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看过《十二国记》的动画版以后,一直都想看看它的小说版,托市场的福,前几天终于拿到了。看过了几篇故事,心中有些感想,愿意和喜欢的一起交流。仓促行文,未免有些不当之处,万望不吝赐教。谢谢!
概括
《冬荣》篇,讲述的是戴国的麒麟——泰麟出访涟国,遇见涟国的国王廉王世卓,而引发的关于“有为”和“无为”的探讨。泰麟由于自己的幼小,对于自己不能好好地为泰王,为戴国出力而自卑而内疚;不过见到廉王世卓后,把自己当作农夫看待的廉王世卓用自己的行为和理念开导泰麟,最后解开了泰麟心中的疙瘩。
题解
“冬荣”,冬天的“冬”。繁荣的“荣”。戴国处在北方,冬天就更加严酷了。在这样的环境下,看着满眼的苍茫,看着花草树木的调零,心中想着自己没有应有的作为,心绪的确是澎湃的。当看到南方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的时候,敬佩、崇拜、羡慕、自卑、内疚的情绪也是油然而生的。冬天也可以繁荣吗?答案是肯定的。
历史
《十二国记》当中浓缩、再现、隐喻着中国历史,这一点是确切无疑的。《冬荣》这一篇所再现的历史,我个人认为是西汉初年“文景之治”的那段。刘邦推翻暴秦,战败项羽建立了汉朝。不过汉王朝并不稳定,北边有凶悍的匈奴,内部王国和郡县并立,人民的生活还没有恢复。国以民为本,为了巩固政权,特别是经历了“白马之围”以及“吕后之乱”后,更需要与民生息。汉王朝经过文帝和景帝两代的休养生息政策后,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后来的平定“八王之乱”和征战匈奴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汉帝国的强盛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哲学
很显然,廉王的那段治国和种树的道理,那种“无为既有为”的理念是来源于黄老之学的。汉王朝立国之初也是用的黄老之学,直到汉武帝任用董仲舒,采取“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才改变(事实上,武帝并没有将儒家思想置于唯一的地位,即使是他的孙子,汉宣帝也对他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黄老之学,源于老庄。其重要的思想就是“无为”。何谓“无为”?是老子说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吗。显然不是这样的。“无为”就是不妄为而不是不为。急功近利的思想,人们是常常有的,特别是在一种为难或者落后的客观环境下,更容易产生急躁的情绪。总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有意无意地忽视客观的环境条件,最后常常是好心办坏事。
我们都知道“庖丁解牛”的故事,用这个故事说明“无为”和“有为”是十分恰当的。庖丁把一头牛分解开,并没有怎样的大动干戈,反而十分地轻松、干净利落。正是因为庖丁按照牛的身体解剖规律行刀,而不是强行辟砍,所以才能够达到最后的完美境界。这就是从“无为”到“有为”的过程。
有一个成语叫做“曹随萧规”,讲的是当时,萧和死了以后,曹参继任为丞相,但是他并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所有的规章制度依旧如同萧和在的时候一样,一副毫无作为的模样。《史记》中这样记载的:“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司马迁评价道:“参为汉相,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俱称其美哉。”
在《淮南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漠然无为而无不为,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作为总结,很不错的。世界上的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因人的主观而改变的。人的工作不是改变规律而是找到规律,然后依照规律办事。
理解
文中,泰麟总有一种忧虑,就是自己还不能承担作为麒麟,作为州侯的责任,还没有出色的作为。而廉王告诉她,自己不过是一名农民,对于治国也不在行,但是明白,之国如同种树,需要的是浇水、整理土地等,至于树最后长成什么样,树自己知道的。从这当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呢?我认为,第一,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是万能的,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的内部规律。第二,作为领导人物,重要的不是自己动手,而是规划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