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2271阅读
  • 1回复

自己写的伪劣学术文:日本译制片(“吹替片”)发展史

楼层直达
级别: 侠客
注册时间:
2006-06-04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512
译制片(日本叫“吹替版”)诞生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洲。当有声电影诞生之后,美国人意识到,由于母语的优势,法国、德国等国的民众更愿意观赏本国电影。为了撬开欧洲母语非英语国家的市场大门,美国制片商开始在欧洲直接设立据点,招募配音演员,制作美国电影的外语配音版本,做好后直接送到德法西班牙等国放映。意大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力法要求外国电影必须有配音版(墨索里尼的命令)。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则普遍在二战后建立了外语电影的译制配音能力。直到现在,配音版美国片在德法西班牙意大利都很有市场。


1946-1948年,为了强化在中国的影响力,美苏分别在中国发行其本国电影的汉语配音版,但由于对汉语文化特点缺乏了解,他们制作的配音版都在中国遇到了冷遇。真正为汉语配音打下开门红的,是旅意华侨青年王文涛等人于1948年译制的意大利电影《一舞难忘》,该片配音感情真切、自然,受到上海舆论的好评,票房也十分理想。


这里要说一下,正规的译制片是不会出现背景声音消失的现象,因为根据国际市场惯例,一个电影的制片方在把某部电影卖到另一个国家时,只要该国有配音的需求,制片方就必须提供完整的记录有所有背景音乐和音效的国际声道素材带。外国引进方只需要将对白和背景音混合起来。出现背景声音消失的情况无非以下两种:一种叫内参片,不做商业发行只做内部参考用的资料性质影片;另一种是盗版片,盗版商无法从制片方那里拿到国际声道素材,只能遮盖掉原有的背景声音,否则原声会和配音同时出现在音轨里。


1953年,日本电视事业草创。当时民营电视台对外语电视节目要么采取“译意风(同声传译)”方式播出,要么是现场直播式配音(因为录音设备不足,被迫现场录音,如果没有ME带子,还得在现场进行效果音的拟音)。而日本电影院有很长的放映原声字幕版外语片的历史(始于1931年),因此直到2000年前,日本的外国影视片发行都呈现出”大银幕看原声、小屏幕看配音“的双轨矛盾格局。(日本影院上映字幕版外片的时间始于1931年)


1956年,为了对抗日益发达的电视事业,东宝、松竹等电影公司达成协议,停止向电视台出售旗下电影的电视播放权,并对旗下演员出演电视剧的次数和时长进行限制。同年,日本第一大民营电视台NTV从美国引进了16mm电磁胶片录音机,日本电视台开始使用录音方式进行译制配音。

由于电影演员不能随意参加电视台节目的制作,日本各电视台把目光转向了话剧界。文学座话剧团、青年座话剧团、回声剧团、演剧集团 “圆”、“昴”话剧团等剧团成为了日本译制片配音演员的主要供给地带(此外还有从广播剧团转业的)。即使在现在,与游戏圈、动漫圈相比,译制片配音圈中,话剧演员的比重仍然较高。


1965年,日本朝日电视台在周末晚间黄金时段开播了《周日国际影院》栏目(起初叫《周六国际影院》),全长两个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播映时间)。宗旨是将人们因为买票不便而错过的好莱坞电影送进千家万户。该节目执行固定配音演员制度,即为每部进口电影的主角指定一位配音演员,只要反响良好,日后该配音演员将固定担当该影星的配音,从而形成该节目的特色,配音演员在因此扬名的同时,也受到收视的压力。日后这一制度被日本其他各电视台乃至电影发行公司酌情沿用,九十年代后逐渐解体。

日本执行一人一角制度的配音演员一览:
成龙:石丸博也
阿兰德龙:野泽那智(1960年代中期起,朝日电视台指定)
施瓦辛格:玄田哲章(朝日电视台指定,2000年后成为施瓦辛格本人指定的日语版配音演员)屋良有作(富士电视台指定,因玄田哲章被施瓦辛格选中,近年逐渐边缘化)
查尔顿赫斯顿:纳谷六朗(查尔顿赫斯顿本人指定)
哈里森福特/周润发:矶部勉

值得注意的是,富士电视台的竞争节目《黄金时间国际影院》因为同在周末播出,与朝日电视台的《周日国际影院》成了死对头。凡是朝日电视台播过的电影,富士电视台在播映时一定会换一套全新的配音阵容,力争所有配音演员没有一个与朝日台版本重复,在配音水准上,富士台要求至少与朝日电视台打平,反正不能输给对手。朝日电视台也是以牙还牙,你富士台播过的电影,我朝日台播出时尽量换一套新阵容,配音水准和翻译水准争取压过你。到了八十-九十年代,这股竞争风潮蔓延到美国六大电影公司日本分公司的音像制品部门和日本各民营电视台之间。当年朝日电视台首播《虎胆龙威》,有人说,福斯日本分公司的录像带版本的配音就很不错,咱们版权都到手了,何不拿人家的配音来播?朝日台的主管张口就是”既然沿用录像带版本的配音,那么观众一转身到外面租盘带子就得了,还用看咱们的节目吗?优质配音是我台译制片的特色,咱们花钱做个更好的版本就成了。“后来,富士电视台为了跟朝日电视台和福斯录像带对抗,自己又花了数百万日元重录了一版。又如《生死时速》,日本一共配了四个版本,富士台一个、朝日台一个、日本民航飞机内放映版一个、福斯日本官方音像制品版一个。

在经费方面,日本一家接译制片制作的外包公司介绍过他们手头的案例,客户要求他们给一部港产三流喜剧片做公映字幕,同时做好DVD发行时要用的配音,客户最终结账时付了240万日元。如果单独做公映字幕,日本市场价是一部两小时的片子的成本在20-30万日元之间,换而言之那两百多万日元都花在DVD版的译制配音上了。据介绍,电视台在电视播映版译制片上花费的钱数能达到音像制品版配音的两到四倍(影院公映版的配音花钱更多,按照日本经济新闻的说法,从开始配音到出拷贝要花费两三千万日元)。上述那家外包公司接了电视台的一个译制外国纪录片的活,一个50分钟的片子,只用一个旁白,电视台出钱170万日元。

在译制机构方面,日本央视NHK自己出钱养翻译人员,它往外找的往往是配音演员。有时是引进方做好配音版给NHK来播,但更多的是NHK自己干。民营电视台则是委托专业的译制片制作公司如东北新社、glovision、ac create来做。他们往往有自己的翻译和译制导演。(东北新社最为典型,除了不养配音演员,别的都养着)但是有时民营电视台会先找人把台本翻好,再由电视台工作人员审查修正一遍,最后将审查过的台本交给外包公司。这是因为:1.民营无线电视台依靠广告费来经营。有时不得不删掉正片某些段落来腾出进广告的时段(这种做法限于爆米花影片,电视台对经典获奖影片是一刀不剪),这时需要修改台词,通过台词把删掉的内容补充上,最典型的是《机械战警》和《007之诺博士》;2.电视比电影受众面大,台本译文必须做到生动流畅、要生活化、口语化,让大家一听就懂,还不能使用带有地域歧视、民族歧视、出身歧视、职业歧视和性别歧视的不良用语。

一九九零年代中期后,随着收费电影台的出现和LD、DVD的先后普及,日本一度出现了原声片在小银幕上压过译制片的假象。收费台和音像制品让人们有更多的机会看到无删节的原版片(无线免费台播外国片要进广告),大家看着挺新鲜。但是由于LD、DVD普遍支持双语功能,降低了发行公司在发行配音版音像制品时的成本负担。(录像带时代,发行商得分别制作字幕版和配音版两版录像带,包装盒文字都不一样,印刷、物流成本都比只做字幕版录像带高)1991年,当录像带还是主流的时候,华纳在日本一年发售630个片子,只有30个有配音版录像带。2000年后,特别是2004年后,美商六大电影公司在日本发行的影碟,已经一多半都带了配音。同时,随着多厅影院的出现,加上人口老龄化,以及看着无线民营台译制片长大的年轻观众走进电影院,原声字幕片在大银幕的份额反而被挤掉一部分。(《环太平洋》最初原声和字幕一起上,票房只有八亿日元,后来上二轮片时撤掉原声,开放吐槽专场,票房飙到十六亿日元)

[ 此帖被17777-ss在2014-09-26 23:54重新编辑 ]
级别: 侠客
注册时间:
2006-06-04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512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4-09-26
日本国内主要负责制作日语译制影片的制作机构:


东北新社:有专职翻译和专职译制导演(日语叫音响监督),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拥有THX pm3认证的电影录音室。代表作《超凡蜘蛛侠2》
AC CREATE株式会社 有THX pm3认证的电影录音室,近期代表作《环太平洋》
Glovision Inc 角川旗下的公司,同样有THX pm3认证的电影录音室,近期代表作《社交网络》
东映技术中心,东映电影公司自己的技术保障中心,日本最好的电影音效制作基地,近期代表作《辛亥革命》,翻译多来自外聘人员
Telesis UI 主要翻译电视纪录片和电视剧:《黄真伊》《苍穹之昴》等等。
studio echo 拥有四个大型录音棚,有专属翻译人员,代表作《冰雪奇缘》。
HALF H-P STUDIO 设有做吹替业务的部门,代表作《地心引力》《霍比特人》,有专职配音导演。
JVC-建伍-videotech JVC建伍的子公司,实绩不详
broadmedia studio 这是家发行公司 兼做译制片业务。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