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8957阅读
  • 125回复

御姐论..........................[定义篇][魅力篇]

楼层直达
级别: 侠客
注册时间:
2003-10-15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413
只看该作者 105楼 发表于: 2004-01-26
本来想写一篇BL谈的................查资料中发现一篇文章............顿时没劲了..........人家写的太有深度了............自己是多么的肤浅啊................

顺便转一下..........有兴趣的人看看吧...............

http://ihome.cuhk.edu.hk/~s034428/love.htm

爱情记




  对于那些看到《爱情记》这个标题就想点击进来看看是否有我最新感情经历的朋友,这里首先要说一声抱歉了!虽然这会是一个关于爱情的专题,但是不会是个人体验的记叙,而更多的是学理性的探讨。

  之所以会想到写这个系列,是因为最近看了不少与爱情有关的理论作品,有化学的、经济学的、心理学的,似乎各种学科都在捞过界要用自己的方法和理论在爱情这个问题上分一杯羹。作为以研究和解释社会现象为己任的社会学,似乎在这方面没有什么像样的阐述,这实在是一种遗憾。作为一个不学无术不好好读书的社会学学生,就让我来做一个尝试吧,也许不会有什么成绩,不过做做后来人的垫脚石,也是好的。

  搞学问最麻烦的就是讨论什么前面,都要把讨论的对象来一个严格的界定,虽然这的确是讨论必不可少的步骤,不过在写这种随便写写的东西时,这就有些让人感到郁闷了,但是没有办法,既然说是用社会学来谈爱情,基本的学术规范还是要遵守的。

  什么是爱情呢?相信做一个literature review会有上百种定义,即使是要让社会学家来定义爱情,不同流派不同范式的经济学家也会有不同的定义。像我这种大多数社会学理论都不懂的人来说,要给爱情下一个定义,似乎也只能用自己略微懂一点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概念了。

  谈情说爱,要谈爱情,就先要来谈爱。什么是爱呢,我喜欢用社会资本的概念这么去定义它,如果A爱B的话,那么就意味着在B和A的社会关系中B拥有一种被称为爱的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意味着B在与A的社会关系中可以获得A所能付出的所有资源。是的,我相信“爱不是一种获得,而是一种付出”,这种概念和强调future return的社会资本实在是不谋而合。

  如果A和B在两者的社会关系中分别拥有与对方相关的那种被称为爱的社会资本,而A和B有没有类似血缘这样的先天社会关系的话,也许这两个人的关系就可以被称为爱情了。

  仔细分析这个定义,你也许会问,难道那种生死相许的朋友关系按照你这种定义也能够被称为爱情吗?是的,老实说在最伟大的友情和爱情之间,我实在没有找出什么本质的区别,虽然传统上前者存在于同性,后者存在于异性,但是同性恋却使的这种差别模糊了许多,就像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的那样,伟大的友情总是带有一点暧昧的同性恋感觉。

  曾经考虑过,要不要把“排他性”作为一个限定条件来区分爱情和友情,爱情是排他的,它只能存在于两个人的社会关系之中,你爱了他,就不能去爱别人;但是友情却是非排他的,你可以为这个朋友赴汤蹈火,也可以为那个朋友赴汤蹈火。可是后来想想,这个世上毕竟还是有不少博爱之人的,他们的爱情如果因为“排他性”而被排除在我的爱情定义外,虽然这样的分析会简单不少,可是也会无趣许多,为了让这个系列更有写头,更有看头,还是把“排他性”作为一个特例而不是普遍定义来保留吧。

  终于完成了爱情的定义,老实说这个定义是否好其实无所谓,这本来就不是一篇学术论文,论文的逻辑和规范这里是不需要的,对于读者的你来说,关键的还是看下面一篇篇的东西是否有趣,你说对吗?

你爱我吗?

  “你爱我吗”,在热恋的男女交往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问题,相信聪明的你绝对不会真的把它当作一句疑问句,是的,其实这句话不过是“亲爱的,请你说爱我吧”这句的另外一种表达而已。

  当然,我们现在要讨论的并非是上述说的那层意思,而是真正的判断对方是不是真的爱你,也就是判断你是否真的拥有与对方有关的那种叫“爱”的社会资本。

  她(他)爱我,那么她(他)应该愿意为我付出她(他)的所有,很可惜的是,从后实证主义,也就是卡尔·波普的观点来看,这个假设是只能被证伪的,而永远无法被证实的。也就是说,按照卡尔·波普的观点来看,你可以证实一个人不爱你,但是却永远无法证明那个人爱你。

  对于上述的判断,我当然是同意的,不过如果仅仅是同意这个判断,那么这篇东西似乎到此就可以结束了,相信对此你是不会满意的,所以我们可以换一种思维,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看看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一些时间的观测来使我们更相信(只是更相信而不是证实)对方是爱自己的。

  俗话说,察其言观其行,相信无论是热恋中的主角,还是旁观者,往往是通过察言观色,通过种种小细节来确定一方是否爱着另外一方。可是很遗憾,我始终相信这种方法制能够帮助你判断那个人是否在很好的扮演着爱情主人公的角色,而无法直接的帮助我们判断那个人是否爱着对方。原因很简单,我们之所以认为这种方法有效,是因为我们相信只有这个人深爱着那个人,才会去关心她(他)、宠爱她(他),生日的时候给他送上祝福,生病的时候床畔守候,平时不忘问寒问暖。可是事实上,在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我们看过了太多的爱情故事,接受了太多的爱情教导,这些教导已经让我们把上述的行为变成一种爱情的规范了,我们之所以对着那个爱情中的恋人进行上述的行动,也许并不是因为我们真正的爱她(他),只不过是因为社会对于爱情的规范让我们这些受过社会化的人相信在热恋中的自己是应该做这些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在这些细节方面做得好坏与否,只能证明她(他)是否是爱情这场“角色扮演”中的好演员,而无法去证明她(他)是否真正爱着对方。

  那么,极端一些的生死抉择是否能够帮助我们去观测那个人是否爱着另外一个人呢?是的,我相信这种方法多少有一些帮助,但是效果也不会太好。一方面,见义勇为救人最后牺牲的事情同样常常可以发生在完全陌生的两个人之间;另一方面,一时冲动为了你而死并不能证明她(他)同样也可以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你付出他所有的一切。赵氏孤儿故事中两个门客的选择早就告诉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苟活远远要难过赴死,因为时间是最好也最可怕的洗涤剂,他可以洗去你的勇气,也可以洗去你对她(他)的爱。

  忽然想到了“处女情结”或者说“贞操观”的东西,虽然这是一个愚昧时代的标志,可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在某种场合下,这却是一个观测爱或与否的绝好途径——当然仅限于男性观测女性是否爱他。在那个强调烈女的时代,一个女子的贞操远远是一件比性命更重要的东西,如果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失去了规范,那么那个女子未来的一生将会是在极其悲惨的一种环境下度过的。所以对于那个时候的女子,只有真正爱上了一个男人,才可能在非婚的情况下把自己的贞操给了对方,对于那个时代的男人通过对方是否愿意把贞操给自己相信也是可以来考量对方是否真正爱自己的。也许,除了维持种族的纯洁性,对于那个时代部分男人,贞操还是一个爱情程度的指向标吧?

  很可惜的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性观念的越发开放,也许是少数有效的判断方法——性——也开始变得越发无效了。这个女子对他的前任男友也是那么温柔,对你这个现任男友也是那么温柔,从平常的举动中我们已经根本无法判断出对方是爱前任还是爱你这个现任多一点。在那个传统时代,如果她把自己的第一次给了你,虽然这不是已经要得的处女情结,可是在判断爱与不爱的问题上,至少我们多了一点证据,至少自己和前任有所不同。可是在这个时代,她与前任有过与性有关的一切,和你这个现任有过与性有关的一切,可能和将来的下一任也会有与性有关的一切,我们连“性”这个最后判断爱与不爱的方法都已经失去了。

  怪不得,这个时代的男男女女们总是会比他们的前辈们更多地去问对方是否爱自己。

  那么现在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相信“你爱我吗?”这个问题吗?

  记得在大学上一门与宗教有关课程的时候,老师曾经谈到过一个问题“上帝是谁创造的”,这无疑是许多质疑基督教的人经常会问的问题,当时老师当然为我们解释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时也提供了当时一个神学家很简单的回答“谁问这个问题,上帝为他(她)准备的地狱”。

  借用这个神学家回答的模式,对于那些真心问“你爱我吗”的男男女女们说,“谁问这个问题,爱情就为他(她)准备了地狱,你将永远生活在不确定之中”。

  其实,对于我们这个世间的大多数凡人而言,这个问题根本是不重要的,对于我们,在乎的不过是那种被爱的感觉和被爱的行动,至于这种感觉和行动是出于真心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又何必那么在意呢——即使你在意又能如何呢——一切不过是自寻烦难,所以一个聪明人,是永远不要去问“你爱我吗”这样的傻问题的。

你会永远爱我吗?

  和“你爱我吗?”这个问题一样,“你会永远爱我吗?”这个问题也是恋人之间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不过比起前者来,后者的重要性就比较大了,因为对于大多数发问者而言,“你爱我吗”其实并不重要,只要此时此刻能够感受到对方对你的好,就足够了。

  可是“你会永远爱我吗”这个问题却太重要了,因为“爱”这种社会资本本来就讲究的是一个future return,虽然日常的交往过程中你随时可以感受到对方的这种return,不过日常的这种往往只是小意思,你真正期盼的是在重大抉择的关头,那个爱你的人能够将所有的一切资源都给了你,比如在毕业之后,放弃生他养他的城市,跟随你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发展;比如有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在他面前,但是他为了不离开你而甘心放弃,诸如此类,都是恋爱中人希望爱自己的那个人能够做到的。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他们都会相信此时此刻那个爱他的人的确是愿意去做这些的(虽然事实是否如此其实根本无法证实),也就是此时此刻他的确握有对方对她(他)的爱这种社会资本的,可是future return的特性也就决定了在真正return之前,即使你真正拥有这种社会资本,和不拥有其实也没有太大区别。

  所以,大多数恋爱中的人都会害怕“永远”的问题,害怕在这个future return实现之前,那个爱她(他)的人已经不再爱她(他),既然不再爱她(他),那么所谓的社会资本也就不存在了,所谓的future return自然也就不能奢望了。

  于是,“永远”的问题自然又引申出了社会资本另外一个重要的话题——信任(trust)了。对于绝大多数的人而言,除了反复的问这个问题,反复地通过肯定的回答来催眠自己以外,却别无他法了。也许你认为这种催眠使她(他)相信了所谓的“永远”,可是这种催眠得来的相信,和真正社会资本需要的信任却相差太远了。

  生物社会学对于“信任”的来源有一个很好的解释,通过反复的博弈,经过多次信任与不信任的选择,最终稳定的信任便会产生——因为信任对于双方都好。可是在爱情的过程中,恋爱双方有这个信任与不信任的反复博弈过程吗?一对恋人分手之后能够复合一次已经是天大的幸运了,更不要说在多次的分分合合中培养对于双方的信任了。所以,我相信信任这个东西,对于解决爱情中“你会永远爱我吗”这个问题毫无任何帮助。

  其实,当我们把问题局限在“你会永远爱我吗”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走入了一条死胡同,毕竟对于绝大多数恋爱中的凡夫俗子而言,他们追求的不是“爱”这种真实,而只是“爱”所表现出的“对你好”这种现象啊,如果想明白这个问题,不要再把自己困绕在“你会永远爱我吗”这个不会有答案——即使有也只会是否定的答案——宇宙都不是永远存在的,怎么让人相信有永远的爱存在,充其量是在那个人死前都爱你而已,而是换一种诉求,诉求下面这个问题“你会永远对我好吗?(即使你不在爱我了”。也许你会问,这怎么可能呢?既然都不再爱你了,那个人为什么要像爱你那样对你好呢?

  这个问题,其实聪明的人早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记得曾经和一个女孩子有过一段很暧昧的关系,所谓的暧昧就是我喜欢她,她也喜欢我,但是双方都没有说穿,很显然,这种关系比起恋爱来更加不稳定。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那个女孩问我要了一个承诺——承诺在未来的任何时候,她都可以要我做一件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既然那时候的我爱着她,本来为她做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的,所以自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个承诺。我和那个女孩的关系,就像大多数的暧昧关系一样,因为种种原因,最后无疾而终了。不过因为看在这个承诺的份上,在我们什么关系都已经不是的时候,我仍旧帮了那个女孩很多次,很多的忙在以往的我看来应该是她男朋友的专属责任——对于我而言,每一次的帮忙,都当作是对于当年那个承诺的兑现,不过每次帮完忙之后发现这实在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如果就此就要求对方当作诺言来兑现,似乎未免小家子气了一点,所以当年那个承诺依然还生效,我依然在等待有一天那个女孩来兑现我的这个承诺。

  无论当年那个承诺是有意还是玩笑,不过那个女孩的选择是对的。“爱”这种社会资本,虽然可谓是所有社会资本中最高级的也是力量最强大的,可是这种社会资本却也是最不稳定的,它的消失可能只是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个念头;而与此相比,“承诺”这种社会资本无疑要低级许多,“爱”往往需要很多次的互动而且到一个相当的深度,可是“承诺”却可以是对于任何人的,可就是因为这种低级,“承诺”比起“爱”来也要稳定许多,对于那些一诺千金的人而言,“承诺”几乎是至死都有效的。所以,把高等级却是不稳定的“爱”这种社会资本转变成低等级却是比较稳定的“承诺”这种社会资本无疑是解决“你会永远对我好吗?”的最佳办法。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是需要大智慧的。第一,要能够很好的处理两个人恋情结束的过程,如果像很多恋人那样连朋友也做不了,甚至成了仇人,又何谈要求对方兑现承诺,即使对方仍旧愿意兑现承诺;第二,爱你的那个人的确要是一个一诺千金的人,在这个信任匮乏的时代,如果说爱的承诺因为“爱”往往是一种非理性活动而变得不能当真的话,那么更多人对于其他理性的承诺也没有当作一回事情过,说的人随便说说,听的人也随便听听,大家都不当真。这样的话,即使把“爱”转变成“承诺”,仍旧是无法得到对方对你的好的。

  所以,还是罗大佑的《恋曲1980》说得好“你曾经对我说/你永远爱着我/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

倚赖

  对于大多数女人,能力无疑是众多爱情对象标准中的一条,特别是伴随着女孩踏上社会,越发显示得他们就会发现之前那些中看未必中用的帅哥实在不如那些长相普通但是事业有成的男人来得可靠,特别是那个男人不但成功,而且愿意对你好,你的什么问题他都愿意帮你摆平。

  如果一个女人能够找到这样的人开始一段爱情或者一场婚姻,无疑是会让不少旁观者羡慕的。不过这真的是一种幸运吗?恐怕未必。

  研究社会资本相当出名的格兰诺维特曾经提出过一个叫“弱关系(weak ties)”的理论,他认为如果你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都是那种程度不算太高的社会资本,那么在一般情况下这是有利于你的社会资本的进一步扩展的。对于这个假设,很多人都去做了验证,大多数验证的结果都证明了格兰诺维特的假设,如果一个人在平常社会资本的使用中更倾向于通过使用与“weak ties”相反的“strong ties(比如说家族关系 kin ties)”,那么一般而言这个人的社会资本拥有数量和质量也都会比较差的。

  这其实是很好理解的,如果使用同样两件工具可以完成同样的任务,一件比较顺手,另外一件不太顺手,你肯定选择的是顺手的那个。社会资本也是如此,一般说来strong ties可以起到的效果总是超过weak ties的,比如同样一件事情,你央求你的父母去做和一个普通朋友去做,正常情况下父母总是因为爱你会尽心尽力去做的,可是普通朋友就难保证了。可是问题也就来了,既然strong ties那么好用,而且如果你的strong ties联系的那个人非常有实力的话,他(她)可以帮你大多数的问题,你又何须要去发展其他的社会资本以备不时之需呢?这也就是为什么受父母溺爱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会有有些问题的一个原因。

  当然,这个系列谈的是爱情,毫无疑问,根据我们前面的定义,爱情中的“爱”也是一种strong ties的社会资本,如果恋爱中的女人倾向于频繁的使用这种社会资本去解决绝大多数问题的话,正像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的那样,那样的女孩子往往总会粘在男朋友的身边,一切的事情都倚赖在男朋友的身上,而对于身边其他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多少都有些漠不关心或者忽视。

  毫无疑问,这样的一种状态并不理想,就像被父母溺爱的孩子一样,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前者比后者更为糟糕。父母溺爱孩子,孩子的成长固然会有些影响,比如不够独立。不过如果父母本身不出现什么问题,凭借着双方的血缘连接,这种溺爱是会持续一辈子的,即使那个孩子不太出息,不过在父母死前的日子不会太差,这就像我们可以看到的很多贵族、成功人士的第二代那样。可是爱情则不同,与有血缘连接的亲情相比,爱情则是产生于两个毫不相关的人之间,所有的关系都是基于后天的互动所建立的,正是这种后天获得性,使得它往往比亲情显得更有吸引力,可是同时也使得它比亲情来的脆弱许多,就像上一篇所说的那样,它的消失可能只是因为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个念头,甚至仅仅只是因为累了、疲倦了。

  所以,问题也就出现了,他爱你的时候,固然你可以依靠这种strong ties去解决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因此也不用去发展自己自身的其他社会资本,可是一旦有一天,他与你之间的那种strong ties崩溃了,那么自然存在于这个ties之间的社会资本也同时烟消云散了,那个时候,你又依靠什么去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呢?所以,我始终相信,在恋爱中太过于依赖对方的人,幸福是暂时的,但是危机却是永久的,要消除这种危机,要么通过死在爱情结束前来逃避,要么就去面对爱情的接受,把危机变成现实。除此以外,似乎并无更好的解决方法。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喜欢古龙《七种武器》系列中的《离别钩》,在早期的《三城记》中也曾提到过这把钩,不过我今天要拿来结尾的却不是那把钩,而是同一个故事中的一把刀,一把波如蝉翼名字叫“温柔”的刀,这把刀太薄太薄了,薄到它插入你的心脏时,你都不会有痛的感觉,甚至反而会有一种痒痒得舒服。可是一旦这把刀拔出来的时候,也就是要你命的时候。

  恋爱中的“依赖”也就是这样一把刀,存在的时候让你很享受,可是一旦不存在的时候,却会让你痛苦万分,之前越是享受,此刻就痛得越是厉害,甚至要了你的命!

暧昧

  我喜欢暧昧这个词汇,因为这个词汇本身就很暧昧。这似乎是一个套套逻辑,说得简单一点,所谓暧昧,也就是那种“进可攻,退可守”的状态让我非常喜欢,因为这种状态虽然未必能让你赢,却可以让你不输。要知道,这个世上有不少人即时输得起却也是不愿意输得。

  当然,这里要讨论的就是与爱情有关的暧昧。在一段爱情开始之前或者结束之后,我们往往可以观察到暧昧的存在。比如开始之前,一男一女表现的诸多行为在旁观者眼力和一对情侣没有太大的分别,可是双方之间都没有承认过爱对方,也没有表示过其他相反的意思;又比如结束之后,虽然两个聪明人还能做朋友,可是他们之间的有些互动看起来又不仅仅是朋友,似乎略微有些超过界限。这样的关系,无疑是很暧昧的了。

  很多人对于这种暧昧是极其反感的,因为他们觉得无论是爱,还是不爱,都应当说清楚,欲说还休或者是藕断丝连是他们绝对无法接受的,可是他们又不能否认的是,这种暧昧却是经常可以见到的现象,特别是两个分手后的男女——如果他们没有反目为仇而且其中一个还有足够的风度的话。

  昨天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在爱情世界里,男人是长情而不专情的,因为他们绝对会挂念所有旧女朋友,偶尔看到她们,眼里仍可发放一丝温柔;而女人则是专一而绝情的,面对至爱,眼中便旁若无人,为对方冲锋陷阵亦在所不辞,可是当她们要和情人分手,态度却是万二分决绝的。”我想,写下这段文字的人一定可以理解分手后的男人往往会愿意和女方保持一种暧昧,因为这是风度所在,可是却一定无法理解为什么分手后的女人也同样愿意和男方保持一种暧昧,既然分手如此决然,为何却又要保持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呢?

  其实他不明白,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对于女人远比对于男人来得更为重要,在这个恋爱配对中男性普遍强过女性的时代中,从那种若即若离中,男人可以得到的更多是对于美好过去的追忆,可是女人却可以得到未来潜在的利益。

  还是用前面一直使用的社会资本来说明这个问题吧。

  毫无疑问,热恋中的男女,保持着一种强关系,不论是从接触的频率还是双方投入的热情来看;至于分手之后,是否还有关系存在就要看双方处理的技巧了。“希望我们不能做恋人还能做朋友”,这句话是我们在恋人分手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的,尤其是女性经常会使用这句话。虽然这句话往往只是分手时用来安慰对方,不要让对方有太大的失落感(对于这种失落,我认为我的朋友Paka的一段话非常精辟“面对曾经可以很亲昵甚至轻浮说话——难道只是说话?说了估计也米人信——的人冷冷的各生的态度,大概没什么人能吃的消,最后还是逃走了。”),不过我却相信这句话恐怕是恋爱中的人说得最真实的一句话之一,因为这句话的背后包含着她们对于暧昧的诉求。

  现在我们就假设分手的双方,尤其是被甩的一方——如果存在的话能够忍受那种巨大的失落,而另一方又不愿意斩草除根的话,那么这种暧昧的状态就必然是存在的,当然与恋爱相比,从接触的频率或是热情的投入来看,只能是一种弱关系,甚至这种弱的程度比起普通朋友的关系来还要弱。

  但是不要小瞧了这种弱关系,这是一种相当奇妙的弱关系,有的时候它是比那个你现在“爱”的人与你之间的强关系来得更为管用的,理由如下:第一,那个因为和你分手而转变成弱关系的人能力可能远远强过那个现在和你在发展“爱情”这个强关系的人,前者举手之劳对你的实际效果可能就大过后者的全力以赴,就像比尔·盖兹财产的万分之一也要比大多数人的全部身家多得多;第二,因为你和他是保持弱关系,所以你对他在这段关系中要求return的频率大大低于你对于处于强关系的爱人所要求的return的频率,所以即使是同样难度的同样一件事情,往往前者比起后者更有做的意愿——偶尔吃一顿猪油拌饭不难,天天吃可是需要极大容忍功夫;第三,那个和你愿意和你维持弱关系的人往往还爱着你,愿意给你他所有给与的资源;也有可能那个人是一个风度极好或者极其念旧的人,所以他即使和你再无瓜葛,仍旧愿意帮你一些可以帮到的忙。

  所以,你要明白,对于一个聪明人,特别是一个聪明的女人,绝对不要小瞧分手之后那种弱关系能够带给你的裨益。

  现在流行讲性价比,也就是强调投入产出之比,前面比较了两者的产出,那么现在自然要来谈谈投入。

  其实既然已经把两者定性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了,实际已经把两者的投入作了比较,强关系所需要的投入自然是远远大过若关系的——无论你是否真的爱他,可是你都要好好地扮演那个“爱他”的角色,作一些让别人或者让他决定你“爱他”的事情,不要以为这是轻松的事情,无论你是否爱他,这种投入比起什么都需要做无疑都是来得辛苦的。而你与分手后旧情人的那种弱关系,往往就是不需要做什么的低投入,偶尔打个招呼或者几周、几月一个电话都能够让这种弱关系维持下去——特别是如果那个人还爱着你的话,间隔好久的一个电话,恐怕都会让他感恩戴德。

  两相比较一下,我相信所有的聪明人都会明白,与旧情人保持那种藕断丝连的暧昧,即使不是处于感情的需要,而仅仅是出于一种利益上的诉求,也仍旧是一件非常聪明的事情。所以世间会有那么多的人,特别是女人对此乐此不彼,也就不奇怪了。

  更何况,一般同一个时间你只能和一个人保持恋爱关系,可是却可以和许多个旧情人保持暧昧关系,后者的产出更是可有累加效应的!

追求

  但凡我们身边有一对男女走到了一起,他们的好友往往会首先问一个问题:“你俩谁追得追啊?”

  一段爱情一定必须从一方追求另外一方开始的吗?显然未必,但是我们对于爱情的开始却是习惯于去追问“谁追谁”,可见大家都觉悟到追求之于爱情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所以在追问的时候干脆就把那些不是从追求开始的爱情给存而不论了。于是乎,那些没有谁追谁的男女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回答多半是“也谈不上谁追得谁”“我们接触多了就走到了一起”之类的话,而且说的时候往往还带有一种不好意思,似乎一段爱情不从追求开始还真有点不是味道。

  可是追求真的能够带来爱情吗?对此,我确实不相信的。要谈这个问题,就要谈一个我一直回避的问题——爱的产生。

  在前面的篇章中,用社会资本的概念,理性的手法分析了诸多恋爱前后男女的互动,可是却唯独没有去尝试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人会爱上另外一个人。并非不想去解答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而是在分析了众多截然不同的一个人爱上另外一个人的案例之后,我实在想不出来一个可以把他们给包容进去的解释模型——也许心理学家对此有兴趣,那么就期待他们的佳音,虽然我认为心理学家的解释都很有道理,可以用于预测,并不比猜硬币准多少——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也采取了一个存而不论的态度,把爱上一个人作为一个非理性的行为来处理,把整个系列的焦点放在有了这样一个或者一对非理性行为存在之后的男女之间理性的互动上,这样既可以避免把自己陷在意图用理性去解释非理性感情的沼泽力,也可以让理性的分析对于爱情仍旧能够有用武之地。

  这样的处理方法,是一种讨巧,也是一种无奈。

  既然爱上一个人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那么有计划有步骤的追求这个过程可能会导致被追求者爱上追求者这样一个非理性行为吗?一个理性的过程能够导致的结果必然同样应该是理性的,因为理性本身就包含着逻辑的要求,如果一个非理性的过程能够由一个理性的过程得到的话,那么得到的结果必然也是可以理性分析甚至理性预测的,可是这样的结果必然不会是非理性的。

  所以,理性的过程不可能得到非理性的结果,因此我也不相信追求这个理性的过程能够导致“爱”这样一个非理性的结果。

  也许你会说,那么多的人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人,而且得到了她(他),可是你竟然还敢在这里说追求不能够得到爱。是的,我从来不否认追求可以开始一段恋爱,但是开始一段恋爱并不等于对方爱上了你,其实这一点大多数追求者都是明白的,想象你是如何向心爱的人表白的吧?也许前言、中间都有所不同,但是最后的那个决定你成败与否的表白疑问句往往是类似的意思“我爱你,你做我的女朋友(男朋友)好吗”,为什么大多数人问的是这个问题,而不是更关键的那个问题“我爱你,你也爱我好吗”呢?

  必须承认,大多数人有着其朴素的超凡智慧,在表白的时候,大多数人要求得到的只是对方能够和自己在一起,能够开始一段恋爱,而不是要求对方同样也会甘愿付出一切的爱上自己,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要的只是对方的人,而不是对方的心。——而这恰恰便是“追求”这个行为的实质——追求得到的不是对方的爱,而是对方愿意和你一起来扮演恋爱中的角色——她是否爱你并无关系。当然,如果你运气足够好,那么你追求的对象的确在答应你追求的时候也同样爱上了你,那么便是非常完美的事情了,不过这就和买六合彩中奖一样,必然会发生但是未必会落在你头上。

  对于那些在追求过程中享有生杀大权的“被追求者”而言,他(她们)对于是否接受追求,大多数时候考虑的并不是“爱”还是“不爱”这个问题,更多的往往是考虑开始这段恋情之后,从两者关系中能够得到的回报——物质上的诸如金钱,精神上的诸如被宠爱的感觉——是否大过于自己投入这段恋情扮演好恋爱中角色的成本——明显的成本,比如用于两个人互动的时间、精力,不明显的成本,比如容忍对方不令自己满意的地方。

  所谓追求的不同方法——有人喜欢一打打玫瑰的送大把大把金钱的砸,有人喜欢天天一个电话问寒问暖,有人喜欢制造浪漫层出不穷,说到底不过是殊途同归,找到“被追求”最需要而且效果最好的回报,并且让对方觉得这个潜在回报会非常之大——同样是送上大把名贵礼物,对于爱慕虚荣的女孩也许很容易就可以让她接受你的追求,而对于一个富家千金可能连看都不看一眼,不是后者比前者高贵,只不过两者的需求不同,所以同样一个行为对于他们的效用也不同。

  至于追求的时间,有的也许长则十几二十年,有的也许短则几天乃至几个小时,时间长短并不定论,关键就看“被追求者”在多久的时间里面能够确认你所表现的潜在回报的确是“真实”的,的确是“可获得的”,这当然与那个追求者自身的条件——一个穷光蛋说要给你汽车洋房总是不太可信、过去的履历——一个花花公子说要一辈子对你好也不太可信、现时的表现——一个追求时候都不能说到做到的人之后的回报可想而知,当然还有被追求者的智慧——似乎随着进步,大多数人这方面的智慧只有退步而没有进步,所以才有了那么多速成爱情的出现。

  所以,所谓追求,如果你运气足够好,那么你追求的对象的确在答应你追求的时候也同样爱上了你,那么便是非常完美的事情了,不过这就和买六合彩中奖一样,必然会发生但是未必会落在你头上。

  对于“爱”,我相信会有一见钟情,比如韦小宝对于阿轲,我也相信会有日久生情,比如杨过和小龙女;可是至于追求生情,恐怕就相信不得了。

 

夺爱

  “夺爱”应该算是“追求”的一个特例,在对方已经有确定的恋爱关系的前提下去追求对方。不过在我思考的过程中,却是先想到写“夺爱”后来才发现必须先谈“追求”才能避免在这篇中占用掉太多的篇幅。好了,闲话不再多说,言归正传。

  对于大多数横刀夺爱的人(当然不包括夺我所爱的人,哈哈),笔者是相当敬佩的,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件需要极大勇气同时又需要极大实力的事情。在《追求》里面,我们已经谈到过什么情况下一个人会接受另一个人的追求——在他觉得在这段确定的关系中能够得到的潜在社会资本的回报大于扮演恋爱中角色的投入的时候,他(她)一般就会接受那个人的追求。

  可是如果你追求的是一个正在处于恋爱关系的人,那么除了要满足上述的条件之外,你能够通过这段恋爱关系给予对方的社会资本的回报还需要大过他(她)现在的恋人通过先在这段恋爱关系能够给它的回报,而且这种回报还不是简单的大于。

  之所以说不是简单的大于,这是有科学根据的。在传统我们认为得到和失去的效用是等价的,比如同样是100块钱,得到的喜悦和失去的伤心虽然在方向上有所不同,但是程度应当相同的。可是根据现代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结论,人对于失去的悲伤程度往往会大于得到的喜悦,而这种程度的区别一般而言在2倍作用,当然根据人的性格不同比率会有所改变,但是一般都是大于1接近2的。

  这个心理学的结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在处理爱情这个社会资本选择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损失的最小化,其次才是收益的最大化(感谢Doctor NanLin在其关于社会资本一般化理论中提到的这个思路),说得通俗点,就是对待爱情,一般人首先考虑的是能够维持现在这段爱情给自己的效用,其次才是去考虑争取更好的感情。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要让一个处于恋爱关系的人放弃原来的爱情,选择和你开始一段新的爱情,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按照前面那个心理学的结论,也许只有你能够给予对方的收益2倍大于原来恋人给予的收益,那么你的夺爱才有可能成功。这也就是为什么如果你和夺爱的竞争对手实力差不多,即使稍微强一点,往往都很难打动你追求对象的芳心原因——你的强还不足以打消对方放弃现在男友的。

  所以,夺爱是一件极具挑战性而且成功率并不太高的事情,当然如果你有着远强于你竞争对手的实力,那么另当别论。

  当然,世事无绝对,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或者特殊的时间,即使你没有那么强的实力,却也有夺爱成功的可能。特殊的场合比较好理解,比如两人两地分居,你趁虚而入;比如两人的感情刚刚出现问题,你同样趁虚而入,这种都比较简单,所以这里主要谈的是一个时间上的一般性趁虚而入的问题。

  对于婚姻,又一个“七年之痒”的说法,姑且不论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反正很多人是相信的。对于爱情,当然没有“七年之痒”的说法——一段爱情维系七年还没有结婚或者结束的实在少之又少,但是从大量观察的经验案例来看,也许是有一个“双年之痒”的问题,化学家对此的解释就是产生爱情的那种脑内分泌物18个月之后就消失了,之后也就没有爱情激情了。其实即使不使用化学家的分析,用我们的常识想想也能够明白这个问题。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基本的那种了解,1年时间是必须的。因为我们生活的是一个以年为单位的时代,只有经过一个完整的1年,经过一个完整的春夏秋冬,经过一年中不同时期的不同时间安排,我们才可以完整的观察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表现,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不要小看这一点,很多人在不同季节不同气温情绪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那么为什么是双年之痒呢?1年之后的1年又用来干什么呢?很简单,用来验证第一年的观察结果,看看第一年里面这个时间段观察到的他(她)表现是特例还是常态,当然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什么区别。好了,两年下来了,对于那个和你处于恋爱关系的他(她)你有了基本的完整了解,对于在这段爱情的关系中能够给你怎样的收益,又愿意给你怎样的收益回报有了详细的了解,对于从这段感情中能够得到的回报有了一个比较确定的了解;与此同时,他(她)在日常生活中在恋爱关系中给你的回报也渐渐让你非常熟悉,而这种回报对你的效用也在逐渐减小——经济学的术语叫边际效用递减,我们的俗话叫喜新厌旧。

  这个时候,如果突然出现了第三个人,哪个追求你打算横刀夺爱的,便会是一个有趣的场景了。即使那个准备横刀夺爱的第三个人真正能够给你的回报并不比现在的恋人大多少,至少没有达到在你们恋爱刚开始时候能够把你夺走的程度,但是在“双年之痒”的时候,成功率却是会大大增加的——这里面有一个此消彼长的问题。

  前面说了,两年下,你对于和你有恋爱关系的那个人能够给你的future return已经有一个比较清晰地了解了,而且对于他现在给你的收益已经呈现效用逐渐下降的场景了,这个时候,你对于那个人能够给你的总体回报(包括现在已经得到的和未来潜在的)的评价往往是会偏低的——这也是人之常情,对于我们已经得到的东西往往不会当一回事情。

  可是对于新出现的那个第三者,由于你对于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仅仅能够根据它追求你的种种行为来估计他如果能够和你建立恋爱关系之后你从她可以得到的社会资本的回报,由于你对于那个新追求者的信息了解不够,所以在做这个估计判断的时候往往是会与实际情况有比较大偏差的——更加不幸的是,千百年来我们对于完美爱情的讴歌使得我们对于一段新的感情往往会有一个过高的预期,对于那个还没有和你开始一段恋情的人能够给你的future return往往会有一个过高的判断。

  是的,一方面低估从现有恋人那里可以获得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又高估从追求者那里能够获得的社会资本,比消彼长之后,即使两者的实际社会资本差不多,许多智慧不够高的人往往就会选择贸然的去放弃以前的一段感情,而希望在新的感情中去获得更多的回报——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新鲜感的失去,这个选择很快会被证明并不正确。

  对于爱情喜新厌旧,实在是人之常情。不在于道德上的问题,而是在于我们对于拥有的东西始终不够珍惜,同时却对于位曾拥有的东西,抱有了太大的野心。对于爱情,我们心中以为的和事实的往往有偏差,很不幸,这种偏差往往是负面的。

 

真爱I

  如果说《夺爱》是对于《追求》的一个特例说明,那么《真爱》就是对于《追求》的一个回应。

  给一个朋友看我写的那篇《追求》,她看了很是抗拒——因为她正享受着一段追求而来的爱情,对于我所写的自然不会同意。不过那个朋友毕竟是读过不少哲学、社会学而且勤于思考的人,她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停留在本能的抗拒上,而是追问了我一个深奥的问题“如果像你所说的那样,我们追求能够得到的不会是真爱,而只是一个愿意和你一起扮演恋爱的‘戏子’,那么我们苦苦追求寻觅,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旦谈到“意义”,问题便一下子复杂了许多,所以我也只是反问了一句“难道真爱对于我们就有意义吗?”,把这个问题又踢了回去。

  是的,我从不否认别人对于你的那种真正的爱,几乎是每一个人都想追求的,但是同样我也发现,仅仅是这种真正的爱,其实对于我们是毫无意义的。想象一下,现在有一个人真正的爱着你,真正的愿意为你付出所有的一切,但是他(她)没有告诉你,任何人也没有告诉你,他(她)也没有任何的行动来表示他(她)对你的爱,这样的情况下,你根本不知道有一个人真正的爱着你,你觉得这样的爱,对你会有什么意义吗?或者问的更实际一点,这样的真爱能够带来我们追求被人真正的爱所追求的那种快乐、愉悦和幸福吗?

  如果你能够接受这个现实,那么你也就应该明白,我们苦苦的追求所谓的真爱,实际上终极在追求的是那种真爱表现出来的行动。想想两个热恋中的人是如何夸奖对方的吧:“亲爱的,能够和你在一起真的好高兴啊!”;“亲爱的,你对我那么好,我真的好幸福啊”,诸如此类,你是否有发现,我们大多数时候在夸奖的是对方的行动,而不是像下面这样的夸奖对方“你那么爱我,真的让我很高兴”——事实上,上面这句话往往出现在以下两种情况:(1)一个你不喜欢的人爱上了你,而这给你带来了困惑或者麻烦,所以你会说“你那么爱我让我受宠若惊/很高兴/很荣幸,但是……”来婉拒,之所以称赞的是对方的爱而不是行动,因为你压根不需要也不希望对方有所行动。(2)不过是行动称赞的同义反复。比如下面这句“亲爱的,你给我买了那么大一个钻戒,你那么爱我,我真的很高兴”,任何一个听到这句话的人都应当清醒地意识到,真正让说话的人高兴的不是后面的“你那么爱我”,而是前面的“你给我买了那么大的一个钻戒”

  所以,我始终坚信,我们之所以在苦苦追求真正被爱,不过是因为我们相信基于真爱所表现的行动是可靠的而且是长久的(真的是这样吗?在《真爱II》中会谈这个问题)。其实,如果是这样,那么对于真爱,对于这种真实的追求实在是无谓的。早在第一篇《你真的爱我吗》里面,笔者已经谈到过了,实际上我们永远无法确认对方是真正爱我们的。

  如果把这个问题说的高深一下,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对于“真实爱情”追求的问题,而是我们人类对于“真实”的追求,我们总希望除了能够看到现象以外,还能够把握到现象背后的真实。姑且不论任何的观测手段与真实总归是有误差的(海森堡的测不准定理更绝,它告诉我们我们的观测本身就在改变真实,当我们观测到之后,真实也因为我们的观测而改变了),即使我们真的有办法去观测到绝对的真实,可是遗憾的就是,这种真实也只是过去的,我们永远能够把握的只是过去的真实,而不可能是现在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看到天上的太阳放着光芒,我们真的能够肯定此时此刻太阳是真正存在的吗?实际上不能,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太阳放出的光线,而这些光线从太阳抵达地球差不多要8分钟多一点,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看到天上的太阳,也顶多能确认八分钟多一点之前,太阳是存在的。即使此刻太阳大爆炸了,我们也要八分钟多一点之后才能够知道。

  既然从认识论的角度,我们根本不可能去把握所谓的“真实”,又何必去强求把握“真实的爱情”呢,要知道,自然现象尚且如此难把握,又何况人心中的“真爱”呢!

  其实,既然我们需要和渴望享受的那种表现爱的行动,那么只要这种行动没有消失,又何必去追问这种行动背后的爱是真是假,即使只是只是演戏,那么就尽情地享受看戏的快乐吧。

  台湾版的《Sex and City》,也就是叫《熟女欲望日记》的那部片子,和原版比起来,对于爱情的追问要远多过对于性的追问。可是对于这个问题,看得最通透的,似乎不是那四个女主角,而是一位女主角的母亲。那位母亲向女儿哭诉丈夫不再爱她,女儿不当回事情地反问母亲“父亲不爱你,外面有女人,你又不是第一天知道”,母亲的回答更加有趣“我当然知道。可是之前你父亲在我面前至少还装作非常爱我,非常疼爱我。可是现在他连装也不愿意装了啊,所以我才伤心呢!”

  已经看透所谓爱情,不再去追求所谓的爱情,而只是希望和丈夫能够扮演好互相恩爱的角色,享受那种扮演出来的爱,所以当她的丈夫重新愿意扮回以前对她好的角色时,一切问题也就解决了——不像四个女主角,至今还在苦苦追寻自己的“真爱”。

  放弃对于“真实之爱”的追求,而只是追求“爱之表现”,这样的女人,是有大智慧的。

 

真爱II

  继续《真爱I》,对于《追求》做进一步的回应。在《真爱I》中已经预告了,要谈的是“真爱”与稳定的关系。

  真爱必然能够带来一段稳定而且长久的爱情,因为真爱而对你的好必然会连绵不绝吗?我的答案是:未必。

  恋爱中的男女往往会问对方一个问题“亲爱的,你究竟喜欢/爱我哪一点啊?”以前我始终觉得问这个问题是愚蠢的,因为对方要回答这个问题,势必就要经过理性的分析和归纳,找出爱你得具体点来。可是如果真的能够找出这些点,而且他(她)也真的是因为这些点而爱你的话,那么有一天他(她)如果遇到一个在这一点上比你更好更优秀的人,那岂不是应该去爱那个人而不去爱你呢?所以那时候的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应该是“不可说”,只有那种说不出为什么的“爱”,或者说那种因为feeling而有的爱才不会因为理性的选择而见异思迁。我知道,有不少的人和当时的我是持同样的想法的,所以他们都在苦苦的追寻那种来源于非理性(说得好听点是‘感性’)的爱情。

  可是当我真正去思考feeling这个东西的时候,才发现这样的想法实在是too simple,too naive。

  非理性的真爱,或者说来自feeling的爱,的确来得出乎意料,来得凶猛,置身于这样的被爱,也许会是很幸福的事情。但问题就在于,这种真爱,来得快,但是可以去得也快;就像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为了什么会来一样,往往我们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为了什么会走。就像我们在分手理由中经常可以听到的“我没有那种爱你的感觉了”,虽然这句话未必真实,但是那种突如其来意料之外的爱之结束确实非常真实的。

  相反,在《追求》中我们谈到的那种基于理性的,基于投入产出考量之后选择和你一同扮演爱情中角色的那种爱情,其实却是要稳定的不少。既然你追求得到的那个人考虑了你能够基于他(她)的,以及他(她)需要在这段恋爱中投入的之后才选择和你在一起,那么只要你能够给他(她)的没有改变,他(她)需要投入的没有改变,而且同时又没有更好的选择,那么你和他(她)的那段爱情绝对会是稳定的(除非他(她)突然非理性的去追求一段所谓的真爱,不过这样的机会并不太多)。

  所以说,与真爱所带来的那种爱情随风而来随风而逝不同,基于理性选择的那种恋爱的走向我们往往是可以估计判断的,在这样的恋爱中,我们是可以少了许多的不确定因素的。

  在这个不确定性日益增多,我们因为不确定而不安全感日益增多的时代,选择一段基于理性较为稳定的恋爱,而放弃选择基于真爱美妙但是未必稳定的恋爱,也许本身就是这个时代人们基于减少不确定性降低风险的理性选择吧。

 

麻木

  麻木是一种自然现象,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即使是美味佳肴,第一餐你享受万分,可是接下来连续第二餐第二餐给你的享受却逐步减少,到最后吃的恐怕只会让你反胃,那个时候就是你对美味佳肴的好处麻木的时候了。虽然麻木不是一种病,可是一旦它降临你的爱情,却可以要了你的命。

  要说麻木,就要先来谈谈麻木的根源——日益频繁的互动。

  对于这一代人的恋爱,上一代的人多少总是有些不满,觉得这一代人太过于随便,恋爱的节奏太快,认识几天甚至几个小时都可以开始一段恋爱,所以他们称之为“快餐化的爱情”

  我不否认,这一代的人已经日益不把曾经神圣的恋爱当一回事情了,但是如果把节奏更快的爱情归咎于此,实在是过于简单化了。

  是的,作为一种强关系,两个人达到恋爱的程度,是必须为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互动之中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还有意愿的,只有那种互动的量达到了,恋爱这种强关系才会开始。那么何时才能达到互动所需要的量呢?无疑这取决于两个问题:每一次双方互动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意愿,还有就是互动的次数。固然交往的时间长短一定程度上能够间接反映互动的次数,可是这还是要取决于互动的频率的。

  想想我们上一代的交往方式吧,一周工作之后的周末两个人相约去公园逛逛,或者去看一次电影。之后就是回家,开始新一周的工作,等待下一周的周末。这样的交往,即使持续几年,可是实际上在互动之间投入的时间精力意愿总量又能有多久呢?想想这一代人的交往方式吧?除了见面,电话、短信、网上聊天,各种各样新的通讯方式大大增加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频率和便利性,毫不夸张地说,这一代的人交往中一天互动的投入可能远远要大于上一代人一个月互动上的投入。所以,如果单纯的从一段恋爱开始之前的交往时间来看,这一代人实在是比上一代人更比古代人要短得太多太多,但是如果考虑到通讯手段进步导致互动频率的大大增加,其实在形成强关系所必要的互动的时间精力意愿的投入上,这一代人未必是会少于他们的前辈们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感谢现代的通讯手段以及这个互动更加频繁的社会,因此我们才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开始一段感情,也可以在有限的青春中去多感受几段不同的感情(如果你愿意而且希望的话)。

  然而,也正是这些现代的通讯手段和这个频繁互动的社会,让我们越发的习惯了那种频繁的肤浅的互动,以至于对于爱情这种互动,也越来越快的产生了麻木。

  曾经想过一个有趣的问题,一对暂时身处两地的情侣,为什么在古代的时候,仅仅依靠几个月一次的鸿雁传书就可以让一对恋人忍受几年的分离,等待最终的团聚;可是在这个时代,即使每天依靠电话、短信、网络保持通信,可是身处两地的两个人却可能连几个月都无法坚持?难道真的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忠贞正在远离我们这一代人而去吗?也许这是事实,但是既然这个系列坚持的是对于爱情的理性的分析,那么我们就不能把问题的解释诉诸于类似忠贞这样的道德。

  所以,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我选择了“麻木”这个答案。古时候的生活节奏无疑比现在慢很多,古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比现在要少得多,在这种前提下,对于古人每一次互动可以带来的效用是远远大于我们这些现代人的——日益频繁的互动已经让我们对于互动中可以产生的效用麻木的。一封书信,对于古人也许可以带来几个月的愉悦,而这份愉悦足够他们坚持到下一封书信的到来已经最后的相会;可是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轰炸早就让我们对于书信、电话、短信这些所有的互动手段麻木了,即使每天几个小时的电话也只能够让我们感觉到彼此还有那么一段联系,却越来越难让我们从中获得互动可以获得的那种非常的愉悦了。而这种愉悦的减少乃至丧失,自然使得我们越发难以坚持两地等待的漫长,越发无法坚持下去。

  是的,这种对于爱情中互动的麻木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折磨着我们的爱情。

  想想古时的那些才子,即使获得佳人的一丝青丝,都能兴奋不已;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即使面对爱人的裸体,却也无奈的冷淡——原因无他,麻木了。

  想想你自己情窦初开的时候吧,能够牵一牵心爱的人的小手都能够让我们回味好久高兴好久;可是当我们经历了一场一场爱情,即使是和爱的那个人巫山云雨,也再也难有当年的快乐——原因无他,麻木了。

  有句俗话说“男人总希望是心爱女人的第一个,而女人总希望是心爱男人的最后一个”,姑且不论后半句,其实前半句是每一个人的自然心态啊,无论是第一次牵手,第一次拥抱,第一次接吻,第一次性爱,无论男女,谁不希望使对方的第一次第一个,这决不是什么简单的所谓贞节思想作怪,事实上每一个人都自然得明白麻木的道理,同样的行为,给对方震撼最大记忆最大的永远是第一次——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质变过程,之后不过是简单数字累加的量变,谁不希望能够给对方带来最大的愉悦——而第一次恰恰是最好的实现方法——更何况在这个对于爱情享受更加麻木的时代呢?

  是的,这个时代的爱情充斥着越发频繁的互动,可是这越发频繁的互动却让我们对于互动的享受日益麻木,为了能够继续享受获取的那种享受,我们不得不选择更加频繁的互动,而这更加频繁的互动也只有使我们更加麻木。当最后我们对于我们能够的最高频率进行互动都已经麻木,无法再享受到爱情的愉悦的时候,爱情自然也就死了——这就像吸毒一样,赌瘾越强,迫使我们采用更加直接的注射方式,而更加直接的注射方式又导致更加强的赌瘾,最后的结局必然是死亡。

  那么因为麻木而日益走向死亡的爱情还有的救吗?方法自然是有的,第一种是最简单的,减少我们互动的频率,回到过去的时代,减缓麻木的产生,这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可是在这个时代,又有多少人可能选择这种方法。而第二种方法则要困难许多,那就是要在麻木的神经之外,重新去培养新的对于爱的愉悦产生,这是需要我们有更加敏锐的感触以及更加细腻的对于互动的把握,以及能够从平淡中看出不平凡的能力的。

  林语堂毕生推荐沈三白的《浮生六记》,因为沈三白能够把他和妻子芸那极其普通的婚姻写得如此有味道,如果没有对于爱情尚未麻木的心灵是绝对无法做到的。别的不说,同样是描写夫妻间的性爱生活,沈三百简单的“拥之入帐”四个字给人的感受又其实那些平庸的所谓情色小说的大段器官描写所能比拟的。如果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能够有沈三白的那份敏锐,即使对于再多的互动完全麻木,也是同样能够在平淡之中找出新的精彩,从而找回对于爱情新的享受的。

  对于此书如此推崇的林语堂本身便是这方面的大家,光光看其在《生活的艺术》中能够把中国人平淡的生活写得如此有情趣如此精彩,便可以知道他绝对也是一个尚未麻木的人——对于生活如此,对于爱情也应如此。

  所以,我相信,对于那些对于爱情日益麻木却又因此更加频繁互动饮鸠自杀的男男女女们,看看《浮生六记》,看看《生活的艺术》,也许是可以帮你从那种必死的麻木中解脱出来的。当然,这同样是需要“性灵”的,就像能够把淡而无味的白菜吃出天下美味来一样,并非人人都能办到的。

 

无私

  《无私》应该可以算《依赖》的姊妹篇,后者谈的是如果过于依赖自己的爱侣,对于依赖者会有什么影响。而这篇要谈的,则是那些被依赖着。

  爱情是自私的,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

  可是我们也常常迷惑,因为有些人似乎在恋爱的过程中,无私的简直有些反常。

  给人这样印象的,往往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的性别可男可女,但是必定是非常出色的那种,即使不能说是整个社会的顶尖精英分子,但是至少在他们所处的年龄段,所处的层次,所出的群体中,他们往往都是表现得最好的,而且那种表现好的非常简单的人,所有的成功对他们似乎都是唾手可得的,鲜有看到他们经历什么失败,也鲜有看到他们如常人那样为了成功付出孜孜不倦的努力。

  这样的人,在许多外人的眼中,也只有那些同样优秀同样杰出的人才能够与之般配,共沐爱河的。可是事实却往往让人大跌眼镜的,他(她)们恋爱的对象也许某些方面有不凡之处,或者吸引人的地方,但是从总体来看,绝对是比不上他们自身的,甚至综合地来看,甚至有可能比起许多人的恋爱对象都有所不如。而在他们的恋爱过程中,往往看到的是他们为了自己的恋人付出了许多许多,时间、精力、金钱,能够付出的都付出了,这种付出让他们的爱侣非常享受,可是至于那些爱侣对他们的态度,与许有同样好的,但也不乏不当回事,甚至百般挑剔的——可即使是百般挑剔,却仍旧不会改变他们对于爱侣无条件的那种好。

  于是常人便会感叹,“你看,世上毕竟还是有对于爱情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人”,当然也有人会感到害怕“这么无私的人,真的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实在可怕”。

  其实以上的各种想法,都错得非常可笑,因为他们评论的前提就错了——那些人并不如旁观者所说的那样无私,只不过旁观者没有身处他们角色的机会,所以无从得知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

  与大多数一直在追求自我成功,以便能够过上更好生活的人不同,对于一直在享受成功,而且这种成功来得过于容易的那些人而言,成功或者成功之后能够带来的各种享受固然能够愉悦,但是来得太多,来得太容易,就像《麻木》中所说的那样,即使是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功,能够给他们带来的愉悦也是在逐步递减的。

  而这些人注定是不甘寂寞的,当他们对于自我的成功已经不再有太大的兴趣的时候,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了一种外向的方法——如果用玄乎一点的说法,他们开始追求做“神”的那种感觉,追求那种能够操控人生的感觉。

  于是,有的人选择了权力,手握天下大权,千百人的生死不过在他的张口之间,这的确是一件能够让他们愉悦的事情,因为他或许觉得自己有些像掌握生杀大权的死神;有的人选择了慈善,想想自己签支票的手假如此刻一听,明天数以万计的人就因为没有钱买粮食而受饿乃至饿死,这的确也是一件让人觉得很愉快的事情,因为他或许会觉得自己想掌握天下万贯财富的财神。

  当然,还有些人选择了爱情。想想吧,如果你是那样的一个男人,而你的爱侣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女孩子,可是因为你给她的种种以及对她的好却让她有了其他人甚至是比她更优秀的女孩子无法企及的无上荣耀,那种因为你而能够让一个女孩子拥有对她而言极其幸福的感觉也许会让你觉得自己像是能够赐予人爱情幸福的爱神。

  所以,作为旁观者的你要明白,看似在爱情中无私奉献的那些人们,其实他们也在爱情的关系中获得,获得他们最需要的东西——赐予爱侣爱情幸福的感觉。

  所以,作为他们爱侣的你要明白,在与他们的爱情关系中,你的确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情,你要做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情地去享受他们对你的好,因为你的享受过程或者说他们付出的过程本身就是他们最大的收益了。

  记得在《依赖》中我曾经谈到,过分依赖爱侣,并不是一件好事情,那么我在这里要说,如果你过分依赖的是上面谈到的那种人,那么不仅仅不是一件好事情,甚至会有不少危险——当你不再想去依赖的时候。

  也许,出于某个理由,你希望结束与他(她)的那段恋爱,在你或者旁人看来,这样不再需要他们无尽的付出,对于他们似乎也会好一些,可是你却不明白,你再不需要他们付出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从付出中得到的成神的快乐——而这恰恰是他们所最最需要的你所给予的回报。

  也许,那时候的他(她)也许会继续做神,放弃你,而把他的好百倍的赐予另一个人,一个甚至条件还不如你的人。

  当然,这也并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还记得《辛德勒名单》里面辛德勒如何劝说纳粹军官少杀人的吗?“权力不仅表现在你可以杀一个人,更表现在可以杀一个人的时候不杀他”,杀与不杀不过一念之间,不过是同一种权力的不同表现。

  同样的道理,也许那时候得他(她)会选择向路西瓦那样成为堕落天使,不再去赐予他们爱情幸福的感觉,而是专而致力于去剥夺你新选择的爱情的幸福。

  其实无论是神,还是魔,他们所做的事情,都不是那些习惯了依赖的人所能够承受的。

  所以,如果你有幸或者不幸遇到了这种所谓“无私”的人而且又爱上了依赖他(她)的爱情,那么就好好地去享受,而不要考虑去放弃,否则,就要想清除可能承受的后果。

  

不再暧昧

  从标题来看,《不再暧昧》应该算是《暧昧》的续篇。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可以这么理解,本篇要讨论的现象的一个来源而且最主要最典型的来源便是前文《暧昧》讨论的那种状态,那么我要讨论的是什么呢?简而言之,A爱着B,B不接受A的爱或者B放弃了与A曾经的A,但是A却仍旧爱着B。但是如果有一天,A终于放下了对B的爱,要开始一段与C的新的恋情的时候,B会是一个什么状态呢?

  遇到类似的情况,当事人往往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第一种状态是多数人很容易就能够想到的——庆幸,这种状态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当事人A对于不能接受B的爱或者放弃B的爱心有愧疚,此刻看到B能够放下对自己的爱,开始一段新的爱情,那自然会感到庆幸——庆幸B的解脱,因为B的解脱才可能让A从当初的愧疚中解脱出来。当然,这种心态并不普遍,对于爱情的分合还能够有一些道德上的判断并因此心存愧疚的人在这个时代已经越来越少了——“让爱做主”这句话已经让世人从爱情的道德中解脱出来了。

  第二种状态呢?失落,是的,有时候是极端的失落。

  必须感谢我的朋友Paka,是她对我的一次爱情教育使我充分意识到了这种状态的重要性,才会想到去研究这种心态的成因,才会有了这篇文章。先来转述Paka告诉我的一个真实案例,Paka的一个朋友,也是我知道的一个女孩子,当知道了自己当年甩了的那个男朋友在单身了很久之后又开始了一段恋情而且快发展到要开始同居的消失时,那个女孩子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持的状态,发誓要把那个当年甩掉的男朋友给抢回来,而且她的确也付诸于行动了。

  结果怎么样呢?对不起,我也不知道,因为我听这个故事时候的心情使我关心的只是前半段那个女生心态的转变,至于之后的事情,当时的我不关心,自然也没有八卦的去问。

  为什么当年放弃了的男孩子,一旦他要开始一段恋情的时候,反而却又放不下他,而要抢回来了呢?对于爱情执着的人,会说是因为那个女孩子因为这个消息而发现自己原来最爱的是原来的那个男孩子,所以全力以赴要把当初放弃的给抢回来。

  是的,这种解释无疑是正确的,如果那个女孩子不认为之前的男朋友更加重要,就不会放弃刻下的一段好好的恋情,而要去吃回头草了。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当初决定放弃的时候,那个双方还在一起应该是最最了解的时候,为什么那个女孩子却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可是等到他的前男友有了新的恋情之后,那个双方已经再非恋人甚至很久没有联系的时候,却反而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了呢?

  人就是这么一种奇怪的动物,或者更客观的说,是一种低能而可怜的动物。虽然我们大多数时候在按照我们的理性生活,按照我们的理性去爱和被爱,选择对于我们更好的恋爱对象,放弃对于我们次好或者不好的恋爱对象。可是遗憾的就在于,我们即使可以按照理性去选择,可是大多数时候却因为智力或者情绪的原因,无法充分理性的去比较两个选择,对于选择作出理性客观的评价——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再理性的选择又能如何,基于错误的前提是无法得到正确的选择的。

  就说那个女孩子吧,虽然没有去探究过当初为什么要放弃那个男孩子做男朋友,理由可能很多种,但是归根结底,不是是当时觉得继续和那个男孩子维持恋爱关系不是最优选择——单身、换一个男朋友也许会更好一些。可是从后来她的回头来看,当初的那种判断无疑是错误的。女孩似乎高估了维持恋情的成本,或者低估了维持恋情能够得到的回报。也许那时候女孩子和那个男孩子正在经历着一场争执;也许那时候女孩子正在经历工作上的巨大压力;也许那时候那个女孩子遇到了一个自己颇有些心动的男孩子;也许那时候那个女孩子不过刚好是处于女性的生理周期。无论是哪一种理由,但是必然是一种情绪,无论是愤怒、恐惧、欲望还是生理周期本身,都会造成她对于爱情判断的一种悲观态度,而在这种悲观态度下,是很容易高估成本低估回报的,也许那个女孩子会说当时的确有很多现象或者理由让你选择放弃——可是别忘了,欲加于罪何患无辞,心存悲观的心态,总是能够找到不如意的理由的。

  那么为什么后来听到男孩子开始新的恋情了,反而无法自持,要重新开始呢?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吃东西的时候和人抢着吃的时候最好吃——就其原因,别人对于东西好吃的评价会正面影响我们自身的判断,此外抢东西吃的时候那种竞争并且渴望抢到的那种成功感本身也会让我们对东西的好吃作出更高的评价。

  吃东西是如此,恋爱也是如此。你放弃的时候,往往不会觉得自己放弃的爱人有多好。可是一旦有别人把你放弃的爱人当作宝一样的去爱去珍惜,别人的这种评价自然而然的会影响到你自身之前的评价,让你做出甚至是高于之前的评价。其实问题不仅仅于此,真正给你心灵致命一击的是那种由放弃到失去的心理改变。

  当初选择了放弃,无疑是经过一番考量,那时候的心态往往是把对方贬得一钱不值,那个时候,对于放弃你是不会有任何的不舍——因为你那时候根本上否定它对于你的价值——我们扔掉手上的垃圾,会感到失去什么而伤心吗?可是一旦别人把你丢掉的东西当作宝,一旦你也因此意识到当初扔掉的不是垃圾,而是价值连城的宝物,此时你才会真正感受到是失去了那样东西。前面我们早就说过,失去给人的痛苦不是同价值的得到所能弥补的,无形之用,你现下得到的一切都因为和这个失去的意识到而被大打了折扣。同样是此消彼长,自然会对于当初的决定追悔莫及,甚至痛下决心吃回头草也就不意外了。

  人就是这样一种很贱的动物,自己放弃的时候永远不会意识到放弃东西的好,可是一旦变成了失去,却会因此伤心不已,即使对象是同样一样东西。

 

后记

  从10/26第一篇爱情记开写,到现在也有尽20天了,写了差不多2万5千字。在写最后一篇《不再暧昧》的时候,几次想停笔不写,因为越到后面,越有力不从心的感觉。我明白,才思已经枯竭,思路已经混乱,差不多是应该休息一下,调整一下心态,再次整理一下思路的时候了。

休息一下,便会重新开始修订之前写的东西。因为写得匆忙,这些篇目实在过于粗糙,不仅文字粗糙,甚至叙述都粗糙,可能除了一些观点,比垃圾不会好上太多。

  所以接下来修订的第一步,就是文字上的,错字别字尽量改掉,语句有问题的也要修改。之后便是叙述上的,避免干巴巴的逻辑分析,多一些事例,多一些分析,这样看起来也顺畅一些。最后也是最关键,则是众多观点之间的逻辑自洽,还有就是对于用到的一些概念的再定义和规范使用问题。不知道多久能够完成这个工作,也不知道完成第一次修订之后的这个《爱情记》会是什么样子,希望喜欢这个系列的朋友会继续赏光。

  也许有朋友会问,你后记都写好了,是不是之后就不会再写新的篇目了呢?当然不是,修订的篇目我会申请一个blog,把最新的放上去(等申请好之后,地址会在这里给出)。至于这里,等到心态调整之后,又有了新的想法和观点之后,再回继续更新。至于以前写的这些篇目,这里我会作为一个存档,不修改也不删除,保留它的原始面貌。这样修订版出来之后,大家也可以比较一下两者的异同,了解我对于爱情问题心路历程的最新发展。

  最后要用我给一个朋友信中的部分内容来解释我要写这个系列的目的:

  其实这整个系列虽然叫《爱情记》可是其实写的都不是爱情,只不过是爱情以外与之相关的一些东西。就像我至今也没有对爱情失望,对于等待那个女孩的想法放弃一样,我并没有你想得那么悲观。我始终相信真正的爱情是人性进步过程中一种非常美好的品质,一种与自私天性作斗争的产物,所以,也许是我精英主义严重的原因,所以我不相信真正的爱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付出或者得到的东西。 我这整个系列要的就是把那些所谓的“爱情”都给解构了,这样才能够剩下真正的,那种高尚的可以被真正称作爱的东西。 其实和你担心的一样,我写的过程中也在担心我自己对于爱情是否会因此失去希望。但是我发现当我《追求》、《真爱》等几篇写完之后,我反而可以更坦然得更自然的去看待去追求爱情了。 对于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情我当然也仍旧期望,虽然我永远无法知道是否能够真正得到,但是我仍然期望,因为这是人类一种高尚的东西。但是即使未来一次一次证伪了那些不是真正的爱情,我也不再会失望,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人人应该得到的东西,就像徐志摩说的,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至于那些所谓的爱情,世俗的,更多是利益博弈的爱情游戏,我也会很有兴趣的按照它的规则去参与下去,毕竟那种爱情的感觉或者被爱的感觉就像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学说说的那样,是人类的天性追求,它并不神圣,但是也不存在恶劣丑陋的问题。想透了这一点,对于那些世俗的所谓爱情也不会在失望了,因为这本来就是作为人应得的东西。

仁者无敌
级别: 工作组
注册时间:
2002-12-07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1172
只看该作者 106楼 发表于: 2004-01-26
说起来翼神传说里的“紫东遥”算不算?给人的感觉像,但是具体性格离标准好像有点偏差……

哇咧来看人拼命咧!
级别: 侠客
注册时间:
2003-10-15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413
只看该作者 107楼 发表于: 2004-01-26
引用
最初由 miyarayon 发布
说起来翼神传说里的“紫东遥”算不算?给人的感觉像,但是具体性格离标准好像有点偏差……


如果遥不算的话..........美里又怎么能算呢................

仁者无敌
级别: 骑士
注册时间:
2003-12-14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1056
只看该作者 108楼 发表于: 2004-01-26
引用
最初由 miyarayon 发布
说起来翼神传说里的“紫东遥”算不算?给人的感觉像,但是具体性格离标准好像有点偏差……
当然算.........和美里一样的29岁御姐..............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4-01-24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32
只看该作者 109楼 发表于: 2004-01-26
引用
最初由 lnliang 发布
柯南中的小兰不是御姐吧,
有人会喜欢吗?


``不是,事实是柯南大过她,
柯南还是比小兰高人一些


就我自己用这个ID,

还有我是个BOY??~~
级别: 超级版主
注册时间:
2002-08-13
在线时间:
88小时
发帖:
18842
只看该作者 110楼 发表于: 2004-01-26
巴基露露……我倒是推玛琉,星~~~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4-01-24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32
只看该作者 111楼 发表于: 2004-01-26
御姐是非常自私的心态


就我自己用这个ID,

还有我是个BOY??~~
级别: 侠客
注册时间:
2002-07-18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447
只看该作者 112楼 发表于: 2004-01-27
引用
最初由 fifman 发布

……天下御姐皆一家,我们这本来就是小流派,其实就相当于孤家寡人……你要是高兴也可以自组一个啊,当然要加入我们自然也无任欢迎:D
ps:吐鬼女喜就是指类似yy的意思……嗬嗬,御姐就是炼心,吐鬼女嬉功炼到了你就是御姐的高手了:D



呵呵
非也非也
吐鬼女嬉这么高尚无私的传统文化怎么就变成功夫了呢
听起来和XX宝典什么的似的
还是不要把吐鬼女嬉那么YY的东西和我们崇高的御姐联系起来的好
御姐什么的您就认为是对美(还是非视觉效果的)的追求吧
我们追求的是FEEL来着


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努力!
不然就只能叫30岁的欧巴桑姐姐了

级别: 侠客
注册时间:
2002-07-18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447
只看该作者 113楼 发表于: 2004-01-27
引用
最初由 GODBLESSME 发布
御姐是非常自私的心态



话不是这样说地
人本来就是有独占欲(参见BL宝典 某某南老太太的同名妄想录)
我们只是由喜欢变为爱慕
从爱慕转为崇拜
由崇拜升华为自私来着
我们比不需思考的 XXXX控是不一样的
请您明鉴


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努力!
不然就只能叫30岁的欧巴桑姐姐了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2-08-27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24
只看该作者 114楼 发表于: 2004-01-27

本人正式加入【御姐抗战总部】。各位同好们好:D

「在人類歷史上原本就沒有永久的和平。所以我也不會有如此的期望。但是卻能有數十年和平的時代。如果說我們必須為下一代留下某些遺產的話,我想最好的還是和平吧。而把前一代遺留下來的和平維持下去,那就是下一代的責任了。如果每一代都不去忘記自己對下一代的責任的話,那麼大概就能保持長期間的和平吧。如果有所遺忘而把先人的遺產坐吃山空,那人類就得再從頭開始了。也好,那也不算壞事。」

《黎明篇》第五章\伊謝爾倫攻略戰
级别: 圣骑士
注册时间:
2001-11-21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1775
只看该作者 115楼 发表于: 2004-01-27
哇~~~~`

無知的人人

先選擇好的形式 再選擇對象才對呢

大家應該先成爲觸手控~~~~~~~~~

然後再決定是蘿莉還是御姐 .................. :o :o

在天堂的光辉不能到达的地方 有一只自由的色狼

漫遊·現在·過去
级别: 工作组
注册时间:
2003-06-29
在线时间:
6小时
发帖:
8718
只看该作者 116楼 发表于: 2004-01-27
引用
最初由 tnteva 发布


呵呵
非也非也
吐鬼女嬉这么高尚无私的传统文化怎么就变成功夫了呢
听起来和XX宝典什么的似的
还是不要把吐鬼女嬉那么YY的东西和我们崇高的御姐联系起来的好
御姐什么的您就认为是对美(还是非视觉效果的)的追求吧
我们追求的是FEEL来着

呻吟……什么?你搞错了吧?吐鬼女喜才是崇高,御姐只是其一分支……不,下属。
级别: 光明使者
注册时间:
2003-05-08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5663
只看该作者 117楼 发表于: 2004-01-27
小兰也能算是御姐? @_@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opportunity to ABUSE that power.
--- Black Mage, from 8-bit theatre
(又名:被奇诺TD委员会,奇诺后宫队,奇诺同好会等) :D

还是OPERA最高啊!!!MYSTERY!!!这也能算是BLOG么?-_-b
级别: 骑士
注册时间:
2003-12-14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1056
只看该作者 118楼 发表于: 2004-01-27
引用
最初由 浸食·花葬 发布
哇~~~~`

無知的人人

先選擇好的形式 再選擇對象才對呢

大家應該先成爲觸手控~~~~~~~~~

然後再決定是蘿莉還是御姐 .................. :o :o
職務:神樣の觸手控

又见触手^^
YYING~~~~~

级别: 侠客
注册时间:
2003-10-15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413
只看该作者 119楼 发表于: 2004-01-27
从小兰的角度看自己算柯南的御姐吧....................:).......................问题是....................:D

仁者无敌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