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1991阅读
  • 19回复

[聊天]奇怪的<<monster>>论文

楼层直达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2-04-01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147
[转载]《另外一个怪物》——刑天几日来的读书笔记
作者:akumatao刑天

之前,一直被不明所以的我称之为《怪物解析书》的,原名《另外一个怪物》。
这几天,我把原书略略翻了一遍,有了一点粗略的了解。首先,我要告诉每一个看过《monster》的人,漫画里的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没有虚构,没有夸大。约翰的事件让整个德国从1986年开始陷入恐慌达10年以上,这点也并不夸张。至今,德国、奥地利、捷克三国警察携手,还在致力于对以约翰事件为首的几大连续杀人案件的调查中……

这部漫画到底有多少是完全真实的?我随便举几个例子吧。

天马贤三,1958年1月2日生于神奈川县横滨市。自幼成绩优秀,喜欢音乐和绘画。……


伦克警官(现在已经不是警官了),生性正直,为bka鞠躬尽瘁,像这样杰出的人现在已经很少了。书中只提到了因为重要证人自杀,以及来自高层的压力,迫使他辞职。约翰事件之后事隔三年,他得以复职,恢复名誉的同时再次成为bka的中坚力量。而这之后,在一次调查高层官员选举黑幕事件之后,伦克再次辞职。之后,和漫画的最后交代的一样,现在在一所州立大学担任教授。……


《另外一个怪物》的作者通过电话采访艾娃·海尼曼,在最后这样问:“你曾对天马说过,人的性命本来就是不等价的,现在你依然这么认为么?”艾娃:“嗯,现在我也是那样看的。”说完,便挂了电话。


511幼儿之家位于柏林东部地区。随着历史的推移,事件之后,某公司为了在那片土地上盖一个大型超市而买下了那里,后来公司倒闭了,那里就以一片荒废空地的面貌留存至今。照片里残破低矮的围墙,和枝繁叶茂的树木,无不述说着历史的沧桑。……

……根据葛利马的笔记,摘抄其部分对犯罪的分析:

“西侧、快乐杀人者增加-发现快乐杀人者-洗脑-使其有目的杀人,并混迹于快乐杀人者之中-最高伪装-完全犯罪成立。”

“方法。甄选有才能的少年=杀人本能-隔绝-剥夺姓名-反复朗读-反复提问-传说-由恐怖导致自我崩溃-绝对孤独-由破坏行为导致对‘无’的信奉-反复反复反复反复-神的境地=超人。”相信这就是当年,德国进行的儿童人体实验的目的吧。

可以看出,葛利马的逻辑相当清晰,而思维跳跃性又相当的大。如果他还活着,一定也是一个智商相当高的天才呢……


更多的,我还没有细看。不过,我看到了终章,现在我提前把最后几段先翻译出来让大家看看——原作者之一浦泽直树应该还安全吧,在书的最后提到,那时他为了调查事件真相还准备去波黑米亚。另一个作者该怎么说呢?——威纳·韦伯(werner weber),他接触了太多的东西吧。目前,按照警方的说法,威纳·韦伯失踪了。是怎么失踪的呢?

作者(威纳·韦伯,下面对话中简称w)和伦克通过一次电话,但他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他和伦克通的最后一个电话。也许,这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电话。刚放下电话,铃声又再次响了起来。

(以下为书中原文)

我拿起话筒,还以为是伦克先生。可我听到的,是一个很低很沉的男性的声音。“是在找我么?”

w:“你是赫尔曼·修阿?”
他回答:“是的。”

w:“佛利兹·巴因德拉也是你?”
他回答:“是的。”

w:“你是‘红玫瑰大屋’的法兰兹·波纳帕达的学生!?”
“非常遗憾,我就是‘他最优秀的学生’。”

w:“从朗读会毕业后,你就在这个国家……在捷克的旧体制下工作么?”
“正是如此。”

w:“你为了隐藏自己的过去,而隐姓埋名,把作品也改了对么?”
“为了逃走。”

w:“从什么地方?”
“从怪物……”他短暂的稍一停顿,变换了一下用词后继续说:“从那个人身边逃走。”

w:“波纳帕达来到西侧是在81年,这件事情你知道么?”
“我注意到了。因为我开始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于是就从组织里消失了。所以我想,他也追过来了。”

w:“89年你执笔写了《黑暗德伦》的理由是什么?不是为了让波纳帕达知道你的存在吧?”
男子吸了一口气,然后说道:“我看了那个人的《安宁的家》。他也明白应该停手了。我想,我自由了。”

w:“那为什么,92年,你要假装已经死亡了呢?”
“89年。还有另一个怪物,终于也来到了这边。他在找我。他并没有停手。3年后,我明白了那件事,所以就打算再一次潜入黑暗之中。”

w:我问:“另一个怪物?是指佩特鲁·查培克么?”
“是的。”

w:“但他在找的,是赫尔曼·修阿……你98年使用的笔名,他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我一直是用那个名字,在这边活动的。”

w:对我而言这很意外。不仅是佛利兹·巴因德拉=赫尔曼·修阿,连还有一个怪物的事情,伦克都曾推理过,我开始对电话另一头的那个男子感到恐惧、害怕。和约翰一样,应该把像他一样的怪物……“98年,以查培克之死为契机,你就一直用那个名字来绘画作品对吧,因为觉得已经安全了。”
他说,“还是名字少的比较好。我想,都结束了。”

w:我对他有了50%以上的信任度,但想起心中还有谜团没有解开。“你和‘利斧杀人鬼’古斯塔夫·科特曼有关系么?”
“科特曼?”

w:“对,是科特曼。”
“啊,是我照顾了1年的那个男人吧。他是一个《黑暗德伦》的狂热书迷,多次给我写过信。他看书的时候,渐渐明白了这边人们的事情。我一直在观察他,当他陷入危机的时候,我拉了他一把。”

w:“他在圣·乌尔斯拉医院杀了3个人,然后自杀了。这不会是你的意思吧?”
“……”

w:“你最后还是杀害了一直追踪你的最后的那个人:奥根·莫尔克,也就是亚卢斯拉夫·切雷克。而你的手腕受了伤,你就去医院做了简单包扎。隔天,因为医院有3个人看见了你的脸,所以你就指使科特曼杀了他们。”
“莫尔克和我一样……不,应该说和以前的我一样,只是希望隐退过安宁的生活。并没有什么追踪我的意思。”

w:我的头脑开始混乱了。那他为什么还非要杀死莫尔克不可呢?
“因为他是最后一个认识我的人。他消失了,一切就都没有了。波纳帕达也好查培克也好,谁都不存在了。”

w:我知道他接下来要说什么了。也明白了,是什么在驱使着他。
“4年前,我到了布拉格,不知为何,走向了那个最恐怖的地方——‘红玫瑰大屋’。那里被火焰包围了啊。而在那里面,他出现了。我获得了解放。不用逃了。我打算一边画画,一边像他那样生活。”我听见,男子在笑的声音。

“最后……终结的世界,只剩下我和他了。”

w:我拿着听筒的手在抖。必须向伦克求救!必须联系吉兰医生,请求帮助!!
男子轻轻的对我说,“我有点东西想让你看看。”

w:我回过神来:“什么?”
“我拿着新作品的原稿,现在就去你那里。”

w:“什么时候?你什么时候来?”
“现在。”

w:“现在?你在哪里?”
“你的隔壁。”(原文就是粗体)

以上是真实的对话。作者和另一个怪物的对话。之后,威纳·韦伯就离奇的失踪了,至今杳无音讯。这段对话并不是作者自己写的,而是由警察发现的录音磁带。在作者的房间里,警察还发现了另外两样东西。一个是一张纸——一名年轻男子的脸部素描,作者只用了寥寥数十笔,从微微卷曲的中分头发(汗,我现在的头发就是那个样子的)到脸的瘦削轮廓,都画的极其潦草。而一双眼睛却相当清晰,那是一双看起来明显流露着忧郁的眼睛。感觉上,有点像浦泽笔下的约翰,或者浦泽就是照着这幅素描,刻画的约翰也说不定。另一个,是一套童话书的手绘稿。名字叫做《醒来的怪物》,也被收录在本书的最后。

越看,越觉得沉重。怪物依然活着,而且不只一个。本书的作者因为某个怪物,至今生死不明。我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怪物》被称为20世纪最经典的漫画——它当之无愧,浦泽直树当之无愧。“游说能像野兽一般?有谁能挺身与野兽为敌?”我觉得自己开始有点理解浦泽为什么引用这句话了……
德国的电视、报纸、杂志以及各种媒体都报道过,叫做j的那个人,很可能和200人以上的杀人事件都有关系。”

200人,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概念。什么是恐怖?现在世界上的恐怖已经够多了,911,伊拉克,各地层出不穷的恐怖事件 ……

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有个杀人名医平一指。他每救治一个患者,便要杀掉一个人,理由似乎只是“平衡”。但这毕竟都是虚构的。而历史上,也曾有过一个真实的“杀人名医”。很久以前就被报道过,而至今一些报刊杂志有时依然会把这条“新闻”拿来放在某个版面的头条以吸引眼球。相信不少人都是知道的,那个人就是哈罗德·弗雷德里克·希普曼。以下就是当年报道的原文——


  据英国警方一个专门调查小组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经过四年的详细调查,现确定被称为“模范医生”的哈罗德·弗雷德里克·希普曼大夫二十年来已谋杀了215人。受害者都是他的病人。他给受害者注射过量的二乙酰吗啡(即医用海洛因),使得他们在睡梦中长眠不醒。希普曼已经成为英国乃至欧洲历史上最大的系列杀人犯。他为何杀人?为财?为色?还是为其他原因?调查小组至今对其杀人动机迷惑不解……


  杀人谣言

  名医手下的年长病人相继去世,死亡率高于正常数,但警方盲目信任名医并没有及时展开调查

  故事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讲起。

  约翰·肖是曼切斯特市市郊海德镇的一名出租汽车司机。令他疑惑的是,每过一段时间,他的客人——特别是年岁已高的老人中间——就会有一个死去。于是,他的妻子肖夫人开始建立一个名单,看看到底是哪些人死去。结果发现,这些死者都曾坐他丈夫的车前往海德镇上一位希普曼大夫的私人诊所就诊。约翰·肖感到奇怪,便告诉了一些朋友。一传十,十传百,海德镇便出现一些传言,认为有一桩系列杀人案正在发生。

  然而,希普曼却是本地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医。他于1977年从外地来到本镇,应聘于当地最大的诊所布鲁克诊所。很快,希普曼就以他的敬业精神、他的精湛的医术,特别是他与病人之间建立起来的那种良好的关系而名声鹊起。很快,他的病人数目就增加到3000人以上。在欧洲,医生的名望就是建立在他的病人数量上。越是出色的医生,越是病人众多。

  不久,希普曼昔日在布鲁克诊所的同事林达·雷诺兹大夫也对希普曼产生了怀疑。因为他与希普曼医治的是同一类病人,但他却发现希普曼的病人死亡率要比他的病人死亡率高得多。雷诺兹决定向曼彻斯特市死因调查官波拉德报告。后者立即下令进行调查。然而,当地警察对希普曼的声望是如此盲目地信任,以至于他们都没有询问其本人,亦未对其过去的经历进行调查,仅四周就草草地作出了结论,认为希普曼无可指责。


  东窗事发

  名医为病人做了死亡鉴定,其女怀疑医生伪造了遗嘱,一张状纸告入法院

  1998年6月24日,81岁凯思琳·格伦迪夫人在家中逝世。希普曼作为她的私人大夫,亲笔为她作了死亡鉴定:年老自然衰竭而死。一周后,一家与格伦迪夫人从未有过关系的律师事务所收到一份从邮局寄来的信件,拆开一看,里面居然是格伦迪夫人的遗嘱。令人蹊跷的是,遗嘱是死者死亡前几天才签署的。更令人怀疑的是,遗嘱的受益者就是希普曼大夫:他将得到死者的约40万英镑的全部财产和房产。

  然而,格伦迪夫人尽管独身而居,但她却有一个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安吉拉·伍德拉夫。伍德拉夫前来海德镇奔丧。她发现母亲猝死前其实身体很好,精力充沛。伍德拉夫于是对母亲的死因心生怀疑。她手上也有一份遗嘱,这份遗嘱写于1986年,其中将房产给了她本人。两份遗嘱一对比,立即就显示出新遗嘱是一件粗劣的伪造品。伍德拉夫也是一名律师。她当即以谋杀罪和伪造文件罪向法院提出了起诉。


  真相大白

  近四年的调查发现,名医用海洛因注入病人体内,前后共杀死215个病人,这是欧洲历史上最大的杀人案

  这时,有关希普曼是一个系列杀手的“谣传”已经传遍全英国。直到此时,希普曼的名声仍然在掩护着他。众多不知内情的病人自愿组织起来为他进行声援示威。报刊舆论也分为两派,争个不休。

  此案被委托给警官斯坦·埃杰顿。埃杰顿没有像他的同事那样被希普曼的声誉所迷惑,而是认真进行了深入调查。很快,埃杰顿就发现,那份伪造的遗嘱实际上就是用希普曼私人诊所里的打印机打印的。而且经过鉴定,在遗嘱信纸上发现了本不应出现的希普曼本人的手印。于是,埃杰顿决定开棺验尸,调查格伦迪夫人的死因。1998年9月2日,曼彻斯特司法科学实验所公布了验尸结果,证明格伦迪夫人是被注射了过量的海洛因而死亡的。

  吃惊之下的曼城警方决定扩大对希普曼的调查。警方对希普曼从业诊所的15名已故高龄病人一一开棺验尸,结果令检查官目瞪口呆:他们全部死于同样原因。在英国,医用海洛因是严格控制的。希普曼是如何得到这些致命吗啡的呢?在对希普曼诊所的电脑进行破解后发现,希普曼实际上是有预谋的。他在这些病人就诊时,就伪造他们的病历,给他们开吗啡药单,但实际上将这些毒品储存起来,直到最后一次注射到他们的身体里去而要了他们的命。

  1999年10月,希普曼系列杀人案开庭审判。翌年1月31日,希普曼15桩杀人案罪名成立,被判15次终身监禁。也就是说,如果他有15次生命的话,他将被15次终身监禁。

  但英国舆论不相信希普曼的受害者仅仅15人。于是,在法庭宣判之后,英国司法机构组成了一个以女法官史密斯领导的专案调查组,专门调查希普曼系列杀人案。日前,调查组公布了调查结果:查证共有215人死于希普曼之手;另有45名死者亦有可能是希普曼的受害者。这一欧洲历史上最大的系列杀人案震惊了全欧洲。


  动机何在

  心理学家认为,母亲得癌而死,使他可能无法忍受其他女人的长寿

  为什么杀人?这是此案最令人关注和不解的一点。

  希普曼的受害者大多是年过半百的老妇,但希普曼对她们从无性侵犯。显然不是为色。除了导致希普曼露出马脚的格伦迪案外,这名杀人恶魔也从未想方设法将受害者的资产据为己有。看来也不是为财。当然,这种系列杀人案都可以被解释为某种心理变态。但希普曼从未对他的受害者进行任何肉体上的摧残或折磨。惟一可能作为解释的线索,就是他曾目睹母亲死于癌症的痛苦折磨。

  当时希普曼17岁。他的母亲患上了肺癌,受到疼痛的日夜煎熬。希普曼目睹大夫给母亲注射吗啡和海洛因来减轻她的痛苦。他年仅43岁的母亲逝世那天,希普曼心理上受到很大打击。据他本人说,他当晚在大雨中狂奔了一夜。也许这使他从此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创伤。

  翌年,希普曼在国家奖学金的资助下进入利兹大学医学院学医。他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孤僻、简朴,对学习则怀着一种狂热。进入医学院这一选择显然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其母之死相关联的。此后有一天,他在公共汽车上与一位17岁的姑娘普丽母罗丝邂逅相识,两人很快陷入热恋,并怀孕、结婚,一个接着一个地生了四个孩子,并很快成为西约克郡托德莫登镇奥默罗德诊所的医生。这时,表面上很正常的希普曼实际上已经开始出现了心理上的变态。他偷偷地服用一种与吗啡有着同样作用的麻醉剂,并很快上了瘾。他开始利用职务之便,多次以他人的名义为自己开杜冷丁等麻醉剂和镇痛药,来满足自己的毒瘾。

  后来的调查表明,就是在1975年这一年,当希普曼被发现私开药品和使用毒品罪被送上法庭之际,他犯下了他生平第一桩谋杀案。然而,这一谋杀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和怀疑。希普曼被送到一家专门为医生开办的戒毒所接受治疗。三个月后,希普曼结束治疗,并以他的“真诚忏悔”打动英国医疗理事会和内政部的官员,转到了海德镇继续做医生,直到格伦迪案东窗事发。

  英国心理分析家认为,由于其母之死,希普曼可能无法忍受其他女人的长寿——在他杀死的215位病人中,171位是女性。而用吗啡杀人也可能与其母亲注射吗啡来镇痛,使他对吗啡产生了异常的“兴趣”。


  调查延续

  希普曼不是第一,也不是最后一个,调查小组将对英国现行医疗体制和制度提出改革方案

  不管这种分析是否站得住脚,有几点因素是可以肯定的:

  一、英国社会对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疾病关注不够,以至于一个家庭母亲的病故,最终导致200多人死于非命。可见,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已经成为任何一个现代社会都不得不严重关注的问题。

  二、英国医疗体制,特别是死亡证明机制上存在着严重的漏洞。希普曼杀人之后,很多受害者的死亡证书就是他本人开具的。如果存在着更为严格的死亡调查程序的话,很多受害者本来应该是可以逃过被残忍杀害的命运的。

  三、英国医疗机制上对医生本人心理健康的观察和监督显然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以至于希普曼杀这么多人却一直逍遥法外二十年。

  在全世界医疗界,像希普曼这样的医生杀人犯并非第一个,也不是惟一的一个。但他无疑是杀人最多的一个。目前,希普曼杀人案的全部真相并未最终完全披露。近日发表的报告只是整个案件调查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将调查希普曼的杀人动机,特别是调查希普曼是如何在人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杀害如此众多的病人的。史密斯法官的调查小组将对英国现行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制度进行审视,并将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方案。( 文/郑若麟)




以上是和约翰事件无关的。至少,我从报道中没看出有关系……下面,则是相关的。

中午刚刚在国际新闻里看到洛克比空难的最新报道。

洛克比空难(lockerbie air disaster)——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公司的103航班(波音747客机),在从德国法兰克福经伦敦飞往纽约途中,在苏格兰小镇洛克比上空发生爆炸,机组人员和259名乘客全部遇难,并造成地面11人死亡。1990年,由美英两国情报机构组成的调查组宣布,两名利比亚人迈格拉希和费希迈涉嫌制造了这起空难。利比亚对此予以否认,并拒绝将两名嫌疑人引渡到美英受审,联合国因此开始对利比亚实施制裁。1999年4月,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美、英与利比亚分别作出让步,同意将两名犯罪嫌疑人移交给设在荷兰的苏格兰法庭,按照苏格兰法律进行审理。联合国随即宣布解除对利比亚的经济制裁。2001年1月31日,持续了10年,影响了国际关系,被称为“世纪大审判”的洛克比空难终于有了最后的宣判结果:48岁的莫格拉希被判犯有谋杀罪,处以终生监禁,四十四岁的弗希迈被判无罪,立即释放。但是,美英两国持续至今的对利比亚的经济制裁却没有因此案的判决而结束。(美英当年对利比亚有过承诺)另外,此判决还引起广大空难受害者和相关人士的极度不满,很多人均表示,“洛克比空难还不算完”。

今天中午看了新闻,利比亚政府同意向洛克比空难遇难者家属赔偿27亿美元。联合国表示即将撤销制裁,而美国则表示会继续制裁。我看到的时候,说不出是什么感觉……因为,内幕,根本不是这样的……


越来越多的事情被联系在一起,令人感觉压抑。今年10月的某天,就是约翰和妮娜27岁的生日了。想想,他们只比我大几岁……不管是那个国家,这个年龄都应该是正值青春年华。而他们,却经历了那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有点羡慕那传奇的经历,但我决不想亲身体会……我没想到的,当众多的秘密被不断揭开的时候,当我找到更多的问题所在的时候,却看到了无止境的黑暗。这黑暗,跨越了国界,覆盖了很多地方……我不知道凭我一介布衣的身份能够做到什么地步,但我会继续查下去。黑幕,有多宽?黑幕,有多黑?就像日本一直回避战争问题一样,

德国至今对很多历史问题讳莫如深。又和日本战争贩子一样,德国还有很多新的纳粹狂人在今天依然做着“复兴第三帝国”的春秋大梦。这梦,有多么可笑?又有多么可怜?至少,他们自己是不会明白的……美国,正在肆无忌惮的推广其霸权,联合国也无能为力。

以前如果有人和我说,一个人可以凭自己的意志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那我还会觉得,那是连科幻小说里都不会出现的情节。但是几天前,一个朋友半开玩笑的问我,“约翰和拉登没有关系吧?”我:“没有!……应该没有吧……”这确实像个笑话,而我根本不清楚,那种黑暗是否有如冰山的一角——冰山90%以上沉在海面下,上面我们可见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拥有高智商者,在艺术作品中如福尔摩斯,用华生医生的话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他用他的头脑来进行犯罪,那真是太可怕了”。

现在日本动漫中流行的柯x和金田x,前者我是看了数十集才失去兴趣的,后者我只坚持看了3集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原因一样——为了赚钱而画 。虽说所有的日本动漫作品均是商业动漫,但这两部里面的表现,让我不能忍——每一个案件都是为了显示主角“光辉高大”的形象,而被刻意雕凿的痕迹太过浓重,根本不是在破案。每一次的关键线索绝对不可能被警察发现,而是必须被主角发现。还有太多脱离现实的东西,还有太多必不可少的巧合……故事编写的明明不是很高明,却还要在作品中明确说出“福尔摩斯不算什么”的话……既不认真,又不谦虚。所以,在看到某些人狂热喜爱柯x和金田x的时候,我从不争辩。

浦泽直树为了这部《怪物》,亲历德国,走访相关人员无数,甚至学了捷克语。最低限度的,这种态度是很难得的。类似的,我只知道北条司在画《城市猎人》的时候,对枪械的研究相当细致,而且在新宿和其他地方拍了大量照片。所以,那个可爱可恨,可敬又可鄙的新宿种马的家园在漫画里,才会显得那般的真实……(想想,《20世纪少年》在骨子里也是走的《怪物》的路子。一样是无穷的黑暗,一样是压抑的背景)

我想到了,浦泽在漫画中,想告诉我们什么。人,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不应该彻底放弃自己童年的梦想。尽管小时候想做的事情也许很可笑,也许很幼稚,但却是很宝贵的。

还是用《怪物》中的一句话来作为这片乱弹文的结尾吧……

“人,是可以变成任何东西的。所以,千万不要变成怪物。”——法兰兹·波纳帕达
--------------------转载分割线--------------------
那位骨灰给解释一下,这篇文章的意思,还有<<另一个怪物>>是啥米?彻底昏过去了,作者是不是把漫画里面的事情,投射到了现实中?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4-01-12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4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4-01-28
《另一本怪物》是一本记传书……
不是刑天刻意把漫画里的故事投射到现实中,而是因为《monster》的故事本身就是真实的,所以对MONSTER这个故事的研究本身就是对现实的研究。

这文章,其实便是我们从小学时候便开始接触的“读后感”呀。
级别: 工作组
注册时间:
2002-12-07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1172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4-01-28
全都是我没听过的?什么怪物?什么《MOMSTER》???
看不懂,有人能稍微介绍一下么???
最后那句话……为什么我会想到了变形记去了……寒……

哇咧来看人拼命咧!
级别: 侠客
注册时间:
2002-07-18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447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4-01-28
引用
最初由 miyarayon 发布
全都是我没听过的?什么怪物?什么《MOMSTER》???
看不懂,有人能稍微介绍一下么???
最后那句话……为什么我会想到了变形记去了……寒……


补课补课
您绝对需要补课
到漫画FTP下去
顺便把20世纪少年也下了
您会有一种进化的FEEL的


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努力!
不然就只能叫30岁的欧巴桑姐姐了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4-01-12
在线时间:
1小时
发帖:
205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4-01-28
《monster》的背景有那么复杂吗??看来我的去重看一下了
级别: 侠客
注册时间:
2003-05-22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379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4-01-28
啊。。。看来我要补课了。。。我就知道MONSTER很好很好看。。但还有这么多历史资料要补啊。。还有。。真的有叫另一本怪物的书吗??那我要去看一看,然后再看一次MONSTER。。。
级别: 工作组
注册时间:
2004-01-15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1219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4-01-28
浦泽直树~厉害~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2-04-01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147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4-01-28
《另一本怪物》是一本记传书……
不是刑天刻意把漫画里的故事投射到现实中,而是因为《monster》的故事本身就是真实的,所以对MONSTER这个故事的研究本身就是对现实的研究。

这文章,其实便是我们从小学时候便开始接触的“读后感”呀。
------------------------------------------------------------------------------------
请问,那里可以找到<<另一个怪物>>的资料?
级别: 骑士
注册时间:
2003-11-07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1301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4-01-28
“方法。甄选有才能的少年=杀人本能-隔绝-剥夺姓名-反复朗读-反复提问-传说-由恐怖导致自我崩溃-绝对孤独-由破坏行为导致对‘无’的信奉-反复反复反复反复-神的境地=超人。”
==========================================
寒一个……怎么和自己现在的状态很像……现在处于“由破坏行为导致对‘无’的信奉”阶段,然后是“反复反复反复反复”……

厭離穢土 欣求浄土
表·壹 幽鬼剣「妖童餓鬼の断食」
表·贰 獄狂剣「二百由旬の一閃」
表·叁 畜趣剣「無為無策の冥罰」
表·肆 修罗剣「現世妄執」
表·伍 人界剣「悟入幻想」
表·陸 天上剣「天人五衰」

裏·壹 餓王剣「餓鬼十王の報い」
裏·贰 獄王剣「業風神閃の瞬斬」
裏·叁 畜王剣「弱肉強食の具現」
裏·肆 魔神剣「生者必滅」
裏·伍 人神剣「俗諦常住」
裏·陸 天神剣「三魂七魄」

终の式 六道剣「一念無量業」
级别: 侠客
注册时间:
2002-09-01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641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4-01-28
小子,你想查"黑幕"和"恐怖"的话,查查文革要"有趣"得多了!约翰算得了什么,顶多是个"支部作战参谋".

.
同意

局长
级别: 骑士
注册时间:
2002-07-08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833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4-01-28
引用
最初由 ono820106 发布


我很喜欢看 21世纪少年 啊 !!!

汗。。。。。。//////
21世纪少年是什么。。。。。。。。。。。。////////////////

————————————————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3-12-04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100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4-01-28
想找"另一個怪物"嗎?去照照鏡子就會發現它了^^(純玩笑)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3-03-22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69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4-01-29
引用
最初由 Gear5 发布
小子,你想查"黑幕"和"恐怖"的话,查查文革要"有趣"得多了!约翰算得了什么,顶多是个"支部作战参谋".


小子。。你要是没看过或者是看了没看明白。我建议你还是少在这里说这种话为好。。。。

就算是你说的,文革是个什么感受,你是很清楚知道的。。。???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3-03-22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69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4-01-29
引用
最初由 gleat 发布
想找"另一個怪物"嗎?去照照鏡子就會發現它了^^(純玩笑)

你的笑话一点也不好笑。。要是你看过monster的话,恐怕你会觉得这句话很恐怖。。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3-03-22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69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4-01-29
Re:楼主。。

《另一个怪物》是一本解释或者是更深入了解《monster》的书,你引的东西可能是说现在还有一个和约翰一样的人存在,我只在书店看到过,并没有详细的读。

你要是想理解更深刻一点的话,我建议你把《monster》这部漫画看看。你对引的文章的作者的感受深有同感。。

monster的故事是真实的这是确定无疑的。。。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