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07.Notes.on.a.Scandal.DVDRip.XviD-DiAMOND [英]丑闻笔记
片名:丑闻笔记
又译:丑闻纪事/丑闻的注脚
英文名:Notes on a Scandal
导演:理查德·埃尔 Richard Eyre
编剧:帕特里克·马伯 Patrick Marber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 t
朱迪·丹奇 Judi Dench
安德鲁·辛普森 Andrew Simpson
类型:剧情片
片长:98分钟
级别:R(粗口及部分性内容)
出品:福克斯探照灯 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上映日期:2006年12月25日(部分)
官方网站:
http://www.foxsearchlight.com/NOAS/爱你爱到整死你
芭芭拉•卡维特(朱迪•丹奇)在伦敦一家名声极糟的公立中学当历史老师。光看她的形象就让人联想到卡通片里的恶老师:衣着保守、不苟言笑、行为严谨、对不听话的学生奉行铁拳政策,自然也是个缺乏感情滋润的老姑娘,这样的老师多半在生活中都有让人想象不到的一面。卡维特老师虽然朋友不多却是能引导人倾诉心声还会替人保密的高手。
新来的艺术老师示芭•哈特(凯特•布兰切特)年轻漂亮、活泼聪明,仿佛吹进学校的一股春风,这股春风也撩动起芭芭拉对友谊的渴望。两个好像来自不同星球的女人竟很快成了无所不谈的好朋友,示芭在和芭芭拉的交往中也发现她非但不沉闷还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幽默感。而越是和示芭深交芭芭拉越是禁不住想把她当作人生唯一知己。可是示芭幸福的家庭、可爱的子女还有被示芭的魅力吸引而围在她身边的朋友们都是芭芭拉的障碍,友谊的失败夹杂着妒忌,芭芭拉萌生出一个复仇计划:
原来内心不羁的示芭暗地里与学校一个15岁的男学生搞师生恋,这段不伦关系被芭芭拉撞破后成了她威胁示芭的筹码:即使不能留住示芭的友情,她也要示芭失去所有沦落到她正身处的孤独深渊里。
奥斯卡级的“丑闻”阵容
似乎只要是有点情节的畅销书都逃不过被好莱坞搬上银幕的命运,《丑闻笔记》亦非意外。这部原名为《她在想什么:丑闻笔记》的悬疑小说在2001年面世后旋即引起轰动并获得不少文学界的殊荣,包括入选英国文学精神标志之一的布克奖的候选名单。是什么魔力让一个工于心计的女人的日记成为读者追捧的经典呢?
居住在上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里,却总是找不到可以倾诉、依靠的对象,人口的密集程度不但不是人际关系密切的指数,越是先进、独立的年代,越是容易酿造寂寞、空虚。正是这种普遍存在的都市精神焦虑感促使佐伊•海勒写出这部作品;《丑闻笔记》的主题是都市人难以克服的孤独感,通过一个关于背叛的故事证明人与人之间信任的脆弱。两个女主人公本以秘密交换信任,最终又讽刺性地让这种信任成了互相挟制的条件而使表面美好的友情变得不堪一击,书中以芭芭拉为主视点观察示芭和其他角色,作者幽默的笔触和步步为营的结构赋予这个老处女式的人物令人恐惧的智慧。
福克斯制片人斯科特•鲁丁和罗伯特•福克斯在争取到把迈克尔•坎宁安的畅销代表作《时时刻刻》视觉化时便表现出挖掘文学作品的影视价值的独特眼光,这次他们也很快买到《丑闻笔记》版权并邀请著名剧作家帕特里克•马勃操刀剧本的改编撰写。
《丑闻笔记》不是什么名家巨著,但原作是以芭芭拉第一人称叙述的日记体作品,尽管睿智惊险却也非常主观,如何使芭芭拉日记中的其他人物从被她操纵、帮助她构建起其交友幻想的工具成为能与芭芭拉在影片中交手、有血有肉的角色是编剧面临的最大考验。马勃似乎不在被这任务困惑的行列,有04年成功把自己97年赢得托尼奖最佳戏剧奖提名和纽约评论协会最佳外国戏剧奖的百老汇戏剧《偷心》搬上银幕并入选奥斯卡多个重要奖项的经历,让原作作者与制作人都对他的文字与影像驾驭能力抱绝对的信心。孤独与隔绝仍是他保留的主题,马勃把注意力集中在让芭芭拉原作中细腻的内心感受指导影片中与人对话和内心独白的形成。原作者海勒在剧本写成后为他对自己作品再创作的成果感到惊喜:马勃对人物性格的组成、人物关系的处理的全面已经让影片的丰富层次超越了文字。
随之接过导演这棒的另一位剧情高手也是在银幕和舞台俱有建树的理查德•艾尔。他最为影迷称道的作品应是让片中三位主要演员都成为02年奥斯卡注目焦点的《艾莉丝的情书》。在04年拍就了同样获得如潮好评的《舞台丽人》后他就真的全心转战舞台了,成功将经典歌舞片《欢乐满人间》推上伦敦和百老汇的舞台又在伦敦西区连场上演改编自易卜生话剧的《海达•高布乐》后,他又从创作的高峰回到电影世界。自《艾莉丝的情书》后他和斯科特•鲁丁再度合作,重新出山便遇上《丑闻笔记》这样上佳的剧本,马勃的改编让读过原作的艾尔惊异前者把海勒赋予原作的紧张和速度以及充满其间的黑色幽默表现无遗。
女王的“丑闻”秀场
考虑谁来出演丑闻风暴的核心-芭芭拉的时候,导演、编剧与制片人都觉得必须找一个当今最能压得住场的女演员才能控制这个失控的角色,曾与艾尔、鲁丁有过愉快合作经历的朱迪•丹奇首先跃入制片人的思绪。诚然,能像朱迪•丹奇这样能在任何作品、扮演任何角色时都冷静自如、张弛有度并把多年积攒的能量化作戏里戏外的威严的伟大演员已是屈指可数,尤其她的英国血统更是符合芭芭拉的出身。只是高贵的朱迪•丹奇与孤傲刻薄甚至于变态的芭芭拉性格八杆子打不到一块,要把自己和这样危险的女人合而为一也让久经沙场的女爵士临老再挑战了一次心理高度。读过原作和剧本后,朱迪•丹奇被扣人心弦的故事和独立的人物形象吸引,芭芭拉并行不悖的智慧与疯狂让她在外表的冷静中逐渐爆发出冷酷,朱迪•丹奇还注意到她冷酷与阴险的源头:极度的孤独,这是普遍存在于现代人内心的感受,当这种孤独达到极致转变成对情感的占有欲(芭芭拉的姓便是贪婪的意思)时就导致可怕的悲剧;在演绎芭芭拉的疯狂时朱迪•丹奇不忘对其悲剧起源的挖掘。
如果说芭芭拉是由海勒一手创造出来的告密者,那示芭则是由马勃成就的丑闻制造者,而拜凯特•布兰切特,这个书中美丽野性但形象略嫌平板的受害者得以在芭芭拉的笔下活化过来。表面看来示芭似乎是芭芭拉的对立面:漂亮、热心教学、谈吐自如、魅力非凡、生活美满,这也是为什么她成为芭芭拉用来掩饰孤独和无力感的牺牲品,而影片用她和男学生的不伦恋牵引出这个角色隐藏却真实地脆弱。和男学生纯粹出于青春期性好奇不同,示芭主动挑起二人的关系实际上是在反抗衰老的丈夫和自己之间的距离、是为留住青春无奈的努力,外在越是稳定幸福她内心的奔放本能就越受压抑,而这种压抑又是不为人称道的;虽然掌握彼此的秘密,芭芭拉沉浸在妒忌里从未意识到示芭的孤独示芭也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中无暇去关心芭芭拉,影片的主题也因此得以放大。论演技,虽然年轻但凯特•布兰切特对人物的控制能力与丹奇旗鼓相当,两位都曾因为扮演伊丽莎白一世而受到奥斯卡的青睐,此次饰演两个仿似镜中人的角色时既较量演技又讲究配合。在拍摄期间两人合作亲密无间,老“女王”也对年轻版的“自己”演技与魅力赞不绝口。
06年年底二人入围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佛罗里达影评人协会奖、多伦多影评人协会奖、俄克拉荷马影评人协会奖、金球奖等的最佳女主角与女配角并均有斩获,在这些获奖风向标指引下大大提升了问鼎07年奥斯卡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