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最初由 maxxu 发布
关于平行世界的解释嘛,薛定谔曾经设想过一个著名的“思维实验”。一猫蜷伏在一箱里面,而箱子中放有某种放射性物质,以及一个盛有致命的氰化物的小玻璃瓶。放射性衰变本身是一种量子过程,因此它的发生只能在几率的意义上加以预测。一种设计巧妙的连锁装置,使得当放射性样品中的某个原子发生衰变时,它触发的信号能使一把预先定好位置的榔头落下,打破小瓶使有毒气体逸出,从而把猫杀死。按照常识,猫是非死即活;但是按照量子力学原则,由箱子和其中一切物体所组成的系统,是由一个波函数来描述的。为使问题简化,让我们假设这猫只能存在于两个量子力学态--活或者死,系统的波函数中,就包含着这两种可能的、但相互排斥的观测结果的组合。因而这猫在同一个时刻是既活又死。如果我们这位老好人薛定谔教授不去打开箱盖看这猫,他自己的方程就表示,这猫的时间演化在数学上,可以用这两种状态的组合来描写,而这种组合在物理上(以及生理学上)是说不通的。正像在测量做出之前电子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一样,这猫在教授最终决定去窥视它以前,既不是活着也不是死了。
这个“薛定谔的猫”可不是用来解释平行世界理论的,这个实验只是薛定谔拿来为难哥本哈根派(量子物理的元祖学派)的所谓的: 由“意识” 来决定具体事物是处在什么状态下(是按照波函数散开,还是塌缩成实体) 的一个例子而已
真正要说用来解释平行理论的例子,那就是“量子自杀”
在读这篇文章前的预备知识:
量子理论争论的焦点:
光子,电子,还有其他的基本粒子 到底是波还是粒子?
从高中教课书上,我们知道了光及其他粒子都是具有波粒两相性。但是看上去好像这种结论是种对现有无法解释的现象的一种无奈的总结而已。简单的拿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举例。一道光在通过相距较近的两个缝隙的后,会在后面的屏幕上出现干涉条纹(这个实验记得高中物理课做过),很明显这说明 光具有波的性质。同样一束电子束同样能在双缝实验中产生干涉现象,然后当你把双缝后面的普通屏幕换成电子感应屏以后,你会发现所谓的干涉图形是由无数的光点组成,即每一个电子打在屏幕上便形成了一个亮点,而干涉条纹中明亮的地方就是电子出现概率多的地方,暗的地方就是电子出现概率小的地方。
这么着问题就来了,拿电子的双缝干涉来说,假设现在通过电子发射器打出一个电子,如果电子是一种波的话,为什么打在屏幕上的是一个小点,而不是很暗的一组干涉图形?很明显电子是粒子。而如果电子是一颗粒子的话,它不可能同时穿过两个缝隙去形成干涉条纹,最多也只是穿过一个,那样的话,干涉条纹就消失了,但是双缝干涉实验结果总是表明电子束中每一个电子都像是会同时穿过两个缝隙,按照概率落在干涉图形的中, 这只能说明电子是波而不是粒子。那么究竟是波还是粒子?
这个矛盾一直困惑着物理学家们至今。在这里哥本哈根派给我们的解释是,在未测量以前,电子既是波又是粒子,是一种叠加态,只有当你有意识想去测量它的时候,它变回了其中的一种状态,至于是变回哪一种,就是看你用什么测量手段了。这时候薛定谔为了讽刺哥本哈根派的这种解释,从而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实验“薛定谔的猫”,使得一只在生活当中可以看见的东西也变成了一种叠加态,这个实验也让哥本哈根派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基本粒子是看不见的,说它是叠加态也有无不可,但是生活中的猫是非死即活的,现在让哥本哈根派解释下来也成叠加态了,未免显得不合常理了。
在这时,多重世界的理论被提出来了,多重世界理论的观点认为,当电子穿过缝隙之际,世界分裂成了两个,在一个世界中那个电子通过了左面的一条缝,而在另一个世界中电子通过了右面的一条缝。所以一个电子确实是同时穿了两条缝,而且这两个分裂的世界是互相影响的,所以最终一个电子也形成了干涉条纹。
至于为什么电子能够感受到两个世界的信息从而形成了干涉条纹,而我们却感受不到任何其他世界(平行世界)呢?这就跟我们描述“世界”的维数相关了。
我就给大家解释到这里吧,如果有人开始对量子物理感兴趣的话,可以在网上找到下面这本书的,这本书浅显易懂而且非常生动。一点也不枯燥。我推荐大家看上一看。
MWI=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 多宇宙解释≈平行世界理论
下文节选自《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第十章 不等式
------------------------------------------------------------------------------------
令人毛骨悚然和啼笑皆非的“量子自杀”实验在80年代末由Hans Moravec,Bruno Marchal等人提出,而又在1998年为宇宙学家Max Tegmark在那篇广为人知的宣传MWI的论文中所发展和重提。这实际上也是薛定谔猫的一个真人版。大家知道在猫实验里,如果原子衰变,猫就被毒死,反之则存活。对此,哥本哈根派的解释是:在我们没有观测它之前,猫是“又死又活”的,而观测后猫的波函数发生坍缩,猫要么死要么活。MWI则声称:每次实验必定同时产生一只活猫和一只死猫,只不过它们存在于两个平行的世界中。
两者有何实质不同呢?其关键就在于,哥本哈根派认为猫始终只有一只,它开始处在叠加态,坍缩后有50%的可能死,50%的可能活。而多宇宙认为猫并未叠加,而是“分裂”成了两只,一死一活,必定有一只活猫!
现在假如有一位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仁人义士,他自告奋勇地去代替那只倒霉的猫。出于人道主义,为了让他少受痛苦,我们把毒气瓶改为一把枪。如果原子衰变(或者利用别的量子机制,比如光子通过了半镀银),则枪就“砰”地一响送我们这位朋友上路。反之,枪就只发出“咔”地一声空响。
现在关键问题来了,当一个光子到达半镀镜的时候,根据哥本哈根派,你有一半可能听到“咔”一声然后安然无恙,另一半就不太美妙,你听到“砰”一声然后什么都不知道了。而根据多宇宙,必定有一个你听到“咔”,另一个你在另一个世界里听到“砰”。但问题是,听到“砰”的那位随即就死掉了,什么感觉都没有了,这个世界对“你”来说就已经没有意义了。对你来说,唯一有意义的世界就是你活着的那个世界。
所以,从人择原理(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人择原理)的角度上来讲,对你唯一有意义的“存在”就是那些你活着的世界。你永远只会听到“咔”而继续活着!因为多宇宙和哥本哈根不同,永远都会有一个你活在某个世界!
让我们每隔一秒钟发射一个光子到半镀镜来触动机关。此时哥本哈根预言,就算你运气非常之好,你也最多听到好几声“咔”然后最终死掉。但多宇宙的预言是:永远都会有一个“你”活着,而他的那个世界对“你”来说是唯一有意义的存在。只要你坐在枪口面前,那么从你本人的角度来看,你永远只会听到每隔一秒响一次的“咔”声,你永远不死(虽然在别的数目惊人的世界中,你已经尸横遍野,但那些世界对你没有意义)!
但只要你从枪口移开,你就又会听到“砰”声了,因为这些世界重新对你恢复了意义,你能够活着见证它们。总而言之,多宇宙的预言是:只要你在枪口前,(对你来说)它就绝对不会发射,一旦你移开,它就又开始随机地“砰”。
所以,对这位测试者他自己来说,假如他一直听到“咔”而好端端地活着,他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信,多宇宙解释是正确的。假如他死掉了,那么哥本哈根解释就是正确的。不过这对他来说也已经没有意义了,人都死掉了。
各位也许对这里的人择原理大感困惑。无论如何,枪一直“咔”是一个极小极小的概率不是吗(如果n次,则概率就是1/2^n)?怎么能说对你而言枪“必定”会这样行动呢?但问题在于,“对你而言”的前提是,“你”必须存在!
让我们这样来举例:假如你是男性,你必定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你爸爸有儿子、你爷爷有儿子、你曾祖父有儿子……一直上溯到任意n代祖先,不管历史上冰川严寒、洪水猛兽、兵荒马乱、饥饿贫瘠,他们不但都能存活,而且子嗣不断,始终有儿子,这可是一个非常小的概率(如果你是女性,可以往娘家那条路上推)。但假如你因此感慨说,你的存在是一个百年不遇的“奇迹”,就非常可笑了。很明显,你能够感慨的前提条件是你的存在本身!事实上,如果“客观”地讲,一个家族n代都有儿子的概率极小,但对你我来说,却是“必须”的,概率为100%的!同理,有人感慨宇宙的精巧,其产生的概率是如此低,但按照人择原理,宇宙必须如此!在量子自杀中,只要你始终存在,那么对你来说枪就必须100%地不发射!
但很可惜的是:就算你发现了多宇宙解释是正确的,这也只是对你自己一个人而言的知识。就我们这些旁观者而言事实永远都是一样的:你在若干次“咔”后被一枪打死。我们能够做的,也就是围绕在你的尸体旁边争论,到底是按照哥本哈根,你已经永远地从宇宙中消失了,还是按照MWI,你仍然在某个世界中活得逍遥自在。我们这些“外人”被投影到你活着的那个世界,这个概率极低,几乎可以不被考虑,但对你“本人”来说,你存在于那个世界却是100%必须的!而且,因为各个世界之间无法互相干涉,所以你永远也不能从那个世界来到我们这里,告诉我们多宇宙论是正确的!
------------------------------------------------------------------------------------
我otaku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