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悲伤阴影你好,我是一个GK爱好者,看过了你前面的发言,我不得不说你除了对GK文化的喜爱以外还有一种韧性,我挺佩服你的,嗯,关于你说的那些问题,我想稍候再回答,也是为了回避一下你的韧性,所以我多废话几句先,也许等我说完了你自己就能明白了,呵呵。
先说说日本的模型发展史吧,日本的模型业是随着动画产业的兴起而出现的,早期只有plastic model就是塑料模型一个种类,因为模具必须用耐高温的钢材来制作所以只有少数大玩具厂商可以生产。最先表现人形的是田宫出品的1/35比例用来与自己的车模配套的驾驶员模型,(现在还只能叫模型)后来还出品了一系列1/20的人物模型如巴顿,隆梅尔等与田宫军模配套的人物模型,(很奇怪,不是1/24的),渐渐的燃起了将2d人物3d化的星星之火,然后……
1981年,『Figure』这个概念的出现成为一个模型发展的关键的转折点,率先由Bandai公司出品的Gundam Charactor Collection系列,首次出现了可以组装的人物模型,1年后Bandai又出了1/12的大比例的福星小子系列,可以改造的余地变得更大了,Anime Figure Model的概念逐渐在社会上成型并被各方接受,几乎是在同一时期,由TAKARA公司生产的名为『改造君』的Epoxy补土上市了,这种新补土比田宫的补土干的更快,干后体积收缩更少,成为一种更容易使用的改造材料。在1983年,更多的人物模型上市了,如明崎MOMO,MACROSS等动画主角的都被立体化。这一段时间,有那么一批模型爱好者在狂热的改造中磨练着自己的动手能力,于是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上逐渐孕育出来的就是……
GK (Garage Kits)诞生了,这要归功于医用硅胶和无泡聚氨基甲酸脂复制技术的出现,这种原来是用在牙齿医学方面的技术被广大模型爱好者用来方便的复制模型,使得以家庭为单位的低成本小批量生产变为可能,由这种技术制作出来的模型就被称为Garage Kits,意为“自家车库里做出来的组件”,这样的套件通常产量很低,因为材料费的关系卖价也比较高,一般只接受预定。第一次将GK商业化的人是秋山徹郎,他制作了明崎MOMO的树脂人形作为Bandai的月刊情报小册子《模型情报》给读者的赠品,而秋山氏也被称为日本Figure界的普洛米休斯,后来秋山和另外两个伙伴,朝野,伊藤成立了OFF,(Original Figure Factory),并且在该组织的刊物OFFワークブック上全篇登载了这种树脂复制的方法,对于GK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了更好更规范的发展GK市场,开始由大企业出资举办一系列的GK产品发表会,增加了GK Maker们与广大爱好者的接触机会,更方便的宣传和销售自己的产品,为了增加自己的知名度,maker们还会更加努力的制作出更好的产品,使整个GK业处于一种良性循环,其中很著名的就是由General Products 也就是今天的Gainax举办的Wonder Festival 简称WF,该盛会1992年后交由海洋堂举办,一年两届冬季和夏季各开一次。其他还有Hobby Japan Festival(后改为Japan Fantastic Contest 简称JAF-CON)等。总而言之,散落在日本各地的GK原型师通过定期的展销会形式消化自己的产品并获得市场供求的信息,使得GK的发展蒸蒸日上,至今不衰。
关于GK商业化的利弊这里就不累述了,主要还是版权问题。
GK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了,他既包括元祖GK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树脂白胚,又包括Action Figure(可动人形),Doll(娃娃),涂装完成品等衍生产品,而根据表现角色的种类还有细分,可以说是百花繁乱,日本人自己也会搞混,索性就都叫GK了。
不好意思,罗里八嗦说了这么多,大家都看烦了吧,那么话归正题。悲伤阴影,我要来回答你的问题了
首先! “手办”不是界定GK种类的词,请大家以后不要说某某是不是手办之类的话了。大家硬是要给“手办”定位的话,那么最多就是属于元祖GK的范围。
那么,悲伤阴影和大家讨论的问题就是大工场做出来的同样是人手上色的到底是不是元祖GK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手办”,对吧。
我的答案是:工厂采用耐热钢制模具批量做出来的材质是pvc或空心软胶或树脂等这样的GK不是元祖GK。
其实现在市贩的GK都会明确的标明商品的种类,PVC涂装完成品,未组装GK,Coldcast,软胶等等,我们会搞混以致搞到今天数十人在这里鏖战,完全是因为含含糊糊的用“手办”一概而括造成的。
手办! 我理解为一种精神,作者通过自己的作品想要传达给别人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等等,他们的作品都是双手+时间+金钱的结晶,我们称他们的作品为“手办”仅仅是对他们的精神表示认同或者否定而已。
悲伤阴影 我的QQ是16248516 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问我们可以来讨论,也欢迎其他爱好者一块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