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NightShade 发布
原著閲讀中,發現真是一本好書,語言通俗,生詞不多。聽説這本書在歐洲是一本在公衆之間影響不小的枕邊書來的。樓主如果想要的話(word文檔版本)可以pm在下,好東西自然要大家分享。
另,發現宮崎駿先生在電影裏面真的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東西。據説在威尼斯影展上很多歐洲觀衆非常不能理解爲什麽他將原著改變了如此之多,因而非常不滿;而亞洲的觀衆也因爲不熟悉原著而對這部電影非難多多。最近幾日又去了yahoo hk上看衆人討論,發現似乎也兩極分化得厲害,喜歡得很喜歡,討厭的很討厭。有人覺得是新高峰,有人覺得是敗筆,吵得一塌糊塗。
還有一點未經確認的背景信息就是,這部片子似乎是策劃于美國決定攻擊伊拉克的時候。因此在下擅自將片子裏面的戰爭以及sophie乃至howl的反戰情緒理解為導演本人對現實的一種反抗……一直覺得這部電影裏面的戰爭和《最終兵器彼女》裏面的那場沒有來由的戰爭有點相似。講故事的人都沒有明確指出這場戰爭爲何而起,何時終結,等等最爲觀衆關注的問題。但是它們把戰爭這大時代之外的事情都講了,而且都是講了一遍又一遍,特別是《最終兵器彼女》裏面對修次心理的刻畫(當然那是一部很大和民族化的作品,這一點也是它和《移動城堡》最大的不同——因爲在本民族的作品中表達自己的意思是簡單的,而改編他國作品使其表達本民族思想則相對困難,這一點學過外語或者做翻譯的人應該都有體會);
而在"howl's moving castle"(電影版)裏面,最吸引在下注意的就是那些刻畫民衆的場面。從故事一開始的節日場面(原著裏面明確指出當時是May Day)竟然也摻雜了大量的士兵這樣的信號,到后來軍艦出港/返航的場面,還有戰爭時期常見的派傳單、難民潮、軍隊對對方據點市鎮的地毯式轟炸與搜查,甚至連howl的樂園都有軍艦駛入……這些都是重要的背景提示信息,提醒觀衆注意它們的存在。當然我們都會很自然地去關注sophie與howl的情路以及他們各自如何打破身上的魔咒和束縛——這些也都是導演對“個人”的重要關懷,但是在下依然覺得,那些對時代背景的刻畫我們亦不能掉以輕心。
鑒于對這種時代的刻畫,在下認爲,在導演的計劃中這部片子的目標觀衆群體(target audience),首要的應該是那些熟悉原著的歐洲觀衆(似乎這部片子在威尼斯影展上的播出時間甚至早于在日本國内的公映時間,此點待考證),因爲他們熟悉原著,所以看電影的時候就會很自然地注意到那些被動畫改編過的地方——比如對戰爭的刻畫,進而有所反應。而聯係到這部片子的策劃時間,實在是很容易讓人有這樣的聯想:導演想在這部原本是西方思維的作品裏面加入屬於東方的思想,還有自己對戰爭等一系列東西的看法,並且將這樣的思想,通過這部電影的放映,打入歐洲觀衆的心裏面,讓西方人知道東方人的看法,告知他們“不同的聲音”的存在。簡言之,使這部作品成爲一頭道道地地的“披著狼皮的羊”。
總之看了這部片子,在下覺得非常不安。因爲從最近幾年的作品來看,宮崎駿先生的思想似乎是越來越柔和了,或者說,“看起來”越來越柔和了。從《風之谷》以及《天空之城》裏面刀一般鋒利的情節處理手法不同,最近的幾部從《幽靈公主》到《千與千尋的神隱》再到現在的《移動城堡》,似乎都是說了一些正面的概念,比如重生,比如救贖,比如希望,心靈以及“愛”。在下不知道這是不是他最近幾年思考益發絕望或者其它原因所致,也不知道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確,所以就把它們貼上來和各位同好一起分享,希望各位大人不吝賜教。
NightShade,握手~
终于遇到个明白人了==
关于Howl,由于我以前讨论Howl有点多了,所以现在有点疲了,看到一些我认为比较水的帖都有点发脾气了。。。(对前面的帖失礼了)
但是Nightshade的帖质量很高,我基本同意您的观点^^
但是关于哈尔,我在看了原著之后不禁觉得,哈尔的移动城的电影有些不如小说了,虽然我非常崇拜宫崎先生,不看原著倒也算了,可是我仔细看了原著之后竟然产生了一些气愤。
且不说情节和人物怎么样翻天覆地了,就说一些主题。。。
反战?——反战为什么用战争的形式?还有哈尔和Sophie说他的战斗是为了保护Sophie,难道这就给战争找到理由了?那什么样的战争只要名正了不就言顺了?--原著中根本就没有任何战争的场面。
为什么一个风光旖旎的普通的犹如田园诗般的小镇在宫崎的笔下竟然成了前工业时代的“机械世界”了?
这反映了一种对世界的什么样的态度阿。
在此,我好像看到了日本人生性中挥之不去的野蛮与尚武。
不知Nightshade是怎么看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