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是高估了中国漫画水平,
以下是我从一本杂志上抄录的:中国动漫业的悲哀!
说实话,写这个题目是要担当一定的“风险”的。因为很多守旧或不十分守旧的人看见这个题目都会指责我:“你多大了?还在看动画片?”实际上,他们对动画的理解还停留在30看前或更早的阶段,不但我妈妈曾因我看《灌蓝高手》而大发雷霆万,连我12岁的表弟在我看《EVA》时也说:“你多大了?还看动画片?(他从来不看电视)”殊不知,“动画是一个电影类型,不是儿童片(当然在目前的中国是没戏)”。英语中把漫画分为儿童看的“CARTOON(卡通)”和青少年看的“COMIC(漫画)”,在动画界也是同样。所以我看动画片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的观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动画片针对的年龄层太小,不但国产的动画片只有7岁以下的人才看,连引进的动画片也只是针对12岁以下年龄层的。所以无怪乎当年引进《灌篮高手》会引起轰动,相信很多大人看见《灌篮》后会惊呼:“居然还有适合高中生看的动画片!?”这真是 中国动画业的悲哀!
世界的动画大国,当然是美国和日本,而两国的动画作品风格也有所不同:“老美”的动画以数字化的电脑制作为主,号称“美国没有‘动画绘制人’”。其特点是夸张的人物形象和动作,且节奏较快,体现了美国人直率,爽快的性格。代表有迪斯尼;华纳公司。而日本的动画以赛璐珞和喷笔绘制为主,体现的是一种唯美的风格。特点是以优美的人特造型,内涵丰富的对白和剧情吸引观众,但相对的,定格画面就较多(1995年的超人气大作《新世纪福音战士》创造了3分50秒定格且无对白的记录,但销量仍排亚洲第一,作者庵野大神的功力真是高深莫测!),节奏也较慢。代表:棒球英豪,柯南,透逗魔导士等(大家知道的一定比我多)。
而中国动画拥有的是什么呢?只要谈到这个话题,很多“专”家都会这么说:“民间流传的皮影是动画之祖,建国后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更是开了历史之先河......”再往后呢?再往后则是单调生硬的色彩,粗糙且毫无美感可言的人物造型,幼儿园小朋友都觉得幼稚的剧情,片中大人发音像3岁孩子,还有毫无感情的对白......。可以说,中国动画的观众没有7岁以上的!!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称之为“幼稚园动画”。
然而,形成“幼稚园动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1 对动画片的概念的错误认识以及对观众年龄层的狭隘定位:前面提到了,很多人认为动画片是小孩子看的,因此从编剧到配音都极尽幼稚,所谓的“童趣”之能事。因此把观众的年龄层次定位在一个想当然的低谷中。效益不好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可在日本,动画片分为了三个等级,分别面对3-12岁,12-18岁和18岁以上的年龄层。美国更是把动画片做得老少兼宜,如《狮子王》。解决方法:尽快改变对动画片的认识。
2 题材陈旧且无聊:国产动画处的题材似乎除了“葫芦娃斗妖怪”,“琴岛和海尔”就是“大灰狼和小白兔”,“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些东西,小学二年级以上就没人看了。说得再不客一点,日本的三流乘幻片《咸蛋超人》(按一些人的习惯把它归入动画片)都比它们来得好看。解决方法:考虑采用受欢迎的剧本(如金庸小说)或者年轻人写的剧本(接近青少年喜好)。
3 技术落后或盲目使用“新”技术:看起来,中国动画恐怕还停留在老式的“塑料纸+水彩笔”的“幻灯式动画片”阶段吧(没证实),既没有美国的数字化技术流畅,动感强,也没有日本的“赛璐珞+喷笔”柔和,美观。偶尔赶赶时髦,用电脑着色的作品,也是用“画笔”一类简单的软件 “填空”。色彩方面已不是缺乏过渡感,而是干脆没有。不要说美,日的优秀CG(电脑绘图)相比,就连传统的手绘也不如,充其量也就是比小儿涂鸭略胜一筹。如果有人指着电视屏幕上的一堆单调的色块得意地说:“这是咱国家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那么我只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解决方法:采用真正的新技术或更美观的传统技术(比如说水墨画)。
4 计划经济时代的余毒:我国的动画片大多出自“XX电视台动画部”或“XX美术制片厂”,这些都不得是国家资金在支持,经济效益当然要排在社会效益后面。于是乎,动画片成了没人爱的“幼儿公益广告”或“幼儿教育节目”,当然也就比不过外国人的“文化侵略”啦。国家与其不厌其烦地投巨资生产既没市场又没观众的垃圾片,不如花点力气营造一个良性动画市场。解决方法:动画制作商业化,市场化。
5 外行指挥内行或外行指挥外行加上缺乏敬业精神:现在什么样的人都在搞动画,内行也搞,外行也搞,只是因为它赚钱。“因为现在一般是决策者,策划者是制作人,而不是具体搞动画的。这好比一个不会开车的人教别人开车,由此而出的毛病,车也肯定搞不好。”而国外“加式片”的泛滥,更导致了我国本来就少的有能力的专业动画人员的思路匮乏,不思进取,夜郎自大。既然“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小孩本来就没有欣赏的能力,也就用不着花大力气制作”,因而也就有很多人以此为借口偷工减料。解决方法:培养专业的动画制作队伍,并合理使用;强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6 声优质量低劣:中国播放的动画片,无论是国产的还是国外的,配音不但毫无感情,而且跟角色的年龄,个性不符合。普遍配音的年龄小于角色的的实际年龄,经常可以看见我国配音的外国动画片中的高中生尚未变声(例如月野兔)之类的情况。而无论是“酷哥”还是搞笑专家,在国内都是“千人一声“。港台的声优虽然有些“嗲”,但配音的效果与角色本来的年龄,性格倒没有什么大的出入。解决方法:提高配音演员素质,可以学习日本,将优秀声优当作明星宣传,既促进了他们的上进心,又使动画片更加正规化。进口片是否可以考虑按“原声+字幕”播放,配音的效果一般不如原声,播放原声体现了原来的气氛,又节省了经费,又何乐而不为呢?
如今的青少年,看的是《灌篮高手》《浪客剑心》,喜欢 的是“酷”。而充满“乡土气息”的国产动,漫画早已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近来出现了一些本土漫画杂志,虽然临摹,半临摹的作品还比较多,但总是迈出了第一步。而我们的动画业呢?悲哀啊,悲哀啊!
我国引进动画片(尤其是日本的)时,由于引进者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动画会受青少年欢迎,因此他们就只能找一些他们看起来似乎可能会比较受欢迎的,且内容绝对“健康”的片子引进到国内。(不排除一些人想实施“地方保护主义”的可能性)大人气的的《新世纪EVA》可能就是因为内容有一些“血腥(?)”或“少儿不宜”而无法为一些人接受。或是因为内容涉及灰色人生观,人们担心“少年儿童无法理解”,或是想杜绝“文化侵略”,或是还有其它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而索性“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不予引进。或者更简单的原因:他们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部受欢迎的动画片!!
说到“文化侵略”又想起N年前X市(还不是一个小地方,好像是深圳吧)某人发起的“全市中,小学生联名告别卡通”的闹剧(可笑!)。我要说的是:防止“文化侵略”,靠“告别”是没有用的,只有制作出真正能吸引观众的精品才行。
最近的《宝莲灯》可以说是中国动画的最高水平了。实际上,《宝》的水平绝不低于日本(当然《EVA》还是没法比的),但它还是失败在题材上--这种老掉牙的题材,如果不经过再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看看日本的《封神演义》《醉游记》,那都是把中国的原著再创作之后才诞生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自己试试?)。当看到晚报上提到《宝》首场由于张信哲而爆满而且初中女生占大半时,我的心情的确只能用“悲哀”来形容,一部动画片需要歌星来拉票房,不是动画业的悲哀又是什么!
悲哀啊,中国动画业者。悲哀啊,中国动画观众......
我不想这样悲哀下去了,可是谁能帮助我呢?......
不在悲哀中爆发,就在悲哀中灭亡!
我想说的是,中国动漫业要发展,就要和日本,美国多交流经验,由其是日本,在很大程度上,日本漫画的思想内涵和画技都可称得上是完美.多谢谢盗版商,使我可以看到了许多无法从合法渠道看到的优秀的日本动漫作品。第一次接触高达系列和《银河英雄传说》时,曾实实在在地被日本动漫的思想内涵而震惊。如今日本要发禁令,对中国也是致命的打击,原本就没有像日本一样良好的漫画环境,现在又失去了交流学习的机会,中国漫画是没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