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写这么长的文章,写得不好请大家见谅。)
漫画中的人物大多具有永恒的青春,比如柯南、乱马就象小飞侠一样,永远长不大,活在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中,但现实中的人却无法这样。
我1982年出生,是一个多愁善感、略带点神经但又开朗乐观的女生(将就点也算美女)。看动画片从我上幼儿园就开始了。那时,我家三代同堂,在当时这样很普遍,家里只有一台14寸的黑白彩电,还是我爷爷托熟人走后门才买到的。在幼儿园没待几天因为实在不适应就回家了,因为不喜欢和院子里的小孩疯疯打打,电视就成了我唯一的消遣。我也不是什么都看,最爱是动画,其次是电视剧,讨厌新闻和综合节目,当然也看不懂。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视,早上十点半中央1台都会准时放动画片,基本上都是上海电影美术制片厂的作品,结尾都会出现一个大大的“完”。每次到这个时候,都要惆怅好一阵。过了这个黄金段就要等到下午六点半,吃完晚饭后,紧接着是新闻联播,然后是电视剧。这种作息一直持续到我上小学。
那时的动画片多是短篇 ,最爱是《九色鹿》,特别是最后一个画面,深蓝色的天空,虚无飘渺的仙宫,九色鹿从一朵云彩跳到另一个,越跳越远,最后成了一颗明亮的星星,配上优美的音乐,我的思绪也好像到了天边。就因为这,我爱上中国古代神话,买的书也都是神话故事,还经常梦想自己能够成仙。并由此特别想看天文学的著作,不过自从看了《十万个为什么》的天文学那个板块后,才发现原来和自己原来想的相差甚远,天文这方面自然再没碰过。其次是《哪吒闹海》,每次看到他为了大家牺牲自己总是会哭,一直哭到那只仙鹤出现,泪眼朦胧的看着它慢慢飞远。
虽然是短篇,可是每一篇都立意明确,寓意深刻,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现在的国产动画大都是长篇,我并不是说长篇不好,不过看了《海尔兄弟》和《蓝皮鼠和大脸猫》之后我再也对国产长篇提不起兴趣。那时看的短篇,还有好些我记得名字和具体的情节,而且非常清楚,不知道是因为太经典还是因为看的次数太多。我记得有《熊猫开店》、《小猫学艺》和《神笔马良》,这些都是很喜欢的,当然还有很多也很喜欢,不过只记得情节不记得名字了。
我主要说的是动画,但是有三部电视剧,也想说一下。一部是《红楼梦》,当时并不懂得从文学的角度欣赏,只知道房子很漂亮,衣服很漂亮,人更漂亮,而且只喜欢看贾府兴旺,衰败之后的我从来不看。也许我喜欢喜剧,害怕悲剧的性格就从那时养成的。第二部是《珍珠传奇》,那是我看的第一部台湾古装剧,每一集都看了,最后一集的情节现在都记得。最后一部是《少女疑云》,日本片,讲的是一位少女在证明自己血统的同时成为钢琴家并找到真爱的感人故事。印象最深的是男主角很帅,爱美始终是人的天性嘛。总结一下,就是国产、港台和日韩,当然那时还没有韩片。
上小学后,作息时间有了改变,早上是再也看不成电视了。不过,下午放学很早,作业很早就能做完,晚上的时间依旧是属于电视的。动画自然是不会少的,有一部《邋遢大王》很有趣,不过从没看全过。稍稍有些改变的是已经能看到国外的动漫了。看的第一部漫画是《尼罗河女儿》,第一次是在弟弟家看到的,就一本,讲的是曼菲士被亚述国的亚尔安王骗去囚禁,凯洛尔被强娶为妃的那一段。当时还不流行租书,剩下来的到初中我才看完。第一部动画应该是《变形金刚》,即使身为女孩,我也很喜欢,最喜欢的人物是红蜘蛛,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我从来都更喜欢配角。第二、三部我也看了,感觉差多了,这也是我第一次体会到续集的失败。看到的第一部日本动画是《聪明的一休》,但我要说的是《圣斗士星矢》。其它的不多说,动画片热播的同时,它的贴画(我们这叫粘胶)也在热卖。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学校门口的小贩手上看有没有出新的。最快乐的是能收集到各种全家福---黄金、白银、青铜全家福都算是最普通的了。五毛一张,我算过不包括送人的我就有五十多张。男孩喜欢在地上看谁先拍反来赢别人的,我喜欢把它剪成一张张小的,再用剪剩的边框把它们贴在图画本上,就象收集邮票一样。记得有一次,夏天,下着大雨,打着伞和很多男生挤在一起,就为了抢刚出来新的,那情景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弟弟小时候爱好破坏,一次我星期天上培优班抽屉忘了锁,等我急急忙忙的赶回来时他已经把我的一本贴画都撕了。一气之下我把所有的贴画都撕了,现在想想都觉得难以理解。
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我记得放了《射雕英雄传》,那时可不象现在,又可以租碟或者是点播,能在我放假时放我喜欢的片子是在让人激动,这种感觉现在不会有了,以后也不会有了。
我的童年就这样结束了,这是我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到现在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