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12559阅读
  • 114回复

[原创][征文]古韵之风——我看《十二国记》(完整修订版)

楼层直达
级别: 圣骑士
注册时间:
2003-04-18
在线时间:
74小时
发帖:
1309
古韵之风——我看《十二国记》(完整修订版)

前言

在看过《十二国记》的动画版以后,一直都想看看它的小说版,托市场的福,前几天终于拿到了。看过了几篇故事,心中有些感想,愿意和喜欢的一起交流。仓促行文,未免有些不当之处,万望不吝赐教。谢谢!

序:月夏夜读

其一
月色苍天晚
星稀子夜寒
读书识古事
梦散人亦残

其二
白涛涌入窗
秉夜伴影双
满眼兴衰事
心潮随墨香

其三
今宵依旧人伴月
看遍蓬山水断肠
莫问长庚今几许
沧桑自古笑君王

其四·渔家傲
虚海滔滔拍壁岸
昏云笼月遮霄汉
一梦苏醒周境换
长悲叹
故人只在哪厢畔
魔兽横行非是幻
异乡奇旅征途漫
此去今朝多险难
凭栏看
八洲四隅风烟乱

第一篇:《十二国记》的中国历史和哲学浅谈之冬荣篇

概括

《冬荣》篇,讲述的是戴国的麒麟——泰麒出访涟国,遇见涟国的国王廉王世卓,而引发的关于“有为”和“无为”的探讨。泰麒由于自己的幼小,对于自己不能好好地为泰王,为戴国出力而自卑而内疚;不过见到廉王世卓后,把自己当作农夫看待的廉王世卓用自己的行为和理念开导泰麒,最后解开了泰麒心中的疙瘩。

题解

“冬荣”,冬天的“冬”。繁荣的“荣”。戴国处在北方,冬天就更加严酷了。在这样的环境下,看着满眼的苍茫,看着花草树木的调零,心中想着自己没有应有的作为,心绪的确是澎湃的。当看到南方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的时候,敬佩、崇拜、羡慕、自卑、内疚的情绪也是油然而生的。冬天也可以繁荣吗?答案是肯定的。

历史

《十二国记》当中浓缩、再现、隐喻着中国历史,这一点是确切无疑的。《冬荣》这一篇所再现的历史,我个人认为是西汉初年“文景之治”的那段。
刘邦推翻暴秦,战败项羽建立了汉朝。不过汉王朝并不稳定,北边有凶悍的匈奴,内部王国和郡县并立,人民的生活还没有恢复。国以民为本,为了巩固政权,特别是经历了“白马之围”以及“吕后之乱”后,更需要与民生息。汉王朝经过文帝和景帝两代的休养生息政策后,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后来的平定“七国之乱”和征战匈奴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汉帝国的强盛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哲学

很显然,廉王的那段治国和种树的道理,那种“无为既有为”的理念是来源于黄老之学的。汉王朝立国之初也是用的黄老之学,直到汉武帝任用董仲舒,采取“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才改变(事实上,武帝并没有将儒家思想置于唯一的地位,即使是他的孙子,汉宣帝也对他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黄老之学,源于老庄。其重要的思想就是“无为”。何谓“无为”?是老子说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吗。显然不是这样的。“无为”就是不妄为而不是不为。急功近利的思想,人们是常常有的,特别是在一种为难或者落后的客观环境下,更容易产生急躁的情绪。总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客观的环境条件,最后常常是好心办坏事。
我们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用这个故事说明“无为”和“有为”是十分恰当的。庖丁把一头牛分解开,并没有怎样的大动干戈,反而十分地轻松、干净利落。正是因为庖丁按照牛的身体解剖规律行刀,而不是强行辟砍,所以才能够达到最后的完美境界。这就是从“无为”到“有为”的过程。有人可能有这样的疑问,“庖丁解牛”取自于《庄子》的养生篇,讲的应该是养生的道理。其实不然。老庄之学的基础就是天下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归结为“道”,也就是说说有的事物的原理都是触类旁通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用“庖丁解牛”一样可以说明治国的道理的。
有一个成语叫做“曹随萧规”,讲的是当时,萧和死了以后,曹参继任为丞相,但是他并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所有的规章制度依旧如同萧和在的时候一样,一副毫无作为的模样。《史记》中这样记载的:“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司马迁评价道:“参为汉相,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俱称其美哉。”
在《淮南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漠然无为而无不为,澹然无治而无治”作为总结,很不错的。世界上的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因人的主观而改变的。人的工作不是改变规律而是找到规律,然后依照规律办事。

理解

文中,泰麒总有一种忧虑,就是自己还不能承担作为麒麟,作为州侯的责任,还没有出色的作为。而廉王告诉她,自己不过是一名农民,对于治国也不在行,但是明白,之国如同种树,需要的是浇水、整理土地等,至于树最后长成什么样,树自己知道的。从这当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呢?我认为,第一,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是万能的,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的内部规律。第二,作为领导人物,重要的不是自己动手,而是规划和设计。


第二篇:《十二国记》的中国历史和哲学浅谈之乘月篇

概括

芳国的前王——峰王由于严苛的暴政而被惠州侯月溪用政变推翻,并且被处死。但是月溪一直不愿意自己登上王位,在他心中一直有一种罪恶感。虽然,他是出于拯救百姓的好心而弑君,但是终究在他心中,弑君是大逆不道的罪过。并且他认为,如果自己坐上王位,别人就有了他是因为贪图权力、贪图荣华而弑君的想法。所以,他一直拒绝百官的建议,虽然事实上主持着芳国的大政,但是拒绝正名。直到有一天,庆国的国君——景王派遣使者来访问,递交了两封给月溪的信件,并且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思想斗争后,终于接受了承继社稷的决定,

题解

在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太阳落山以后,黑暗会使得人们既是方向,于是月亮升了出来,去照亮前进的道路。……国王坐上王位,朝廷就是如日中天的朝廷,而没有国王的朝廷,就是被乌云遮住了的月亮。乘上月亮,等待黎明的破晓十分吧。

历史

要在中国历史当中找到完全和文中的背景类似的场景,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由于“皇帝轮流坐,今天到我家”思想的影响,作为就政权官员出身,而推翻旧政权,但是不愿意的登上九五之尊的,几乎是不存在的。中国总是有那么一些人,即使是事业还没有成功,就迫不及待地穿上龙袍,哪怕一天也好,皇帝的名分,总是要享用的。不过要说例外,还是有的。
中学历史当中,“国人暴动”想必大家还是知道的。当年,周厉王当政,他的残暴比起纣王一点也不差,两个成语就是讲述那段历史的。一个是“道路以目”,一个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后来,周厉王有一次出游没有回王宫,而主在一位大臣的家里。这时百姓们知道了,就发动了暴动,周厉王仓皇逃脱了。没有了国王,国家怎么运转呢?这时,周公和召公两位大臣站了出来,两人一起摄政。史称“共和”,时间是公元前841年。共和了14年后,周厉王死了,这样,周公和召公还政于周厉王的儿子,史称“周宣王”。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841年是中国有确切历史纪年的开始,前几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的目的就是用现代的方法和手段,找到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历史年表,把中国文明历史确切地向前延伸。现在出来的结果是,周朝的历史时间已经完美地解决了,商朝也有了一个时间段,但是关于夏朝,还需要继续研究。

哲学

看过了乘月篇,觉得和前面的冬荣篇比起来,更多的体现了儒家的思想。
儒家最重要的就是“礼”和“义”。孔子立足于“礼”,孔子当初就是感叹于“礼崩乐坏”而立学教人的。作为亚圣的孟子,更加强调“义”。舍生取义正是他所追求的精神。
可以说,两千来年的封建社会(除去秦朝和西汉初年)的秩序就是构建在“礼”上面的。所谓的“三纲五常”,所谓的“封建宗法”都是“礼”的具体表现。而每当社会动荡的时候,人们就会聚集在“义”的大旗之下,寻求重新构建社会秩序的方法。
“礼”是什么?“礼”就是道德,就是行为的准则。“礼”不是成文的法律,但是它的影响和作用比法律更强。为什么说是“吃人的礼教”?因为礼教杀人于无形,因为礼教吞噬的是人的心灵。当然,世上的事情总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在我们批判礼教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种精神力量的存在,中国社会才能“形散而神不散”,分裂,统一,再分裂,再统一,有如凤凰一般,具有无限的自我恢复能力。即使是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一样要借助这样的思想力量,而在自觉和不自觉当中被它俘虏,被它同化。可能说远了。
“义”又是什么?“义”是精神理念,也是道德,也是行为准则。“义”和“礼”有什么区别呢?我个人认为,“礼”强调于服从,而“义”强调于反抗。之所以月溪心上的疙瘩解不开,是因为,对于它来说,由于“义”和“礼”共同的作用,而存在这样的一个悖论:一者,“义”要求它要重视百姓的苦难,需要他站出来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如果劝谏没有作用,即使是使用武力,即使是弑君,也是值得的。(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孟子——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二者,“礼”所规范的君臣关系,又使得他背上了大逆不道的罪名。虽然自己并不是冲着王位来的,但是一旦继承了王位,自己终究是解释不清楚的。何况,先王不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享乐君王,他只是泰追求完美,太追求洁净而不容许有丝毫违背自己理想的事情发生。所以月溪更感到有些内疚。自己的罪恶感也就越深。故而由于这两点,月溪徘徊、彷徨于“造反有理”和“造反无理”之间,所以他困惑,苦恼。
最后月溪接受了百官的拥戴,实际上,也是“义”的作用。这个“义”是什么?就是孟子的思想精髓——“民为重,社稷辞职,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虽然朱元璋因为这句话,断了孟子的香火,但是,一直以来,侠义志士都是用这句话作为行动指南的)。对与错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就是用人民是否满意,这样做人民是否可以得到幸福来评判(有点像三个代表)。弑君是为了人民,而继承王位也是为了人民。继承王位并不是为了享用王位所带来的权力,愿意而是承担起王位所带来的义务和责任。
儒家思想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要求人们积极参与,当然这种参与是有限制的。一方面,它要求人们出仕,忧国忧民,和不公道的社会斗争,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社会;而另一方面,又用礼法束缚人们,尽量维系社会的稳定。所以,它一边建设自己,一边又在摧毁自己。所以,也许儒家思想(这里并不是指孔子最初建立的儒家思想,而是指后世人根据自己政权需要而修正的儒家思想)本身就是悖论。正因为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中,凡是立国的那段时间,儒家礼的影响还不是深刻的,当社会逐步进入到稳定后,礼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社会一方面维系的更加紧密,但另一方面,摧毁社会的力量也渐渐集聚了起来,直到最后,社会陷于崩溃。然后,不长的时间,人们又在礼的旗帜下,重新建起一个社会。接下来,继续前面的历程。两千年,我们可以说一直是这样的。
最后谈谈峰王的法家思想。法家法家,顾名思义,就是强调法治。企图用严明的惩处和奖励来调动人的能动性。不过这里的法家,决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其实法家强调的是彻底的君主集权,彻底丢弃所谓的“仁义道德”。而儒家所以为后世人民所接受,除了统治阶级的强行推广以外,很大原因在于儒家还有这样一块“遮羞布”的存在,可以缓解、掩盖已经熊熊燃烧的烈火。显然,法家的思想有利于实现所谓的富国强兵。法家曾经有过辉煌,当初战国时期,商鞅、吴起、李斯等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而韩非子更是其中集大成者。春秋战国说起来是“百家争鸣”,其实受到各国欢迎的,达到了实际效果的还是法家的思想。不过法家的结局总是不太好的,商鞅死于五马分尸,吴起死于乱箭,李斯也死于赵高的屠刀。即使是秦始皇这样的法家思想实行者,也受到人们的责骂(当然,骂秦始皇的还是后世儒生居多)。为什么?因为法家不讲“人情”,所以得罪的人多。相对于儒家的说教,相对于儒家的“德治”,法家讲究的是“一是一,二是二”,什么事情都有有个丁卯,有个明确的规则,而儒家是宽泛的,是可以由不同的人,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做不同的解释的。法家最后的失败,不是法家自身的原因,而是所谓的“法治”。其实在那样的环境下还是君王一个人的“人治”而已,虽说儒家也是“人治”,是更彻底的“人治”,正因为这样,法家社会缺乏儒家社会那样的中间的缓冲层次,所以,一旦君王走向极端,毁灭的时间也就快到了。

理解

分析这个故事,我想有这么几条感触。第一,人民危难之际,必须要站出来,必须拔刀相助。第二,权力并不只是象征得到享受,更是象征着义务和责任。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第三,为了规范这个世界,法律是必需的。为了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法律也是必需的。惩罚是必要的,不过,社会也需要教育的力量。第四,水至清而无鱼。世上没有完美存在。世界并不美丽,但却因此而美丽。第五,太阳也好,月亮也好,重要的是可以提供光亮。我们总提醒自己,做一件的过程很重要,但是世界往往是只需要结果而已。



第三篇:《十二国记》规制探源

《十二国记》作为一部以古代中国为背景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古代中国的各种制度。就此简单谈谈。

第一,官僚制度

古代中国的官制是各很复杂的问题,绝对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我这里主要根据《十二国记》中的描写,结合《中国历代官制》、《中国疆域沿革史》、《论语》、《周礼》等做简单的概述。
首先讲述中央的官制。在《十二国记》当中,国家的中央机构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三公,即太师、大傅、太保。九卿指冢宰以及统领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等。(《十二国记》中中政府是否设置有九卿,我还不能确定。至于麒麟担任的台辅,暂时不列入本文的论述范围。)
所谓的三公,太师、大傅、太保起源于西周。由王族亲属担任,为辅弼之臣。虽说三公的品位一样,但是一般来说其排列的顺序是:太师、大傅、太保。春秋战国时期,三公的职位基本消亡。秦汉设三公,但非辅政官,而是执事官。秦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西汉末期用三司(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来代替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的称号,东汉光武时,改大司马为太尉,去掉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以“三才”配三司,太尉称天公,司空称地公,司徒称人公,成为三公制。曹魏以及晋朝时期,开始设置八公:大宰、太傅、大保、大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但是一样称为三公。汉武帝以后,三公实际地位下降,权力被削弱,成为了虚职,实际权力转移到以尚书为代表的台省官手中。
在《十二国记》当中,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是这样设置的。天官,大宰,负责宫廷事务;地官,大司徒,负责土地户籍;春官,大宗伯,负责祭祀;夏官,大司马,负责军事;秋官,大司寇,负责司法和外交;冬官,大司空,负责兵器装备和宝物以及宫廷杂务。从《周礼》原书看,天官和冬官存在差异。《周礼》上,天官为冢宰,在天官冢宰下,下面有大宰。冬官写作冬官考工记,官职为百工(原文:审曲面埶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司空为汉代官职,汉武帝时,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并变成管土木、水利之官。在六官上,有冢宰通领朝政,犹如后世的宰相。从现有的资料上看,《周礼》是战国时期的一本后人托古的伪书,只是理想的东西,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实际上,在周朝,职事官称五司。司徒,又称司土,主管农业耕作;司空,又称司工,主管百工职事;司马主管军赋;司寇主管刑狱纠察;司士主管版籍爵禄。在后世,这些官名一直沿用,但没有了实际的权力,即使有一定的权力,执掌也发生了变化。上面说到了司空,再举个例子司徒,汉代时,先是作为丞相的改称出现,后来渐渐被台省官架空。
在中国历史上,确实使用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制的还是有的,一个是宇文氏的北周,一个是武则天的武周。这两个周朝为了表明自己和先周的继承关系而参照《周礼》拟定了六官制度,其实武周的六官实际上是六部制度的变形而已(而有关北周的情况,因为手头缺乏相关的资料,所以不敢妄言)。而冢宰所代表的一人独相制度,也渐渐变成了多人的群相制度。
关于地方官制,只想就州侯发表个人的看法。虽然有大禹分天下为九州的说法,但是并不可信。州制来源于汉武帝分天下十三州监察区,便于自己掌控。后来渐渐演变成为行政区划。从《十二国记》看,里面的国家实行的是州——县两极行政区划制度。基本上对应于我们的隋唐时代的制度(隋唐时代,州有时改为郡,只是名称变化)。说到州侯,就从片中看到的情况分析,其地位有如汉代的州牧(刺史)或者两晋南北朝时代的都督,以及唐代的节度使。不光主持辖区境内的民事,也掌握辖区内的军事,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结合先周的分封制度,作者将官职定为州侯有一定的水平。

第二,土地制度

《十二国记》中关于土地制度就是“井田”制度。关于“井田”制度在《周礼》中也有相关的描述: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司徒》)“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田川。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各载其名。”(《考工记》)可见井田都规划得整整齐齐,井田上有许多路径以及灌溉沟渠,各有不同的名称。当时国人分配土地是按一夫一田来进行的。一田,是一个耕作的单位,面积是一百亩。而事实上,其起源应为战国时期左右。事实上,“井田”制度就是土地国家所有制下的授田制度,所谓的井,无非是方形丈量土地而已。有关“井田”制度,还是参考相关的书籍,我只谈到这里。

第三,皇帝制度

在中国古代,皇帝并不是简单的权力的象征,只是一个职务,而是一整套严密的制度。虽然将《十二国记》中的国王和现实中的皇帝比较不是太合适,不过从中还是可以看到皇帝制度的一些表现。具体表现在庙号、谥号、尊号、年号上面。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其实,在唐朝以前,庙号并不普及,只是偶尔出现。唐代以后,才为美位皇帝制定庙号。《十二国记》中基本没有涉及到庙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帝王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唐代以前,皇帝一般称谥号,例如汉武帝,隋文帝。后来才渐渐称庙号。《十二国记》中的每个国王都是有个谥号的,例如景王、延王等。不过,有一点,我不是太明白,就是谥号一般是死后才有的,怎么先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君王都是即位后就有谥号,并用谥号纪年。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十二国记》中基本没有涉及到尊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十二国记》中的年号,基本用**王(谥号)**年。


第四篇:我的教育观——从乐俊看教育

在《书简》一篇中,着重讲述了乐俊学习的故事。在动画中,这段故事是穿插在“风之万里·黎明之空”当中的。
故事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感触颇深。
“如果废寝忘食的整天学习,就是为了毕业,那么对于大学来说不是一点乐趣也没有了。”话语虽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说得也很平淡,不过真真是一语中的。
我是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一路走过来的。所以谈到教育,我这个刚刚离开校园不久的,还是有点发言权的。我不想过多地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问题上纠缠,我只想说说,我怎样理解教育的。
为什么我们需要接受教育?可以说这是一个终身的问题。其实,不需要说什么“为中华奋起而读书”的口号,在今天的这个社会,显然读书受教育是以这样的一条线索存在的:读书——文凭——就业。说白了,读书就是为了一张文凭,拿文凭就是为了找份好的工作多挣钱。简化下来就是:读书——金钱。
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人本身的素质和能力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往往当我们坚信能力可以战胜文凭的时候,一张薄薄的纸就可以把我们拒之门外。
看看现在的大学生,我挺同情他们的。虽然,媒体近年来总是在关注大学生素质下降的问题,一直在讲述大学生放纵的问题,但的确,现在的大学生是忙碌的,非常非常忙碌。他们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能够坐上就职的班车,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考场,为了各种各样的本本而废寝忘食。很多时候,许多属于配角的东西倒是成为学生生活的主角,而本该是主角的却成为了配角。
就这样,校园里到处是“ABC”的身影却没有了“之乎者也”的声音;每个人都热衷于谈论“CPU内存”而冷淡于“人为什么思考”的哲学……需要责怪他们吗?不,因为正是我们让这个社会变得功利,让这些孩子承担起了功利的压力。
的确,教育是教授我们生活的技能,但是,教育更重要的教授我们思考。不要责怪我们的同学为什么残害动物园的熊,不要责怪我们的同学为什么不会写通顺的书信,不要责怪我们的同学为什么不懂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因为这些统统不在考试的范围以内,这些东西不需要用文凭来衡量。所以他们尽可以忽略。
每年,有无数的人走出了校园,校园给他们留下的只有那么一张纸;每年,又有无数的人走进了校园,校园给他们的诱惑也只是那么一张纸而已。


第五篇:风之万里 黎明之空

人道第一

我叫中岛阳子,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当然现在不是了。现在,我不叫阳子,我叫赤子,庆国的国王,谥号景王。原以为伪王的覆灭以及正统的复立可以使得这个国家振兴起来,原以为因为我爱我的人民,因为我是王,就可以把人民从过去的灾难和痛苦中解救出来。我认为我可以做到,而且我的确认为我做到了。但事实上我没有。我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无知。君主的开明就一定可以使得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吗?即便是唐宗宋祖这样精于治道的君王都不会这样自信,何况我这个因为浊而流落于斯的胎果?我一切的感受来源于我自己的想象,来源于我手下的政府,来源于冢宰所统领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长。
在政治的面前,任何人都显得是那样的幼稚。你自认为在玩弄政治,其实是政治在玩弄你。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爱君子,小人爱小人。古今中外,哪朝那代没有“党争”?不谙事故的我因为不想被臣子轻视,不想受臣子的摆布,而采取中庸之道,用两边平衡的办法幻想解决“党争”。不过我太傻了。和那些踩着别人的肩膀而爬到现在的高位的官僚相比,我太嫩了。虽然很讨厌他们,但又不得不借助他们的力量保障国家的正常运作。我完全没有任何的威信,完全只是一个傀儡,一个木偶而已。如同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我也跳不出朝堂之上文武两班的掌控。我很无奈,很无助,很无知。我距离他们虽然只有几个陛阶的距离,但实际上是那样的遥远。我渐渐明白,为什么先王会那样迷恋于景麒,因为除了景麒,没有人可以使得她信任,没有人可以真诚地对待她。王是尊贵的,王是威严的,但是王一样也是虚弱的。外臣的争斗使得人厌倦,所以作为人所应有的感情必然附加于他所信赖的内臣身上。史书上记载有许多的“宦祸”,以前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我明白了。我不是先王,我也无意效仿先王。因为我心中存在有责任,作为王的责任。但,我以前所有的知识在这里都如同废纸一般。我渴望学习,不过环顾四周的文武,有谁可以真心帮助我?有谁希望我聪明起来?宫廷的生活的确是富足的,然而如果是贪图这样的生活,那么什么才是我作为王的责任呢?坐在高高的龙椅上面是绝然学习不到王道的,即使是普通的人道也是学不来的。孟子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所谓的王道,就是治道,民道、人道也。所以,我要到民间去,真正的圣人之学扎根于民间,朝堂上面只有厚黑之学。离开喧闹的都市,寂静的村社不仅仅有青山绿水,更有清新的空气,朴实的民风。当然我所见到的远不止这些,更有民间真实的疾苦刺入我的双眼。我认为我并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我对于民间的苦难还是有心理准备的,不过我所见到的还是让我吃惊不小。天灾人民还可以通过勤劳来应对,但对于人祸,人民怎样应对呢?从来史书上都是说“匪民贼子”,但在这样一个混沌的世界,我更懂得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道理。人民是那样的可怜,但又是那样的可爱。他们的要求并不过分,他们是那样容易满足。他们没有披珠戴玉,山珍海味的奢望,他们只希望可以丰衣足食。他们对于王是那样的敬重,他们将王作为救命的稻草,紧紧地抓在手中,期盼王城中的王可以了解到他们的起事,然后派遣王师讨伐贪官。我不知道该怎样面对他们,是惭愧,还是感激?本应该指挥龙旗招展,步伐整齐的我,却在这里和揭竿而起的义军在一起拼杀,这看起来很是荒唐。不过在荒唐的世道里面,所谓荒唐的事情其实也是不荒唐的。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维持这个社会的秩序已经腐烂,那么就一脚将它踢翻。王,不因为上天选择了我,而是因为我愿意承担王的责任。这就是我学会的王道。浅野说,这就像一个游戏,每个人不过是扮演他所选择的游戏所规范的角色,并按照游戏的程序执行。不过,我认为,这虽然是个游戏,我们的确在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不过规则和程序掌握在我们手中,命运也操纵在我们的手中。这就是我所学习道的人道。站在城楼上面,风儿呼呼地刮着。心中既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怆;也不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期盼,更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有的是什么呢?我也说不清楚,只是感觉,阴雨过后必定有阳光,黑夜过后黎明一定可以到来。

紫殿金宫锁虬龙
左右文武尽言空
难得如意展大鹏
只道民间存万苦
江山满眼虎狼虫
苍天直刺还春风
(词寄《浣溪沙》)


人道第二

我叫孙昭,字祥琼。芳国的前公主。先夫在世的时候,我就是金枝玉叶,顷国的明珠。我的世界就是那个城门禁闭的鹰隼宫,我的生活就是起舞和歌唱。宫门外的世界我几乎什么都不知道,所知道的只是父王为了净化这个堕落的国家,操碎了心。虽然他和母后在我的面前永远都是和眉善目,但是有时我也可以瞟见他们威严、肃穆、严厉的眼神。我从没有想到要了解外面的世界,那不是我的责任,我没有这个义务。因为我是公主,公主的责任只在这片红墙金砖围起来的地方。许多年以后,回首那段时光,有一首诗句是我生活的最好写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 江尤唱后庭花”。虽然我不是卖唱的歌女,但是本质上,当时的我和她们没有差别,甚至我还不如她们。如果那样的生活还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像晋惠帝一样,听说民间没有饭吃,而反问为什么不吃肉?可能你觉得可笑、荒唐,但是我怀疑我会这样的。不知道我应该感谢惠州侯,还是应该憎恨他。先父、先母毕竟都是他杀的,而我也变得一无所有。失去的不仅仅是仙籍,更有青春,以及无以言语的荣华。面对这样的失落,我哭泣,我向上天抱怨。我认为我是那样的无辜,那样的不幸。的确,我是公主,但是我并不知道父王的作为。我没有任何的责任。如果父王有失道的地方,上天自然会惩罚的。即使是这样,也和我没有任何的关系。何况我并不认为父王有任何的错误。不管惠州侯用怎样的言语来掩饰,在我看来,他的行为就是弑君,就是造反。该受到惩罚的是他,而不是我。我期盼有秩序恢复的一天,不过我等到的却是百姓们的拳头、腿脚甚至石头。我茫然,不知道为什么,直到有一天我了解到在庆国有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女人,而且还是一个胎果,当上了国王,过起来原属于我的生活,穿戴起了原属于我的珠宝。我痛恨她,痛恨景王。因为她的到来使得我失去了所有珍贵的东西。报仇,然后夺回原本属于我的东西,这个念头逐渐产生,并且牢牢地占据着我的思想。感谢惠州侯,是他把我从乡人们的仇恨中解救出来,也是他给了我复仇的机会,不是向惠州侯,而是向景王。
什么是天意?天意就是偶然。没有乐俊,我不会是现在的我,没有乐俊,也许我执著于向景王“复仇”。和乐俊在一起的日子虽然短暂,但是却使我改变了不少。特别是那句“比起衣衫褴褛,竟然没有我这个外国人熟悉芳国的情况,更加值得羞耻吧?”,让我无地自容。我开始反思过去,反思我作为公主的责任,反思我“复仇”的理由。我认为我失去了优越的生活是多么地不幸,但那时,我突然发现,我的确是不幸的,但不是因为这个缘故,而是我在做人这个方面。我一直以来都没有走在正确的人道上面,直到经历了这么多的变故,我才偶然地发现问题的本质。我应该感谢乐俊,我更要感谢惠州侯以及供王珠晶,还有乡里的同胞。虽然他们对待我是那样的严苛,但是没有这样的磨难,我怎么能找到真正的“人道”?
曾经为父王的行为辩解的我,没有想到也会情不自禁地拾起石头,投掷出去,掷向那所谓权法的象征。面对民间的疾苦,面对官吏的横征暴敛,我不认为是景王的过错,我认为是没有人将真实的情况告诉她。就像我原来一样,在那深深的王宫里面,景王就是聋子和瞎子。我一定要见到景王,不是报仇,而是弥补我原来的过失,将我所见到的现实告诉她,劝谏她。原来我没有尽到的责任,我现在要以其补偿起来。痛苦我一个人承担就可以了,我不愿再有人重新走我的老路。
幸运的是,我见到了景王,而且她没有走我的老路。她自己发现了问题,自己正在解决问题。我所有的顾虑都是杞人忧天。风儿吹过,我感觉到的再也不是悲伤、寒冷、孤独、寂寞。这么多年来没有笑过的我,重新找到了欢笑的感觉。

凤锦宝钗玉叶
金枝燕舞莺歌
从来不问碗中禾
哪理国人饥饿
不想翻天覆雨
民间历尽蹉跎
朱颜无色骨巍峨
人道真途重涉
(词寄《西江月》)


人道第三

我,大木玲,一个背负悲伤的日本女孩。如果没有跌下悬崖,如果没有漂流到这里,我也许早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不过,我现在在这里,这个奇异的世界里,我和死亡有什么区别呢?相对于浊那边的世界,相对于母亲在的那个世界,我就是死了,虽然我现在实实在在地活在这里。
离开了原来悲惨的世界,本以为会是新的人生的开始,不过伴随着我的永远是不幸和悲哀。至少,当时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是海客,所以没有人理解我,没有人关心我,没有人体谅我。后来,有了仙籍,可以和这个世界沟通了,幸福的曙光仿佛就在眼前。可是,可是……终究我是海客,终究我是这个世界最可怜的人。即使不老不死,每天只不过重复着痛苦的感受,而且还要用笑脸面对每一次的痛苦。我几乎没有活下去的勇气,直到有一天找到了精神的支柱——景王。是的,这个世界只有景王可以理解我,可以将我从苦痛中解救出来。因为,她同样是海客。见到景王,然后在一起愉快地生活,这是我活下去的理由,这是我人生追求的目标。无数次在脑海里憧憬着那个时刻,无数次在梦里幸福地挽着景王的臂膀,四周都是春光和鲜花。
终于踏上了觐见景王的旅程,终于有了改变人生的机会。虽然现在看来我的人生和梦里面的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那个沉浸在痛苦中的我就是在那个旅途中被改变了,不仅是一点点,改变了很多很多。一切都是从遇到清秀开始的。一直以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这个海客是最痛苦的,是最值得可怜的,我总是用泪水洗面,诅咒上天的不公。不过,聆听了清秀的故事,我不再抱怨。原来这个世界一样有和我痛苦的人,而且还不是海客,而且所遭受的痛苦一点不必我的少。有清秀在身边,我的那点痛苦算不上什么;有清秀在身边,我感觉到久违的幸福,决不是幸灾乐祸,而是同命相怜,而是惺惺相惜;有清秀在身边,我感到了温暖。能够把我那并不雄厚宽厚的肩膀借给清秀使用,是我的荣幸。倚靠着清秀,前面的道路虽然有些崎岖,但是光明和幸福已经越来越近了,我是这样感觉的。
不幸的是,前面等待我的还是不幸和由此产生的痛苦。清秀去了,因为我没有照顾好;清秀去了,因为景王没有尽到国王的责任。面对又一次的晴天霹雳,我哭了,比以前任何一次都要厉害。不过,当我想起清秀的那句:人的哭有两种。认为自己可怜的哭,只是小孩子的泪水。清秀虽然去了,但是我感觉得到他在看着我,鼓励我,鼓励我勇敢地站起来,鼓励我将悲伤、仇恨偿还给应该受到惩罚的人。怀着这份勇气,怀着这份情感,我将景王看作我的敌人。我不再是以前那个逆来顺受的玲,我也会说“不”,哪怕她是我曾经敬仰的景王。清秀的死完全和景王没有关系吗?如果不是景王的庇护,清秀一定幸福地依偎在我的臂膀上,而我也能从清秀单薄的身体中体会到温暖。我是这样认为的。
傀儡?景王真的是傀儡吗?对于祥琼的话我是又怀疑的。不过渐渐地,我被祥琼说服了。我渐渐明白,世界上承受痛苦的并不是只有我,只有清秀,还有祥琼,就是景王这样我所羡慕的人,一样有自己的痛苦需要承担。终于还是见到了景王,她并没有梦里那样美丽,但是她很高大伟岸;她并没有梦里面那样无忧无虑,但是她已经找到了自己应该走的道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可以说已经实现了。虽然我的人生并没有变得平坦一些,不过我要感谢清秀,感谢景王,感谢我遇到的所有的人。是他们共同使得我明白,我不是这个世界唯一痛苦的人,世上的人皆有痛苦。有的人看起来愉快地生活,是因为他们让痛苦随着风儿一起远远地吹走。

从来沦落
郁郁双眉锁
惯看人间伤冷漠
天下何人似我
相逢何必相识
今天便是相知
自古谁无苦难
与君并马前驰
(词寄《清平乐》)


人道随想

此人道,非人道主义的“人道”也。这里的“人道”就如鸣人说的“忍道”一样,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一种人生的行为准则,就是自己做人的原则。不管你是怎样稀里糊涂地过着生活,你都有着一个自己所坚守的行为底线,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应该怎么做,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道”。
看过阳子、祥琼和玲的故事,归根到底的主题思想是:怎样对待人生中的挫折。没有人生来就是一路平坦的,没有人不会遭遇到坎坷以及挫折。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历了一次次的磨难以后,回头看看,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沮丧。人总是会成长的,所谓的“成长”,我理解就是一次次跌倒,然后爬起来继续前进,然后再一次跌倒,然后再爬起来前进……,在一次次的跌倒、爬起来的过程中,我们就长大了。无论我们如何谨慎小心,磨难总是会伴随我们的。磨难是绝对的。面对磨难,我们大可不必沮丧,大可不必怨天尤人,大可不必嫉恨任何人。耶稣说: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需要赎罪。我说,人生来就是需要解救的。谁来解救我们?当然不是不是上帝,是父母?也不是;是老师?也不是;是同学朋友?还是不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我们的就是我们自己而已。
没有人是不追求幸福的。所谓的幸福,我理解就是从跌倒到爬起来的那一瞬间的内心感受。幸福是建立在精神的层面上的,即是心理的满足感。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得到别人的认同。在家,我们需要父母的认同;在学校,我们需要老师的认同;在单位,我们需要上司的认同。只有被认同,我们才会觉得我们的个人价值得到了尊重,我们才会觉得我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阳子为了得到臣民的认同而奋争;祥琼为了取得人们的认同而奋争;玲同样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而奋争。暂时把话题扯远一些,我爱罗的悲剧不正是因为没有人认同他,而他在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的路上走上极端的吗?有形似命运的鸣人,难道不是由于有伊鲁卡、卡卡西、猿飞等人的认同,而没有成为我爱罗第二的吗?其实,乐俊之于阳子,乐俊之于祥琼,清秀之于玲,都是有着这样一层认同的关系在里面的。
很多时候,磨难是和责任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因为我们承担着某种责任,我们才会在前进的道路上遭遇到称之为磨难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负有责任,那么不就无从谈起磨难了吗?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说,的确是这样的。但是,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具有社会的属性。人一旦接触社会,就开始承担社会赋予他的责任,也就开始了充满磨难的人生。我们总是被教导:人是平等的。不过,我认为,人不是平等的。在承担责任方面,人绝对是不平等的。不说远的,阳子、祥琼和玲,她们三个人所需要承担的责任绝对就是不同的。要说世界上有绝对的真理,我认为这就是其中的一条。正因为这样,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不同的,我们每个人所需要寻找的人道也是不同的。
人道,人道,人生的道路。不过确切地说,人生是荒野,身后是我们曾经走过的路,自己开拓的道路,而前方的道路需要我们继续用双手双脚去开拓。
人道,人道,人生的道理。简单地说,就是活着的意义。人生的道理不仅仅是原则和目标,更是体现在过程当中。所以,如同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指纹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两个人所寻求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是完全一样的。
不知不觉想起了前国家男足主教练米卢的名言:态度决定一切。困难也罢,磨难也罢。重要的永远不是它是否存在,重要的是我们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它。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逃避,一直到死亡的那一天。但是如此这般,我们看到的永远是灰暗的天空。唯有积极奋争,我们才发现,面前的灰暗其实就是一片薄博的烟雾,只要我们愿意伸出我们的双手,我们就可以把它拨开,重新看见灿烂的阳光。人们不是常说成功和失败之间仅仅隔着一层纸吗?人生磨难也如那张纸一样,戳破它需要的不是力量,而是勇气而已。


人道题外

去年的时候就听说《十二国记》是一部十分值得看的作品,所以一直把希望埋藏在心理。后来市场上总算有了,毫不犹豫地买到手,结果还是直到现在才有时间观赏。
总体来说,各种媒体对于它的赞誉,我认为并不过分。它的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在快餐作品以及纯商业作品泛滥的今天,能有这样的作品出现,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加之它中间深刻的中国印迹,更让我在看完以后,久久不能忘怀,直至拿起笔,将心中所有的感慨写出来,形成这里一个个的方块汉字。
《十二国记》有许多可以抒写的地方,我选择“风之万里 黎明之空”作为切入点,是因为在这一篇章当中,其情节是最跌宕起伏的,其场面是最壮观的,其人物是最有生气的。一个日本人,能将中国古代的宫廷政治描绘得如此绚丽,不能不让我这样一个纯正的中国人感到佩服。
我是学理科出生的,但是,我内心里更喜欢文史,对于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的兴趣尤其的大。现在社会总在抱怨现在的学生人文素质不高,所以诸如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事件等一次次地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我们有些人,一直在呼吁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且编纂了一系列的人文图书,希望能扭转这样的局面。不过效果嘛,大家自己心里有数的。
为什么在我们这样一个有五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度,在这样一个拥有丰厚人文思想底蕴的国度,会出现所谓精神跨掉的一代,会出现需要全民弥补人文文化的情况呢?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先生首先提出了“德先生、赛先生”的概念,从此,民主和科学成为了一代代中国人毕生追寻的目标。不过,可能是由于西洋的坚船厉炮对于我们这个民族伤害太深了,所以,我们一直以来坚信“落后就要挨打”的信条,什么落后?勿需多言,科技落后也。然而,对于另外一位“德先生”,也即是人文思想,我们的关注就少多了。事情过去了八十余年,历史的车轮已经踏入了二十一世纪,我们发现,科技上,我们依然落后,而在人文方面,我们的进步就更小了,似乎还有所退步。
当一批批的学子,挤入信息工程、计算机应用等热门学科的时候;当一批批的中国人有了不同的目的,掀起一浪浪的英语学习热潮的时候;当盖茨成为偶像的时候;当网络上充斥着“GG、MM、TMD”的时候;我们看到,有许多的青年学生写不好汉字;有许多青年学生不会写信(并非电子邮件);有许多青年学生不知道传统节日的渊源;有许多青年学生对于中国历史就是一塌糊涂。过去,我对这样的报道会摇头,现在我已经麻木了。不过当看过《十二国记》后,又激起了心中的涟漪。
前段时间,有关韩国准备将“端午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传闻,在神州大地炒得沸沸扬扬,一时间,谩骂、仇恨、忧虑、反思铺天盖地地袭来。不过时候,当真相浮出水面的时候,一切归于平静和沉寂,仿佛没有发生一样。有关民族文化的保护的讨论也不了了之了。这就是咱们中国人。当我们的同胞鄙视、谴责外国人(特别是日本人)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用现代的思想加以“糟蹋”的时候,我们是否真心的尊重爱护过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呢?看看现在电视中充斥着的“戏说”戏,看看一幕幕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卿卿我我和爱恨情仇的悲喜剧,再仔细研究一下近来广电总局有关的通知文件,我们就知道我们自己的态度了。不能尊重自己的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我们还在一味埋怨青年的一代,是不是有些过分?有些毫无道理地推卸责任?
唉,说起这些事,总有些气愤,有些无奈,有些欲罢不能。还是把话题转回到《十二国记》上。
看阳子,总觉得小野对她塑造有武则天的影子。可能因为她们都是女君主的缘故吧。她们一样坚毅,一样从稚嫩走向成熟。很多人说,《十二国记》的设定参照了西周的政治体制,我倒是认为,其中唐朝的色彩更浓厚一些。因为,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大唐的魅力是永恒的,是远远胜过西周的。另外,日本的开化也是从学习大唐开始的。所以,以唐作为参照更让人信服一些。谈起武则天,我又想起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的设置。无论是刘晓庆出演的《武则天》,还是归亚蕾出演的《大明宫词》,以及关于武则天的种种传记,都有其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更名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的情节和记载。这更加使我确信,《十二国记》中有武则天和唐朝的影子。不过,没有武则天几十年宫闱生活的经历,阳子想要超越则天大圣皇帝几乎是不可能的。
《十二国记》中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君权神授。当所有的君主用神话以及宗教来宣扬“君权神授”的时候,小野自己创造出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君权神授的世界。神选择麒麟作为自己在人间的使者,通过它来选择人间的君王,再通过君王来治理人间百姓。君王的废立全仗神,君王的权威也完全由神授予。虽然君王的成败在于得道或者失道,然而其判断的权利完全在神的手中,百姓只有祈祷的权利而已。在这样的世界,神高高在上,主宰一切,无处不在,但有无影无踪,从来没有露面。对于这样一个绝对的权威,没有人是可以违抗的,没有人可以疑问的,否则就会遭到“天罚”。这合理吗?显然是不合理的,不过想来又是合理的。世上是不会有绝对的真理存在的,不过人们是宁愿相信有这样的绝对真理存在的。所以世界上就有了神。君权神授,说起来非常冠冕,其实不过是狐假虎威的伎俩而已。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它确是不需要负任何责的,所有的责任都由它的子民和它在人间的使者承担了。因为神是不会犯错误的,真理是在神的手中的。这就是神权的真谛。
当我们这个受到帝王政治五千年摧残的国度,共和了百十年后,依然宣扬着“皇恩浩荡”、“青天大老爷”的时候,我们的邻居却在一个君权神授的国度宣传“朕即是大家,大家即是朕”,我感到汗颜。
对于小野的中国情结,我是不幸还是庆幸呢?当国人在外国人制作的游戏中体验我们自己的历史的时候,当国人将虚幻的数字01理解为过去真实存在的历史的时候,我是不幸还是庆幸呢?“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很好。不过,当民族的永久成为世界的时候,当民族的需要从世界中泊来的时候,我是不幸我们的民族文化衰落,还是庆幸我们民族文化的的伟大吸引力呢?


最终篇:九州生气待风雷


耳边响起了梁邦彦作的主题曲,眼前出现了异彩亮丽的飞天壁画,此时此刻,我很伤感。当国人为几百,乃至上千的流行歌手演唱会门票争执的时候,有多少国人可以分辨古筝和古琴?当国人惊讶、赞叹、羡慕西方抽象主义绘画的时候,有多少国人可以理解传统写意山水的寓意?
想起了刘禹锡的诗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不是没有人意识到,不是没有人忧虑到,不是没有人反思到,只是纷乱的世界迷惑了我们的眼睛。
《十二国记》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十二国记》也不仅仅是《十二国记》。我们所看到的可能仅仅是阳子的故事,但我们看不到的,却远不是阳子一个人所能演绎的故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主席的诗句,权作本文的结束吧。
级别: 小朋友
注册时间:
2003-08-12
在线时间:
11小时
发帖:
2548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4-08-19
前面是疯狂考据,后面是中国人伦教育分析
看到偶吐血= =
楼主偶崇拜你啊T-T
至于感想…………偶要认真看………………
级别: 光明使者
注册时间:
2003-05-08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5663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4-08-19
看的超晕啊……强文!:D

不过十二国的文章没有重点写浅野的部分,对俺来说都是种遗憾,是种残缺 :p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opportunity to ABUSE that power.
--- Black Mage, from 8-bit theatre
(又名:被奇诺TD委员会,奇诺后宫队,奇诺同好会等) :D

还是OPERA最高啊!!!MYSTERY!!!这也能算是BLOG么?-_-b
级别: 工作组
注册时间:
2004-07-31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307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4-08-19
我个人观点~楼主的文好像大杂烩~各种东西放在一起~让人顿生无言以对之感~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2-07-25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51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4-08-19
读完只有四个字: "五体投地!!!"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3-12-24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154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4-08-19
加油阿
楼主
写下去
建议你写小说
绝对比韩寒,郭敬明之流好得多
级别: 工作组
注册时间:
2002-08-11
在线时间:
37小时
发帖:
6272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4-08-20
纠正一下,景,延等是十二国的国姓,阳子以国姓为王,叫"景王",而所谓的谥号则是死后的尊号,如阳子前面的景王谥号是"予王",雁国的"枭王",才国的"尊帝"等,这些才是"谥号"所以[《十二国记》中的每个国王都是有个谥号的,例如景王、延王等]要推敲;再则[十二国记》中的年号,基本用**王(谥号)**年。]也不是谥号,而是年号,如"赤乐3年,内宰乱".
本人的一点观点,十二国已经不是"神"的世界了,而是"天"的世界,正所谓"天赋王权",王就是神,而天是有着约束作用的宪法.....

人は誰の奴隷でもない、そんなことのために生まれるのじゃない。他者に虐げられても屈することない心、災厄に襲われても挫けることのない心、不正があれば正すことを恐れず、ケダモノに媚びず、私は慶の民に、そんな不羈の民になって欲しい。己という領土を治める唯一無二の君主に、そのためにまず、他者の前で毅然と首をあげることからはじめて欲しい。

到世界的尽头看日出
级别: 光明使者
注册时间:
2003-05-08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5663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4-08-20
说起来十二国中王的谥号估计都好不到哪里去,王失道才会死,所以王死掉前应该都没干什么好事……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opportunity to ABUSE that power.
--- Black Mage, from 8-bit theatre
(又名:被奇诺TD委员会,奇诺后宫队,奇诺同好会等) :D

还是OPERA最高啊!!!MYSTERY!!!这也能算是BLOG么?-_-b
级别: 风云使者
注册时间:
2003-08-24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4475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4-08-20
这一次十二国记会夺冠么??

级别: 禁止发言
注册时间:
2003-12-03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942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4-08-20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4-07-12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126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4-08-20
该怎么说……细细剖开,逐个研究,每个段落都驾驭得很好,但整体…其实跑题了……|||

不过这“论文”——姑且让我这么叫它——是我打死写不来的~了不起~

级别: 骑士
注册时间:
2003-06-24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1229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4-08-20
笑,原来十二国记的考证狂不少啊,握手握手,有机会多多交流啊。


代答iliiad :
楼主的文是根据小说写的,而浅野则纯粹是动画原创的角色,因此当然不会写他啦。

一川芳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个人主页:飞雪漫天 
级别: 圣骑士
注册时间:
2004-07-08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1541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4-08-20
人道——为人处世之道,怎样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风黎中让人受益最多的就是关于这一点的阐述啊

感觉的确像杂文,随处可见楼主的思考:)佩服

ps:什么时候社会才能用“人道”的观点看待一下大学生的素质?
要求完学历,证书,又来要求工作经历。
笑话,不让人工作哪来的工作经历?
在学习和考证的同时,还在工作(不是兼职),果然是能者多劳吗?
虽然比起海外打工留学的人们来说,国内还是轻松多了……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4-06-25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53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4-08-20
写的好,还是在动画论坛学到的东西多。广电的头头们,令人寒。
级别: 风云使者
注册时间:
2003-12-25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5016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4-08-20
偶是纯粹近来崇拜一下的==
老实的承认,没有拜读完毕,太长了,眼睛变成这样了@@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