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被 修.艾尔希修斯 执行压帖操作(2013-04-19)
—
对进击的巨人第一话的评论发表之后,引来了很多人的不解和恶语,虽然也在鄙人的意料之中,但是多少也让鄙人对第二话的评论热情减少了不少。不过,当鄙人认真地观赏完第二话之后,一种莫名的责任感由内心油然而生,感觉实在不应该拘泥于不解和恶语,而把真实道出口来。另一方面,也有部分读者以原作漫画的后续剧情来批驳,应该说,我还是这样子的观点,动画是动画,漫画是漫画,而且就现阶段的剧情,也能看到动画中很明显透露出的日本人的危机感。我个人认为这种对作品的设计和诠释是岛国日本特有的,怎么能说是对作品上纲上线呢?
而且在第二话中,更加明显地显露出来了。
在二战之中,我想最著名的应该是山本五十六对美国战争潜能的看法了吧,压倒性的力量差别。必须指出的是,这方面作为大陆国家的我们,有时候是没有直观认识的,拥有巨大国土,往往会产生盲目的自大,甚至产生一种用土地换时间战略。而在进击的巨人第二话之中,墙内之人是不会产生土地换时间,时间换胜利的想法的,对于玛利亚墙内的人,当巨大的力量砸碎他们赖以生计的墙壁之后,面临的就是生与死的选择。不单单是被吃掉这么即刻且迫切的威胁,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自身生存的基础。第二话后半,25W失去土地的人被送上了夺还玛利亚墙的死地。 这种对失去土地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情绪,可以说是岛国日本的特性。对墙壁的依赖,也肇因于此,和大陆之间的隔离保证了日本这个小岛始终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虽然资源匮乏,但是土地依然能够养活生活在墙内的人。而当墙壁不再阻隔巨人,相对于岛国日本来说,即是来自大陆的巨人,那么首先丧失的就是被墙壁保护起来土地。对于自身资源匮乏的认识,让日本人认识到失去既有的土地,即意味着失去了赖以生存下去的一切,是不是被巨人吃掉倒是其次,即使没有巨人,缩小的生活圈依然会让弃民出现,而弃民的归宿就是死亡。
作为一个整体,舍弃一部分不需要的东西,而希求自身的继续苟活,是一种科学的生存意志。在第二话中,我并没有明显感到剧创人员有对舍弃25W难民的生命产生任何意义上的批判,在这样的语境下,牺牲对于整体而言,再正常不过了,甚至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这不得不让我想到二战之中,军部对笔部队审核的诸多措施,比如删除一些对士兵心理特征的描写,而专注于把士兵凄美短暂奉献的一生展示给国内的读者。
火野苇平的兵队三部曲中,战前和战后的版本出入相当大的地方就源于此,战前的版本在军部的授意下,极力描写士兵为国奉献,小我成就大我的凄美,把日本文学上物哀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战后在加入了被删除的部分之后,才多少有了人道主义上的怜悯和温情的一面。我对进击的巨人第二话中对25W人踏上死地的处理相当不满意,应该说,既然有人提到这部作品反映的是人性,那么为什么如此残忍的决定,竟然连一丝一毫批判的意思都没有?甚至在阿明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之后,三位主角依然产生了加入军队,誓言杀光巨人的想法。 我不认为这样是描写所谓的人性,恰恰是这里,剧创人员有故意引导观众的意识。25W人因为失去了土地,受到了内层群众的歧视,为什么会因为失去土地而受到歧视?内层的人也要活下去,对于他们而言,接纳25W人也就意味着失去自己的土地,即使让25W人开垦荒地,但是源于资源匮乏,失去土地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为了自身的生存空间,作为整体,把25W人这个肿瘤推向了巨人,为别人腾空间和土地,那么问题就来了,25W人为什么要认可自己作为可被牺牲的对象,这一身份?而作为这25W人的后代,为什么就如此轻易地认可了亲人被牺牲的现实,而把满腔愤怒一齐投向墙外的巨人?
答案其实一开始就给出来了,王国在建立城墙的一百年的毫无作为,并不是残存的人类作为整体被封闭在墙内的所有屈辱和恐惧的原因,而单纯只是身为王国臣民个体的无力。
撇开第一话说的日本右翼建军思潮,就是单纯论述这样子的概念,都让我产生了不适感。推而广之来说,作品宣扬的是不是号召国家内的每一个个体在能够为国家奉献的同时,还要把自身武装起来,具备对抗异族的力量呢?这恰恰就是二战军部对兵队三部曲的指导方针,在作品中把庶民和士兵等同描述,个别局部场面、人物命运、心里描述也许是实有的,但却抹杀了所有的道义的伦理的判断,把他化作一个个高度感性又高度抽象的场面,于是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中就成了所谓感人肺腑,痛彻心扉的佳作,换来了作为岛民的日本人的集体喝彩。 可以说,进击的巨人第二话用一笔带过的方式抹灭了本来应该有的对王国针对难民政策本身,以及王国在一百年间无所作为的这类大是大非的诘问和思考,也就把作品变成了有血腥和感性但没有是非善恶,有某种怜悯和哀伤但没有怀疑和追究勇气的影像。 这种几乎和二战中日本笔部队已经日军军部对文化战线的塑造,可以说是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