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最近很懒,没写什么,只好挖出8月份的文章。支持水版!
电影之后,芝麻西瓜一起抓
写在前面:
这次不把废话写在最后,而是破天荒地写在前面,原因无他,想乖张一把,就如同这题目。
DVD买到家后大大地看了几部电影,自觉不该太霸王,应该写点东西出来,但是,东西一气看多了就不知该从何入笔。总觉手指头动得没脑筋快,而思想也远没意识流转得通畅,恐怕谈问题要避重就轻了。恰好苦恼的时候,清之提议可写写短评,练练笔。甚好,我向来头疼短文,正好拿来磨刀。
《小裁缝》
精神永不能被束缚
电影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一个四川的小山沟中,三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陈坤饰演的角色是牙医的儿子,一个小知识分子;刘烨饰演的是学音乐还没有“成名成家”的大学生,小提琴拉得很棒。周迅就是“小裁缝”——老裁缝的孙女,从始至终都没有名字的女孩。
“文化大革命”在现在虽然算不上是什么禁忌的话题,但是,对这场“革命”的反思始终不能让人满意。80年代的人对那个岁月的一切已经相当模糊,80年代之后的人估计只知道牛奶和面包了。当我已经不再过分热血和苛刻的时候却看了这部电影。
每每看到村长要求“刘烨”演奏“莫扎特想念毛主席”的时候就能意识到,那个时代根本就不能用“可笑”和“闹剧”来总结。不许看名著,不许谈科学,生活只有种田和看《卖花姑娘》。这是对思想的囚禁,隐性的折磨摧残了一代人,精神的匮乏远比物质的短缺更能毁掉一个民族的上进心。
即使在形式如此严峻的时候,还是有人冲破枷锁,在高压之下寻求精神的解放。“陈坤”和“刘烨”偷偷地藏起了外国名著,为得是能见识到外面的世界。而从来没有离开过山城、不识字的小裁缝成了巴尔扎克小说的聆听者。每天,陈坤或者刘烨都会念书给小裁缝听,就这样友情和爱情在巴尔扎克永恒的小说世界中构建起来。然而友情与爱情不是我要说的重点。重点是,小裁缝爱上了巴尔扎克笔下的女主角,向往那自由和叛逆。
故事的最后,刘烨和陈坤在“文革”后都成了名,但他们却再也找不到小裁缝。据说,她剪掉辫子,离开山城去外面打拼,甚至舍弃了爱情。后来还到过香港等地,但是没人知道她的确切下落。
无论再怎样严苛的环境,即使如“文革”般把知识和思想贬到最底层。精神还是以自己的意志脱离了出来,不断寻求适宜的土壤。精神不能被任何东西束缚,小裁缝们终有一天都会离开闭塞的山城。
文化侵略也无法杜绝,但只要精神永不受缚,我们还怕不能把那异化的文明同化过来吗?
《魔戒》首部曲——《指环王》
人不是欲望的奴隶
这部电影有很多地方值得去看,出色的特技,精彩的故事、人物设定,以及能够震撼一下眼球的演员。而我则在第一部里关注了那个最后战死的人类勇士,一个想要强大自己国家的男人。
曾经我对他抱有恶感,明显会在中途抢夺魔戒的人实在不讨人喜欢。然而,他依然是个出奇英勇的人,其实对魔戒的贪念根本无损他的形象。第一部快结束的时候,他忍受不了魔戒的诱惑,终于实行抢夺行动,未果。那之后,意志战胜了欲望。他为保护魔戒而战死,死的时候又还原为一个真正的英雄。
他是一个英雄,但不是神,是同我们一样的人。因此,他也有自己的理想、野心与欲望。欲望人人都会有,就看欲望的大小和满足的程度如何。无止境的欲望和永不满足只会让人迷失方向,变得没有目标。他向我们证实了一件事:人不是欲望的奴隶。人之为人,就不会因为欲望而泯灭了良知。人之为人,就会在知道魔戒好处的前提下舍弃它。戴上魔戒,你可以实现任何愿望,但你已成魔。
《魔戒》第二部——《双塔奇谋》
弱小者也要奋起反抗
树人们虽然也痛恨邪恶的魔法师,但是他们选择沉默与容忍。树人认为,自己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直到他们看见同伴被烧焦的残骸时,才愤怒起来,“在他还是小树苗时,我就认识他。”
幼时同伴的残死让树人举起了石块,向魔法师的总部发起进攻。而另一边,其他的种族:人类、精灵、侏儒等相互协助,同时展开了战争。于是,第二部有个光明的结局。阳光毫无阻碍照向每一寸土地,弱小者最终赢得胜利。
如果没有树人的协助,战争就不会有全面胜利的光辉时刻。弱小者只是弱势群体,而不是无用废物。星星之火方可燎原,弱小者也能为自己争取权利与尊严。
2003/08/19 23:00
《大鸿米店》
其一 电影的尴尬局面
《大鸿米店》因为海报过于色情而在国内禁演了。这个问题非常地暧昧。依我看,宣传方向还存在着偏差。不说别的,就主演淘泽如和石岚的海报来说,即使有什么裸露也没多少可看性的。如果换成是陆毅和徐静蕾的裸镜能吸引非常多的眼球,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凡看过本片的人都会知道,其实里面根本没有什么让人弹眼喷鼻血的镜头。甚至连比较敏感的字眼都没有。这样一部影片却用火辣辣的海报来刺激受众的欲望,无非是因为这个题材太沉闷,很难吸引观众来看,尤其是喜欢并习惯了速食文化的年轻人。那么,只有用三流手段来保证票房了。海报一出产生反效果,被禁演了,而且没得解释,实在划不来。看来,导演黄继中总爱做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其二 病态的社会产生病态的人
《大鸿米店》是根据苏童的中篇小说《米》改编而成的。故事发生在洋枪洋炮已经进入国门,但身处乡下的男人还拖着辫子的年代,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社会。为了适应那样的社会,人也变得畸形和病态。
“淘泽如”因为饿怕了,对米有一种病态的占有欲。即使没有熟米饭吃,没有床睡,只要能嚼上几口大米,在米仓里打几个滚就浑身舒坦。对米的渴望不是金钱能替代的。所以,后来发达了,也改不掉随身带米的习性。嚼着米招摇过世就像我们嚼口香糖一样自在。有着一口好牙却硬要拔光,换上金牙。俗气、丑陋、病态,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形象,更是那时候社会的缩影。
我想起一句土得掉渣的话“落后就要挨打”。虽然土,却是颠仆不变的真理!建议没有看过本片的人都去找来看看,并且耐着性子看到最后。这样就能明白,落后和忘记国耻的下场。
《卡拉是条狗》
走后门——杜绝不了的陋习
这部影片的主演是葛优,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的确是他成功转型的一部片子,既不痞也不傻,正经八百的小市民一个。
“卡拉”是他养的一条狗,在某一天他老婆遛狗时被打狗队抓走了,一定要在第二天下午四点前把它“捞”出来才行。于是,影片就围绕葛优营救卡拉的行动展开。
这部片子想讲的道理很杂,涉及到社会上的各个层面。我只是对某一段情景印象特别深刻。“葛优”为了救卡拉,就找了一个姐们帮忙,然后再去托人并带着礼物。这个人再给他们介绍别人,再送礼物。再找另一个人……环环绕了几次,最后抱到手里的居然不是卡拉。
影片的最后,卡拉救回来了,本该松口气的时候,片子突然就这么结束了,让人觉得提着的精神无法马上松懈下来。营救的这几个小时虽不能说“惊心动魄”,但也够让人累的。葛优也好,我也好,都疲惫不堪。这趟后门走得太累,还完全没有收获,本应该是次教训。但是,我相信,以后卡拉被抓,“葛优”还是会不胜其烦地去走后门。没办法,游戏规则,人人都要遵守。这个规则在中国已经延续了多少年没去考证过,但看看诸多文学作品就会知道,“走后门”的陋习就像窝里反一样拥有长久的历史,它已经由理论体系上升为实践成熟阶段。不一定百试百灵,但不用就不行。别人走了后门,得到好处,自己就也想走一走。倘若自己也得到好处,以后就更想走。到自己有了势力,就开着后门让别人走,赚进更多好处。这个圈子比生态环境还有健壮地生生不息着。于是,我们永远也生生不息地走下去。
明天,我们的卡拉被抓进去,想必也是要从后门里“捞”的吧。
《恋上你的床》
俊男美女永远是主题
当别人向我问起这部影片时,我说:“是垃圾。”没错,本片就是垃圾!如果你因为自己是某某的迷,就不承认它是垃圾,你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
根本没有复述情节的必要,因为没有情节可言。这部影片之所以能被炒作一下是因为有古天乐、刘青云、郑秀文这样的票房保证,以及最近在港台方面比较红火的TWINS之一,蔡卓研的加盟。故事,尤其是爱情故事少不得帅哥靓女。人之常情嘛,我也是冲着古天乐去看的。“古天乐好像又减肥了,变得更帅了。”这是我妈的原话,也是本片的存在价值了。
《双雄》
无处不在的广告
这部影片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好,算是一部中流的作品。倒是诺基亚的广告做得甚好。不但每个人物都用这个牌子的手机(是新型号的),而且特意演示功能,有特写镜头。如果想买诺基亚的人,可以找来看,权当作手机的现场演示版。
广告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无孔不入,无往不利。而中国电影事业也真的是越来越堕落。
最近看的东西很多很杂,目前能想起的也就这些。所以,短评就写到这里吧。
然庭花
2003/08/22 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