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森下悠里 发布
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可否给个出处,还是说你想当然?
需要指出来的是,《马氏文通》的研究对象是文言文,所以并不缺乏研究的语料及文本。可是由于此后语法研究把视角转向了白话文,除了几部明清小说外,那些所谓 “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又该怎么去找呢?朱德熙介绍道,现代汉语语料“多为鲁迅、毛泽东、老舍、赵树理、曹禺、巴金等人的著作里援引例句。可是这些著作的语言还远远不是均匀的、一致的。甚至同一部著作内部也不一定都一致。……同时这些新的句式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且仿效之前,仍不能看成是规范的说法”。(《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可见,现代汉语并没有现成的文本,大多数现代白话文本是在一边研究一边根据西洋语法制造出来的。一些在白话文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潮知识分子们,为了配合白话文的传播,急就出来的白话诗歌、散文、小说、政论,成为当世语言研究者所依据的研究文本,其本身就可以说明许多问题。这些白话文作品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平白如实的口语创作,这个传统来自说唱艺术和通俗小说,三十年代的“大众语”运动,以及后来的解放区文艺都秉承了这一风格。
而另一类则是模仿西洋语言长句而产生的较长的修饰性(品)的句子,即欧式语言,这主要是中国翻译家在译介外国作品的过程中使用了直译手段而出现的新式语言,后来被引进来丰富白话文,以补充口语创作的单调与不足,并且成为现代汉语的主要组成部分。比如现代汉语中代词“她”“它”的出现、动词词尾“着” “过”的出现,都带有很明显的模仿痕迹,显然是以西洋语法为准则的。然而真正规范的汉语是不讲“语法”,只讲“文法”的。也就是说,汉语中没有“语言学”(linguistics),只有"语文学"(philology)。历代的汉语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上,其研究对象是“文字或书面语言”,而非“语言的本身”(王力《中国语言学史》),这是由汉语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为在中国传统语言教育中,偏重的是对文字的认识与理解,这门学科叫“小学”,《汉书·艺文志》有“古者八岁入小学”一说,它本是经学的附庸,是为读经书服务的,可是慢慢地却蔚为大国,成为汉语研究的主流。“小学”后来被细分为文字、音韵、训诂三大类,就是指文字的形、音、义,但三者间联系十分紧密,研究者往往相提并论。所以在历代汉语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对字形的分析、词义的注释,以及字词的读音,除此之外,顶多只把词分为虚实两类,却不像西洋语言中有那么繁琐、那么明确的法则条例。
但事实上,汉语也并非没有语法,它的语法往往是隐藏在人们的日常阅读当中。
http://tech.casd.cn/wzym/0174/g20174/G2YWB9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