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被 sakuraahn 执行锁定操作(2012-07-07)
—
熬夜看球的盯到现在估计都想骂街。赛前根据球员身价,表现,教练员资历,以及天文历史地理等因素对比赛过程进行预测的各路大仙也统统傻了眼,不要说巨星们没有撞上地球,连有起码水平的比赛场次都少找。如果说法国队踢成这操行是咎由自取,赛前状态相当好的塞尔维亚,荷兰和英格兰在场上却都和没睡饱一样的怂样能让人费解莫名。
世界杯出了什么问题?
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说,世界杯也许早该如此了。94年美国世界杯的时候,很多强队因为受不了北美夏季的酷热在小组赛第一轮大失水准,差点在预选赛淘汰了阿根廷的哥伦比亚甚至因为赛绩不佳闹出了人命。
尽管巴乔和斯托伊奇科夫等球星在复赛阶段终于拯救了那届世界杯,却依然掩盖不了一个回回而且日益严重的现象,即那些本该有优异发挥的球队最终折戟沉沙抱憾终生,一些被寄予厚望的球星表现平平。事后诸葛亮把这些悲剧英雄和吴下阿蒙的产生归咎于伤病,运气,战术失当,队伍不团结,球太圆,球不够圆,心理素质以至精神气质,肯定这一切都或孤立或一同起了作用。然而同样的球员在职业比赛中也面临着同样的这些困境,他们又怎么克服过去的呢?
如果说进入状态慢是94年世界杯一些球队遇到的偶发事件,那么到如今这种情形开始越发频繁的以传染病的形式定期扩散到几乎大多数球队和球员中间。
伤病是一个关键原因,但并不足以在宏观上改变一届大赛的整体面貌。
那就是职业联赛比锦标赛的容错率更大,在年均三十场的欧洲联赛中,一支球队可以输五场而仍有机会夺冠,一个球员可以8轮出现失误而在整个赛绩中打主力,在锦标赛中小组赛的一场失利就可能让世界冠军被扫地出门,球员45分钟内不能有令人信服的发挥就会被无情的扔回替补席给队友看饮水机。常年比赛本就极大的消耗着球员的精神和健康,不容有失的锦标压力就成了压断稻草的最后一头骆驼。
把一个球员或球队一年,或许四年的世界杯周期更适当,中的好球几率用百分比显示,假定普通球员正常和超常发挥的几率是60%到70%,明星球员在80%左右,球队的比例则大致相当,关键就成了剩下的20%到40%间的坏球何时,以什么频率出现。职业比赛可以通过人员轮换,较长的比赛间隔期和转会对球员,球队乃至球员与球队的相互影响作出最大程度的调整,所以黑马可以每赛季都踢爆豪门甚至夺取联赛冠军,一旦把视角放大到五年和十年之外,主宰职业比赛的就永远是豪门联赛,豪门球队和明星球员,而这当中资源最充足,能够最大化好球比例并均散掉坏球场次的球队,就是豪门中的豪门。
相比之下人员固定,赛程紧凑的锦标比赛就为难的多,联赛球队可以输五场仍不失夺冠机会,锦标赛输一场也许就万劫不复,关键球员在联赛中可以八场不在状态,主教练可以把他轮换出首发阵容三个星期让他调整。梅西,c罗和卡卡就除非断了腿否则再没有状态也只能耗在场上。
坏球出现的比例和时机其实难以掌握,触发因素也因人而异,而集合了几乎全部上述因素的世界杯比赛恰恰为坏球的出现提供了最好的温床,疲劳,伤病,状态缺失,队伍缺乏磨合,人员矛盾来不及化解,却要在30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背负起国家荣辱都让本应该进行夏季休整的职业球员不堪重负。而场次渐多,对抗升级的职业联赛毫无疑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欧冠的赛制是对联赛和锦标两种模式的有益的融合,主客场制最大程度的抵消了偶然因素对比赛的干扰。只是这种漫长的赛期和更多的场次恐怕不适合世界杯,除非参赛队伍能够重新被削减回24支或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