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始终明确的否认,德行包括同恶进行斗争。正如他们千年来不断阐述的——这种道德律不适合日本。他们说,中国人不得不树立一个道德律,即提高公正和仁爱的地位,并作为一种标准,是因为中国人的劣根性需要这种手段制约。(日注:准确出处没有,但类似说法很多,“如彼中国人者,其心本恶,事乱本多,故事无巨细,皆详悉规定,以防之。”————《古事记传》)日本人不认为人生来有罪,人只是生来有义务。
日本人认为把幸福作为人生目标是不道德的,人活在世是为了履行义务,他要因此收苦难。与这些意见相符,日本艺术作品中,很少见到大团圆结局。西方人一般渴望看到好的结局,主角的美德将得到报答,如果观众为角色的苦难而伤感,那一定是因为他道德上的缺点或是社会的缺陷。日本的观众则含泪看着命运如何使主人公走向悲剧,只有这种结尾才是艺术的高潮。……总之,无需欢乐结局,但求唤起对主角自我牺牲精神的惋惜和同情。人们受到苦难不是因为上帝的裁判,而是表明:剧中人为履行义务而忍受了一切,包括死亡在内的任何不幸都无法使他们偏离正道。
日本的战争电影也表现这种传统,看过这些电影的西方人会认为,这是他们看到的最好的反战电影。这是典型的文化误读。因为这些电影整篇都讲牺牲与苦难,看不到任何鼓舞人心的场面。无论使日俄战争还是中国事变(日本把七七事变后的战争叫做中国事变),都是一个格掉。看不到胜利的镜头,甚至没有高喊万岁的冲锋,,而是深陷泥淖,夜宿中国小镇,或是士兵死后,家人聚集在一起追悼亲人。因战争失去生计者,仍然鼓起勇气活下去。甚至不需要涉及战争目的。对日本观众来说,只要银幕上的人物一直努力生存,报答恩情,这就足够了。所以,这些电影无疑是军国主义的宣传工具,导演很清楚,这些电影是不会在日本观众中激起反战情绪的。
——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作者,文化人类学祖师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