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御月无幻流 发布
嗯,也不全是在讨伐,笑。骗子能骗得我成功,关键还是我自己傻乎乎地钻进了圈套^^
其实士郎正宗在原作里一开始就说了,他不是在讲授什么理论,请从娱乐的角度享受就好。士郎正宗在原作中用了较轻松搞笑的风格来冲淡他的“理论”的味道,但押井守在GITS中用阴冷的色调,有意的引导我思考。比如在谣的回响下,无数天光云影闪回交错的那段画面,现在想想是在隐喻“镜子”,而最后人形使*也直接说素子和自己互为镜子……素子潜入深水,是比喻试图在切断感官的前提下确定自我存在的事实。
GITS中提到的问题我觉得很多是属于第一哲学范畴的。但SAC26集的篇幅里虽然也涉及到了一些,但明显包括的问题更多。这一点不管是从ling翻译的官方的SAC介绍里、以及葫芦指出的社会心理学问题上,都得到了证实。
我知道,世界上几乎所有理论都是建立在假设前提基础上的,如果基础被推翻,那整棵理论大树就会顷刻间化为乌有。但这样也不能否认建立理论的必要性,人类正是借由不断的建立推翻再建立而向无限的未知追寻着无限的自我。
先说士郎的一点“坏话”,真是有足够的设定瘾之人,才能如此玩弄设定规则。
而一旦作品从创作者手中被释放到公众面前时,它的意义已经不是原作者能控制的了。
暂且把SAC限制在关乎社会范式的范围内,如果根据ling提供的翻译来看,更多的是类似于punk产生发展的社会问题,而非纯粹的哲学问题;至于punk为何被提及,我想根源还在于《麦》以及它的时代背景。
第一哲学实际上是不可摆脱的原型,但是直觉大于理性的特点明显不能完全适用于GITS,因为思维、感情、知觉、意愿,这些都只有在“我”之中获得取向和同一性,都被“我”觉察,并且和自己的经验统一起来,以达到“自我认同”的目的,这勉强可算是第二种确定自我的方式。
谈到“镜子”,在剧场版中出现过这样的镜头:素子在街头看到一个个和自己容貌相同的“人”,不仅仅说明cyborg的问题,也是自我反思自我确定的表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SAC最后一话,陀古萨在对面巴士上看到了和素子一样的乘客。
小御的最后一段话让我觉得更像是逻辑学的范畴了^^
我原来提到过,我们永远不可能建立一个规则,而据其选择其他的规则,因为结果只能导致该规则被并入另一个规则,从而推出根本没有所谓的“规则的规则”,所以从这点讲,等于是回到了起点;对于GIS来说,原作者士郎正宗也正是玩了这么一个“规则”游戏,姑且不论他自己有否觉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