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安全问题 我爸爸的出生地 我妈妈的出生地 我的小学校名 我的中学校名 我最喜欢的运动 我最喜欢的歌曲 我最喜欢的电影 我最喜欢的颜色 自定义问题
水墨江南
kohaku
春意盎然
紫色梦幻
绿之印象
蓝色天空
黑色旋风
引用 最初由 luciferz 发布在我看来去掉科幻部分能否讲圆故事是衡量“科幻”作品是否科幻的的标志,所以没人把发条橙或者1984当作科幻。大都会没有那么左,甚至基本的概念都被Lang后来否定,其自身也承认作为一个非政治人士与其情节不如说影片的技术和建筑更使他感兴趣(;) ),剧本多半来自其妻子(担任联合剧本作者),整个影片混合着马克思主义,基督教,对国家社会主义的批评,以及机械化工业大生产的未来幻想,当时的表现主义的政治立场并非鲜明或者说单向的,至少不是披着外衣的在“欧洲游荡的幽灵”。
引用 最初由 海森堡的幽灵 发布难得发现有同好也喜欢这几部比较有思考价值的硬科幻作品,形制之下探讨几句而已。;) 我觉得去掉科幻部分后故事是否仍能讲圆是衡量科幻作品软硬与否的标志,比如星球大战,把激光剑换成魔法剑,飞机换成飞龙,故事也不会很奇怪。但GIS和MATRIX中的虚拟世界就是故事的核心,替换掉故事就进行不了。具体到大都会,看完两小时版给我的感觉就是用了大量象征手法(世界的架构简直就是标准的马克思二元论)描述未来世界的压迫与反压迫,结合魏玛共和国黄金时代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盛行,可以判断导演就是借科幻的外衣宣扬共产主义。1984也没人会人真拿它当科幻小说吧。P.S我确实觉得“eva去掉科幻的部分就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般的故事”,其实庵野的本意不正是想讲一个缺乏沟通能力的宅男的故事么
引用 最初由 牛黄解毒丸 发布metropolis动画是浪漫人机恋……请不要黑他……这动画剧场版在心里可是能和天空之城相提并论的存在
引用 最初由 luciferz 发布这帖又顶起来了……花开散叶,主题当然不同了,没有艺术家要重复前者:cool: 只是应楼主的问题列举而已大都会的替换神论简直就像是“eva去掉科幻的部分就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般的故事”论调一样,虽然Lang的原版剪辑没能保留或者发现,但简单的剥离科技作用,做哲学和主义的形而上……私以为不妥
引用 最初由 Vajra 发布虚拟幻境的源头----------------------------------缸中之脑1981年,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在他的《理性,真理和历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书中,阐述了关于“缸中之脑”的假想:“一个人(可以假设是自己)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被连接在一台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输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有关这个假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
引用 最初由 牛黄解毒丸 发布居然那么少人说LAIN。。。。。果然太内涵的片子就是没人气啊- -SO, 这方面的片子LZ应该先去看LAIN。 。
引用 最初由 海森堡的幽灵 发布这个……个人觉得LAIN与其说内涵不如说是主题不大清晰,或者说监督本来也没什么很想表达的东西,不太适合进行讨论。
引用 最初由 海森堡的幽灵 发布这几部确实都是神作,但探讨的主题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攻壳,MATRIX是在假设人的意识可以通过某种手段进入无机信息世界的前提下重新探讨生命的定义;2001太空漫游是人类进入太空之后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发生的进化(其实类似于X高达中的NT观);而阿尔法城更接近于1984式的政治讽刺电影,而黑白片METROPOLIS说的纯粹就是有机器人存在的阶级斗争,把机器人换成西里西亚的德国工人同样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