陪伴他的只有不老的青山和悠悠的白雲這個建立煌煌赫赫豐功偉業的帝王,在光輝與野心之下,是個陰鬱晦暗的痛苦凡人;篡位登基二十二年,竟被篡位的陰影整整折磨了二十一年,不曾從這樣的夢魘掙脫出來,因此,他在彌留之際,他只留下極其簡短的遺詔:傳位皇太子,喪服禮儀,一遵太祖遺制。朱棣的一生就在不安之中度過,不曉得他最後有沒有後悔過?整本小說圍繞在永樂帝、建文帝、道衍和尚與太監王鉞四個人的身上,編構出一段精采的故事,不僅藉由王鉞這個太監的立場來看朱棣不安的一生,其中更有戰爭、酷刑、出海、宮廷奪權、建紫禁城等場面,展現歷史的大格局,是悲慨沉著,是雄渾豪放,亦是深邃洗鍊。明朝是個與佛教相當有淵源的帝國,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早年曾寄宿佛門,永樂帝靠道衍和尚的幫助而奪得天下,傳說中建文帝也是在烽火之中落髮為僧從南京出逃,因此本書特別加入一部分的佛法,期望能夠化開屬於歷史的那份困惑。在歷史的龐大帝王群中,永樂帝是最不該被遺忘的一個,在這條綿遠迴旋的長河中,永樂帝是曾經炫燿一時又歸於寂靜的代表;但當曾經輝煌過紫禁城的耀日,在光燦奪目的燃燒之後,終於無聲無息的落下之時,他放不下的,或許是主宰一切的權力、那巍峨壯麗的紫禁城,以及文武百官山呼萬歲的聲音吧。歷史小說之所以描述帝王,是希望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從燦爛奪目的神聖框架跳脫出來,成為有血有淚的一個人,而不再是那樣的冷冰冰。帝王光芒、煌煌讚詞、功過是非的一些氣氛,在越過了驚濤駭浪的千秋之後,都會在歲月中沉澱,留下來的只有讓人無限冥想和深思的情緒,而唯有真實的呈現,才是歷史的生命所在,這是閱讀歷史小說應該有的態度。
wowsanson@2007-03-30 22:40
我反而向知道东京这样搞一搞。。要重建的时间是多少- -yanbo8502@2007-03-30 23:29
ft,永乐帝起兵不但有5万以上,还有精锐骑兵+蒙古雇佣军緑の杜@2007-03-30 23:35
引用最初由 wowsanson 发布
我反而向知道东京这样搞一搞。。要重建的时间是多少- -
而且,在GEASS里面不是说东京是租界吗?也就是说大部分都是****人了……对于拢络人心来说,这个举动是值得的~~反正死的又不是真人-0-
另外LLX剧情真的不错~~LLX黑了~~黑得很彻底啊!!
yanbo8502@2007-03-30 23:40
引用最初由 緑の杜 发布
啥叫“死的又不是真人”。。。。。Matrix:confused:
jk000@2007-03-30 23:40
朱棣以一隅敌全国,竟然只用了4年就赢了!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朱棣只攻了城,可他攻下的是都城。4年,他能不管的就不管,只打首都,然后建文帝亲自认命的总帅李景隆和那谁谁反叛,开门献了城,于是有了永乐帝。。。。。。。yanbo8502@2007-03-30 23:47
引用最初由 jk000 发布
朱棣以一隅敌全国,竟然只用了4年就赢了!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朱棣只攻了城,可他攻下的是都城。4年,他能不管的就不管,只打首都,然后建文帝亲自认命的总帅李景隆和那谁谁反叛,开门献了城,于是有了永乐帝。。。。。。。
对明朝很看不起,深切的觉得永乐配不上那个“大”帝的字,但你要拿llx跟朱棣比,我还是要B4下的,llx黑,黑什么呀,朱棣对那些有谋反迹象的嫌疑犯随便审下就大刑伺候,打出认罪状然后夷其十族。你llx才做了点什么,一个邮费都婆婆妈妈的拖了2集才射杀。永乐还让郑成功带着几W人的船队下西洋呢,你llx打的回布国去吗。
tanjt@2007-03-30 23:53
引用最初由 jk000 发布
朱棣以一隅敌全国,竟然只用了4年就赢了!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朱棣只攻了城,可他攻下的是都城。4年,他能不管的就不管,只打首都,然后建文帝亲自认命的总帅李景隆和那谁谁反叛,开门献了城,于是有了永乐帝。。。。。。。
对明朝很看不起,深切的觉得永乐配不上那个“大”帝的字,但你要拿llx跟朱棣比,我还是要B4下的,llx黑,黑什么呀,朱棣对那些有谋反迹象的嫌疑犯随便审下就大刑伺候,打出认罪状然后夷其十族。你llx才做了点什么,一个邮费都婆婆妈妈的拖了2集才射杀。永乐还让郑成功带着几W人的船队下西洋呢,你llx打的回布国去吗。
tanjt@2007-03-30 23:58
古代戰史還是比較精彩的引用
中文名称: 靖难之役
发生时间: 公元1399年--1402年
所属年代: 明代
事件介绍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由农民起义领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为了确保朱明王朝千秋万代地统治下去,一方面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把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体的办法就是分封诸王。他把自己的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想通过他们来屏藩王室。朱元璋是这样说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从全国来看,这些封藩主要有两类,一是腹里,二是边塞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无敢钧礼。每一个藩王食粮万石,并有军事指挥权,于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万人。边塞诸王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的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朝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
藩王势力的膨胀,势必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在朱元璋大封诸王的时候,有个叫叶伯巨的人指出,藩王势力过重,数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时再削夺诸藩,恐怕会酿成汉代“七国之叛”、西晋“八王之乱”的悲剧,提醒朱元璋“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听不进劝告,反而把叶氏抓进监牢,囚死狱中。
事态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叶伯巨的预料,中央政权与藩王之间的矛盾,未及数世而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强烈地爆发了。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在做皇太孙时,就对诸藩王不满,曾与他的伴读黄子澄商量削藩对策。即帝位后,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并令诸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将臣监视朱棣,并乘机逮捕之。朱棣得到这一消息,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
朱棣起兵不久,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今河北卢龙)等州县,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便于从容对付朝廷的问罪之师。
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也无将可用,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建文元年八月,师至河北滹沱河地区。燕王在中秋夜乘南军不备,突破雄县,尽克南军的先头部队。继而又于滹沱河北岸大败南军的主力部队。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李景隆本是绔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九月,李景隆至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50万,进抵河涧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着说,兵法有五败,李氏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
“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芦沟桥的守兵。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芦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布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人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
朱棣解救永平之后,率师直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西)。
大宁为宁王朱权的封藩,所属朵颜诸卫,多为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攻破大宁后,挟持宁王回北平,合并了宁王的部属及朵颜三卫的军队。朱棣带着这些精兵强将于十一月回师至北平郊外,进逼李景隆军营。燕军内外夹攻,南军不敌,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退至德州。次日,士兵听说主帅已逃,“乃弃兵粮,晨夜南奔”。
建文帝为大臣所蒙蔽,反而奖励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会同郭英、吴杰等集合兵将60万众,号称百万,进抵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北)。朱棣命令张玉、朱能、陈亨、丘福等率军十余万迎战于白沟河。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燕军一度受挫。但南军政令不一,不能乘机扩大战果。燕军利用有利时机,力挫南军主将,南军兵败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走德州。燕军跟踪追至德州。五月,李景隆又从德州逃到济南。朱棣率燕军尾追不舍,于济南打败李景隆率领的立足未稳的十余万众。济南在都督盛庸和山东布政使铁铉的死守下得以保住。朱棣围攻济南三月未下,遂回撤北平。李景隆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代之以盛庸。
建文二年九月,盛庸率兵北伐,十月,至沧州,为燕军所败。十二月,燕军进至山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率南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燕军屡胜轻敌,被南军大败,朱棣亲信将领张玉死于战阵,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借朱能援军的接应才得以突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南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兵败后,朱棣总结说:东昌之役,接战即退,前功尽弃,今后不能轻敌,不能退却,要奋不顾身,不惧生死,打败敌手。
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击,先后于滹沱河、夹河、真定等地打败南军。接着,又攻下了顺德、广平、大名等地。燕军夺得的城池虽多,但往往得而复失,不能巩固。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之际,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据此决定举兵南下,直指京城。
jk000@2007-03-31 00:08
喂~喂~历史资料就别帖了,没几个人看的下去的 -____-yanbo8502@2007-03-31 00:09
可见是李景隆一人亡了建文帝,黄子橙也是极品了玻璃蔷薇@2007-03-31 00:29
引用最初由 yanbo8502 发布
ft,永乐帝起兵不但有5万以上,还有精锐骑兵+蒙古雇佣军
的确比起明政府军要弱一些,但那要感谢李景隆,换个人的话朱棣10条命都不够死
tanjt@2007-03-31 00:38
引用最初由 jk000 发布
喂~喂~历史资料就别帖了,没几个人看的下去的 -____-
llx黑的太晚了点,婆婆妈妈的怎么能干大事,他要是爽快点,早些把红鸟做掉,现在形式就已经大好了。
那大叔将军,改回去刺杀二王女了,这招不错,我欣赏。
tanjt@2007-03-31 00:40
某人好可怕的說Saboteur@2007-03-31 03:03
引用最初由 jk000 发布
喂~喂~历史资料就别帖了,没几个人看的下去的 -____-
llx黑的太晚了点,婆婆妈妈的怎么能干大事,他要是爽快点,早些把红鸟做掉,现在形式就已经大好了。
那大叔将军,改回去刺杀二王女了,这招不错,我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