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实行的是既不同于“西方型”也不同于“东方型”的军衔制,人称其为“亚洲-拉丁美洲”型军衔制。该类军衔制军官的衔级为三等十级制,一般不设元帅,而设将、校、尉三等,每等各设三级,即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另有准尉。其特点是不设准将、大将和大尉。这种军衔制保持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军衔制度传入亚洲时的特征。
19世纪60年代,日本处于幕府时代的末期,当时仿照西方列强的做法,组建了3支洋式兵队,他们是骑兵、炮兵和步兵队,并实行了将校等级制度。 1868~1873年在日本近代史上发生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其中,重点的改革就是军制,规定陆军学法国、海军学英国,同时,颁布了军衔等级名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军的军衔基本没有变化。
组建自卫队后,日军采用了新军衔制。新日军基本沿袭旧日军的军衔体系,分干部、曹士2大类。干部为将、校、尉三等九级,但军衔的称谓与旧日军不同。将官分将一、将二和将补,翻译过来就是上将、中将和少将。校官称一佐、二佐和三佐,即上校、中校和少校。尉官称一尉、二尉和三尉,即上尉、中尉和少尉。关于日军军衔的翻译,目前有两种不同的主张,一是按日文直译,如大将、中佐等;一种则认为应按国际通用衔称套译,如上将、中校等。但是,曾有人将日军将领翻译为元帅军衔,这是错误的,因为那是授予少数海军、陆军大将的一种荣誉称号,并非一级军衔。 1898年1月20日,日本遵照天皇诏谕和《元帅府条令》设立了“元帅府”。它是天皇最高咨询机构,其成员是一些功勋卓著的陆、海军大将,特授予元帅称号和“元帅徽”及“元帅杖”。如臭名昭著的山本五十六,去世后就曾被授予元帅。但它不是军衔,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带有勋位性质。因此,获得元帅称号者的正式官衔通常是“元帅、陆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或“元帅、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
其他需要说明的几点:
1.上将、中将也称甲将、乙将;
2.各个兵种间军衔名不同:以海上自卫队为例自上而下军衔名为:
将:上将(甲级海将)、海将(乙级海将)、海将补
佐:一等海佐、二等海佐、三等海佐
尉:一等海尉、二等海尉、三等海尉、准海尉
如果是陆上自卫队则将“海”换为“陆”,其他以此类推。
ps:我在这里看到了大家关于日本军衔的帖子,感觉有话要讲就顺手写了这篇文章。 全为一家之言,如有错漏望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