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wbcan 发布
孩子也有一切人的共性,因为年龄特点和力量局限,其欲望所造成的破坏力十分有限,惊悸影片赋予他们超强的实现能力,于是结果被无限放大,这和亚基拉里小孩作为实验品的出发点、角色主次都不同,但效果却是一样。
首先我要清楚你所指是那类、或那套惊悸影片。
如果是一般荷里活的商业惊悸片的话,小人物被赋与超自然能力,被塑造成"怪物",都只因为电影本来就需要一只"怪物"!
而选择孩子变成怪物,也只因为看上孩子的普及"纯良" 形象,能有较地制造更大的反差、从而得到更大的惊悸。
而大友作品中的孩子、或老人或边缘阶层,被赋与"能力",意图是将你上面所说的"共性" 有力地摆出来,令本来被我们所忽略、或故意无视的小人物"共性" 得以正视。
一个是为了惊悸而惊悸,一个是为了审视而惊悸...
不要只看表面的所谓观感上的"效果",还要看作者的动机和意图。
说来复杂,举个比小孩更边缘的例子吧: "金刚",以人类世界来说,动物就是边缘阶层了,但牠也有一定的所为"共性"。作者将能力赋与一头猩猩,表面的效果很惊悸,但动机和意图却是要我们重新正视动物也存在的"共性"吧。
其实单是以这种角度去解构大友作品还是不够的。
例如童梦,作品是想反映更深一层的问题: 两种边缘阶层(老人和小孩),之间在社会角式上的冲突。
大友想我们不单要认清自身跟他们之间的冲突,也想我们正视他们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冲突。
只看过大友几套动画电影的朋友,可能会觉得我以上所说是对大友作品的过度诠释...
强烈希望你们找刹戮战场和高速公路看看,再回头看亚基拉和童梦,将有另一种眼界。
ps. 我并没有半点对宫崎轻视或拿他当靶子"批" 的意图,只是带出两位大师对审视社会持不同角度而已,没有谁高谁低的说法。
但还是坚持,在日本动画史里,宫崎是"可以"被取代的而大友则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