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个笑话,说某位中国企业的经理,收到一个日本客户赠送的一份包装极为精致的礼物,回家以后连续拆了6层的包装,发现里面竟然是一块饼时,气得把饼和6层包装一起从20楼的窗口扔了出去,发誓以后不再见这个日本人。也许那个日本人不送礼物倒不会惹他生气,经理气的是那6层的包装,分明是吊人胃口,诱发人的好奇心,直至最后讽刺性地露出那块饼时,实在让人感到被愚弄被污辱了。中国人对这样的心理,理解起来一点不难。不过日本人对此理解大概没那么容易。虽然日本人吝啬与否因人而异,说那个日本人小气决不为过,但是在日本,商品的重重精致包装早已是一种风气,日本人习以为常。假如这位经理亲自去日本买一些东西,认真地观察一下,他就会明白,6层的包装并不是那个日本客户要吊他的胃口,也没有污辱他的意思。
初到日本的外国人,无论在东京的银座、新宿,还是在地方的小城市,都会看到来来往往的日本人,尤其是妇女们手挽着数个“三越”、“大丸”、“高岛屋”、“崇光”等等百货商店的纸袋,因此留下一个“日本人很有钱”的印象。因为在外国,如果有那么一个漂亮的纸袋装着的商品一定是高级的消费品,或者显示你光顾了某一个高级的百货商店,买了东西,才会拥有这间商店的袋子。比如在香港,一件同样的商品在日本“三越”、“大丸”、“崇光”等百货店里卖,其价格比在其它地方通常是贵了一截。所以拿着一个名店的袋子,多少也象征着这个人出入的场所和身份,这正是香港的女生们喜欢拿着名店袋子的原因。所以外国人在东京看到日本的妇女同时拿了那么多大百货店的漂亮袋子,自然会认为日本人很有钱。然而,如果你得到她们的允许,打开她们袋子一看,那一层一层的包装里面,可能只是一盒饼干或者是一包咸菜,或者是两双袜子,诸如此类令你大失所望的东西。
在日本,从东京到地方,每一件商品的包装,从出产商、厂家开始,就经过精心设计的包装。在日本商业竞争极为激烈的环境中,为了要让产品得到中介商(经销商)的兴趣,不得不用包装来吸引。商品到了中介商那里以后,为了要吸引分销商或者顾客,同时为了标志“商品由本店出售”,又要加上该店的包装,然后再装进该店的袋子。至此,包装至少已有了三至四层。如果商品本身有易变形或易碎的属性,或者又经常作为送礼的商品。例如饼干、酒等等,包装也就更考究和高级。这种重视包装的销售风气由来已久,并且经久不衰,随着日本经济发展,商品的包装越来越过分。曾经听到一些人赞叹日本式的包装,可是偶然有一、二件包装精美的商品固然令人心动,可是如果你每天的生活食用品都离不开精美的包装,你的家里会是甚么模样?这是一个新的令人头痛的问题。
日本人早已遇到这样的问题。提倡环境保护的人,把这种包装现象称之为“过剩包装”。事实上,每一个日本家庭、每一个主妇去一趟购物以后,家里的垃圾迅速成了山。这些垃圾除了大量的纸盒、纸袋、包装一纸以外,更有大量不易处置的塑胶、发泡胶盒、塑料袋。京都大学环境保护中心举行的“家庭垃圾调查”表明,包装物占家庭垃圾超过七成,其中塑胶占和纸占了70%以上。欧美各国对不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已经严格控制。塑胶在城市垃圾中所占比重,美国平均6.5%,法国6.9%,对比之下,日本城市都高出很多:大阪是16. 80%,东京11%、京都13%,平均都超过一成。《朝日新闻》曾经发表文章说:“仅仅从这些数字看来,就能知道日本是一个大量消费、大量使用和丢弃塑胶制品的国家。”这个现象并没有引起日本国民的广泛关注。平均一个日本家庭两周内丢弃塑胶容器的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35个增加到如今的50个以上,而且仍有增加的趋势。塑胶制品垃圾增加,追探根源,根本的问题还是过剩包装的问题。
难以理解的是,日本其实并不是不注重环境保护的国家。从公共场所的整洁到国民节省能源的意识方面,日本人实在超越了欧美国家。但是日本对污染的认识,并未包涵欧美生态方面的意义。日本从“明治维新”起急速现代化的过程中,并没有经历欧美特有的“绿化”阶段。日本主张以先进的科技来解决环境问题,有别于欧美在哲学层次的深层反省。1971年日本环境厅成立,其组织及相关法令基本上是模仿美国而设,但思想观念并没有真正输入。环境厅在其他强有力的内阁部会中像是个孤儿,有关野生自然的保育法令规章形同空文。
日本国民很早就把家庭垃圾分类为可燃与不可燃(瓶、罐、电池等等)分别弃之,但事实上,可燃垃圾中仍不可避免含有大量塑胶制品。欧美国家早已广泛使用的“环保购物袋”――布袋,在日本还很少被使用。妇女们还是拿着名商店的纸袋,欣赏着商品被过分包装,没有人拒绝,似乎因为别人重视自己付出的代价而是有些沾沾自喜,而且,到百货商店去购物,售货员以极为迅速地把你买下的商品包了一层又一层,动作之迅速和其理所当然的态度令你目瞪口呆而无暇抗拒。没有人去想,或者不愿意去考虑,这些包装带回家以后的问题;更没有去反省“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些漂亮的过剩包装早已转嫁在商品的价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