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绝一切转载——
中国动画发展简单的分期方法就是按照作品质量和创作理念分成四期,第一期是1926年到1966年的黄金时代,第二期是1976年到1990年的白银时代,第三期是是1990年到2001年的黑铁时代,第四期是2002年至今的迷茫时代。
黄金时代(1926年——1966年)
这个时代的动画作品也许不是最多的,但却是最好的;也许不是最精美的,但却是制作最认真的;也许不是与国际接轨的,但却是最突出中国传统特色也时常因此获得国际奖项的。
说起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一定要说万氏兄弟,因为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就是出自他们之手,然后是《一封书信寄回来》,在抗战爆发前,他们总计绘制了二十多部动画片,其中包括1935年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但是在1936年以前,万氏兄弟的作品主要是模仿美式动画的手法,他们自己对此也不十分满意,一直在寻找着让动画在中国传统土壤里扎根的办法,到了1940年,美国动画片《白雪公主》给了他们很大震动,下决心要搞一部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作品,在组织100多人参加绘制、前后绘制2万张画稿、用了一年半时间的情况下,1941年他们完成了中国以至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80分钟的长度、取材自西游记的故事、名演员白虹等人的配音、中国山水画风格的背景、吸收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造型设计都使这部动画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了继《白雪公主》《小人国》《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席位置,而且浓郁的中国特色又使它与前三者有明显的区别,万氏兄弟本想接下来就拍摄《大闹天宫》,但是由于投资商的问题计划没有成功。在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万氏兄弟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并在1958年尝试用剪纸的手法来拍摄了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随后又用剪纸的手法拍摄了《人参娃娃》《金色海螺》等片,而1961年到1964年的《大闹天宫》上下两集无疑是中国动画史和万氏兄弟的颠峰之作,先后获得卡罗维发利和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两项大奖,在国内国际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制作技术上,1960年问世的水墨动画片也是一个创新,突破了以往动画片采用单线平涂的制作手法,但是由于为了表现水墨的渗化效果要采用多层赛璐璐分别拍摄和重新合成的办法,所以制作成本高周期长,只是用在摄影部分的制作时间,就足以制作类似的四五部普通动画片,所以即使是后来初步掌握了这种技术的日本人也没有轻易尝试,采用水墨动画片技术制作的作品有《牧童》和《小蝌蚪找妈妈》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牧童》插曲的来自于著名作曲吴应炬,而贯穿全片的笛声则来自有“魔笛”美誉的一代笛子宗师陆春龄,说明那时制作者是很认真的。
同一时代的作品其实还有很多,例如《骄傲的将军》《渔童》《没头脑和不高兴》等等,表现手法也还有折纸、木偶等等,由于资料不充足就不细说了,这个时期的作品比较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动画表现中融合各种中国传统因素;在动画技术上尝试各种传统艺术形式;在动画内容里吸收了传说、神话、典故等多种内容;在动画制作上不管是画面、配音、配乐都一丝不苟,在动画受众方面属于老少咸宜的作品居多,所以说这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一点也不为过。
白银时代(1976年——1990年)
经历了文革之后,动画行业自然也受到了很大冲击,而且上美影在1972-1976年间拍摄的17部动画片如《小号手》《小八路》《东海小哨兵》等给后来的动画创作理念投下了一个严重的阴影:写实主义和教育目的,这使动画片被定位为给小孩子看的充满教育意义的课外教材,这种思想不仅延续下来而且还在大部分人心里深深的扎根,也就是这个观念才造成了后来动画片的尴尬地位。
在改革开放之后,动画片制作走入繁荣时代,涌现的多家动画制作生产部门也改变了过去上美影一家独秀的局面,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间,这些制片单位就制作了219部动画片,例如《哪咤闹海》《金猴降妖》《天书奇谭》等优秀作品都是这个时段制作的,而且电视动画片也在这个时候有了《葫芦兄弟》《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等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从整体上来讲,这是个比较平均的时代,既有少量全年龄段艺术动画片,也有大量类似《黑猫警长》这样的纯粹给儿童看的主流式教育动画片,而且制作手法基本沿袭自上美影万氏兄弟开创的流派,没有太多创新也没去吸取外部世界的先进经验,而这一段的高产量恰恰造成了作品的制作不够精细,更由于制作出发点是给孩子看的,所以在配音配乐方面也明显不如以前用心,同一时间日本正从给欧美动画做做简单来料加工的阶段稳步发展,并逐渐学习和吸收欧美经验创造出自己独有的风格。
所以说这个时代是白银时代是因为王小波在小说《白银时代》里曾经说过一个谜语:未来的世界是银子的。其实说的是热寂论里提到的宇宙的热动平衡,所有点温度都一样,也就是说没有太突出的东西,而1976年到1990年的中国动画业给人的就是这个印象,如果考虑到部分优秀作品,也许准确点该算是准白银时代吧。
黑铁时代(1990年——2002年)
考虑再三我才决定把这个时段描述成黑铁时代,为了防止被踢飞暂时不做幽灵狐狸,做幽灵好了,这样谁也踢不到我够安全才敢继续说。这段时间发生了以下几件大事。
首先是九十年代各大动画制作厂家开始与国际动画业展开交流与合作,白银时代那种固步自封的局面终止了,数字生产手段取代了以往的手工绘制方式,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各种体制制作单位的多元化发展,使制作数量有所增加;各种专业和多能人才进入这个行业,使制作质量比以往有较大提高;但是即使数量和质量都增加了,由于制作动画片是给孩子看的这个理念问题,在题材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突破。
其次是1995年起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采用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把动画业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的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观念,原本这是个动画行业商业化和发展的绝好时机,但是同样受限于上面所说的制作理念问题,制作方只能做适合儿童看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东西却不敢也不能有所突破,在有关教材里甚至自豪的宣称“中国动画与欧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动画相比,内容是健康的,精神是向上,是适合对孩子进行各种传统教育的作品”,对这句话我吐一个先。
最后要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动画片发展方向从电影院转向电视动画片,动画制作公司和企业也发展到了120多家,大量的连续、系列动画片纷纷出炉,象什么《蓝皮鼠与大脸猫》《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都是这一时段出品的,所以表面上看起来这段时间动画作品的总时间长度比以前要大,例如2001年动画片总产量18000分钟,但总计看起来其实就是动画短片7片,系列片却高达42部,就是说为了能在播出部门手里拿到更多的播映费,在资金不变的情况下集数拉的越长越好,至于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要说这是一个黑铁时代是因为,电视台为了满足播映时间的问题,引入了大量欧美日本动画片,而国产动画片在比较之下无论内容、画面、人设方面都暴露出了严重的不足,特别是采用传统教育理念制作出来的动画片里,往往是一些小孩子在一本正经的不说小孩话,使原本应该是观众的少年纷纷青睐外来动画片,表面上看起来随着制作单位的增加制作数量和质量似乎都在提高,但事实上正是这个时段大量观众纷纷“外逃”,不再去看国产动画片了,并把它看做是幼稚和笨拙的象征。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宝莲灯》,虽然有大手笔的投入来制作,有著名演员配音,有著名歌手献声,造型上也吸收了许多美国动画的要素,但本质上它并没有脱离那个理念的约束:依然是一部以小孩子为主体观众的动画片,而且模仿迪斯尼动画的味道实在太重,只能还算是这个时代的作品而不能超脱,毕竟看《狮子王》《花木兰》等东西要比看模仿出来却又不太对劲的东西强一些。
迷茫时代(2002年——现在)
所以要把2002年定为迷茫复兴元年,原因不过是因为一部《我为歌狂》的出现,也许这部52集动画会被指责为模仿类作品,但是我觉得更应该重视的是它的制作理念——它是第一部拍给青少年而不仅是儿童看的动画片,这对以往动画片只是儿童课外教材的理念绝对是重大突破。与这个重要意义相比,其他所有不足就都显得微不足道了,因为这就象人类烧制的第一件陶器一样,虽然丑陋却标志着从烧烤到煮食的一个划时代进步。
但是《我为歌狂》和随后的《封神榜》《隋唐英雄传》却没有在创新和突破旧理念之后走的更远,没有制作围绕动画的丰富周边产品,对年龄层次的突破也仅限于从儿童延伸到了青少年,而且国内类似作品能数的出来也仅有这么几部,大部分动画制作单位依然在用草率的制作态度、教育为主的制作理念、儿童为主的制作出发点来制作着所谓儿童动画,相对于同一时期电视剧制作已经达到了制作完不能播出的饱和状态,动画片产量到2004年只有2万分钟而已,与电视台规定的6万分钟播出时间相去甚远,数量不足就要引进,引进又要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问题,所以才会有了新世纪天鹰战士这样的怪物出现。
有个别改变以往观众定位的动画片出现;有引进的各种超过以往限制的动画片出现;有网络提供的各种各类型日本欧美动画片出现;相应的,国产传统动画片被排挤到一个十分可怜的位置,虽然还是拥有了不少低年龄段的坚定FANS,但是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在有其他选择时就不会看国产动画片却是个不争的事实,这就是中国动画的迷茫时代。
* * * * * * * * * *
中国动画有过辉煌的精品辈出的黄金时代,也有过作品众多质量相对平均的白银时代,还有在引进技术支持下发展并在与引进动画片争夺市场时逐渐败北的黑铁时代,那么在迷茫时代,中国动画更该考虑的是今后如何发展、如何定位观众层次、如何学习外国的动画产业一条龙体系等问题,而不是一味悲叹中国人不支持中国动画。所以首先该解决的就是以下几个问题。
受众范围:首先要想动画片是给什么人看的,仅仅是儿童么?毕竟在动画产业本可以赢得巨大利润的今天,如果仅仅把观众定位于购买力相对有限的儿童是很狭隘的,尽量扩大观众群来赢得最大利润才是王道,但是这就与传统的动画片是给儿童的课外教材不能出现过格场面这个理念冲突,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动画分级制度,但是连电影都没实行分级制度呢,动画片就更不用说了,或许唯一的方式就是设定深夜档动画节目吧?可以说如果高层不放松对动画业的限制,中国动画将永远停留在2002年以前的水准上。
制作理念:欧美和日本的成功经验绝对是要借鉴的,但却不是全盘无条件抄袭,万氏兄弟的成功就充分说明了这点,他们的作品可以获多项国际大奖并不是因为抄袭的完美,而是因为在制作中融入了中国传统元素,可是由于在1976年之后到1999年,动画行业提高的只是单纯的技术含量却不是思想高度,所以中国动画业开始追赶国际脚步该说是从宝莲灯开始的,到现在也不过六年而已,需要学的东西确实是太多了。而且由于播映费的微薄,大多数制作者都从低成本制作多集数的角度出发,更难做出什么好东西来,连质量都没法保证,更不用人物造型、声优、音乐等方面了。
产业结构:欧美和日本的动画行业都有丰富庞大的周边产品及企业支撑,甚至可以先从玩具商处获得资金,然后再制作动画来推广玩具商的产品,动画完了有漫画,漫画完了有模型,模型完了做游戏,游戏完了还可以拍摄真人版电影(蓦然想起美少女战士真人版,那腿叫一个粗啊),总之是变着法的从观众钱包里掏钱,不过观众们貌似被掏的很高兴,但是这种成熟的结构化的赚钱体系中国动画似乎一直没怎么学好,如果动画制作者有张艺谋的头脑和手腕,估计情况能有所改善。
社会观念:由于以往动画片属于儿童教育片这个理念的流毒影响,现在年纪稍微大一点的人都羞于对身边的人表示自己喜欢动画片,而且父母教育孩子说的比较多的一句话也是“你都多大了还看动画片?”,等到发现了部分动画片中竟然有成人内容之后又大怒“你小小年纪怎么能看这种动画片?”我对此很糊涂,那我到底该算大呢还是算小呢?让我到哪里去找这种适合不大不小的人看的中庸动画片呢?这问题比生存还是毁灭更让人头疼,至少幽灵狐狸的头已经想这个问题想的快爆了。而且这个问题也造成了从业人员自己都觉得自己没干什么正事而,年轻时的狂热往往会在逐渐年长后消逝,然后淡出这个行业。
综上所述,不解决这四个基本问题,只说日本是怎么从学习模仿欧美开始发展到今天,只说欧美日本动画片大部分加工都是在国内完成的,确实毫无意义,因为这么说只证明了我们既没有从学习中获得发展,而且现在还满足于完成低技术含量让别人利用我们的廉价劳动力,这并不是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