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参加和中国动漫有关的活动,都是经历一次旌旗招展的典礼。
上周三天津神界公司编创的《四大名著》漫画推出,新闻会上照样响彻着“振兴”“创新”“民族”“弘扬”“突破”的声音。
听着主创方激动地表示:“《四大名著》漫画的创作整整花了7年的时间,规模宏大,是近年来中国原创漫画领域的扛鼎之作。”7年的时间,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这部漫画所经历的磨难、困苦和执着。可是我走神了。
原创?“7年之痒”成就了一部《四大名著》,但这套漫画究竟什么可以算“原创”?是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框架,还是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人物设定?这样是对传统的“原创”,还是对传统的“描摹”呢?
“中国漫画”中间要加个“原创”,已经成了固定用法。国内漫画人口里的“原创”,最开始是一种自我的提醒,拒绝模仿欧美和日本,而要寻找自己的道路。可是真正做起来,谁也说不清什么道路是欧美和日本漫画没走过的,转来转去总是转到传统文化的老路上。
很多中国漫画人使命感很强,责任感很重,一张嘴都是奔着弘扬民族文化去的。眼高是好事,但手也该跟得上。“原创”这顶帽子把国内漫画压得很低产。传统文化不能老是等7年才“原创”一回。上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调查统计说20个孩子最喜欢的动漫形象,19个来自日本,中国只有一个是孙悟空。我怀疑“孙悟空”也可能指的是《龙珠》里面的。《龙珠》电影在国内公映,中文字幕非要把“悟空”翻译成“武昆”,估计是觉得不能让《龙珠》再侵犯我们的传统了。
这就是中国动漫人“原创”的结果?最后穷得只剩下传统了。
7年的时间,加大了《四大名著》的“原创”成本。《四大名著》漫画宣称走了一把海外路线,先找到国外投资,在海外发行,这个系列的《水浒传》2006年就在日本上市了,然后回国抢滩登陆。虽然主创方宣称海外市场已经取得54万册的销量,但是当有记者向负责海外发行的韩国公司代表提问时,他的评价却并不配合这样的说法,仅仅表示“《四大名著》漫画版在韩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日本并不理想。”“海归”路线不新鲜,电影人都是这么干的。今年我们还有《西游记》动画去戛纳兜风呢。
因为有海外的投资,按主创方的打趣说法就是创作上可以“不差钱”。但是实际的效果,就是让这套《四大名著》成为“高价货”。漫画全部都是彩色印刷,精美那是没的说,价格也是没的说,每一部名著20册,每册24元,一套下来将近500元,四套名著下来差不多2000元。
花2000元买这样一套《四大名著》,你说多少人会买账?创作者玩高兴了,可读者玩不起。
当今最“火”的日本漫画《火影忍者》也在上周推出了中文版。“火影”的创作没有国家扶持,也没有海外资金。作者岸本齐史天天被编辑催稿子,每周前两三天想故事,后四五天打格子画画,“火影”的连载十年一直没断过。十年里“火影”干了不少事,连载了400多话,发行了45卷单行本,还推出了300多集动画、5部电影和4部ova,成为现在最有影响力的日本漫画。
相较之下,国内“原创动漫”口号够响,行动够慢。要我说,漫画本来就是全民阅读的街头读物、报摊艺术,这是漫画的广阔天地。问题是很多漫画人打心里接受不了这个“低端”定位,一张嘴都是艺术家的范儿。
岸本齐史当不了毕加索,但正是这个埋头在工作室画画的家伙完成了全球的“低端”覆盖。今年3月一个全美漫画销售排行榜的统计,虽然美国漫画《守护者》因为同期电影的上映排名榜首,但日本漫画抢占了15席,《火影忍者》单行本,更有9本在榜。
“火影”在电影学院办了一次新闻会,请来《少年跳跃》的两位编辑矢作康介和中野博之。他们是《火影忍者》的两代编辑人。《少年跳跃》是日本第一大漫画杂志,《龙珠》、《灌篮高手》、《海贼王》都是在这个杂志上开始连载的。《少年跳跃》是周刊,每期有超过300页的各类漫画的连载,如果按照我们的“原创”精神指导下的慢工出细活,《少年跳跃》早就停刊了。
扯远点说个事,两位日本大编辑顺道参观了电影学院的动画学院,很感慨。矢作说,“我看到动画学院的学生们在画素描,他们的绘画水平是我们的漫画作者都不具备的。”
那个晚上单独采访矢作康介和中野博之,我问他们,《少年跳跃》的漫画家有多少是专业院校培养的?他们想了半天,笑了笑,回答说没有。
很多国内动漫人搞创作,总爱谈大环境。现在不能说大环境不到位,有国家政策扶持,有很多动漫公司,有各类动漫刊物当平台,还有各大动漫学院的人才培养。
不到位的还是创作力。大家一边谈漫画,一边练素描。原创,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