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动漫翻译之只加日文者、英文不译者”,论“伸手党、催片党、字幕组之间的那点儿龌龊事”
上篇:收藏技术
收藏底限:有中文字幕或中文配音。因为,无法弄懂内容的片子对我这个看片党没有任何价值。指望靠动画学日文的请远离本文。
我本人的收藏有三种(好坏资源200G俺全丢到硬盘里,不定期就巡查下= =||):
1、特别喜欢的。
字幕外挂。编码无所谓。X264、H264、WMV、XVID、RMVB……能满足我的清晰度要求即可。
至于要求外挂原因:一、我可能对某些字幕的遣词造句不太喜欢;二、我可能对某些字幕的字体或排版不满意。因本人搞过字幕及压制,一般会对喜爱的片子自行调整。比如《幽灵公主》、《他和她的故事》……
2、一般喜好的。
字幕外挂、内嵌无所谓。编码也无所谓。字幕质量尚可、能满足我的清晰度要求即可。比如《凉风》。正片自己只收了rmvb版。而且,此时我对容量的大小有较苛刻的挑剔,比如单集低于120M。但事实证明,作为DVDRIP级别的东西,比如我较喜欢的《美鸟日记》,一样可以做到均码率120M以下,画质音质照样满足我的要求(也许是我要求低?= =||)
例如:[FW][Midori_no_Hibi][美鸟日记][DVDRIP][AVC_AAC][01].mkv 容量:112M
3、喜欢的片头、片尾。(这个分两种:一种兼收正片,一种不收正片。)
只收外挂字幕、且带制作人名单的片头及片尾。字幕特效无所谓。
有些NCOP、NCED整体艺术效果好,出于鉴赏学习会考虑合收,比如《蔷薇少女·序曲》的片尾,比如《凉风》的片尾。而对于《濑户的花嫁》的片头(制作人名单跟画面是有机融合),则不收NCOP,它的正片也不收。
内嵌的、且字幕效果出众的——看心情了,基本上不收。当然肯定也有坚定的特效党——但看片党里的特效党肯定为数不多——谁会专门为了字幕特效去看收片子啊?反过来还有希望。^0^
下面稍微详述下收藏技术。
先说个事实:拥有顶级音视设备的人寥寥无几。能够配得起这些顶级音视设备的耳朵也屈指可数。买得起顶级音视设备的更通常很阔佬、很挑剔,他们不需要RIP的。
盲目收藏者有以下几种表现:
1、对音频编码及码率盲目挑剔。
比如ape、flac、320k的mp3、ac3之争等等,他们认为flac就是比mp3好,“码率大”就是好。全然不顾他那个不到200块钱的2.1小音箱(甚至千元以下的5.1音箱)能否表现出196K和320K之间的差异,更全然不管自己的耳朵能否听出196K和320K之间的差异。
还曾有人以音箱能完美放出齿音(即演唱者的呼吸声等),自己耳朵能清晰听出齿音而沾沾自喜,却根本不明白自己是在听音乐,还是在听齿音。
2、对视频编码及码率盲目挑剔。
有人固执地认为x264编码比任何编码更优越。全然不知道,x264之所以流行,一方面固然是它的编码质量确实不错,但更关键的是它开源。
更有人以下到最大容量的视频自豪,即便是一个20G的BDRIP文件。却不知道xvid提出的目的就是让影片在媲美原画质的基础上容量缩小为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3、对画面分辨率的盲目挑剔。
有人认为画面分辨率越大越好。把DVD压成1024*768、非720P不下等等等等。却从不考虑下自己的观看习惯以及自己的习惯是否正确(比如观看距离)。也从不考虑自己的显示器硬件条件。更不考虑展望未来。
举个例子:
5年前即2004年左右,刻盘是以CD为主,当时DVDrip刚流行。那时的主流显示器是17寸纯平。
进入2008年,是17纯平过渡到19宽屏液晶的时间。而刻盘也早是D5普及时代,此时BDrip流行。
更为有趣的事实是:在这五年内,所有的好片基本上都经历了VCD到DVD的洗版。而经典影视更是经历了DVD到BD的洗版。
那么下一周期是什么显示器?5年后会各个经典影视会如何洗版?我不知道。
我所知道的是,换了19宽屏的我在未来3年内不会再换新。因此,向来躺到床上看、离显示器2米远、显示器点距为0.283微米、显示器分辨率1440*900的我绝对不会收大于540P的片子——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我自己压小,没时间弄的就让它躺硬盘里——当我离显示器只有1.5尺不到时,通常我不会开全屏视频,因为视压太大,眼珠子太累。
关于受众的分析。
1、截图党大致可归为外挂党。
2、具有字幕修改能力、并有修改意愿的受众到底有多少?这东西我没数据支持。要不要做个各论坛联合调查?唔,要不这样好了,我先编一个数据。比如5%这个数字您觉得满意否?^0^
我个人的感觉是:很少有人有这心思,甚至会因为懒惰而懒得修改。比如我手上的《棋魂》字幕。对绝大部分的受众而言,字幕过得去就行,画质可以就行。更有一批在线党无视一切,只图个先睹为快。
(关于更深度的收藏技术分析,我以前在技术版发过一文,现在再版整理中,就暂不提供链接了。)
上边絮叨了这么多,是为了结论下面这个例子:
伸手党“c34096275”——
希望漫游以后所有出品的720P动画都是外挂字幕,不要内嵌影响画质。
本人非常支持生肉+外挂字幕的。希望漫游不要再把720P的动画压缩成MKV。很明显画质没有生肉的好,而且字幕无法修改。
发现错字也只能光看着挺别扭的。
RMVB已经压缩过了,为什么连720P的都要压缩呢?
什么片源都要自己压缩过,是不是心态不平衡。怕外挂字幕被人盗用?
不就个外挂字幕而已,用得着像收费版权那样保密吗?
就算真给盗用了,那又怎样?
你压缩了只是浪费电费啊,现在看720P谁喜欢压缩过的?
日本人的AVI清晰,可是漫游非要内嵌压缩。
好吧,如果说压缩技术不过关,那么画质先不说,技术需要时间来提高。
就说你们完全不需要技术含量的放出外挂字幕吧!~
做种子的时候放出几十K的字幕文件会很难吗?我本身就下日本人的生肉了,就缺个字幕文件。
可是你们发布的却都是低画质的内嵌字幕。文件还是几百MB的,下载时间浪费,网络资源浪费,主机寿命损耗以及电费等等不多说了。
你们该学学其他美剧韩剧的字幕组。人家每次发布都有外挂字幕的,不会像你们这么踌躇和小心眼。还担心字幕盗用~
内嵌字幕错别字根本无法修正,完全无法收藏
另外发现漫游论坛里面的人,大部分都是气量极其小。只要谁提建议或修正的问题,就一直被骂。
作为一个曾经的压制人员,我可以定性这位是收藏技术小白的“伸手党”,并给出分析结论:
1、喜欢外挂,提出收藏要求——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片子。只是如此一来,大概每个片子都会有外挂拥护者。如何满足这种要求?
小白总是要有人教导其成长的。比如被字幕组强推后,高清现在基本上被X264编码统治了。但x264能成功也跟它天生就是处理高清有关,跟压制人员认同感较强有关。相反的例子则是低码率级别的x264取代rmvb,因为压制人员的认同感并不一致(我是中立者,哪个看起来性价比好我就下哪个^0^),而且就实际效果(质量和效率)而言,x264并不能完美胜出。所以,市场也决定了rmvb一时半会不会消失。
此外,技术的发展比如MKV总是让人偷懒的,字幕组也可跟着偷闲的——除了被困于vobsub那老旧渲染引擎的真正华丽丽的特效~~
举例而言,EVA-FANS的EVA版本有两个,一个是MKV(全外挂,包括不能说简陋、但也不能说如何华丽的剧场歌词特效——很多特效不完全兼容棒子播放器,故此它还提供了专用播放器及使用指导——还做了字体内封,除了少发布字体外,还顺便解决了小白不懂安装字体的情况),一个是RMVB的全内嵌。
再举例一个:TXXZ的《棋魂·迈向北斗杯》,它的片头华丽特效是内嵌的(不过我要先批下它的无中文翻译,至于理由,后边“翻译篇”再谈),正片是外挂的,然后它又提供了一个无内嵌字幕的片头。
实际上上述两个例子是互相印证的,即当预测到硬件跟不上时,就以软方式解决疑难。
2、内嵌?外挂?华丽特效?简陋特效?720p?1080p?……有没有人想过自己在收藏啥东西?自己的能力如何?自己的硬件如何?
作为伸手党之一的我,建议是:各位伸手党有时间多学习下,明确下自己的需求。
3、盗版。自从MKV流行后,越来越少人过于在乎字幕版权这东西了。相对两年前,外挂是不是多了很多?“c34096275”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啦——大部分字幕组都在跟着时代走,而坚持传统且有一定市场依据的也不会就此消失。
此外,作为免费的产物,爱的结晶——字幕及质量,伸手党心里有杆秤。而另一方面,无论是二区直灌、三区转录、还是RIP转DVD,没有黑心到家的盗版商会有一个最低原则——加上中文字幕即可,管你外挂还是内嵌。
一个真实的例子就是,我手上有张《热带雨林的爆笑生活》,封面是这样写的:“保证DVD画质,高清晰大容量,640*480标准DVD画面。”
但事实上它是内嵌的RM(还不是RMVB),上边有好几个水印:漫迷之家V9、路西弗工作室、幻想字幕组。而且组员名单我还特感亲切:翻译是“石之轩”(大唐双龙传里的邪王),校对是“hikaru”(棋魂里的进藤光)。
浅论结束“收藏人”,接续中篇“龌龊事”。
中篇 伸手党、催片党、字幕组之间的那点儿龌龊事
先论字幕组,再批翻译人。
下面排除字幕组整体利益,做些简单分析。
为什么做字幕,主因无非有三:
一、爱。对片子的爱(无论是提供更高质量的字幕翻译,还是分享该片子使其广为流传……),对“分享精神”的爱,……
二、名。被人敬仰总是舒服的。
三、利。通常而言,进入字幕组可获得第一手的资源。也有极小的可能获得物质奖励。
为什么催片,主因无非有二:
一、爱。对片子的爱(想尽早看到),对某字幕组翻译质量的爱(你们翻译的好,能不能早点看到),……
二、弃。如果确认了烂尾,尽早放弃自是正理。
为什么伸手时作要求,主因无非有二:
一、藏。想收藏到更合适自己的格式。
二、利。可能会为了便于盗版、贩卖等等。只是卖盘者毕竟是少数。而且,无论是二区直灌、三区转压、还是RIP转DVD,不是黑心到家的规模盗版商会有一个最低原则——加上中文字幕即可,管你外挂还是内嵌。
站在字幕组的立场上:
一、为了爱而做。或者为了“分享精神——这样的爱”而分享。那么请无视一切(时间、质量、烂尾与否),只管按自己的步调发布自己的作品。如果爱多一点,比如为了让您喜爱的作品能广为流传,请尽量满足所有受众的需求推出多种类型的资源。(可悲的是“爱”也会被人拿来比较,于是为“名”而“爱”,转而拼速度啥的……)
二、为了名而做。那么请尽量满足可以给你虚荣满足感的受众们的要求。当然你也可选择不做。但爱名的不止一个。
三、为了利而做。只要是客户的要求,你必须尽所有努力满足,即便是无理要求。而当无理要求时,你也可以引导并和客户讲理。如果客户实在不上道,你也尽可说:烦了!不做了!但是,“伸手党的一些格式要求”我想不能归为“无理要求”一类。而且,好“利”者更多。
综上分析,作为曾经的字幕组人员,现在的看片组成员,我谨提供以下建议:
从分析上看,各党人士交叉点比较多的无非是“爱”,和和气气,退一步海阔天空~~ 作为占据动漫中端资源的主力军——字幕组而言,对受众要尽量耐心,觉得无聊时尽可无视之。对打听进度党简单告知绝不太监、或选择无视都行。若看着碍眼,也可从您本组的论坛等处清理掉。(我自己对待催片党、打听进度党的原则是:第一步:告知;第二步:无视;第三步:锁帖;第四步:删贴;第五步:拖得太久继续告知。基本上,人都是要面子的,催片党通常会止步于第二步。)
版权(这里的文字可选择忽略):
字幕有版权吗?有。作为翻译工作的一种,它是翻译者的工作成果,具有版权性。
片子有版权吗?有。它是制片人的工作成果,具有版权性。任何他人和组织非授权擅自发布和传播的行为均为侵权及盗版。就算你仅仅提供片子种子,也算传播的一种(海盗船的辩词是:我们仅仅存储种子,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这纯属狡辩)。
知识产权:人类文明史上最为恶心的发明。至少90%以上的知识产权都是。它总是让我想到贵族时代时的印度低阶百姓被禁止学习源自大众所创造的文字一事。
因爱引批,我们继续下篇。
下篇 翻译
翻译是语际交流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同时,因为文化母体的不同,某些东西可能无法一一对应,此时会有翻译创造的必要。
先看基本定义——所谓“翻译”:
1.To render in another languag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韦氏大学词典》
2.“把一种语言的文字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辞海》、《现代汉语词典》
这里我个人觉得《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不妥当,改为“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会更好。或者“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下面论述正文。
我见到不少动画的曲子翻译会只加日文;也有一些日文是翻译了,但里面的英文部分却不译。
我有话要说了:
1、只加日文字幕。
对绝大部分不懂日文的看片组成员而言,只加日文字幕有用吗?这还叫中文字幕吗?
难道是看着好看?——这样还不如不放,省得破坏原画面效果。
2、原日文意思是英文,或原文即是英文。
对英文的不译现象,我想大概是一种心理上的默认忽视:因为中国教育把英文捧得太高,导致人人都得学英文,而翻译者大概认为英文因此就不用译了。但是,中国像笔者这种“标准分900分”可以考成“300分”(换成百分制大概是20多分)的英语人才大把有的是。如果做字幕是为了爱,就请考虑下我们的心情吧。
还有一种情况是“作品中的当事人语境”。翻译们大概想引入“作品中的当事人语境感觉”。这样的话,我建议至少加中文旁注。
借用《韦氏大学词典》的定义——“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第二种不译现象只能评价为“转换工作完成了一半”。
3、对英文人名的翻译。
这个在日系动漫里较难遇到。影视里一般不译的原因一是意译和音译难以选择,二是音译时的多音字问题。我的看法是要有创新力。
对于一般性的人名,可以不用考虑多音字问题,所谓约定俗成,用的多了也就固定了。对于特殊人名,比如《黑客帝国》里女主角——“Trinity”,这个单词本意是“三位一体”,我们有两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第一种,音译“崔尼蒂”,旁注“三位一体”;第二种,直接意译“三位一体”作为人名。我推荐后者。意译且有创新力的还有《功夫熊猫》里的“虎妞”之翻译。
4、对地名的翻译。
一般性的以音译为主。较特殊的,以“约定俗成的名字”或“意译”为主。
……
最后引我以前写的一段文作为结束:
当前是世界各种文化急遽交流的时代。面对着众多新事物、新思想,汉语面临着表达力需要继续进化的重大压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有两个互补性的选择:一是靠大众翻译。在大众引用其他文化中的新名词时,因着引用者的汉语能力与知识面,及网络所独有的的思想放大性(因为每个网友都可以参与,极有可能因为不断引申而出现“妙手偶得”现象),有极大的希望创造出别致而贴切的“中文名”;二是靠官方翻译。政府组织一批语言大师,对新事物、新思想进行“中文命名”,同时也可以对大众创造的名词进行评审筛选及改进。
实际上,还有第三个选择,即把部分外语直接扩展到汉语里。比如“○”这个汉字的创造。但这种扩展的副作用多,极易导致这种扩展成为四不象,使得汉语即不象汉语又不象英语。象CD、DVD这些缩写词也可以算是扩展的一种,因为大家向来懒得引用其中文意思,但这种也不算正规的扩展,因为这样的词只是大家为了图省事而直接套用的。只是因为有对应的中文意思,导致没有人针对缩写词进行中文的“遣字造词”。(让我先抛块砖头——比如“rip”译为“压制品”,简称“压品”如何?^0^ 其实“日品”也不错哦 = =|| )
浮想两句:我们看世界的时候有多种文化系统,但做翻译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把一切都当做平行世界的单一文化系统、并翻译成单一文化系统的。如果翻译的目标文化系统不足以对应,那么,就可以把源文化系统作为目标文化系统的有益补充而填补过来。也许世界的发展总是在这种孤体的无限聚合中,达到一种混乱的整体秩序性(复合体)。以此成就一种“进化”。
翻译是一项很有创造性的工作,翻出名作原韵是极其不易的。它对翻译人员本身的文化修养是很有所要求的,单就单词的翻译也同样如是。比如著名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中的赛先生“赛因斯”,这个词是目前“科学”的音译翻法,但很显然,这样的生造法不符合汉字组词习惯。难以记忆,生命力低。一般富有生气的翻法是首先参考那些词在外来词中的意义,然后在汉字中找寻具有可以联想或者引申等意义的字然后组词。比如“细胞”,这个词中的“细”是当时浙江的一方言里的,意思是“小”,清代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李善兰在《植物学》一书的翻译中用来翻译西方“cell”这一术语。很显然,这样就本土化且形象多了。除此之外,如:植物学、代数学、系数、根、多项式、方程式、函数、微分、积分、级数、切线、法线、渐近线等等名词也均是出自李善兰的手笔。
不过,也不是一定需要这么做,比如***斯基,我们一听就知道是俄罗斯的人名。这也是一种好的翻译法。既保持了外国风味,又具有足够多的字来对应音译法的复杂。
您确定你看完全文了吗?好吧,我承认我不是顽劣到家的催片党,其实我只是伸手党的副主席~~^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