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帮助
  • 3263阅读
  • 43回复

[转贴][聊天]"打口"情结, 为年龄小并喜欢音乐的人

楼层直达
级别: 风云使者
注册时间:
2003-08-12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4055
红色部分是我的亲身经历
我是北京人 我只能按我见过 听过 看过 亲身经历来说了(顺便从网上找点材料,有转帖的地方请作者们见晾呀,因为都是喜欢"打口")
  96年上高一的时候接触打口带的,因为学校有几个比我大的狂人们倒腾这东西,以前顶多就听个NOW,外国东西接触很少,所以见这东西很新鲜,就跟他们聊,明白这东西的来路了,即国外正版碟,可能是作为废塑料进口的,盘边都被电锯锯出豁口。不知道大家知道鲍家街43号的主唱汪峰吗,他就在"打口早期"在海淀区一大学门口卖打口带。可想而之这东西对中国音乐发展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了吧!其实在玩打口过程中最重要的几点就是:1接触志同道合的朋友;2自己从新做磁带(CD就算了,那会谁家会有那东西,要是有就一定有什么特别原因了,大家手里都是卡带机)顾名思义,因为打口了,就有可能打到磁带的垫片,那东西一坏就没法听了,还好那会学校发英语磁带、音乐欣赏磁带(那个年龄段不爱听的音乐,但其实不错),有好多垫片可以用,所以就要自己去修磁带,磁带的小螺丝也有利用的价值,磁带的卷带轴也不会放过的,外壳等等,能用的基本都用了(那是一种享受呀!~);3能更多的了解国外音乐,特别是摇滚方面的;4挣点外快;5有资本鄙视那些听四大天王的大俗人们了。
那会听打口就像前两年听饶舌一样算另类人群。在卖打口带的人里打口带也分级别的:最好的是口也打了,只打了一点点,基本没伤害磁带本身;其次是打口了,只是打到了垫片的另一面,不影响收听;然后就是伤害到螺丝或垫片的了,能修就修;再后就是那些把盒打碎的了,基本要换盒了;最后就是打道磁带的带子上了,要是打到带子的白带处那就没问题,把带子接到带轴上,要是打到有内容的地方,那就看各位的手艺了,有时心细点的能接上,接不上的就只能扔了(废品一条)。那会我见过警察乐队的现场磁带,口打的算好的,但三磁带就要了120¥,那还是熟人算算便宜的了。我的第一张是 罗得*斯太伍得(音译好象是这样的) 那声音确实和咱们音像店里那些磁带的音质不一样,歌也唱的好。
打口不光听摇滚,就看一个大纸盒里有什么了(长条状,能包装25盒塑料垃圾的纸盒,塑料垃圾其实就是指盒带,从批发商里进货一般都不能打盒,里面有什么算什么,赶好了,一纸盒能卖出上千元,赶不好,就只能当修理用的原材料了 )。 我就是在那会喜欢 喜多郎 的,我同学有张他94年的专集太好听了,我想买,他张口就是50¥,太贵了 我一星期的生活费也就70¥
打口CD与钻眼CD和打口磁带的意思一样,都是在接触国外音乐途径少的情况下衍生的。
  转帖【新闻周刊】:
  打口被视为是一种代际特征,一种营养不良的文化饥渴症,一种天然的地下情结,它被认为是20年来影响中国青年的重大事件之一,是中国青年亚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
  然而,维持了10年的中国打口带市场已日益式微,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打口是退出舞台的时候了
  一张装潢精美的CD,绝对不是盗版而是正版,却被利器在边缘斩出一道长方形槽口,这口子可能影响你听一首曲子,也可能两首,但大部分内容仍然保留下来——这就是数年前红火一时的“打口”带(Saw-Gash)。

  打口盛世

  如今,在网络和盗版的冲击下,中国打口带市场正在急剧萎缩。几年前的红火、淘碟时的快感已不复存在。

  虽然现在是“面朝‘后’海,春暖花开”,虽然早已离开了这一行当,但北京“后海”酒吧的老板张大力仍然对1995、1996年的那段日子记忆犹新——那是他们卖打口带的日子。

  当年,张大力和其他打口小贩一起,几乎每天都要在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图)的马路边上晃悠,身上背一两个大包,包里全是打口磁带和CD,向偶然经过的路人或闻讯而来的乐迷兜售。

  当然,他们要眼尖脚快,时刻提防工商、城管人员的到来。否则一旦落网,不仅身上的家当要被没收,还要被罚款。那场面,就像电影《卡拉是条狗》刚开始,派出所围捕没有合法身份的狗一样。

  把视野放宽到全国,除了北京的中图、五道口,广州的天河、武汉的双龙也是比较大的打口据点。当年卖打口的,后来很多成为了摇滚乐手、唱片公司经理、制作人或乐评人。

  被称为是“广州打口之父”的邱大立,就是从卖打口逐步走上了乐评人的道路。邱大立自谓打口是他的“再生父母”,从1996年至今,他的写作史基本上就是他的打口聆听史。

  1993年,邱大立第一次在安徽芜湖的老家买到了打口磁带。当时感觉非常兴奋,用后来一位乐手的话说:“拿着磁带不停地闻啊,那可是美国的味道!”

  从邱大立的口中,你经常会听到一些奇妙的打口故事。一天,一位小青年到他店里,一开口就问他有没有“哥特”(摇滚乐类型之一)的东西。邱大立问:“什么是哥特,你知道吗?”小青年摇摇头说不知道。邱大立说:“没有。有‘姐’特的,你要吗?”

  还有一位朋友给邱大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是原新疆乐队“石头,剪刀,布”的主唱。1999年4月,他离开北京,和邱大立一起在广州卖打口。一次,他去广州华南建筑学院,一个大学生说去他宿舍吧,他想多挑点。没想到那人把他带到了校联防处——最后,瘦小灵活的他翻墙而出,胜利逃脱了全校规模的对他的围捕。

  尽管头上高悬着这一达摩克利斯之剑,但中国的打口市场还是很快地蓬勃发展起来。早在1992、1993年,也就是北京打口市场兴起的时候,已有大批人先于张大力加入了这一劳动大军的行列。

  同样是在中图门口,他们中有很多人日后成为了北京摇滚的生力军,像“地下婴儿”的高氏兄弟、“超级市场”的主唱羽伞、“麦田守望者”的主唱肖玮、新蜂公司的老板付冲……付冲的公司第一次出版专辑时,他在封套内特别写下了“感谢93至95年中图门口的哥们儿”。

  可以这么说,崔健、唐朝之后的北京新一代摇滚乐手,没有不听打口带的。

  10年来,打口带不仅在听力上大大拓宽了中国城市青年的视野,更重要的是,由于打口带不是经由中国正规的音像制成品进口程序进入的,因而避开了政府部门的审查,让年轻人接触到了很多“新鲜”的玩意儿。

  所谓打口一代

  张大力一直认为,打口进入中国,是西方的一种“文化殖民”或“经济侵略”。否则哪有这等好事,在美国卖十几美元一张的正版CD,却非要以废弃塑料的名义卖到中国?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不是在《1999年不战而胜》中早就预言,要用唱片*共产主义国家的第三代领导人吗?可见音乐的力量不容小视。

  即使这一目的不能得逞,那么经济上也对国外唱片公司有利。他们不用花一分钱在中国铺设发行渠道,却能不费工夫培养起一批倾向于他们文化审美趣味的听众,为将来全面占领中国市场做准备。

  1997年,摇滚乐评人颜峻与人编写了一本叫《北京新声》的实验出版物,题献给“打口的一代”。

  《北京新声》用它的“打口”特征,捕捉了当时北京最前沿的身影,收藏了一代人成长的声音,这声音来自:麦田守望者、新裤子、花儿、超级市场、清醒、鲍家街43号、子曰、地下婴儿、秋天的虫子和张浅潜。

  在颜峻那里,打口被视为是一种代际特征,一种营养不良的文化饥渴症,一种天然的地下情结。

  颜峻认为,打口对谁都有利,它促进了中国音乐的进步,为国外唱片公司培养了市场,形成了特有的通过地下渠道获取音乐资讯的打口文化。打口是20年来影响中国青年的重大事件之一,是中国青年亚文化形成的重要基础。

  但在另一乐评人、星空传媒的高级经理郝舫看来,关于“打口一代”、打口文化的种种说法,多少有些夸大其辞。郝舫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分众化的社会中,很多东西的影响其实很小,就在一个圈子里。打口也是如此,它只是一小撮人的正常消费行为。

  郝舫自己收藏了三四千张的打口带,这些东西他视如至宝,但在他老婆看来,那只不过是一堆垃圾。

  郝舫不否认打口对中国大陆音乐文化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受港台的影响最大,像邓丽君什么的。打口带进入后,中国人的耳朵一下子打开了,仿佛整个世界一下子呈现在了眼前。听打口带长大的人玩出来的音乐,就是跟崔健的不一样。而且由于直接接触到自己喜欢的音乐,也少走了很多弯路,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如果这些人以后不承认打口带的养育之恩,那他就是在背叛、撒谎。

  而崔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坦承:“我听的东西没有那帮年轻人多。”据说,崔健当年为了听到“性手枪”乐队的带子,曾骑着自行车满北京城跑。在当时的条件下,很多东西他只能托国外的朋友带进来,其数量当然可想而知。

  考察打口带的影响,只能将它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人认为,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出现的一种特殊的音乐传播方式。

  与打口“残缺”的物理特点一样,这种传播方式有其局限性,由于资讯的短缺、打口带自身的种类限制,中国乐迷接触的西方音乐世界始终是不完整的,有时甚至是畸形的,同时也导致了抄袭和模仿的产生
和其他“黑色经济”一样,打口这一行当一直都处于地下状态,买和卖都行踪诡异。没有人能确切说清,10年来中国究竟消化了多少打口磁带和打口CD,又有多少打口贩子由此发家致富。

  当然,打口的日子也不是一直都那么好过,它不仅要与正版、盗版一起争夺市场,还要时时提防主管部门的查禁。

  中国打口源头

  业界公认的打口源头是:广东汕头的潮阳。广东地处中国南大门,毗邻港澳,陆地海岸线长达3300多公里,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点。而潮汕人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靠海吃海、头脑活络,是做生意的好手。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塑料加工和磁带制作的需要,汕头急需大量的塑料材料。在海外有路子的人发现,他们可以通过进口国外唱片公司的“洋垃圾”,来缓解原材料的部分压力。

  国外唱片工业虽然极其发达,但也有自己的问题。唱片公司或是因为与歌手解约,或是因为仓库需要清仓,或是因为生产过剩,或是因为质量不合格,几乎每个月都有大量“过时”的磁带和CD需要处理。

  理论上来说,这些“过时货”要么被碾碎,要么被焚毁,以杜绝它们再度进入市场流通。但实际上,唱片公司往往草草了事,只在上面打个口、扎个眼,就表明它们被“销毁”了。

  本来这些东西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但在美国或加拿大,回收成本可能比较高。

  但是,如果把它作为垃圾倾销或兜售到发展中国家,则可谓“一举两得”。于是,这些“过时货”最终并没有从物质上被完全消灭,而是被中间商运到了码头,以废弃塑料的名义装箱打包,发往遥远的东欧、拉美、东南亚……还有中国。

  在中国的汕头,他们的生意合伙人正在翘首以待,盼望着这些“洋垃圾”的到来。

  货船到岸后,少数几个有路子的人就直接到码头上接货。然后再由这些大老板按吨卖给潮阳地区的一级批发商,中国打口的源头就在这里诞生了。

  潮阳的批发商可以说是最大的获利者,因为他们是按重量买入的,最后却是按张数卖出,里面的利润差价可想而知。

  星空传媒的高级经理、乐评人郝舫告诉记者,在打口成为一种买卖前,这些“洋垃圾”的“最终归宿”都是被送往当地的塑料加工厂。做这行的基本上都是当地的渔民,后来规模大了,有些渔民家里都置办了码头上用的运货叉车。

  “如果这么坚持做下来,有些人现在恐怕都成亿万富翁了。”郝舫说。

  地下商业王国

  1992年打口生意刚兴起的时候,郝舫曾和武汉的一位朋友去过潮阳。因为他的朋友对音乐不在行,需要找个人帮他挑货。

  潮阳的老板整理一番后,就诞生了中国第一批零售的打口带。当然,他们会留下一些“尖货”(好东西),像包装精美的大套古典唱片、几十张一套的米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专集,或是一些公司的全集(像著名的爵士厂牌Blue Note),要么自己收藏,要么留着等将来货不够好时,拿来配货用。

  挑剩下的,就留给下一级的各地批发商,或者是亲自下去挑货的零售商。然后通过隐秘顺畅、四通八达的货运系统,发往全国许多大中小城市。

  就这样,这些打口贩子以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从无到有,筚路蓝缕,一手创立了一个地下商业王国。

  可以算算,1柜(一个12米的集装箱)=400件=4800条=96000张CD。10年来到底有多少打口带流入了中国?就像天上的星星,谁能数得清?

  以北京为例,据悉北京市面上的打口带有70%都是南方的两位批发商发的,其余30%除了零售商自己下去进货外,基本上都是从上海拿的货。经过这些中间环节后,打口带的价格直线上升,从批发商那边拿一张大概就一两块钱,但零售时往往能卖到10块以上。

  原盘(没有被打口或扎眼,未伤及内容的)就更贵了,最早的时候一张平均在20块钱左右。因为打口带没有明码标价,再加上交易时的讨价还价,价格还会有变化。但扣去运费什么的,利润起码翻几番。

  最早的时候,打口以磁带居多,这些现在看来不起眼的东西,当时价格却高得惊人。

  郝舫告诉记者,1994年涅乐队(Nirvana)主唱科特·柯本自杀后,他们的东西一下子奇货可居,锯得很深的,可能都会卖到七八十块钱。他自己买过两盘50块钱的磁带,都是切过的,一盘是音速青年(Sonic Youth)的《空想国》,一盘是史密斯乐队(The Smiths)的精选。

  “打口”:成于盗版,毁于盗版

  从1998年后,打口的“黄金时代”基本过去了,其中主要是因为盗版的繁荣昌盛。有趣的是,当初打口的兴起,不能不说是托了盗版的福(因为盗版需要大量塑料原料),其后几年间还一度抢了盗版的风头,但最终还是不得不甘拜下风。

  郝舫说:“其实盗版既把正版的唱片工业给毁了,也把打口给灭了。”

  说起盗版的兴盛,其中竟然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打口的功劳。有传言说,有很多打口商后来分流做起了盗版。经过打口的洗礼后,这些人对西方流行音乐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知道乐迷们喜欢、市面上流行什么样的音乐,其盗版品种之广、数量之大,已经不是打口所能抗衡的了。

  据说,这些有品位的盗版商虽然盗版范围比较小,但总是缺货,其产品的包装、工艺比中国大多数原版唱片都更专业,这让很多不大喜欢打口的白领、中产阶级能够接受。

  乐迷的口味也越来越刁,而打口带基本上是大公司的大路货,偏门另类、独立厂牌的东西很少。打口做到现在,已经满足不了中国乐迷的需要了,生意冷清、直至今日的没落,也在情理之中。

  现在,市面上打口带已经越来越少了,但质量却越来越好,因而与原装正版无异的原盘成了打口市场的主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些有残缺的打口、扎眼“垃圾”渐渐式微,原盘才是乐迷想要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原盘,据说是因为中间商贿赂国外唱片公司的人手下留情弄出来的。

  郝舫表示,去年他到美国遛了一圈,结果在一些“二手市场”上发现零零星星的有几张打口带。“把它当作一门生意来做,可能只有中国。”

  考察打口这一产业在中国的萌芽,会发现偶然中有必然。当初到底是谁阴差阳错,第一个发现那些没被销毁的打口带可以拿出来卖,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在这一偶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必然性。

  “打口”=“需求”

  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后,国内年轻一代对于包括音乐在内的西方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渴求。但是中国在音像制品的引进和进口上至今仍然保持垄断,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图)至今仍是中国惟一有权进口国外正版唱片(制成品)的机构,其余单位、公司从事这项业务,都被视为非法。而中图引进的东西,很难满足中国乐迷的需要。

  此外还有价格的问题。进口正版唱片大都是一百多块钱一张,引进版也要60块钱左右,这一价位是普通工薪阶层、尤其是音像制品的主要消费群体——青少年难以承受的。价格贵、品种又少,当供给满足不了需求时,打口乃至盗版的出现和繁荣就难以避免了。

  据中国音像协会统计,中国每年光碟(包括音乐、影像等)的销售量约在50亿张左右,但目前中国全部合法生产线一年的生产能力只有6亿张,此间巨大的市场空白便由打口和盗版来填补。

  因此,尽管打口与盗版一样,都背上了侵犯知识产权的骂名,但打口的“廉而美”让人无法拒绝,让消费者心安理得地把一张又一张的打口带列入自己的唱片收藏中,尽管上面刻有耻辱性的标志。

  打口可以说是很巧妙地钻了法律的空子。它以废弃塑料的名义进入中国是合法的,但最终以音像制成品的形式在市面上出售,则是非法的。

  在对打口定性时,主管部门一般都视其为盗版或走私,或是笼统地称之为非法音像出版物,但从没有界定为“打口”,处理方法也与盗版和走私一样。

  据中图音像部的工作人员透露,1994年以前中图也进过一批打口CD,但是此后在有关方面的干预下,公司停止了这项业务。至今还有一批货在仓库里存放,不能拿出来卖。

  不过,中图音像部的工作人员强调:这些打口CD都是通过正规渠道进入中国的,也通过了审查,但价格比国外正价销售的同类产品低了很多。在性质上,中图进口的打口CD与市面上的那些是不同的。

  因此,很容易在“打口”和“需求”之间划上一个等号。

  至于打口(或现在的原盘)最终会不会消失,用乐评人颜峻的话来说,“只要中国音像制品的出版和进口还实行垄断和封锁,只要中国人购买力还不够强,(打口)就不会消失”。



累死了
级别: 精灵王
注册时间:
2004-01-03
在线时间:
10小时
发帖:
3310
只看该作者 43楼 发表于: 2005-03-22
上海还是能见不少的,不过我有个坏习惯,钻了孔和卡了口的不要,除了原封盘,我就收盘面干净的拆包盘,最低限也是打烂包装没伤到盘的……所以对我来说挑这种碟比去中图挑原版还累还费精力

精修各国飞行器

庆祝CCAR 66部执照到手及获得整机放行授权。一照在手,全国无忧
级别: 光明使者
注册时间:
2002-09-23
在线时间:
481小时
发帖:
5363
只看该作者 42楼 发表于: 2005-03-22
现在能看到的打口cd也是越来越少了啊。
时代一去就不复还了。
级别: 风云使者
注册时间:
2003-08-12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4055
只看该作者 41楼 发表于: 2005-03-14
引用
最初由 finnttb 发布
现在即使有MP3听,买打口碟的习惯都改不了,每次都要捐个两三百才安心.
达到虚荣的效果了。
这就是赤裸裸的炫耀呀!!!
级别: 侠客
注册时间:
2004-12-07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640
只看该作者 40楼 发表于: 2005-03-11
今天厚道的买到了Climax Landers的OST和Mr.Children的第七张Album……一点边都灭打到……就素那全新滴呀~~~>,<
发现小贝的3CD装合集……居然要价70………………考虑中…………>_<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5-03-07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4
只看该作者 39楼 发表于: 2005-03-11
我们这的打口带基本没卖..有卖的也是经过大城市"精挑细选"后的剩品了...根本不抱什么希望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5-03-09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7
只看该作者 38楼 发表于: 2005-03-10
现在即使有MP3听,买打口碟的习惯都改不了,每次都要捐个两三百才安心.
达到虚荣的效果了。

我爱杞莎!我爱夕映!!!
级别: 圣骑士
注册时间:
2002-06-16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176
只看该作者 37楼 发表于: 2005-03-09
至今无缘得见打口CD,可惜。

耳机大家谈:进得这个论坛,就别想以直推告终……吾将倾尽全力不遗余力毒害尔等。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3-10-10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56
只看该作者 36楼 发表于: 2005-03-09
上海2,3年前还有很多,现在除了晚上会蹦出几个外地来还有的看看,可是他们大多什么也不懂的。好像现在在复旦和同济附近偶尔还有几个之外(也不是蹲点式的了),基本上已经没有了。
级别: 侠客
注册时间:
2002-10-06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410
只看该作者 35楼 发表于: 2005-03-09
只买过打口cd,现在这玩意比较开放了

我是飞翔在天空的小金牛。。。>_<
小关小关我爱你,就像菊丸爱不二。。。。拉拉拉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5-03-07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67
只看该作者 34楼 发表于: 2005-03-07
打口的位置不同,直接决定了碟片能否播放和播放效果。。。。。。如果有机会我还是乐意去买完整的原版。。。。。。可惜国内提供这种机会的地方太少了,仅有的几个提供的价格又太不厚道了。。。。。。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3-06-14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98
只看该作者 33楼 发表于: 2005-03-07
提到这个,想起家里那一堆的打口磁带来,自从我买了电脑后就再没听过-_-|||

反正现在想想,觉得自己年轻念书那会儿的确挺会烧钱的
级别: 侠客
注册时间:
2005-02-13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454
只看该作者 32楼 发表于: 2005-03-06
这样的文章我还是头一次见到,不了解的那段音乐文化在上世纪是这个样子的。
以前穷,打口文化没接触过,就直接过渡到现在的水货CD


级别: 新手上路
注册时间:
2004-10-30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207
只看该作者 31楼 发表于: 2005-03-06
打口碟要好好淘才能淘到,
第一次买的时候50RMB买了1kg碟回来,能放的只有三张……555
zea
级别: 骑士
注册时间:
2003-05-05
在线时间:
0小时
发帖:
940
只看该作者 30楼 发表于: 2005-03-05
我才开始买打口 CD机就被偷了,后来换了ipod就直接下MP3了,不过看见好的原盘还是会买

打口碟对CD机有损伤吧,这也是我不大买的原因之一
快速回复

限15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