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魚腸劍 发布
哦,原来批评圈和消费圈是对立的啊,原来娱乐圈可以自己定立艺术的标准啊。
那你怎么解释「波普艺术」呢?那你怎么来解释百年前不被大众理解的艺术创作原则又是如何被今天的人当作常识的呢?后现代艺术风潮又是怎么兴起的呢?
阅读者又是什麽东西,他们作为整体又有何理性可言,艺术名家在量产痰盂上签个名就当自己的作品展出就正说明了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于艺术之间荒谬的关系,消费者的见解只能是逐利的风向标,啥时候可以当成艺术标准来看待了。
要是大众的意见真能当成和学院派分庭抗礼的标准,希特勒早就不当元首去做自己的招贴画艺术家了。
笑,就是因为大众没有认同希特勒的创作所以他才只好跑去做元首了啊。难道是大众认同了结果学院派没认同么?大仲马或者巴尔扎克这种,学院派爱认同也好,不爱认同也罢,活着愿意认同,还是死了然后再追认,等等等等,都无所谓,大众认同了,这就足够奠定它们的地位了,正如金庸一样。这就是消费者视角的观点。
因为我是搞软件的,这些年来的技术发展过程有太多例子了,我非常清楚学界和应用界的鸿沟有多么大,用学界的理论指导应用界的实作是多么的南辕北辙,会浪费多少时间金钱人命。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差异,不是因为学界的理论是不科学的,不规范的,不严谨的,仅仅是因为学界面对的场景和应用界所需要面对的场景完全是两码事的缘故。
消费者的见解,对于以消费者的需求为目的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而言,就是全部评价标准,对立不对立我不知道,但是消费者和评论界所面对的场景是完全不同的。把两者全部用最劣化之后就可以看出差异来:最劣化的消费者是完全受商业元素操纵而只从毫无真实感或者价值观的东西那里获得低层次满足,而最劣化的评论者则会完全不具备对于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评鉴能力,只能用一些空洞的,幻想和牵强的观点来对于作品进行批评和赞扬——看到差异了么?前者强调的是满足和收获,后者强调的批评或者赞扬,前者获得的是“阅读者的收获”,后者获得的则是“社会的审判”,需求不同,场景不同,所以对应的学术体系理所当然也不应该相同。
正如用军事学,社会学,历史学来衡量某个作品的娱乐价值是可能会很荒诞的一样,用艺术学界的理论体系也(可以)同样地荒诞。
为什么现在才提出来这个概念?为什么在批评界横行了几个世纪之后忽然要把这个拿出来?因为娱乐文化(说句题外话,“娱乐”这个词太浅了,阅读者从作品中获取的东西远不止一时的快乐那么简单)是随着商品经济和信息时代新崛起的东西,要说他们是新生事物可能不合适,但是他们确实是就在最近这半个世纪一个世纪才进入青春期,迅速的发育成熟,从一个边缘的孩童变成一个主流的大人的。对于这个大人的一切疑问,必须用消费者的视角才能说清楚讲明白,外人是插不进什么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