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oldgoat 发布
他们如果做得到,早就做了。
不是做不做的到的问题,而是灭族得不偿失,抢到土地后正好把手下败将当劳力,先进的文化也可以继承,但是蒙清最后还是和汉人一起腐化落后了。
汉族杀异族成绩不算显赫,自相残杀的本事绝对不小。
引用一位网人的统计
《中国古代史上的人口统计的特点和七次人口锐减》
1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统计人口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历代政府调查人口都是为了征税、抽丁,因而不重视保存统计资料,直到1949年以后,我国才开展了现代含义的科学的人口普查。
2 一般说来,中国古代的户口统计,户数是比较精确的,而口数则常常少到荒谬。
3 政权交接时人口出现大滑坡。
4 人口出现七次大滑坡,最厉害的是三国时期和和八王之乱时期,基本上是少掉了70%,最少的是宋末元初,也达到了46%。
5 7次人口数据统计下降中,和少数民族有关的人口下降,主要是元朝初年和唐朝初年两次。
一 第一次人口统计数据的锐减--秦末(3000万~1300万)下降比例56%
关于战国时期的总人口数,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有一个估计:"在七国中,楚国土地最广,能出兵百万,按五人出兵一人计,约有人口五百万。魏兵七十万,约有人口三百五十至四百万。齐和魏差不多。秦、赵相当,都能出兵四十至六十万,合计人口约有五六百万。韩、燕不相上下,韩兵三十万,两国合计也在三百万人以上。七国人口没有详细数字,约计超出二千万。"而近年来专家估计这个数字应该在3000万以上。
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约每年一次)成为遏制战国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公元前364~前245年,仅秦国在战争中斩首、坑俘即达182万人。"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孟子的这段话是对当时残酷战争的生动概括。
秦灭六国后,人口总数估计仅约2000余万。再经过秦之暴政和秦末战争,至汉初已减至1800万,甚至更少。与战国时期的峰值相比,减幅至少达四成。这是中国人口在封建制时期经历的第一次大浩劫。后又经笔者反复对证,可靠的数据是1300万左右较为准确。
二 第二次人口统计数据的锐减——西汉末(6000万~2100万)65%
西汉是大一统王朝,国内长期稳定,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也迈上新台阶。《汉书》记载西汉平帝原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户数超过1200万,人口5900多万。
王莽统治初期,社会尚未开始大动乱,人口依然是在缓慢的增长。以元始二年汉朝人口5800到5900万计,公元13年左右的中国人口当在六千多万。
东汉初期中元年的官方统计人口约为2100万,口户比约为5,再与王莽以后刘秀进行了统一战争这一事实联系,基本上看不出有什么漏洞,这是数据的误差应该不大。
三 第三次人口统计数据的锐减——东汉末(5700万~1660万)下降71%
引《后汉书》资料,东汉的人口极盛时期当在桓帝在位期间。此时汉朝治下人口大约同于西汉巅峰时期,即,5400万到5700万。则此时的口户比约为5.2。
东汉末期是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乱世。经过黄巾兵乱后又遇群雄割据的混战,曾经繁华的黄河流域竟然也有“千里无鸡鸣”的记录。每当人祸酷烈、民不聊生之际,必然又是天灾肆虐、疫疠流行之时。东汉末年就是一个典型。当时几乎年年有灾,且愈演愈烈。“大疫”的蔓延使“家家有强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中原大地沦为人间地狱。
经过多年混战和兼并,3世纪初中国进入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这时全国人口总数下降到有系统官方统计以来的最低点,即魏国504万人,蜀国128万人,吴国256万人,合计868万人。考虑到战乱时期必有大量逃亡、隐匿和缺漏,上述官方统计必有所偏低,估计三国初期全国实有人口在2500万人左右,与东汉最高人口数相比减少了65%以上,在前后两千多年的历次动乱中降幅最大。在地理分布上,魏国约占全国人口的1/2,蜀国占1/6,吴国占1/3。与过去相比,黄河流域的比重又有减少。
西晋统一以后的数据,太康三年的1660万常为各种相关专家著述所引用,应无太值得商榷之处。也就是说,当时中国人口少于两千万,这是自东周以后人口的最低谷。考虑到两汉一度达到6000万的峰值,汉末动乱的惨烈也真是骇人了。
四 第四次人口统计数据的锐减——八王之乱后(4000万~1200万)下降70%
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中后期,人口开始自低谷回升。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后统一全国,又采取了一系列较为积极的经济措施,不久人口就恢复到4000万人左右。但好景不长,从公元290年“八王之乱”起,国家又陷于动乱,人口在1200万左右。
五 第五次人口统计数据的锐减——隋末(4600万~1500万)下降68%
(5)隋代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开国之君隋文帝在推行经济改革的同时,大力整顿户籍,促使人口迅速增长,不久总数即达
4600万人。但历史暴君隋炀帝即位后,本着他“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则后无以劝”①的反动人口理论,横征暴敛、滥用民力,开运河,修长城,攻林邑,伐高丽,筑西苑,幸江都,把整个社会推到绝境。在接踵而至的大动乱中,人口再度剧减。至唐初,总数估计仅约1500万人,其中山东、河北、河南境内的人口都减少了80%,甚至90%以上。魏征所言:“自今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即为其真实写照。
六 第六次人口统计数据的锐减——唐末(5300万~1628万)下降68%
唐朝官方统计的人口数从未超过5300万人。但也有估计达5300万的。唐末大动乱使中国人口又一次受到浩劫。据史籍记载,当时“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榛蔽野。”足见破坏之惨烈。。宋初官方统计的户口仅约500万户,约1628万。
七 第七次人口统计数据的锐减——宋末(11000万~5883万)下降46%
一个半世纪后便升至2100万户以上,这两个数字虽然不完全可比,但人口迅速恢复发展的总趋势确凿无疑。由于除户数外,宋朝的官方统计只提供了成年男子的数量,因此对全国总人口只能按一定的比例推算。若以每户4口计,前述2100万户相当于8000多万人;若以每户5口计,总人口数则已超过1亿。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北宋的人口明显高于唐代的峰值,农工商各业及城市的发展都能为此提供有力的旁证。在北宋的版图内,秦岭、淮河线以北面积占31%,总户数仅占28%。
公元1125年,从东北兴起的金国南下灭辽,翌年攻破宋都东京,是为“靖康之难”。1127年南宋政权建立,此后中国即陷入南宋和金的长期对峙局面。在“靖康之难”中,全国自北向南“几千里无复鸡犬,井皆积尸,莫可饮”。人口再遭浩劫,其中黄河至长江的中部地区损失尤为惨重。
元代13世纪初,蒙古族逐渐强盛,先后灭西夏和金,1271年正式建国号为元,5年后灭南宋统一中国。在蒙古军几十年的南下征战中,广大国土又遭战火蹂躏,“数千里间人民杀戮几尽,其存者,以户口计,千百不一余”。
元代的人口分布有两个特点。一是南方人口比重更大。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几乎集中了全国人口的3/4。原因除战乱主要发生在北方外,还在于元灭南宋晚于灭金42年,期内经济政策有一定变化。二是沿海人口稠密带逐渐形成。以元代同北宋相比,全国总人口只少不多,而从长江口向南直至海南岛的沿海地区大部分人口都增长了1倍左右。
此后人口基本上是呈上升趋势 看看多少人是内乱中丧生的,没有种族灭绝意识也罢,但死人都是一样
引用
最初由 霞鳞 发布
1、片子中的反面角色“土蜘蛛”
土蜘蛛是日本大和族对其他地方土著的称呼。人家好好住着偏要去抢地方;抢了地方还要加上个侮辱性的称呼;最后为了宣扬自己行为的正当,还恶意丑化。真是既要做x子又想立牌坊。
顺带一提,日本原本是多民族的国家,到现在成为几乎是单一民族的结果就是长时间的种族清洗了。日本幕府将军的封号是“征夷大将军”。大陆的“夷”没本事征,南蛮的“夷”又征不过,最后只能欺负欺负国内的少数民族。
无耻啊无耻。
匈奴是秦到汉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看看春秋形式图,是不是秦侵匈奴河南地(司马迁记载)燕北却东胡千里启土,掠夺其温暖草场山西河北北部,汉代霍去病抢夺匈奴牲畜百万以上的记录就有两次(匈奴民谣: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生,失我阏氏山使我妇人无颜色”),抢了人家地盘还要加个蔑视的称呼;为了宣扬自己行为的正当性,汉人著的史学上说,灭匈奴、平百越、抚蛮夷,我们侵略叫光荣的“启土”,被蛮夷反击叫“寇边”,我们先强占别人的土地叫“统一大业”,被还击收复叫“侵略”,跑到蒙古高原掠夺匈奴百万牲畜叫“无以为家”,被夷狄还击成功叫“动物凶猛”,最有名的是抢来的土地上盖一长城叫保家卫国。“真是既要做x子又想立牌坊。”
当年没本事独立打败日本,今天国力还没赶上人家,就在这里乐滋滋的比谁无耻的多谁无耻的少。一面认可美国对印地安人忘恩负义的圈地灭族烂事,一面自得咱汉族灭族的人就是少呀。这是什么心态?“充满了中国典型的东方式劣根性思维,话说得大段大段很好听,但是实际上定义散漫,逻辑混乱。”说的不是你吗?
汉族在历次民族融合中形成的群体,“现在汉族能占90%是靠文化和军事双重手段从逆境中一点点打下来的”你怎么不算算生育能力,如果不算的话,就是杀死异族人才能减少他们所占份额喽。我们做亡国奴不是“奴性”,“在逆境中生存”是不是说我们的祖先做蒙清的臣民的时候呀?汉人政权割据时期的相互纷争不算“恃强凌弱”,人家日本被打败伏地称降愿赌伏输你叫“奴性毕露”,那么中国历史上偏安一隅,割地赔款又如何?还真能YY,不输于日本。
PS:我也是工科生,但请不要自以为是胡乱评价文科生,免得人家还以为理工科生都是半桶水就晃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