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B 35 Draken (以下资料来自于AWFING )“龙”的起源
早在 1949 年,应瑞典皇家空军委员会提出的要求,萨伯公司开始进行代号“项目 1200”的新机预研,计划用其取代到时必然过时的萨伯 29“圆桶”,“圆桶”虽然服役时间不久,但由于各航空大国的新型喷气战斗机层出不穷,其性能已经开始落伍。
瑞典皇家空军对新机的具体要求是可以拦截高空高速轰炸机,最大飞行速度不得低于 1.4 马赫,除了可以使用瑞典现有的机场外,还要具备公路起降能力,也就是说要能够使用临时加固的公路简易跑道。这也是瑞典皇家空军第一次对战斗机起降性能提出如此要求,毕竟这个时期的局势不同了,原苏联锋芒毕露的攻击力使瑞典人没有幻想能顶住其第一波次进攻,因此在机场遭突然袭击而被摧毁后战斗机的公路起飞性能就显得格外重要。此外,还要求新机的构造不能过于复杂、易于维护、价格低廉、操纵简单,总之就是要求在战时能够最大程度上的保持战斗力,一切的设计要围绕恶劣的战争环境。这是瑞典皇家空军第一次对战机提出如此苛刻的要求,但也说明其对萨伯的飞机研制能力充满信心。
在萨伯的主设计师艾力克·巴瑞特(Erik Bratt)领导下,萨伯的工程师们为了满足飞机的速度要求,一致同意采用无尾三角翼的气动布局,而且机翼后掠角达到罕见的 70 度。后来经过详细论证,机翼设计改为双三角翼结构,后掠角达到 80 度的内段机翼采用大厚度翼身融合设计,为容纳燃油和主起落架提供了宽敞的空间;外翼段为薄翼型的小型三角翼,前缘后掠角 57 度,外翼段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改善战机的低速性能和缩短起降距离,同时保留高速飞行时的低阻特性。不仅机翼后掠角大得惊人,垂直尾翼的后掠角也不含糊,惊世骇俗的机翼和垂尾使这架飞机的外形十分前卫。要知道在这以前还没有人设计过这样的无尾双三角翼飞机。
在美国进行了一系列风洞试验后,机翼的气动外形基本确定,并准备制造一架尺寸为原型机 70% 大小的验证机——萨伯 210“Lill Draken”,在瑞典语中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小龙”,它的大名“Draken”——“龙”——是留给该机的生产型的。完成了为“龙”取得飞行数据的任务后,“小龙”被送进瑞典空军博物馆。
1953 年瑞典政府订购三架原型机和三架预生产型萨伯 35 战斗机。生产型机计划换用英国罗·罗公司的“埃汶”200(Avon Mk.48A)发动机,沃尔沃航空发动机公司(就是著名的瑞典汽车生产商——沃尔沃公司的前身)获得了“埃汶”200 的生产许可证,开始生产瑞典版的“埃汶”200——RM6B,该发动机换用公司自己研制的“65 型”加力燃烧室,由于瑞典的气候寒冷,所以通常要对引进的发动机的燃烧室进行必要的改装,以免发动机水土不服。改装后的发动机净推力为 4.8 吨,加力推力可达 6.8 吨。
1955 年 10 月 25 日,萨伯 35 的原型机首飞成功,当时原型机使用的是英国“埃汶”200 发动机(Avon Mk.21,该发动机的瑞典型号为 RM5A)。在随后的试飞中最大速度达到设计要求的 1.4 马赫。同时代的法国“幻影Ⅲ”型战斗机的原型机首飞比萨伯 35 晚了一年,但在 1957 年 1 月的试飞中达到 1.5 马赫,而且在 1958 年 10 月 24 日,“幻影Ⅲ”A 型在试飞中于 12,500 米高度达到 2.0 马赫的最大速度,“龙”达到这样的速度是 1960 年以后的事了。不过对于“龙”式来说这样比不太公平,因为“幻影Ⅲ”A 要达到 2.0 马赫的最大速度,必须启用一台助推用的火箭发动机。“龙”试飞成功后的第二年,瑞典政府批准萨伯 35 投产。投产时由于超音速理论已经成熟,战斗机速度开始向 2 马赫冲击,因此瑞典空军将萨伯 35 的最大速度指标提高到 1.8 马赫。这样做的原因或许还有可能是当时得到的情报:原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开始进行“图-105”超音速轰炸机项目——就是后来的图-22“眼罩”。
数据:
Saab-35 战斗机“龙”是瑞典 Saab 飞机公司研制的多用途超音速战斗机。可执行截击、对地攻击、照相侦察等多种任务。 1951 年开始设计, 1955 年 10 月原型机首次试飞。预生产型于 1958 年 2 月试飞。截止于 1973 年共生产 589 架。是 60 年代瑞典空军的主力战斗机;其型别有: A 、 B 、 D 、 F 型,是具有对地攻击能力的截击机; C 型,双座教练型; E 型,战术照相侦察型; XD 型是向丹麦出口的攻击/侦察型; XS 型是向芬兰出口的截击型。其中 D 、 F 型的主要装备和性能如下:
动力装置为 1 台 RM-60 涡喷发动机。最大推力 5800 公斤,加力推力 8000 公斤,主要设备有:火控系统,自动驾驶仪等。武器有: 2 门 30 毫米“阿登”机炮, 9 个外挂架,可挂 4 枚“苍鹰”或“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用于对地攻击时,最大载弹量 4500公斤 ( X 型)。
该机翼展 9.4 米,机长 15.35 米,机高 3.89 米,机翼面积 49.2 米(2)。空重 7450 公斤,最大起飞重量 15000 公斤,燃油量(机内、 F 型) 4000 升。最大平飞速度 M2.0/2120 公里/小时(高度 11000 米),实用升限 18300 米,海平面爬升率 200 米/秒,转场航程 3250 公里;作战半径(高-低-高) 560~720 公里。起飞滑跑距离 460~550 米,着陆滑跑距离 510 米。
“龙”的三视图,注意其机腹的导弹挂架比较奇特
露天展品——“龙”A 型
J 35D
J 35J 型,内翼挂 Rb 24,外翼挂 Rb 27
各型号龙在外形上的区别
小结
萨伯公司在设计“龙”的时候还没有发展出跨音速面积率理论,这对“龙”的超音速性能有一定的影响。由于“龙”的整个机体基本比较平直,原来认为“龙”笨重而不灵活,但事实恰恰相反,双三角翼的气动布局使其拥有不错的近距格斗性能。自“龙”服役之后,瑞典再没有购买国外战斗机,结束了防空作战需要“外员”的历史,因为对于空军来说,“龙”满足防空作战的需要。
与“龙”同时代采用无尾三角翼设计的战斗机还有美国的 F-102 截击机,但对于美国空军来说这款总产量过千架的截击机并不成功,其最大速度只有 1.25 马赫,巡航速度不过 0.8 马赫,没过多久就被淘汰。而英国 1956 年服役的格洛斯特“标枪”是亚音速截击机,装备数量少而且性能比“龙”差很多,能和“龙”相提并论也就属法国的“幻影”Ⅲ。达索的杰作——“幻影”Ⅲ型战斗机性能出众、装备国家众多而且实战经验丰富,“龙”式望尘莫及。但要考虑到瑞典是一个全国人口总数还不如北京市的国家,而且萨伯设计的这第一款超音速战斗机就采用大后掠无尾双三角翼布局,设计最大速度就定到 1.4 马赫,后来其改型还达到 2 马赫的速度。瑞典人的这种勇于使用先进技术的作风不仅体现在飞机设计中,还有其独特的 S 型坦克、博福斯火炮、小型隐身舰、AIP 潜艇……这就是瑞典。
出处:
http://www.afwing.com/intro/saab-4.htm注:以上图片均来自afwing
继续贴图: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