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上面两位:
帖子过长果真麻烦,不过字不是凭空写出来的罢。下面即是。
另:豪尔的移动城现在有一种思潮或论调,而这论调是有人较想讨论的。虽然和原本相比有些跑题。
TO maliyingcherry:
“反战VS战争”
“英国原著中只字未提战争,可是我还是感觉到了深厚的对于美满幸福日子的向往,对于动乱的厌恶。”--笑,我觉得有点马后炮.......
“真的,可以为Sophie而战的理由在propaganda面前是多么容易变成天皇万岁啊,为了任何一个人而战的言论都是愚蠢的!人应该有自己内心的信仰!”我觉得您真够煽动的。明摆着是白说成黑然后就是黑了么!事物的两面性容许“民主世界”存在截然相反的解读,我们抗战的时候高呼为了国家存亡,日本人侵略的时候也是那么喊的!难道这是该禁口的话?
宫崎因为小时候逃难的事,而烙下“侵略战争就是多数人被煽动愚蠢地为少数人送命”的认知,这可比单纯诉说战争的罪恶层次更高,后者,在右翼的阻隔下可以变成无关痛痒,就像现在的教科书一样;前者,是切入到战争民族本体,右翼除了诋毁,别无他法。先看看烧焦的妈妈,好了,正中右翼的下怀!
为了索菲而战就是豪尔的信仰。为了爱人阻止战争有错么?没有信仰的人,恰是为战争欢呼然后丢弃城市逃走的千篇一律让人窒息的民众,豪尔是反衬他们的,倘若这点也不肯相信...
您这种说话的技巧,恰为右翼所常用--譬如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美好,是要战争巩固的,未来会更美好--然而您打算怎样呢?愤恨右翼,还是拼命责备自己呢?或者这“美好”就使该抵触的呢?
所谓歪理,就是怎么扶都正不起来。
至于对于您一再和新作反比、突然又蹬掉很“辩证”地一起批判的《萤》,可以想象老师在那里叽里呱啦地叫外国人的死难,触不痛日本人的,只有告诉日本人本国人是怎样为战争付出代价的,才能警醒--这警醒能被右翼所利用,与“真的,可以为Sophie而战的理由在propaganda面前是多么容易变成天皇万岁啊,为了任何一个人而战的言论都是愚蠢的!人应该有自己内心的信仰!”难道不是可笑的同理么?
凡是往坏处想是好的,然而抹煞了好的一面,更甚因为片面观点而抹煞了好,就有一种作秀的批判加意味。广大影评家们也是一样,这年头好好评论并不能引的人去看。
“工业VS杀人机械”
首先导演的确是孩子的,然而这种大智若愚的层次却轮不到“孩子似的迷恋杀人的玩意儿”的论调出口。倘若您坚持宫崎的邪恶,也是诋毁了“孩子”一词。这么说或许难听了,那提出这话的请问问别人的看法吧?
诚然您希望人无完人的精神是好的,然而将人乃至万物必然的矛盾性否定,那是铁定荒谬的。站在好的眼光上,这是没事找事;倘若有人站在坏的眼光上,对头脑不轻的人,就起到了绝佳的诋毁之效。难道您的理解是“只有我这样大家不这样,所以少数的伟大地拥有对大师的追求”?笑,这有点攀附罢!
日本人,被列强敲开大门,然后渴望技术强国,您也知道新事物并非受到中国式的自上而下的抵制。日本人当然认为西洋是很美好的,西装革履是很风雅的,而机械轰隆、浓烟滚滚,那在日本人看来就是财富,就是未来呀!这也是文化传播的坏处,接受文化的一方,总要体现认知上的幼稚性。日本没有圈地运动,日本不知道工厂里半死的童工,坑道里不修边幅的“鬼一样工作着(鲁迅语)”的贫民,只觉得外国涌入的都是很美好的....日本在接受先进之后欣欣向荣。(后来引起失衡是侵略的导火索,与此非一回事)
因此,就民族的大层面,对机械的喜爱是当然的,也可以理解的。这有什么不好?孩子们喜欢机械、动手能力强的民族难道未来不是充满希望的么?前面有人已说过,西方童话东方加工再输出到西方是难的。倘以日本人的眼光,不必非难。就我个人眼光,甚至是认同的。比起现在这个某些方向几近绝望的时代,还是过去那种人类蹒跚学步、未能凌驾自然的时候好,虽然现在是过去的必然未来了。
就宫崎导演个人说来呢,小时候在飞机工厂里玩耍,受到飞行和机械的熏陶是当然的。然而纯真孩子并不知道这飞机是去田地上撒播种子还是屠戮百姓--这也是后来宫崎导演想到了就要颤抖的地方,也是导演反对战争的一个原因。
笑,有人要因为“反省前工业时代”,而只字不提其美好的一面,那么手头的电脑呢,这是前工业文明至今的累积啊。恐有断章取义之嫌。
一句话总结:天空之城里Pazu来到海盗婆婆的船的底舱,第一句话就是“好棒的机器啊!”--那个和豪尔类似的时代,机器是可以付出较少辛劳、办到人所不能及的事情的代名词,是让人眼睛放光的。
“反文明”
这个很逗,一开始是某位乐于看到宫崎导演的“反文明”,接下来一群人便象鲨鱼见荤腥一样一拥而上想把这人搞定,然而“反文明”“同盟”的始作俑者,也许因为太“伟大”“热爱”而惹不起,放在一边儿了。出于讨论的导向性上,这倒也是很好的:)
首先宫崎的反文明不是建立在战争毁灭的基础上。有人高歌“要知道,战争中有无数鲜活生命的伤亡,这绝对不是伟大的反文明的虚荣的辉煌可以概括的”....这位朋友呢,“对于一般的人来说,我根本不会介意他想不到这一点,只是宫是大师,而我有对于大师的要求。”笑...宫崎的反文明是建立在对人类科技过剩、挑战自然的举动的失望的基础上。几部作品里有的描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激战,有的描述自然温和的一面,然而导演一直有偏激的一面--倘若自然把人类带回以前,这也是不错的。这“反文明”的理解,若放在“人类文明”而非“物质文明”上,那只能说比较下档次。
现在有人要说宫崎导演没这意思了么?一部风之谷就能噎死所有人。再者,那是导演初期的,设计的时候我想也可以大胆一些罢,不至于像海明威功成名就后写了个对二战反思的《过河入林》就因为“颓废”被XX家们围攻。
宫崎导演,希望自然成为主导,人类与之和平相处。笑,这在欣欣向荣的当代,铁定是围攻的对象,然而不要等到自然灾害降临到不知痛楚的大城市人们头上,再也没有网络可发泄情感的时候,才知道平时都是一点一滴的罪恶......对“渴望青草接管世界”感到愤慨的人,请先从手头做好,成为一个环保主义者罢--至少,我,能像“而我有对于大师的要求。”那样信誓旦旦地做一个环保主义者。
“北野武”
关于北野您的笑谈真实和您的宫崎解读一样莫名其妙,北野不很会画,画风也很小孩子或者说老顽童,所以才会有HANA-BI里瘫痪警探的那个很细腻的镜头,最初那张扔掉的笔触幼稚却真实的画。
他只是受伤后几近欲死后,有了激突的灵感而已。譬如画里对花朵(美好)的拼命渴求,笔下到处开花;另一些则在美好中激突着暴力的暗潮(跑题的就不多说了)。而HANA-BI就是纯为有勇气活下来的自己拍的作品,也很没赚到钱,虽然反响极好。片子里的四个主要警探,死了的,活着且走向死亡的,想寻死并活下来的,一直活下去的,其实是四个北野,四个割裂的北野的不同思考和处事。
我看过一种论调,有些伟大的作品就是文豪在几近陷入精神分裂后,将这另一个自我安排到纸张中、不再对立后的成果。以这种眼光看北野,也是释然的。
不喜欢北野的人很多--可是既然北野的画可以探及到你的内心,然而又不喜欢花火,这就真让人好生奇怪。不客气地说的话,私以为和“握手”颇为相似,只是说出来而已,作为表象上的认知,然而却没深层次地利用(对认识宫崎的人的接近)或(对宫崎和北野的)了解--或者是不把这种利用或了解说出来。
后:今天想起了存有這個地址,是北野的畫的明信片,如果maliyingcherry沒看過的話,希望你喜歡。
http://www.m2smedia.com/movie/japan/byw/director02_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