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gdserver 发布
土壤?深层次的我说不出来,表面的我看到了,从第一起案件开始,媒体怎么做?大众的反映是什么?大家都看得到,很多人都在谈论社会、人生如何如何,这些杀人者人都是被逼的。好嘛,一个恶性杀人案带给大众一个机会,一个发泄不满的窗口,死掉的那些孩子不过是冰冷的数字,做这件事的人成为了社会的焦点,所有杀人者都是社会重压下的不幸殉葬品,人们谈论他们的动机、经历,所有的焦点汇集到了这些以前默默无闻的人身上,“我能不能像他一样”成为了下一个凶手的目标,如果社会无视我,那我就用自己的方式获得关注。没错,在这些事件里,媒体观众充当了一个鼓励犯罪的角色,正是有了大家的协助,这些懦弱的亡命徒接连不断的对孩子下手。这算不算犯罪的土壤呢?还是那句话,如果你想用无辜者的生命来证明社会的堕落,你也不过是堕落者中的一员。
你理解的方式错误
SAC效果的诞生,大众进入盲目模仿的前提是他们有这样去做的冲动有客观条件的原因,无论是富士康的接连跳也好,连续校园杀人案也好。让你现在就冲出去跳楼,你不会认为这是一件光荣的SAC使命吧?
或者你更多的认为,那些你认为“兔死狐悲”的围观者反倒成为了那些疯狂的人的怂恿者,那么反过来,你认为大家保证冷漠的态度认为“死了就死了,还有13亿呢”的态度会更好?
这个问题的本质并不是追究为什么大众会模仿。处于相同精神状态下的人表现出类似的极端行为这个过程本身其实是很符合人性的,人都有模仿的心理,一旦他们进入了同样疯狂的状态他们也会疯狂的去模仿,美国的校园枪击案也会出现在短时间内突然连续发生的情况,但是为什么这样精神状态的人如此的多而且防护措施一直说到位但是一直不到位,这才是我们所需要追寻的问题的本质。
据我所知的是公安部最近紧急开展校园安全措施专项治理工作(这个意见最近已经都下达到了各县市区)前几天听到这边几个市长还在开这个会,但是为什么还是会有地方出现这样的情况?而一味的封堵信息,采用通稿又是为了哪班?这才是让人觉得真正憋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