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声明——————————————68楼 广电总局历年方言禁令(可能还有 遗漏)——————————————70楼 导读——————————————1楼 陈逸飞先生部分作品——————————————4楼 部分已故海派名人——————————————7楼 海派西餐——————————————12楼 ===========================================邪恶的分割线=============================================================
今天碰到有人争论新上海人跟上海人有没有区别?
这个其实交谈几句就知道谁是上海人谁是新上海人了。
这里面奥妙就在于海派文化——新上海人是学不来的。
于是有人不服气,说我话里带刺。还云:又不是在市中心住别墅的,谈什么文化。——对此我只能呵呵了,不知道那里来的人那么小家子气。
魔都有一个词,很多现在魔都的年轻人可能也已经不知道了——“老克拉”,又或者叫“老克勒”。这是什么意思呢?魔都因为历史原因有很多洋泾浜英语——就跟岛国的外来语一样,是外语的音译,当年洋务运动的副产品。例如沙发、吐司之类的。这里的克拉其实是鸟文Classic的意思,而“老”应该是老练、上档次的意思(此处的解释笔者不太确定),在上海话中有“老法师”、“老娘舅”这种说法。最早用来说那些解放后家道中落的原上流人士,虽然物质上已经不能保持原来的水准,但仍然保留了很多高雅的生活习惯。后来也用于指那些很讲究生活品味,有绅士风度的人——大致就是现在“小资”的意思。
为什么上海历史上会有那么一群人或者说一个阶层?
上海土著只要祖辈有点层次的,多数就是老克拉。其后人多少也都讲究生活品质,这跟上海的历史有很大关系。“十里洋场”这个词不是吹出来的,早年上海是天朝洋务运动的发源地,大量外企在一百多年前就在上海建立分公司或总公司。例如:汇丰银行最早的总部就在上海,后因战乱搬迁至美国。公司开在上海当然就要用人了,于是上海就又聚集了很多来自中国天南地北为这些公司工作的白领。当时的上海白领跟现在的白领比几乎是一个天一个地,其中不乏大量的精英,相当于现在的金领,而现在的白领只能被吐槽为办公室里的民工。他们的老板有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等,总之什么人都有,相对应的从外滩开始一路下去各国风格的建筑物都有,所以才有“十里洋场”这个词。这些老外很多在他们国家也是精英,本身素养就很高,所以对于员工的要求自然也会很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职业化——专业。到什么地步?大家都知道岛国人一根经,挑剔起来非常挑剔,上班的时候连穿着都要求非常严格,那怕38度高温也照样是西装革履。就是这样的岛国人,对那些中国员工也很是满意。逐渐的,这批人就在上海历史上凝固为一个阶层。
解放后因为文革等因素有一段时期物质非常匮乏,这批人由于早年养成的素养,即使是在那样的时代,依然跳交谊舞、穿西服、吃西餐。而他们的追随者也都照单全收,逐渐把这些东西整合成了海派文化的一个缩影。
毫不夸张的说,这些元素在上海历史上已经积淀了百年。就拿周立波的“咖啡大蒜”论来说吧,这个吐槽其实很传神。百年之前上海的白领就开始喝咖啡了,咖啡原本是办公室的符号,在这里形象地比喻了海派文化。大蒜则很形象地比喻了目前农村的主流文化——记得前年看到过一个数据,那时候中国收视率第一的连续剧是赵本山的《乡村爱情故事》。这差异实在太大了。
而百乐门、霞飞路、红房子这些名词和记忆,也是只有正宗的老克拉才独有的。霞飞路是淮海路的旧称,张爱玲曾经住在那里。霞飞原来位于法租界,是法国人所造,所以在那个时代很有法国气息。我是不曾见过霞飞路原本的模样,所以只能在张爱玲们的文笔中去体会了。百乐门是老上海最好的舞厅之一,解放后曾一度关门歇业,之后于世博前再度开业。红房子则是知名的海派西餐厅,早年位于陕西南路,几经搬迁后现位于淮海路,也是当年张爱玲常去的地方之一。当年还住在虹口区的时候,多伦路给我的印象很深,靠近长海医院那里有一家赛博数码广场是我买电脑配件的主要去处,每次去那里我总要顺路到多伦路散下步,各种洋房和树荫给我的感觉可以说是闹中取静,仿佛回到了鲁迅先生的那个岁月(注:海伦路因为有孔乙己的铜像所以比较容易联想到鲁迅先生,但鲁迅先生的作品并不属于海派文化的范畴)。
回想起来,曾经教过我的一位老师应该就是老克拉,上课的时候一直穿着衬衫和背带西裤,给我一种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的感觉。老人家会英、法、俄、日等国家的语言,我记得他说总共会8种来着。。。。。。。
只有从小目染耳濡,才能体会这种海派文化。老娘舅王伯伯的闲话听得懂伐?上海的故事晓得伐?所以不是什么在上海买了套房子,户口本里的户籍变成上海了,就真的是上海人了,充其量只能说可以在上海享受上海户籍待遇了。
随着时光流逝,老克拉们逐渐老去。陈逸飞先生已经过世,余秋雨等人也年事已高,后继比较乏力,但海派文化还是会作为上海的一种标志继续存在。
时间不早了,就先写到这里吧。
PS:以后写三国语言博文的时候这叫我怎么翻译阿。。。。。。囧。。。。。。。会翻译死的。。。。。
[ 此帖被56824419在2014-08-10 02:1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