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数码相机,有说到什么800万像素,xxx万像素,行家知道,这里面就要区分有效像素和插值像素。
什么是插值像素,我认为可以理解为通过软件计算(依据某种算法)而“生”出来的像素,这种像素并不是图像本身实际存在的。
在photoshop中,当进行图片大小转换的时候,就要涉及到插值算法了。下面以ps7为例(现在手头上只有ps7),来说说ps中存在的三种插值算法。(在ps cs中,好像新增了三种还是四种算法,但也是在这三种的基础上作的换汤不换药的变化……)
下图中下拉菜单呈现的就是PS中的三种插值算法:
我们新建一个50x50像素的白底画布,将其中一般区域填充为黑色
将这个图像长宽放大10倍,使用“两次立方”的算法,看看图像有什么变化。
我们看到黑白分界处模糊了,放大画布到1600%,我们发现:
原来两次立方算法生成的放大图,是采用了灰阶过渡。
同法用“两次线性”算法看看,发现效果和“两次立方”算法差不多。
但两次线性生成的过渡要柔和一些。
这样看来,两次立方和两次线性算法生成的图,因为过渡色,导致图像模糊是在所难免了。
那用“邻近”算法会怎么样呢?
哎?好像不错哦~ 放大到1600%看看,哇,好完美!一点模糊(过渡色)都没有!
邻近算法那么完美,那我们小图变大图不就有希望了么?怎么我早没用邻近算法啊~~
邻近算法真的那么完美么?
不然,我们用斜线看看。
啊!竟然好多锯齿…… >_<
就是了,邻近算法生成的,其实是黑白分明的过渡,黑的黑,白的白。
在横纵面上没什么,但在斜面上,反映出的就是锯齿。
虽然它比之前两种算法生成的图要清晰,但我想没人会接受锯齿mm的……
现在都还倡导FSAA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