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的玫瑰。杂感。
时间:2003.11.15
(这篇文章是我去年看完漫画之后写的第一感受,没有经过太多修饰,其中一些观点引入了后来的文章)
凡尔赛的玫瑰看完了。
奥斯卡死了。
第一次知道凡尔赛的玫瑰这漫画是在好几年前,在一个荷兰女人写的书叫《日本文化中的性角色》里,作者在一章中着重论述了日本的漫画,她是把凡尔赛的玫瑰当作一个样本来详细介绍的;当时就特别想看,而今夙愿终于得偿。
我看到后半段的时候,终于明白为什么这漫画能有这样的地位了。
——奥斯卡。
我原本以为,我已经对漫画里各种各样的女性都已经很了解了,但今天才发现,象奥斯卡这样的人,真是第一次看见。
……怎么说呢,太了不起了。和谭宝莲那种发疯般的努力或更纱那种统帅能力都不同……这个角色简直就是如同神祗一样啊。
身为女人而又被培养为男人、身为贵族而又同情平民、身居必须摈弃感情的职位而又渴望爱情;这些矛盾从各个方面把她的真实揭示出来,从对王室忠心耿耿到最后站在革命一边,直至最后,在她摘下爵位标记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位真正的英雄。确实没想到,在少女漫画里竟也能产生象她这样的英雄。——所有少女漫画主角中能和她相比的,只有更纱一人而已。现在漫画里的那些花瓶和她比起来,简直连泥巴都不如。
一辈子唯一穿一次女装,是在汉斯面前。只要能短暂地把真正的感情向他表达一次,一生就都已经无怨无悔了;但是,这样的奥斯卡,岂不是太可怜了吗?——而且还有比你更加可怜的,就是你的安德列啊!作为男人能为女人付出到这份上,已经是极至,最后,当你们终于能在一起的时候,两个人的心才从对方那里得到真正的慰藉。
——然后,就是死亡。
··
还有另外一个人。
作者把玛丽称作凡尔赛的玫瑰,是的,她也只是玫瑰——花而已。
——活该。真的。我不会为王后的死感到一点心痛。
如果我要为她的死心痛的话,那么看看在千年中封建制度的压迫下死去的民众们吧!就象马克吐温说的那样,他们的尸体,恐怕整个法国也埋不下啊!
本来生在那样一个不平等的社会里,又身为压迫阶级,眼界就是狭小的;王后从来也没能象雅乐丝公主那样,去看看民众的生活。贵族社会的教育使她在骨子里蔑视民众,可民众却是国家的基石。如果她能象她母亲那样,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而全力去维护自己的统治的话,那她还能存在下去,可她一面把自己置于高出普通人之上的位置,一面又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个“平凡”的人,想借此来得到“平凡”人的享乐,——在那个在黑暗的牢狱中挣扎,急切渴望变革的时代,这种行为就等同于自杀。
其实她所依存的阶级本身就不应存在。因为如果承认人类之间有高下尊卑之分的话,——不管是因为什么理由,——那么,当有比旧的高等阶级更加优越的人出现,用同样的理由要求自己的统治权的话,以前的统治者们又该怎样说呢?漫画确实感人,但我的激动和敬仰只奉献给奥斯卡一人。老实说,在描写玛丽玩乐、调情的时候我简直看得头皮发炸(汉斯?这种家伙我根本就不放在眼里):她临死的时候还好意思说自己“光明正大无愧于心”?作为当权者,不作为就是最大的恶;还需要辩解什么吗?
当看到奥斯卡刚刚接手法国卫队的时候,卫队的那种情况,不由得拍案叫绝。无论作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她确实在漫画中表述了一个事实:就算国家如何衰朽没落,只要军队还没腐化,它就能继续存在下去;而一旦军队也腐朽了,那这个国家就彻底完了。就算没有外国入侵,国内的革命也已经是迟早的事了。——到了一切都无法挽回的时候,玛丽才终于醒悟,想试着用母亲的手段去统治国家;但是已经太迟了,她已经没有力量,也没有时间了。当然,她死的时候还算是有勇气,起码能保持皇族的尊严:整部漫画中,能让人对她作出正面评价的,也只有这一点了。
··
看着漫画,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作者在历史方面花了很大功夫,她也不想把这漫画画成单纯的少女漫画,但是,要想驾驭法国大革命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题材,她还远未够班啊。
我知道少女漫画本就只是以描写恋爱为主,别的也就不用考虑;作者能费心把罗伯斯比尔、圣杰斯特、拉法叶这些人都画出来我就很满足了。可问题在于,她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把握住本质的东西;看这漫画的描写,就好象整个法国的中枢是玛丽王后一人,波旁家之所以垮台只是因为王后大肆挥霍,和别人都无干似的!路易十六是漫画里描写的那种善良胖子吗?他写给外国君主的求援信尚在,作者竟敢把他描绘成一个受难者、一个冤屈而死的无辜的人!作为国王,邀请外国军队进攻自己的国家,有这种人吗?他不死谁死?要不是国民军在瓦尔密阻挡了帝国的军队,革命的结局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所有政治、历史的大事在这里都被一笔带过,当然因为这是少女漫画,也不好多责备什么,可是无论如何,一句浅薄的评价还是免不了的。
对了。看到奥斯卡和拿破仑的那次见面的时候我真的是微笑了。一半是因为看到了拿破仑,另一半是……
“老大,奥斯卡也太独具慧眼了点吧?那时的拿破仑是要人没人要权没权要钱没钱,你就凭他的眼神就认定他会成为帝王?法国怎么不多几个她这种人呢……”
虽然知道这种类比很愚蠢,但我看漫画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雨果的《九三年》来。那是描写大革命的最伟大小说。对比起来,漫画无论是思考的深度还是视野的广度都太浅、太窄:参见九三年的国民公会那几章和朗德纳克被捕那段……
……汗。老毛病又犯了……上面那些当我没说吧……
其实,什么历史之类,都是胡扯的:只要有奥斯卡在,这漫画就永远不会被人遗忘。奥斯卡死的时候三十四岁。对一般的少女漫画来说,这已经是老掉牙的高龄了;但正因如此,才更凸显出这漫画的现实与成熟。她是看着巴士底狱的白旗安心地死去的,通过死亡,她终于能得到永生;看别的漫画的时候曾经有多少次以为自己已经不会再经历这样的感动了,然而今天,我终于又能感受到那种至上的快感,胸中热血,澎湃激昂。
最后,女装的奥斯卡真的很漂亮。即使那是三十年前的画风,现在看来仍旧令人窒息。但是,她真正的魅力并不在华丽的礼服中;戎装的奥斯卡虽然没有那样美丽,可那才是真正的她,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她。看到她率众攻打巴士底狱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一幅画。
《自由引导人民》。
——我刚看完,没查资料;不过好象奥斯卡的形象就是从这画里取得的吧?
一定是的。若非如此,她们为何会如此相似,都拥有那种同样的魅力和尊严?
奥斯卡啊……
-------------------------------------------------
凡尔赛的玫瑰。关于玛丽王后。
(应要求专为玛丽另写的,本文发表于ACT第60期。杂志上发表的比起这篇文章来删了些东西)
每当玛丽·安托涅特出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她的美貌总能吸引所有的视线,她的思想和行为也总能引人深思。在往昔那场史诗式的伟大革命中,即便是在断头台的刀刃尝遍了无数鲜血和灵魂之后,这位法国王后和罗兰夫人也是仅有的能被人长久铭记在心的女性。同为站在革命对面的女人,罗兰夫人因一句临终前的名言而终于不朽,而玛丽无论生死,她的名字早已注定要和她那温和而懦弱的丈夫一道,永久地在历史中占据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所谓“凡尔赛的玫瑰”。作者将玛丽称为“玫瑰”真是再贴切不过了;看到那一句比喻的时候,我不禁轻轻点头,又深重叹息。玫瑰花一直以娇艳欲滴的美丽和遍布花茎的利刺著称,假如玛丽在地狱中有知,也一定会对这比较默许甚至赞同。但是,一旦遇到风雨,花坛中最先凋谢的就是玫瑰:毕竟那动人的美貌只能存在于温室之中,而和美貌同时闻名的尖刺,只能吓退那胆怯而柔嫩的手,在真正需要保全自己生命的场合,这些刺并不比花瓣更具保护的效能。
人的思想实在是一种疯狂的东西。当祖祖辈辈都被灌输了某一种理论之后,人的头脑似乎天生就会觉得那种理论是理所当然。历代的路易和查理们操纵手中所有宣传渠道从舆论上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那些被王权统治了千年的法国民众也是真心拥护国王和贵族、就好象他们生来就理应处在比别人低等的境地一样——在这种历经千年的洗脑发展到极致的时候,竟还有不少人认为贵族的血不是贱民应有的红色,而是神圣的无色透明的,不是吗?——但是,万事必有果报。就像民众相信自己比贵族低等一样,贵族们也开始相信,自己天生就比国度中那绝大多数人要高出一等,是上帝命令他们统治世俗的人间;所以,贵族中那目光短浅的大群就开始对民众任意欺凌、压迫,最后终于将民众心中最后一点对上层阶级的尊敬也消磨殆尽,又让整个世界都充满着渴望变革的呼声。当然,贵族阶级自身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生在奥地利深宫中的玛丽亦然。万事必有果报:这就是她的悲剧的原因、也代表了整个革命的本原。
少年时代的玛丽,在母亲严格的管教下还能够保持相当的理智;然而嫁到了法国宫廷之后,尚还年少的她毫无抵抗就沉迷于法兰西上流社会的极欲穷奢。在路易十四时代登峰造极的奢靡生活到了太阳王那顽劣子孙的手里也没有丝毫改变,但国家的经济却早就被拖垮了。在一夜接一夜的化装舞会、首饰珠宝和锦衣玉食之中,无数的金钱在玛丽、以及那些为自己的利益而接近她的贵族男女空虚的欢笑中化为飞烟;现在看凡尔赛宫的照片,那宫殿、那房间、那装饰——端的是金碧辉煌!可现代的人们谁又能看到,当年建筑时耗费的那些民脂民膏?
倘若玛丽只是挥霍金钱,虽然国家经济倾颓人民饥肠辘辘,但在她的一代,国家局面也许也不会有大的改变,就我个人而言,也不会对她抱有如此的恶感。诚然,当时的大环境是贵族已经腐朽没落了;但是这绝对不能成为给玛丽开罪的理由。因为在“历史的必然性”之外,个人总是有着作出自己选择的自由——同样身处贵族阶级的奥斯卡就是最好的反例;倘若玛丽只是在挥霍金钱之外蔑视民众,至少人们也不会对她产生“上断头台也活该”的那种憎恶。
但是,并不仅仅是蔑视民众而已。作为统治者,她是国家的一个“浪漫华丽的蛀虫”(某网友语);作为一国之后,她不仅蔑视、而且憎恨——发自心底地憎恨非贵族阶级的成员。看看她是如何看待那些被她视作“贱民”的普通人的吧。除了安德列之外(无疑这还是因为奥斯卡的缘故),在书中她没有对任何一个第三等级的人好过。对待迪奥夫人的时候,在对方还没有任何错误的时候,一开始就看不起对方,好不容易屈尊打了个招呼还象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一样。对待人民的造反也是,“他们要的不是全给他们了吗?他们还想怎样?”——对她来说,人民永远是贱民。借用田中的话来说,这就是“极度缺乏想象力”啊。最后,在这种贵族老爷的傲慢和对贱民的蔑视到达顶峰的时候,她居然希望法军在瓦尔密输掉;极其欣赏池田在这里的刻画。作为一个国家的国母,到这份上,她已经失去一切资格了。当然,别忘了那个秘密壁橱:路易十六又何尝不是如此?——事已至此,就连外国的统治者也不愿意帮她趟这趟混水。堂堂的普鲁士军队只是经过一天的远程炮火应酬就自动撤退了,奥地利皇帝——玛丽的哥哥——统率的军队在法国稍遇抵抗旋即退出,把法王一家人(他们的“姐妹和兄弟”)拱手托付给残酷而不可知的命运——
其实,她所依存的阶级本身就不应当存在。因为如果承认人类之间有高下尊卑之分的话,——不管是因为什么理由,——那么,在这个理由下,当有比旧的高等阶级更加优越的人出现,用这一理由同样来要求自己的统治权的时候,以前的统治者们又该怎样说呢?作为当权者,不作为就是最大的恶;这样的一个女人,竟也可以用个人感情的失意来抵消她一切的恶行吗?——这未免太便宜了吧!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个人情感上遇到的问题,和她统治之下千百万民众那饥饿、寒冷、饱受压迫欺凌的生活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在饥绥而死的民众看来,恐怕就是用她的生命来偿还,也是不够的吧。在描写玛丽玩乐、调情的时候我简直看得头皮发炸——就是这样,她还居然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普通女人”,就为了追求爱情。这真的是很矛盾:涉及到自己的享乐和挥霍的时候说人民是贱民,涉及到恋爱和身份的冲突的时候又说想成为普通人;哪有这么好的事!——就象妓女的故事一样;富有的妓女碰到贫苦的节妇的时候总是说“真羡慕你有这么好的名声”,但是如果真叫她们换的话,她会干吗?——说实在的,正如flyingsnow殿所示的,在那种时代,那种环境中,普通女人的境遇又能如何?要是真让玛丽成了普通女人,生活的落差姑且不提,她面对那些贵族们的时候倒是不用再因白眼和流言蜚语而发愁了:普通的民众连肉体和思想上的自由都没有,遑论爱情的自由。
玛丽在历史上也有一句名言。在得到报告说,人民没有面包吃的时候,她说:“让他们吃蛋糕!”我们很熟悉这句话:司马衷那个白痴也恰好说过和这几乎一样的话;能说出这样的话的统治者,恐怕已经不是一句“浅薄”就可以了事的。个人的感情确实感人,但审美的前提,也得是在人的道德底线之内。尤其是当看到在那波澜壮阔的时代中意气风发的年轻英雄、那些或者恐怖或者光荣但都永垂史册的壮举、那些为达成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拼搏的精神的时候,再看那躲在舒适的宫廷里无视现实、只知道竭力去保全自己岌岌可危的压迫地位和可以供己挥霍的大量钱财的人,世界的目光终于在后者身上变为不屑。不管是给主角披上多么华丽的外衣也好,不管宣称那故事是怎样极尽浪漫也好——
——摈弃世界者终将为世界摈弃;蔑视历史者终将被历史蔑视。纵观古今,世界诸国,莫不如是。古史为今人所鉴,玛丽·安托涅特因此不朽。
--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