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多少人看过高桥努的《Blue Heaven》,姑且先打一耙。
这偏色彩显,看得我郁闷啊……
-----------------------------------------------------------------------------------
他的伙伴只有暴力,鲜血是铺洒在幕布上的唯一色彩,他的眼光细腻、敏感,但从不注视任何一个旁观者,脸上尽是那种能杀人的不在乎。犹如一只暗夜中的蝙蝠,他优雅地穿梭在沉寂中,说着谁也不懂的话语。镜头间流动着慌乱和乱云飞渡般的萧条,而我们则希望从他身上解读出人性深刻。
这形容的话说在前面,便能赶走一半人;不说,能赶走另一半。然我是有心理准备的,正如在看《Blue Heaven》前。我认为自己足够闷呆,所以我完全能够忍受或者说扒开墙缝欣赏他们所说的深刻。因为我也自以为很深刻的。深刻对好多人来说,就是换种说法叫忍受。例如此前的《地雷震》,我是怀着敬畏坚信这作品是在着力表现“人性的挣扎”和现代人“对生命的蔑视”的,而且把敬意保留到了看完手头这部漫画前。
但我最终还是把这敬意丢掉了。我承认,我只记得了视觉刺激,还有看这漫画时耳机里Manson唱「Nobodies」的嘶哑吼声。我试图按照将我引入此门的前辈们的意见,从第一句对白就开始寻找蛛丝马迹,但到头来把自己累得够呛。
从一开始,它就不需要你去辨明黑白,你需要做的,只是从黑白分明中读出另一层意思。豪华客轮Blue Heaven在航行中救助了两名落难渔船船员,其中一人叫李胜龙。参与救援的保卫佐野从另一获救船员处得知,李胜龙几乎杀光了原来的同伴,而他现在已经混迹于旅客中。对于全船人来说,对于Blue Heaven——这个汇集了各色人种、几乎等同于微型社会的客轮来说,战争开始了。
漫画有它独特的画面感染力,在《Blue Heaven》中,这点已到了极致。全篇的镜头转换即使不加任何改动,也能直接移做一本出色的电影分镜表。《地雷震》中所有的画面优势在这里成倍地放大,高桥努依然擅长用刻意压低的笔调,对死亡和疯狂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熟悉的分镜下,人物内心世界和肢体语言通过布满纸面的粗线条勾勒出来,他们的欣喜,他们的木讷,他们的万分焦虑,他们的惶恐不安,他们最后的歇斯底里,特别是他们的眼神,无论卑微还是谨慎还是略带迷茫的喜悦,笔尖一挑,变成众生相。与之相呼应的有几个细节,一是女歌唱家两次与富翁见面时的表现反差,还有李胜龙的头一次笑,再就是李胜龙对夏川的感觉有了微妙变化,可惜都浅尝辄止于随后更剧烈的动荡中。
死亡能衬托出人性光辉的温暖和永恒吗?或者是更多的没来由的死亡?在《地雷震》中,如果说饭田响也还是为了遵循某种理念而行动的话,在《Blue Heaven》里,李胜龙和格尔夫则是因为失控的疯狂而滥杀。于是几乎所有人的行为都失去了准则,在格尔夫一番颇有希特勒遗风的鼓动中,所有的矛头都非常轻易地对准了亚洲人。从开始,Blue Heaven便是个缩影,有人指点我说这才是真实的还原,似乎是这样罢。但我后来就不明白了,为什么李胜龙从小就有着对杀戮的异常快意,格尔夫的废人老爹究竟用什么洗脑方式养出来这么一个只会向“右”想的儿子,而医生和船长的死如果仅仅是为了表现李胜龙嗜杀的话,更是只能引来反效果。开始我以为这只是在传达一种概念一种情绪,压抑下的挣扎,姑且不论做作与否,不正是高桥努最拿手的吗?同样的救赎同样的痛呼同样的感同身受,在我看来,《SkyHigh》哪怕更逊的《Alive》表现都比《BH》还要高些,起码在这些作品中,死亡是作为手段而非目的出现的,还不能强大到把所有的剧情都摧毁的地步。
在黑暗和混沌渲染太久了之后,结尾那一点布道似的话语根本不足以划破全篇的阴霾。在多数同类作品中,要么受害者的经历使人同情,要么害人者有着值得感动的故事,哪怕一丁点。《BH》没有,所有的情感都被失控的矛盾卷得一干二净。这个始载于9•11袭击之后、融合了恐怖主义的作品,并没有按照原先设定的脉络走下去,它任由杀戮和恐慌充斥了80%的画面,甚至某些细节做得比纯粹的暴力美学漫画《无限住人》还要到位,但主题迷失在不断的惊怵中,早已失去感动人的力量。它震撼了感官,却没穿透心灵。
工作用电脑染上了偏色的毛病,用久了再抬头看四周,眼底尽是蓝色。看《Blue Heaven》用的也是这台电脑,可也看出了偏执的色彩。人有疾,天知否。「低俗小说」中的乌玛瑟曼一件衣服没脱,照样把舞跳得致命得性感;西恩•潘的花儿在世贸塌了之后活了,是谓别样关怀;这故事不一定要血雨纷飞人物惨烈才显示深刻,犯不上。人生不乏狭路相逢时,不一定非要剑拔弩张,用于态度可,用于讲故事评故事也可。
在忍受了无数深刻的闷呆之后,宣告自己觉悟升级失败之时,便有人正告我:“难不成你喜欢Gantz”,想了想,要我在《BH》和它中间二选一,那没错儿,而且大家还都好这口儿。尽管我现在还时不时地从骨子里巴望着看到点不再是如此牵强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